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徽州人”,恐怕这不止是胡适,也是流居世界各地的徽州客都常挂于口头的一句话。徽州没有强大的GDP,徽州的交通仍然崎岖闭塞,但是天下徽州儿女都以徽州人自豪,都想亲吻这块山与水调和得如此完美的土地!
徽州凭啥让人如此骄傲?我觉得这与汉民族潜移默化的文化审美情趣密切相关。汉民族最初掌握的那些象形文字,如山、木、土、石、日、月、水、火等,构成了汉民族童蒙时代对于心目中理想地貌的认识。我们提笔画图,想都不用想,就会画出背后一座山,山前一条河,河边一所房子,房子基本都是坡顶,山的一角一个太阳或者月亮。徽州恰恰就是这幅图景最典型抑或说最完美的地区,古人有谚“生于苏杭,葬在徽州”,从生命角度表现了对于徽州山水的极高评价。
张建平先生的摄影集《徽州—捡拾历史的碎片》,不仅是对徽州山水图景的聚焦,更凝聚着对徽州历史人文的深刻体悟。他生于斯长于斯,熟识徽州的各种风物古迹。“徽学”被认为是当代中国地域课题的三大“显学”之一,徽州的人文影像在张建平的搜寻和整理中氤氲出中国人心底的故园感觉,于细微处传递着徽学的精髓:原来,徽州的学术意义在于它体现着汉民族在小农社会的一种发展极致:自给自足、宗族管理、村落聚居、背山面水、黑白色系这几个特点,也可以说是徽州的精魂,在本书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读这部书时,觉得它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照片追求经典的风度,文字内容又有使用的方便,无论是地方宣传还是旅游功课,去徽州前想了解下徽州,这本画册堪称利器。按照村名,你可以轻易了解每一个村落的精华和特色(全书详述最具徽州风神的13个村落,以及相关的书院、祠堂等),每个村落单元都经过摄影师无数次的深入探访拍摄,几经筛选,最后才调制出那么几页图版和文字。特别是书中作者花大力气采访得来的各种史料,更增加了本书的权威性—为这本书准备文字内容,张建平花了整整5年时间;而照片的积累,则历时27年!其间他在美国波士顿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举办的“走进徽州”摄影展(2004)和在法国巴黎举办的“徽州面孔”摄影展(2009)均获成功,并在法国出版《石与墨书就的徽州儒商》(法国女作家高丽安合作)一书,靠的就是这种踏踏实实的民间采访和影像的日积月累。难怪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单德启先生在评价此书时有这样的感叹:“没有书写理论,却深邃得比学术理论更富有思辨性;它是作者用良知和浓情从中华传统文明即将沦为废墟的‘徽州民居’里一点一点抠出来的‘碎片’”。
诚哉斯言!
徽商是徽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追踪徽商后人,成为张建平讲述徽州文化的一种生动方式,也是本书的一个特色。而面对现代生活与传统建筑的矛盾,张建平没有通过夸大冲突展现无奈,而是用解构表现调和,这种影像处理方式,正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徽州文化的智慧,对处于现代化躁动和城市化狂热中的当下,尤具意义。它启示人们,在现代与传统、城市与乡村、GDP 土地财政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间,并非都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其间必定存在着某种可以调和的方式,藉此可以转移时人浮躁的现代化冲动,使上个文明时代所剩不多的范式遗迹和生活方式得以保存—我想,摄影师的苦心经营,要展示给家乡故土和这个时代的,正是这种视野。
徽州凭啥让人如此骄傲?我觉得这与汉民族潜移默化的文化审美情趣密切相关。汉民族最初掌握的那些象形文字,如山、木、土、石、日、月、水、火等,构成了汉民族童蒙时代对于心目中理想地貌的认识。我们提笔画图,想都不用想,就会画出背后一座山,山前一条河,河边一所房子,房子基本都是坡顶,山的一角一个太阳或者月亮。徽州恰恰就是这幅图景最典型抑或说最完美的地区,古人有谚“生于苏杭,葬在徽州”,从生命角度表现了对于徽州山水的极高评价。
张建平先生的摄影集《徽州—捡拾历史的碎片》,不仅是对徽州山水图景的聚焦,更凝聚着对徽州历史人文的深刻体悟。他生于斯长于斯,熟识徽州的各种风物古迹。“徽学”被认为是当代中国地域课题的三大“显学”之一,徽州的人文影像在张建平的搜寻和整理中氤氲出中国人心底的故园感觉,于细微处传递着徽学的精髓:原来,徽州的学术意义在于它体现着汉民族在小农社会的一种发展极致:自给自足、宗族管理、村落聚居、背山面水、黑白色系这几个特点,也可以说是徽州的精魂,在本书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读这部书时,觉得它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照片追求经典的风度,文字内容又有使用的方便,无论是地方宣传还是旅游功课,去徽州前想了解下徽州,这本画册堪称利器。按照村名,你可以轻易了解每一个村落的精华和特色(全书详述最具徽州风神的13个村落,以及相关的书院、祠堂等),每个村落单元都经过摄影师无数次的深入探访拍摄,几经筛选,最后才调制出那么几页图版和文字。特别是书中作者花大力气采访得来的各种史料,更增加了本书的权威性—为这本书准备文字内容,张建平花了整整5年时间;而照片的积累,则历时27年!其间他在美国波士顿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举办的“走进徽州”摄影展(2004)和在法国巴黎举办的“徽州面孔”摄影展(2009)均获成功,并在法国出版《石与墨书就的徽州儒商》(法国女作家高丽安合作)一书,靠的就是这种踏踏实实的民间采访和影像的日积月累。难怪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单德启先生在评价此书时有这样的感叹:“没有书写理论,却深邃得比学术理论更富有思辨性;它是作者用良知和浓情从中华传统文明即将沦为废墟的‘徽州民居’里一点一点抠出来的‘碎片’”。
诚哉斯言!
徽商是徽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追踪徽商后人,成为张建平讲述徽州文化的一种生动方式,也是本书的一个特色。而面对现代生活与传统建筑的矛盾,张建平没有通过夸大冲突展现无奈,而是用解构表现调和,这种影像处理方式,正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徽州文化的智慧,对处于现代化躁动和城市化狂热中的当下,尤具意义。它启示人们,在现代与传统、城市与乡村、GDP 土地财政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间,并非都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其间必定存在着某种可以调和的方式,藉此可以转移时人浮躁的现代化冲动,使上个文明时代所剩不多的范式遗迹和生活方式得以保存—我想,摄影师的苦心经营,要展示给家乡故土和这个时代的,正是这种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