跨越世纪的咒语

来源 :交际与口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leiBC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第一批独生子女出生之时,一些目光深远的教育界人士和社会学家曾经如童话《睡美人》里的故事,埋下了一个咒语:这些饱受溺爱的“小王子”、“小公主”们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无论是生活上还是精神上都延长了“婴儿期”,迟迟不肯“断奶”,必定成为社会一个潜在的危机。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第一批独生子女刚刚踏入社会,我们就开始承受这个咒语被证实的苦果。
  ——引子
  
  “食老族”寒气逼人
  
  这是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有着不同的学历背景,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家庭条件,不同的人生目标……然而,此刻,他们却有着一致的年龄范围,相似的生活状态,和一个共同的名字——“食老族”。
  今年四月,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徐安琪在上海做了一项调查:不在读的未婚子女85%需要依靠父母为其支出部分甚至全部生活费。这一部分青年人群被称之为“食老族”,“啃老族”或“傍老族”。
  2004年第三季度,广东省城镇新的失业青年有13.65万,超过就业转失业人员(也即“下岗者”);而在需要就业的人群中,16岁至34岁的人有50.15万,占总量约84%。“食老族”人数已经超过了下岗人员(4050)。
  “割肉孝亲”、“卧冰求鱼”,在现代社会里,二十四孝的故事逐渐被人遗忘了。如今是父母在无奈地“割肉养子”,实在令人心酸。事实上,“食老”现象并非国内独有,美国和日本也存在大学毕业的成年子女仍靠父母养活的现象。他们被称为“NEET族”。“NEET”(NotinEducation,Employment,orTraining)一词最早产生于英国,专指那些在义务教育结束以后,不升学、不工作、不参加职业培训的年轻人。
  “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才没有,四肢简单,五马乱跑,六亲不亲,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九(久)坐不动,十分无用”则是人们对于“食老族”的漫画形象勾勒。
  社会上每一天都有很多人或事被评论被褒贬,批判和被批判的人,有他们生活的是非标准,深刻而又模糊。但如果由社会来衡量,它就立刻变得简单而且粗糙。然而,我们却应该本着一种最基本的认真的态度,来追根溯源,尽力去看透那些隐匿着的源流。
  
