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爱读书的孩子,我家娃当属一个。一放学,脑子里想的就是今晚能够看什么动画片。《动物兄弟》、《熊出没》、《消防员山姆》……你不用替他操心,他都提前规划好今晚要翻谁的牌子了。
或者不看动画片也行,去玩吧!纯粹就是那种疯玩,没有学习性目的的玩耍,那才是他的真爱。去沙坑里兜几把沙子做城堡,去附中后面的地理园拿堆小石子当烤香肠店老板。每次到家,那双小爪子里,连指甲缝都藏满了黑色的泥垢一头大汗黏在头发丝上,束束分明;鼻孔变成小烟囱的时候,就免不了要接受我凌厉的眼神的批判了。
小孩子,多一点玩乐不是很好么?在玩中也可以启智,也可以锻炼他的思维能力和交际水平啊。让我犯难的是,除了玩,他对绘画、读书、写字没有任何兴趣。一有机会逮到他,让他坐下来画画,他只能垂头丧气地说:“好吧……”
不画还好。一画才发现这简直是给自己找不痛快。坐在小椅子上的儿子,拿着绘画本和笔,煞有介事地在画他心中的苹果。边画,嘴里边念念有词,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听着是在解释那些线条和涂色的由来,但仔细对照他所画的实物,简直牛头不对马嘴,不知所以然。
我问他:“知道什么是圆吗?会不会画圆?”
“知道!圆就是这样的!”边说他边演示他心中的圆形。
可是,谁能告诉我,这不知道是什么形状的东西怎么会是圆?居然还有放射性绒毛?这也相差太远了吧!
我给他顺手画了一个圆,还没等我画完,他抢先说:“我会了!知道怎么画了!”结果笔在他手上,神奇地又衍生出一堆奇怪的线条。
我问他:“那你画的那一竖是什么呢?”
“是苹果的叶子,妈妈!”
我什么时候教他叶子是一条线呢?这样奇葩的答案也是醉了!
然后,苹果画好了。一个小小的似樱桃股的苹果占据了一张A4纸的大小。他已经翻开了下一页。我顺势提醒他“宝宝,不可以浪费纸哦。你看你的本子上还有那么多的空白。”“妈妈,可是我想画别的,要给他们腾个新位置。”
好吧,说得也不无道理!另一幅画作开始了。现在“创作”的圆是像新疆馕一样的长条形,里面涂了一串串的红色绳子,他还编了一个小故事。我实在是看不下去了。随手翻开桌上一篇绘本,里面有只海豚的简笔画。因为他平时最爱看海洋动物,尤其喜欢鲨鱼、虎鲸之类的凶猛型鱼类,家里也买了一些鱼类的玩具。这下,他应该有初步的轮廓和概念吧?
我耐着性子给他先示范了下,画出海豚的形状,虽然我的画也是惨不忍睹,但至少不复杂不难仿。儿子很不情愿地说:“可是我不想画海豚耶。”
“不行!你得照着妈妈的画!”我的怒火已经忍不住要爆发了。
一堆鬼画符一样的色块和线条,外加一堆乱七八糟的旁白已经彻底激怒了毫无耐性的我。怎么别的孩子在读中班的时候已经能够完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可以初步画出生活中常见物品的理想模样,而我家的这个孩子只能用胡乱涂抹来滥竽充数?
我边陪儿子边发了条朋友圈,以表示我对儿子学习过程的惊讶和不可理解。有些道理,我们明明懂,可是我就是做不到能够心平气和去正常对待。我以我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一个孩子的行为,去解读他的画作。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在孩子的心灵认知里并不受用。就像一个教美术的同事劝慰我,也许你认为孩子画的是一堆狗屎,但他说不定认为自己很棒,画的是一块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金子呢?
至于有些朋友评论说:“这也许是他的创新意识在萌发呢!”我所理解的新思维一定是要建立在充分熟知已有规则和框架的基础上,根据厚积的知識沉淀和思考,突破旧式套路;对形式、内容和思想的再创造。连路都走不稳,怎能去顺利奔跑、飞翔?也就是必须“有中生有,更优秀”。是对既定事实的深层探索,而不是无厘头的挑战。我也反思,是否我这种思考路径其实也是错的呢?父母说的就全部都是对的吗?
