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对诗歌意境的领悟

来源 :速读·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aohua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古代诗词的意境的品味,入手的途径较多,着眼的事物也不少,都各有不同,因人而异。但从意象入手是一个相对直接的切入点,因为,多数古诗词中,诗人词人都常用含蓄委婉的方法来表情达意,所以,还原诗词写作背景,分析诗词形象,探索诗歌作者内心世界,把握诗歌主题,品味诗词深邃意境,从基础的意象体会中入手,对帮助学生学习古诗词是非常有别要的。
  关键词:意象;意境;引导;浅析
  古诗词中,诗人经常通过许多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的描写,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各种表达方式以及多种表现手法等,赋予普通的事物不寻常的内涵,达到诗人通过诗歌抒发情感,表达诉求的目的。如”月亮”通过历代诗人的熏染开发,它已经不仅是悬挂在天空的那一轮经过漫长的宇宙年代而自然形成的伴随,环卫地球的天体,在太阳,地球和月亮的运行规律中,自然形成的大小圆缺的外形,逐渐与古人内心的悲欢离合联想在一起,生命的新陈代谢,月亮的亏盈升落,是世间万物之间的哲学般的联络,诗人兴之所至,触景生情,灵感触动笔尖,将心灵之光溶于平凡事物之中,造就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意境,把幽美,含蓄的诗歌特别的抒情方式,表现得淋漓尽致,精彩异常。
  我们不过多的分析古人是运用诗歌意象,创建诗歌意境的背景因素,心理原因,以及写作意图,但在欣赏和学习中,对诗人创作情景的复原,对读者探寻,理解,品味诗歌中意象所蕴含的诗歌意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意象“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诗人的感情一旦被激活,他们触目所见,均带上了强烈的主观色彩。在他们所摄取的景物中,单纯表现纯自然的景物的主题是很少见的,多数是这种情形,如杜甫《春望》,因为“国破”,即使“城春”,他们也会看到春花因伤时而迸射出的泪水、失群的春鸟因恨别而惊悸地发出的哀鸣。诗人触景生情,移情于物,虽不直接言情,情已充溢其中。意象就是渗透于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事物。鉴赏诗歌的形象,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拨开意象的“迷雾”,见到思想感情的“天日”。
  现试从古典诗词常见的意象中,去浅析品味其中深邃而有美妙的意境:
  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情感的意象了。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王建《十五夜望月》一诗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相思落谁家”,骨肉分离,亲人难聚,彼此间的相思离别之苦,郁积在胸,难以释怀,远隔千山万水的家人与游子,却能在不同之地,同一时间,举目满月,为何不借情明月,千里传情呢?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菊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眯,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偏角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人郑思肖《寒菊》)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菊,花之隐逸者也”,晋陶渊明推崇备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何等的自然与淡泊,宁静而高远,如同菊花在万物凋谢的瑟索寒秋中,用孤高独行的品性,展示一种去世俗化,身心宁静闲适,自由自在的“心远地自偏”的生活情趣,菊花已不仅仅是自然进化之中的,适应深秋开放的花卉,它已带上了贫寒守节,淡泊飘逸的烙印。
  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浪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香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凌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杜鹃鸟: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作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伤感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有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柳:“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表达了刘永对恋人的怀念。“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做故乡的象征。“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柳”絮飘忽不定,常作谴愁的凭借。“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欧阳修《蝶念花》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指出盛夏时季的杨柳浓荫重厚的蓬勃生机,也借此熏染词人心中郁积太多的挥散不去了闲愁,也许是庭院深锁带来的失去自由的忧伤,也许是亲人远别,无以慰藉的愁绪,物景与心景产生了共鸣,在自然的咏物绘景之中,内心强烈的情感找到了寄托,得到了含蓄的表达。
  诗词教学中,从意象中品味意境的几点感悟:
  第一,要通过语言分析,把握意象的外延和内涵。
  例如,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所描绘的“孤帆”“远影”这一系列意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驻足远望、久久不肯离去的深沉而忧郁的绵绵友情。“孤帆”“远影”是朋友别后彼此牵挂的寄托,也是别后彼此孤单寂寞的身心的写照。
  第二,要通过再造想像填补意象空白。
  例如,“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应当从现实生活的自然现象之中,从因为站得高,所以能够极目远眺,不被云烟遮挡生活常识之中,要通过再造想象,弥补形象,提升主题,上升到哲理的高度,凸显诗人高瞻远瞩,忧国忧民的崇高形象。
  第三,拨开意象的迷雾,领悟言外诗情。
  含蓄是古诗的一个特点,对意象的把握,应还原作者要表达的真意,例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其中的“春蚕”和“蜡炬”是忠贞爱情的见证,也可以是永恒奉献的写照。
  对古代诗词的意境的品味,入手的途径,着眼的事物都各有不同,都会因人而异,但从意象入手是一个相对直接的切入点,因为,多数古诗词中,诗人词人都常用含蓄委婉的方法来表情达意,所以,还原诗词写作背景,分析诗词形象,探索诗歌作者内心世界,把握诗歌主题,品味诗词深邃意境,从基础的意象体会中入手,对学习古诗词是非常有别要的。
  参考文献:
  [1]郭群周.《浅谈古诗词的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
  沙勇(1978.8~ ),男,从事初中语文,思想品德及生物等学科教学,任学校语文教研组组长多年。职称是中学一级教师,2000年7月昭通师范专科学校毕业,2005年11月获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自考本科毕业证。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细菌性心内膜炎,按照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和亚急性.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病原多为草绿色链球菌,常侵犯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多在有瓣膜疾病基础上发病,该病发病较隐匿,多以低热为
总结23例急性砷化氢中毒患者的护理方法,探讨急性砷化氢中毒患者的救治及护理.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发展,对企业总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总务管理要在基础管理、成本管理等方面发挥管控作用,为生产经营提供充分的服务保障.笔者试从实践
肌张力障碍是一种不自主、持续性地肌肉收缩引起的扭曲、重复运动或姿势异常的综合征.依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肌张力障碍多为散发,少有家族史,常见于7 ~15岁儿童
12王灏rn一觉睡醒时天已经大亮了,头还有点痛,浑身仍感无力,看来感冒并没减轻多少.王灏揉了揉惺忪的眼睛朝窗外看了一下,忍不住一个激灵从床上翻了起来.几点了?天怎么这么亮?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是推动学生探求内部真理与获取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如果对数学知识充满好奇心,对学会知
期刊
目的:探究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以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7年2月于我院收治的180例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90例患者,对照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