  “食老”进行时
  
   在家豪看来,一切似乎都是理所应当的,每个月冠冕堂皇地拿着舅舅发的“工资”和母亲不定期不定额的“奖金”是应当的,使用着小舅家里拿出来的笔记本电脑传真机是应当的,对外吹嘘他为远在美国的博士大舅和在上海开公司的小舅作助手也是应当的。
  他不去想自己已将是“三十而立”的男人,不去想三年之内他已经将母亲的三十多万家底挥霍一空,不去想十年来他啃光母亲吃怕两个舅舅自己却没有做出一点事业积累一点资产。
  高中时就荒废学业的家豪高考时靠着自费进入一所电视大专读书,毕业后他很快就不安于学校分配的工资不高的工作,和几个朋友合伙做生意,三年里亏完了本钱还搭进了5万块,他又只身来到深圳做计算机装配,结果仍然是亏本,这次是8万。回到老家和狐朋狗友吃喝玩乐消磨了一年之后,母亲把他安排到上海的小舅身边做事帮忙。然而,缺乏专业技术,不会拉拢业务,工作散漫偷懒,家豪算得上是真正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他没有丝毫创造价值的能力,舅舅碍于亲情却不得不每月“发”给他多则五千少则两千的工资,但是家豪平日出门就打的,每顿饭最少都要二十几块,动辄出入一些中高档的酒吧和娱乐场所消费,舅舅所支付的“工资”根本无法满足他的需求,于是,他又一次次地从母亲的账号上划出几千或一万块钱,就这样,二十九岁的家豪过着“有钱有闲”却独独没有工作的日子。
  舅舅已经由郁闷转为忍受,母亲已经从痛心转为放纵,而其他的家人,除了无奈和听任,也没有更多的办法了。
  二十九岁的“食老族”,家豪乐在其中,不知自尊为何物。
  似乎是在一夜之间,梁梁发现自己的路变成了一段狭窄的独木桥,或者走上桥,冲锋陷阵,或者待在原地,坐下来。他坐了下来。
  梁梁没有想到,因为当时会考有一门课不及格嫌麻烦没有参加补考,竟然会导致他此刻彻底与校园无缘。高考落榜之后他参加了几家民办学院的考试,好不容易有一处考试通过了,校方发现他没有毕业证之后,立刻将他拒之门外。于是,他面对的路只剩下就业,或者待业。
  立刻去工作似乎有些陌生和遥远,放暑假的梁梁开始疯狂地沉迷于网络游戏,没有了高考的压力,一切仿佛都完美了起来,和所有沉溺在游戏中难以自拔的人一样,当他在经典的“传奇”游戏中纵横驰骋的时候,现实是被充耳不闻的。连他自己也没有料到,当他的级别日渐高升,装备迅速丰富的时候,他居然有了一次赚钱的机会。他在虚拟世界赢来的装备卖了1500元人民币,隔了几日,他的高级别号码卖了2500元。一个星期之内,他拿到了4000元,无本经营,毫无风险。
  似乎有些匪夷所思。
  更荒谬的是,偏偏梁梁认定了,这是他今后的生财之道,他的生活来源。
  接下去的事情很简单,他的装备再也舍不得卖掉,而是用来进取更好成绩,他再也没有赚到过钱,更重要的是,他再也不想改变当下的生活状态了……
  小祺知道,她的“啃老”生涯总要结束的,这个终点似乎很近,细细想来,却又遥远。因为她目前的状态,不是“待业”,而是“待嫁”。不容否认,找一个可以依托终身的丈夫要比找一份好的工作更精密和不易,何况这种事情,根本无法计算清楚。
  小祺不是那种没有学识的无能女孩,除了嫁人别无生存办法。事实上,她自准一流的大学外文系毕业,而且才貌双全。问题在于她有自己的逻辑,感情和家庭才是女人生命中唯一重要的事情,做个完完全全的小女人,彻彻底底的家庭主妇,才是光明大道。问及为何寒窗多年,读至本科,小祺仍是平静地莞尔:“这也是为了走上更好的圈子,觅到更完美的伴侣。”
  她是那种从小到大一路走来乖巧平顺的女孩,大学之前一直一心读书,丝毫不曾陷入青春期的萌动早恋,然后,升入让自己和别人都满意的大学,在那里学会跳街舞,泡吧,与男孩子约会,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判断和归类不同的男孩。交了两个男朋友分手之后,她总结出来,要与事业初步稳定的男人恋爱结婚,才是现实而安定的。
  毕业后的小祺,生活仍然充实,依仗还算不错的家底和过硬的英语水平,出入在健身房和较为高档的酒吧里,结识一些教养良好的外国人,为他们作有偿导游,也和他们吃饭娱乐,收入当然不抵支出,加之日常的衣食住行,经常购物买衣服,每月最少也要从家里拿3000多元,好在付出也算有回报,已经有一个加拿大人向她求婚,不过,她还无法确定他是不是她理想的伴侣。
  快了吧,小祺说,也许很快她会答应这个加拿大人,那时她的“啃老”生涯就彻底结束了。当然,她笑,也许很快他就会放弃她。感情的事情,谁知道呢?
  高风险高投资一旦成功也是高回报的事情,在她看来,这是属于她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追求更美好未来的方式,自己乐在其中,父母也愿意帮助支持,与别人也无关,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指手画脚的。
  工作了。失业了。海生不知道现在在人生的十字路上走得怎么样。因为毕竟还太早了。理想和现实有差距果然是千古不变的真理,理想的工作是没有汗水至少没有眼泪的。是要让人尊重的。但是生活却让他这样骄傲的人从事了一个为别人服务看别人脸色的工作。
  读书的时候人人都说他前途无量,所以他相信了,相信得有点天真。工作以后他才知道自己有多天真。被人骂当然不是快乐的事情。而且还是被陌生人骂。但是他的专业现在做的唯一有点技术含量的事情就是帮客户组装电脑系统。
  应该离开么?也许。问题是,去哪里做什么呢?
  路走得如此艰难,他觉得没有什么权利去责怪谁。他眼前只是一片苍茫。除了混吃混喝以外大学没有学到任何东西。难道自己也要当一个“食老族”?
  在社会上沾染点儿世俗气了就闻不出自己的味道了。人们都被社会生硬地剥掉了最真实的颜色。而他赤裸裸地站在了社会的中间,没有任何优势也没有得到任何眷顾。有的时候选择是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的。当代价超过了心里的底线的时候我们就伤心和后悔了。
  当挑剔他的客人在他装好系统离开时主动握他的手的时候,丢掉很久的尊严才会有片刻的回归。他反感它对他的背叛,因为肚皮逼它丢掉了自己。简单会不会是种幸福,他不知道,他只是觉得无法麻痹自己的神经让它变得愚钝。他觉得社会是残酷而美丽的,只是这种美丽的残酷他无力承受。每天逼自己学一些根本不知道是不是会有用的东西,他已经输了从容和对工作的希望,输了是不可以重新来过的。
  找了这么多在自己看来是理由在别人看来是借口的种种,不指望感动谁也不指望谁来原谅,因为每个流淌在心里的故事都是真实和感人的。海生终于还是成了一个“食老族”。既然选择了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是一个背影。无论这个背影会被人指责还是宽容,他都不能回头了。未来呢?他头很痛,他不敢想,休息一段时间吧,也许有一天会有更好的出路。而现在,他只想静静地待在一个无风无雨的角落,静静地呼吸。
  ……
  
