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信息时代,软件行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社会对软件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各个领域在转型发展中都需要大量的软件技术人才,我国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面临着新的形势和要求。从软件技术专业职业岗位发展为切入点,就基于职业岗位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为我国软件技术专业教育改革的推进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研究与实践;课程体系构建;软件技术专业;职业岗位
一、软件技术专业职业岗位发展分析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方式,成为了带动各个领域改革创新的重要支撑。社会对软件技术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也愈加提高。随着我国软件业的不断发展,社会上软件人才结构矛盾愈加明显。虽然一定程度上呈现出IT技术人才需求减少的趋势,但究其原因,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我国软件技术人才现状还没有彻底摆脱“需求旺盛、结构失衡、缺口较大”的困境,人才结构不合理与人才短缺实际上是两个并存的问题。软件从业人员中专业人才的比重很小,这也是影响了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从目前来看,我国除了少数发达城市外,大部分地区的信息化水平仍处于“婴儿”时期,软件人才的欠缺俨然成为需要解决的紧迫问题。在国家和政府的积极推进下,我国信息化面向各个领域全面普及发展,在教育、机关、企事业、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想要实现我国信息化建设目标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各个行业的发展均需要引进专业的软件技术人才。
二、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在开展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前,高职院校首先要全面分析职业岗位,明确岗位具体需求,掌握现阶段对软件测试工程师、软件技术支持工程师、Java程序员、C#程序员、UI界面设计师的具体岗位需求。明确各个软件技术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及对岗位人员素质、能力和知识的相应需求,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推进我国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职业化构建与实践。在全面分析具体软件岗位需求后,根据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全面培养学生核心能力,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让学生能够扎实地掌握软件基础知识,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和技术专业实践能力,有意识加强对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从而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能力强的技能型软件人才。
三、实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软件技术教育要从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将职业岗位能力和知识技能深度融合,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实行工学交替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在构建软件技术课程体系中,体系建设与岗位能力有效结合,使校企合作成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主要基地,让学生可以在得到毕业证书的同时得到职业资格证书,深度融合学生的职业发展与个性发展。
四、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习题构建与核心课程开发实践
(一)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软件技术专业教育工作者作为开展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活动的执行者,其教育观念与思路直接关系着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在实际工作中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体系构建为重点,以软件开发过程为教学工作导向,加强对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了解,并以此为基础,科学梳理整合、提炼归纳软件行业不同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围绕软件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从而确保课程体系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为人才培养和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二)借助校企合作,构建“三模块+三平台”动态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需加强校企合作,并成立专门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研发小组,由学校专业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以及企业自身软件工程师组成小组核心队伍,坚持以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能力和职业能力,将职业规范、岗位技能与专业课程知识深度融合,创新课程模块,形成“三模块+三平台”的动态课程体系。1.三模块第一,专业方向模块:这一模块主要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每一个专业核心技能模块课程对应每个方向的培养。第二,选修课程模块:这一模块主要由公共选修和专业选修构成,主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等综合能力,提升学生专业水平,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第三,第二课堂模块。这一模块主要培养学生时间控制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沟通交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合作团结能力,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2.三平台第一,专业基础平台。这一平台主要负责培养学生计算机网络应用实践能力、数据库应用能力、程序设计能力。第二,学科基础平台。着重对学生网页设计能力、计算机系统检测维护能力、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第三,公共基础平台。负责培养学生专业道德素质、思想政治觉悟、人文素质等综合素质。
(三)构建“四级递进、三线合一”实践教学體系
在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实训项目中,学校和企业要一起承担学生实训任务,坚持由单一到综合的设计原则,构建“四级递进、三线合一”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学生学习安排推进实践教学进度,在学生学习软件技术专业课程初期,设置基础能力培养的实践任务,从而构建岗位实践、综合实践、课程实践与单元实践相结合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四)加强核心课程开发
高职院校的核心课程开发水平直接关系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对学校办学能力有深远影响。因此,学校要加强软件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根据当代社会对软件技术人才的需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与软件人才培养现状,科学构建模块化课程。根据典型工作任务需求,创新教学模式,将具体工作任务分解成若干单项要求,重视学生主体位置,发挥出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让学生可以在满足每一项要求后,都能够具备相对应的事业能力,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树立“学中实践、教中学习”的现代化职业教育理念,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在实践中掌握专业技巧和技能,内化所学习的知识。为培养出符合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的软件人才,学校需积极研究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树立现代化人才培养理念,更新教育观念,全面推进软件技术专业教育的改革创新,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综合能力强的专业技能人才,从而促进我国软件行业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研究与实践;课程体系构建;软件技术专业;职业岗位