在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处在摸索时期和逐步感知的过程中,我们总是迫不及待地去引导,去规定、去限制。用我们的迟钝的尺度去丈量孩子敏感的内心世界,嗯,换做我们是孩子的身份,你愿意吗?以我这样的倔性子,肯定不想!所以,在四岁的时候,可能我的画也曾是鬼画符,甚至更糟。
或者不看动画片也行,去玩吧!纯粹就是那种疯玩,没有学习性目的的玩耍,那才是他的真爱。去沙坑里兜几把沙子做城堡,去附中后面的地理园拿堆小石子当烤香肠店老板。每次到家,那双小爪子里,连指甲缝都藏满了黑色的泥垢一头大汗黏在头发丝上,束束分明;鼻孔变成小烟囱的时候,就免不了要接受我凌厉的眼神的批判了。
小孩子,多一点玩乐不是很好么?在玩中也可以启智,也可以锻炼他的思维能力和交际水平啊。让我犯难的是,除了玩,他对绘画、读书、写字没有任何兴趣。一有机会逮到他,让他坐下来画画,他只能垂头丧气地说:“好吧……”
不画还好。一画才发现这简直是给自己找不痛快。坐在小椅子上的儿子,拿着绘画本和笔,煞有介事地在画他心中的苹果。边画,嘴里边念念有词,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听着是在解释那些线条和涂色的由来,但仔细对照他所画的实物,简直牛头不对马嘴,不知所以然。
我问他:“知道什么是圆吗?会不会画圆?”
“知道!圆就是这样的!”边说他边演示他心中的圆形。
可是,谁能告诉我,这不知道是什么形状的东西怎么会是圆?居然还有放射性绒毛?这也相差太远了吧!
我给他顺手画了一个圆,还没等我画完,他抢先说:“我会了!知道怎么画了!”结果笔在他手上,神奇地又衍生出一堆奇怪的线条。
我问他:“那你画的那一竖是什么呢?”
“是苹果的叶子,妈妈!”
我什么时候教他叶子是一条线呢?这样奇葩的答案也是醉了!
然后,苹果画好了。一个小小的似樱桃股的苹果占据了一张A4纸的大小。他已经翻开了下一页。我顺势提醒他“宝宝,不可以浪费纸哦。你看你的本子上还有那么多的空白。”“妈妈,可是我想画别的,要给他们腾个新位置。”
好吧,说得也不无道理!另一幅画作开始了。现在“创作”的圆是像新疆馕一样的长条形,里面涂了一串串的红色绳子,他还编了一个小故事。我实在是看不下去了。随手翻开桌上一篇绘本,里面有只海豚的简笔画。因为他平时最爱看海洋动物,尤其喜欢鲨鱼、虎鲸之类的凶猛型鱼类,家里也买了一些鱼类的玩具。这下,他应该有初步的轮廓和概念吧?
我耐着性子给他先示范了下,画出海豚的形状,虽然我的画也是惨不忍睹,但至少不复杂不难仿。儿子很不情愿地说:“可是我不想画海豚耶。”
“不行!你得照着妈妈的画!”我的怒火已经忍不住要爆发了。
一堆鬼画符一样的色块和线条,外加一堆乱七八糟的旁白已经彻底激怒了毫无耐性的我。怎么别的孩子在读中班的时候已经能够完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可以初步画出生活中常见物品的理想模样,而我家的这个孩子只能用胡乱涂抹来滥竽充数?
我边陪儿子边发了条朋友圈,以表示我对儿子学习过程的惊讶和不可理解。有些道理,我们明明懂,可是我就是做不到能够心平气和去正常对待。我以我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一个孩子的行为,去解读他的画作。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在孩子的心灵认知里并不受用。就像一个教美术的同事劝慰我,也许你认为孩子画的是一堆狗屎,但他说不定认为自己很棒,画的是一块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金子呢?
至于有些朋友评论说:“这也许是他的创新意识在萌发呢!”我所理解的新思维一定是要建立在充分熟知已有规则和框架的基础上,根据厚积的知識沉淀和思考,突破旧式套路;对形式、内容和思想的再创造。连路都走不稳,怎能去顺利奔跑、飞翔?也就是必须“有中生有,更优秀”。是对既定事实的深层探索,而不是无厘头的挑战。我也反思,是否我这种思考路径其实也是错的呢?父母说的就全部都是对的吗?
在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处在摸索时期和逐步感知的过程中,我们总是迫不及待地去引导,去规定、去限制。用我们的迟钝的尺度去丈量孩子敏感的内心世界,嗯,换做我们是孩子的身份,你愿意吗?以我这样的倔性子,肯定不想!所以,在四岁的时候,可能我的画也曾是鬼画符,甚至更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