  “食老族”大盘点
  
  这就是“食老族”们的故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故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造成他们走上同一条道路,没有任何人的现状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理由解释,也没有一种特定的模式网罗所有的“食老族”。
  天津青年志愿者协会心理咨询志愿小组在对众多青年人进行就业指导时发现“食老族”有以下六种基本类型:
  第一类是学历低、技能不占优势的青年人,他们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上找岗位,但又嫌工作苦、收入低而不愿就业,这一类人占30%左右。
  第二类是高校毕业生。他们对就业岗位期望值过高,过于挑剔,最后索性不就业(20%)。
  第三类是从单位里下岗的年轻人,他们总是用过去的工作与新工作做比较,新工作如果不比原来的工作好就不就业(10%)。
  第四类是以工作太紧张、不适应工作环境、人际关系不好和希望再学习等理由自动离职的人。这些人放弃了原有的工作,离职以后以“休养”为主(10%)。
  第五类是“创业幻想型”的年轻人,他们有强烈的创业愿望,但没有目标,没有项目,看什么都想干,结果创业不成功也不愿意给别人“打工”(20%)。
  还有一类人不停地变换工作岗位,形成习惯性跳槽,跳来跳去,最后“漂”落到社会上,这一类人占10%。
  
  “食老族”崛起危机
  
  在数目庞大的“食老族”人群中,有很多人曾经不属于这个群体,有很多人即将不属于这个群体。这一人群也在不断分化:部分“傍老族”可能会考研,出国读书,或者再次就业;还有一部分人也想找工作,但由于长期与社会脱节,再也不能回到职场。
  而对于用人单位来说,这一群体是他们选择员工的“大忌”,对于那些大学毕业不立即找工作的毕业生,普遍的看法是这一人群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和尽职的工作态度,从伦理的角度来说,成为“啃老族”固然都有各自的客观原因,然而,不管他们的家庭经济支柱是否坚实,就社会责任感而言,就业是成为成年人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个人信用建立的基础,正所谓工作是消费的基础。这一批人,无疑在别人心目中是缺乏信任度和不容易被尊重的,他们的工作状态大多是我行我素,散漫随性,而且容易不安于现状,产生焦躁情绪,从而降低甚至丧失工作效率。最终再次沦入“食老族”阶级。
  事实上,这一群体已经渗透入各种个人素质和家庭背景的年轻人中,从家境富庶恃财放纵的“太子爷”到经济拮据老父打几份工养家的“穷人孩子”;从名牌院校毕业的硕士博士天之骄子,到九年义务教育都不曾完成的劣势青年;从完全没有经济能力的失业人员,到自己工资已经不菲还要向家里要钱补充“奢侈消费”的白领人士……
  徐安琪研究员对上海市徐汇区746户家庭进行的调查显示,1/3以上有儿子的家长认同应全力帮助儿子解决住房费用,无儿子的父母也有15%认为应尽力承担女儿的住房费用。其中部分家庭已为待婚子女的结婚用房付出3万元~50万元。此外,对88位不在读的未婚子女的调查显示,只有48%的儿子和42%的女儿自信个人有能力承担结婚、买房等费用而无需父母资助,有62%的儿子和37%的女儿首肯结婚时父母会在费用上资助自己。“首付靠父母”,几乎成为职场年轻人购房时普遍的看法。成年子女潜在的延伸成本难以估量。
  “幼则仰食父母,长则反哺双亲”,这句话在现代法律中则化成了条文“父母有养育未成年子女的责任,成年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食老”的行为,不仅给父母造成极大的经济压力,同时,也是在没有支付社会保险的情况下占用着社会的公共福利,降低了老人的收入标准。本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将是我国老年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60岁和65岁以上人数平均每年分别将增长4%、5%以上,80岁以上人口数增长速度更快。老龄化社会必将带来沉重的社会抚养压力和社会保障压力,要缓解这种“压力”,除了需要国家进一步健全老年人保障体系,在保险、医疗、文化生活等诸方面提供科学有效的制度支撑之外,也要求子女必须承担起更大赡养老人的责任和义务。