一、软件技术专业职业岗位发展分析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方式,成为了带动各个领域改革创新的重要支撑。社会对软件技术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也愈加提高。随着我国软件业的不断发展,社会上软件人才结构矛盾愈加明显。虽然一定程度上呈现出IT技术人才需求减少的趋势,但究其原因,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我国软件技术人才现状还没有彻底摆脱“需求旺盛、结构失衡、缺口较大”的困境,人才结构不合理与人才短缺实际上是两个并存的问题。软件从业人员中专业人才的比重很小,这也是影响了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从目前来看,我国除了少数发达城市外,大部分地区的信息化水平仍处于“婴儿”时期,软件人才的欠缺俨然成为需要解决的紧迫问题。在国家和政府的积极推进下,我国信息化面向各个领域全面普及发展,在教育、机关、企事业、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想要实现我国信息化建设目标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各个行业的发展均需要引进专业的软件技术人才。
二、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在开展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前,高职院校首先要全面分析职业岗位,明确岗位具体需求,掌握现阶段对软件测试工程师、软件技术支持工程师、Java程序员、C#程序员、UI界面设计师的具体岗位需求。明确各个软件技术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及对岗位人员素质、能力和知识的相应需求,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推进我国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职业化构建与实践。在全面分析具体软件岗位需求后,根据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全面培养学生核心能力,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让学生能够扎实地掌握软件基础知识,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和技术专业实践能力,有意识加强对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从而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能力强的技能型软件人才。
三、实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软件技术教育要从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将职业岗位能力和知识技能深度融合,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实行工学交替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在构建软件技术课程体系中,体系建设与岗位能力有效结合,使校企合作成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主要基地,让学生可以在得到毕业证书的同时得到职业资格证书,深度融合学生的职业发展与个性发展。
四、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习题构建与核心课程开发实践
(一)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软件技术专业教育工作者作为开展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活动的执行者,其教育观念与思路直接关系着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在实际工作中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体系构建为重点,以软件开发过程为教学工作导向,加强对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了解,并以此为基础,科学梳理整合、提炼归纳软件行业不同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围绕软件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从而确保课程体系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为人才培养和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二)借助校企合作,构建“三模块+三平台”动态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需加强校企合作,并成立专门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研发小组,由学校专业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以及企业自身软件工程师组成小组核心队伍,坚持以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能力和职业能力,将职业规范、岗位技能与专业课程知识深度融合,创新课程模块,形成“三模块+三平台”的动态课程体系。1.三模块第一,专业方向模块:这一模块主要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每一个专业核心技能模块课程对应每个方向的培养。第二,选修课程模块:这一模块主要由公共选修和专业选修构成,主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等综合能力,提升学生专业水平,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第三,第二课堂模块。这一模块主要培养学生时间控制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沟通交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合作团结能力,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2.三平台第一,专业基础平台。这一平台主要负责培养学生计算机网络应用实践能力、数据库应用能力、程序设计能力。第二,学科基础平台。着重对学生网页设计能力、计算机系统检测维护能力、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第三,公共基础平台。负责培养学生专业道德素质、思想政治觉悟、人文素质等综合素质。
(三)构建“四级递进、三线合一”实践教学體系
在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实训项目中,学校和企业要一起承担学生实训任务,坚持由单一到综合的设计原则,构建“四级递进、三线合一”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学生学习安排推进实践教学进度,在学生学习软件技术专业课程初期,设置基础能力培养的实践任务,从而构建岗位实践、综合实践、课程实践与单元实践相结合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四)加强核心课程开发
高职院校的核心课程开发水平直接关系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对学校办学能力有深远影响。因此,学校要加强软件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根据当代社会对软件技术人才的需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与软件人才培养现状,科学构建模块化课程。根据典型工作任务需求,创新教学模式,将具体工作任务分解成若干单项要求,重视学生主体位置,发挥出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让学生可以在满足每一项要求后,都能够具备相对应的事业能力,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树立“学中实践、教中学习”的现代化职业教育理念,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在实践中掌握专业技巧和技能,内化所学习的知识。为培养出符合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的软件人才,学校需积极研究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树立现代化人才培养理念,更新教育观念,全面推进软件技术专业教育的改革创新,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综合能力强的专业技能人才,从而促进我国软件行业的良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