  日本政府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03年,日本共有“NEET”52万人。“NEET”数量的激增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2004年10月,日本就出现了两起因就业和升学压力引发的集体自杀事件。
  显而易见,“食老族”的存在,影响着至少三代人的生活。对父辈,他们因为依赖而缺乏赡养能力;对自己,他们缺乏根本的负责态度和人生价值,对子女,他们又由于“无能”而无法承担相应的教养责任——久而久之,势必引发更严重、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近年来不断升高的青少年犯罪率无疑让我们看到部分“食老族”经济要求得不到满足时所酿成的罪恶,看到了血的代价。
  
  另类“食老族”
  
  其实,“经济成本尚可估算,父母为儿女付出的时间成本、健康成本、精神成本,却是远远无法统计的。”徐安琪有着更多的忧虑。
  欧阳夫妇是典型的新贵阶级,两人分别在不同的外资企业做人力资源管理和广告宣传,每月的收入超过两万块钱,而两人也都感念父母的生养之恩,每月给各自的父母各3000元以尽孝心。似乎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讲,欧阳夫妇都是与“食老族”全然不沾边的自立儿女,而且还应该是众多当代年轻人学习的孝子楷模。
  一切都改变在两人有了孩子之后。外资企业竞争的滚滚洪流注定了员工的不进则退,欧阳太太那几个月的产假无疑是对于个人极其不利的事件。生下孩子之后,她连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坐月子”都省去了,立刻返回到波涛汹涌的职场拼杀。丈夫当然也不可能做全职的居家男人,于是,孩子的爷爷奶奶担负起了带孩子的重担。几千个日夜里老两口的身心都扑在了孙子的身上,吃饱穿暖还在其次,还要随时伺候在左右,寸步不离。孩子长到一两岁之后,又要教他走路说话,各项技能。更大一些,开始培养性格脾气,同时教授浅显的知识,再之后就是上幼儿园,每天一大早,老两口为孙子准备好早餐,送孙子去幼儿园,然后上早市买菜。回家后收拾房间,打扫卫生,下午步行去接孙子放学,回来还要监督辅导做功课……
  如今孙子才上小学,老两口却已经老了许多,不是岁月催人老,而是这几年的劳心劳力的确催人老去。更何况,需要照料的不仅仅是孙子一人,还有年轻的欧阳夫妇。孙子出生以后,欧阳夫妇便不再在家另起炉灶,两人没有应酬的时候便会回到父母家吃饭,他们在四邻羡慕的眼光中开着车回到父母家中,但这种“常回家看看”,不是“给妈妈洗碗”也不是“给爸爸捶捶腰”,而是为了一来方便见到孩子,二来吃个现成饭,省去麻烦。父母的家对他们来说是食堂,父母让他们的胃无比舒坦,心情无比清闲,儿女们却让他们的身体倍感疲惫,心情倍感失落。
  在他们看来,在经济上孝敬父母,给他们最好的住房,衣服和营养品,就是最大的孝心。而事实上,他们却忽视了自己已经剥夺了父母自由的生活权利。在外人看来,老人有争气的儿女,有优越的生活条件,享受着天伦之乐,而事实上,老人集保育员、采购员、炊事员、卫生员、接送员……数“员”于一身,而正是父母这种博大的爱让儿女们更容易忽略,操劳了一辈子的父母,退休后,希望能够按自己的意愿安排生活,却又不得不将晚年无私奉献。欧阳夫妇以及更多的职场人士,会对那些依靠父母提供经济支持“啃老族”嗤之以鼻抑或报以同情,但也已形成的事实是,他们自己也在啃噬着父母,只不过是物质与精神的差别。
  这样的一群人,走着他们“另类食老族”的道路。
  
  “食老族”追根溯源
  
  就“食老族”自身而言,自身就业能力的匮乏和被忽视,加之好高骛远不能吃苦的心态是就业障碍的根本原因,他们并没有意识到,长期的失业,不仅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个大馅饼”,而且对社会就业群体的长期游离,也会使自己边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不仅不会因而成熟,而且会钝化自身的生存嗅觉,最终成为无根的浮萍,彻底站在时间和社会之外。
  反观受害的父母们,其实也是这一现象造成的帮凶之一。无论子女长到怎样的年龄,始终将他们当作无法自立的孩子,全程“喂奶”,全面服务,也难怪子女不生依赖之心。
  事实上,我们的教育体制本身则是批量成建制有组织的生产这种现象的最大发动机:
  首先,教育全面功利化和工具化,越来越多的学生坦言升学只是为了一纸文凭,而文凭则只不过是成功未来的敲门砖,踏入社会之后真正有用的东西是在课程教育之外学习、实践得到的。事实上,我国的现行教育体制存在着本质意义上的荒谬,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都是“升学教育”,而不是“生存教育”,更不是“生活教育”。教育的结果与最初的目标背道而驰,不是把每一个人变成有独立生存能力,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和价值的人,而是把一批批的人从层层考试中淘汰、分化,最后留下一些能力单一、雷同如批量化生产的“社会精英”。结果,被淘汰的弱者们不能继续升学也没有学到过挣钱糊口的本事,从某种角度说是从小被逼着往“社会的负担”、“父母的累赘”那条路上奔。而所谓的“社会精英”们,则在一次次升学和淘汰中盲目地一路拼杀至此,至于考上大学,拿到文凭的目的以及毕业拿到文凭以后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却极端地迷茫和无助。
  其次,应试教育严重限制了人才的多样性,盲目追求任何领域的文凭甚至高学历文凭异化了教育,一些艺术院校的录取过程中文化课成绩作为首道门槛,把许多真正的所谓“奇才”和“怪才”排除在外,形成了劣胜优汰的效应;甚至将不适应这种学历体制的人才逼上绝路,逼迫他们做着牺牲个性、才华与创造性或者牺牲生存的基本能力的痛苦抉择,不但导致人才资源浪费,还无端耗费巨额时间和经济成本。
  更令人心痛的无疑是高学历“傍老”群体,受长期精英教育的影响,大量高学历人才毕业后进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不论是其个人还是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期望值都水涨船高,客观上造成了高学历人才的眼高手低难以就业。他们就业观念存在一定的偏差,执着于“白领金领”等热点职位或者“沿海城市”、“开放地区”等热门区域,就业期望和社会需求差距较大。县、市中小企业和基层单位乃至广阔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成了应届毕业生宁愿待业在家也不愿接受的工作,这进一步加剧了城市“啃老族”现象。
  归根结底,真正成功的教育不应是单一的知识和技能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人们独立的人格和对家庭、社会、个人的现实责任心。然而,空洞的理想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并没有落实到实实在在的社会责任教育。今天的受教育者们却只知道埋头考试,不知道如何做人。
  视角转向整个社会底色,在社会转型期中,生活成本急剧攀升,客观上形成了他们向父母和家庭伸手的社会原因。
  另外,“民工荒”和“食老族”并存也暴露了在目前高速发展的我国,由于许多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质量的要求大大提高,劳动力的市场已经出现一定分化。一方面大中型企业为高端人才以及技术工人提供着比较稳定的就业机会,只有初步文化技术水平的新增劳动力难以涉足其间;另一方面,“普通工”的就业市场,由于许多企业为节约成本,宁愿雇佣农民工,这使得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更为困难。
  
  为“食老族”断奶
  
  2003年,日本设立了“年轻人自立挑战战略会议”,开始寻找解决“傍老族”问题的对策。在2005年的年度预算中,针对“NEET”和自由职业者,日本政府计划拨款810亿日元,帮助年轻人提高工作积极性。
  今年我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江中联建议,政府首先应成立专门机构帮助青年就业,建立“新失业群体”的动态档案,建立有效的管理办法,为妥善安排培训、就业打好基础;其次,要就业,须有“一技之长”,政府要加大各种职业教育培训的投入,“啃老族”没有经济来源,技能培训应该免费;同时,我国应推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从根本上解决青年就业问题。他认为,在就业安排上,也应“面向下一代”,优先安排“啃老族”。“新失业群体”可以工作20~30年,与其让父母养活他们,不如给他们工作岗位,让他们养活父母。另一方面,鼓励企业主使用高效率的劳动力,为经过培训的劳动力提供出路,才有可能缓解目前的结构性就业问题。(南方网)
  针对高学历“傍老”人群,由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职业与自我价值联系在一起,而非简单地视就业为谋生手段,因此解决大学毕业生短期“傍老”问题,就要深入职业规划教育、就业心理辅导、社会培训等,使高学历不就业群体能尽快以健康心态找准定位、融入社会。
  政府的改革措施固然是拯救“食老族”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父母也应该在痛心之余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行为,自然界很多动物尚且本能地知道,要在适当的时候将子女从自己身边赶走,让恶劣的生存环境逼迫它们尽快学会自立,来保持种族的延续。人类更应该遵从自然的规律,该放手时就放手,否则,被啃垮的将不仅是父母,还有未来。
  如今,孔融的时代已经远去了,“侍老”变成了“食老”,然而,当我们看到屏幕中不知情的母亲灿烂的笑容和偷偷为母亲捐肾的儿子深情的双眼时,我们期待着,沉寂的“睡美人”能够如仙女的预言,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睁开她的双眼。
其他文献
一位多年来过得最好的同学,昨天在电话里说,她不知道该怎么办,她不快乐,她不知道该怎么下手……我懵了。我不过随口问了一句还好吗,何以惹出来这一长串的梦呓?我赶紧问她怎么了,原来她怀疑她的老公有了外室,而且很可能有了孩子。我又一次认为她糊涂了,高烧至少40度。可是她说,她说,并不是空穴来风,前不久她无意中发现了一叠JJ、孩照片,20几张,她老公一见变了脸,顿时大打出乎,说她想置他于死地。  然而,连我
期刊
现代社会,如果你欲使自己经济发达、事业有成、运气亨通、左右逢源,除了你应拥有真才实学以外,还非常需要你进行人际关系的构建和利用。这种人际关系的构建和利用,就叫做开掘利用“人脉资源”。俗话说,好风凭借力。开掘利用“人脉资源”,就是抑或通过精心的设计和策划,抑或靠平时自律养成某种优秀品质和行为,进而以某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去挖掘和建立融洽和谐的人缘,进而凭借人缘的力量,使自己的才能、学识得到充分发挥,增加
期刊
一个人对自己怎么看,决定了他与别人怎么相处。史书记载:正考父首次任命为士时,是低着头走路,再次任命为大夫时,是弯着腰走路,三次任命为卿时,身体像伏在地上,沿着墙边走路。此说有些夸张,但正考父以自己的谦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是事实。这件事于人很有些启发,那就是为人处世时要学会把自己看得低一点。  看低自己一点点,就会多一份清醒,少一份陶醉。就能常怀一颗谦虚之心,就能常提醒自己“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从
期刊
婚后女人最大的期待莫过于相夫教子,可想归想,做起来又是另一回事。如果摊上一个属驴的倔老公,吵架的几率明显提高,他犯起倔来让人郁闷得想挠墙,哪还能平心静气地顾全大局?慌乱让你无力反驳,他则镇定自若,两个人的战争中他轻易地便占据了上风。其实,他百般遮掩的冷面孔背后一定暗藏着漏洞,不妨试试“迂回”作战,一举歼灭他的倔强——    ▲高级倔老公    他的必杀技:冷战N天不说话实况直播:苏雅,29岁,审计
期刊
很多做生意的人喜欢在收银台旁边放一尊财神爷,或一只招财猫,或一只咬着钱的蟾蜍,或一棵发财树,或一个大元宝,但不管放的是什么,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希望能“招财进宝”。  事实上,我见过最有效果的招财术,并不是这些有形的吉祥物,而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一双眼睛”,当一个陌生的顾客推门进来,你如果能在一分钟内看清他的个性喜好、用钱观念的话,便能够投其所好,针对他的需求推销商品,自然财源广进。虽然每个人都想
期刊
这斗个“老顽童”不是指金庸先生笔下的老顽童周伯通,而是我家资历最老、智力最高,且热爱生活、狂爱运动、活泼可爱的老头儿——我的父亲大人。  老爸爱玩,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游泳……但凡他可以接触尝试的体育运动,都要投入其中并乐此不疲。棋类、牌类、魔方、猜谜等益智类游戏他也喜欢。不敢夸口说他棋力跟几段高手比怎样,只论在我们家所有亲朋好友中,他绝对是冠军。  小时候我缠着老爸玩儿童飞行棋,他
期刊
她暗恋上了他,不错,是暗恋,而他一直都不知道。当他第一次出现在她面前时,她的心仿佛隐隐被击中,跳动得剧烈而颤抖。他是那么俊朗,他的笑容犹如金色的阳光洒落在细瓷的边缘,如软绿的柳条撩拨微漾的湖水,她从来不相信一见钟情的神话,可是现在她相信了。但他并没有看见她,确切地说,是没在意。  她就那么眼睁睁地看着他从她身旁走过,旁边的萝卜一阵惊呼,嗬,好帅啊。她像做了一场梦,短短的几秒钟,像是历经了几生几世。
期刊
那年春节,我终于见到了凯蒂。凯蒂是道地的美国人,一句中文不会:但戳在人堆里,却是普通中国老阿姨模样一一她父母原先是广东渔民,早年偷渡出去,全家一直生活在旧金山唐人街。成年后,她嫁的老公也是华裔,两人生了一堆孩子。等到孩子们长大,多半跟亚裔人联了姻。  这些信息,我是听她指着带来的照片一一讲述的。照片上有她小儿子的婚礼场面,多年前已弃她而去、另觅新欢的老公,这会儿和她像临时“过家家”一样,回来撑一撑
期刊
男友1.80米,英俊潇洒,仪态大方,美中不足的是他视烟如命。每次和他走在一起我都得捂住鼻子怒之,以示不满。男友对此却不以为然,依旧我行我素。为了男友的健康,也为了减少对国家的空气污染,本着对男友负责的态度,我决定帮男友戒烟。第一步我采取“循循善诱”的策略。这天我一个电话把男友叫出来,把准备好的有关吸烟有害健康的资料一股脑地堆到男友面前,并苦口婆心地把健康的重要性给他阐述了一遍又一遍,希望这种动之以
期刊
虽然大部分人都不是很好的倾听者,但是,也还有些例外。高层商业管理人员、成功的政客、聪明的教师,这里面几乎所有人都是良好的倾听者。他们所做的事情有极大的一部分依赖于收集口头信息,而且还必须很快和准确地收集到这样的信息。如果你跟一家大公司的总裁会面,那你一定会惊讶地发现(而且自我感觉良好),这位总裁在极其认真地听你说话。有一位商业管理人员承认:“坦率地说,以前我从来都没有认为倾听本身就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