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筑色彩设计研究

来源 :中国房地产业·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irdey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建设的步伐在不断加快。城市建筑的增多,不仅改变了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条件,更改善了城市的整体形象,建筑与城市的关系也日益密切。从建筑色彩设计的角度讲,色彩鲜明的城市建筑会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并彰显城市个性,因此本文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城市建筑色彩设计原则为出发点,就现阶段我国城市建筑色彩设计存在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参考性建议,旨在提高我国城市建筑色彩设计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城市建筑;色彩设计;参考建议
  1、前言
  城市建筑色彩设计研究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期,其中以欧美国家的城市建筑色彩最具震撼力,其中地中海风格的“白”与“蓝”、普罗旺斯的“紫”、巴塞罗那的“橙”,以及萨尔瓦多巴洛克风格的“深棕色”都是城市色彩设计的典范。现如今,城市建筑色彩作为城市魅力的载体之一,它蕴含着城市居民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城市审美取向和文化意识形态的集中表现,所以建筑发展的高级阶段不是科技带来的功能性体验,而是建筑色彩设计所赋予的人文化内涵。
  2、城市建筑色彩设计的基本原则
  城市建筑色彩研究不仅仅是色彩的选取与搭配,真正经典的城市建筑色彩规划需要将城市整体风格与建筑色彩合理搭配,而这些工作必须建立在城市建筑色彩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下。
  2.1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作为城市色彩规划中首要原则,设计者必须秉承对城市内涵的深刻理解,并提出符合城市特征的色彩设计构想。这不仅要考虑城市不同街道间的和谐统一,还要将局部特色文化重点进行渲染,并注意单体建筑在区域内的色彩作用。例如中国北京红色砖墙的老胡同、荷兰阿姆斯特丹街道中的咖啡色等,这些都是将建筑色彩与城市整体规划完美结合的典范。
  2.2 系统性原则
  城市色彩设计规划不仅要考虑要素之间的关系,还要从城市功能区的角度整体考虑色彩布局。从系统论的角度讲,要素与要素之间需要协调合作,那么一座城市中的要素就是人与建筑。城市中的人具有鲜明的特征,如:宗教信仰、历史文化、道德品质、工作态度及其他,那么建筑作为城市特征的载体,必须将这些鲜明的城市人的特征进行表述,这是城市系统性原则中最主要的关注问题。
  2.3 区域性原则
  城市地理位置决定了城市的气候特征,作为城市最具代表性的优势,气候性特征完全可以通过建筑色彩的合理搭配进行烘托。对于气候性原则一定要把握和谐统一的基本观念,例如地中海的白色和蓝色主要代表着天空和海洋,而亚马逊河流的建筑多采用土黄色以及绿色,通过合理的搭配可以使城市自然风光得到加强,进而形成完美的意境表现。除此之外,由于城市所处的地形地貌、纬度高低等不同,在建筑材料的选取上也不尽相同。
  3、我国城市建筑色彩设计的主要问题
  3.1建筑色彩设计急功近利
  近十年间,由于我国城市土地开发速度惊人,城市建筑的大量崛起使業内人士对建筑色彩设计取得了一定认知,但是由于色彩设计的研究明显滞后于城市的发展速度,因此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建筑色彩明显缺少整体规划,更谈不上系统性特征,一些具有色彩设计的建筑作品也停留在孤立的、凌乱的表象上,效仿与抄袭频出,缺少对色彩设计研究的深刻领悟,这些短视行为严重阻碍了我国城市建筑色彩设计的良性发展。
  3.2建筑色彩设计缺乏艺术性
  建筑的色彩是要表达一定的思想,并不是简单的色彩选取。建筑所要表达的思想不能是苍白无力的。目前我国由于缺少系统性、整体性的建筑规划,所以建筑的色彩普遍缺少艺术性感悟,相对孤立存在,建筑色彩之间没有达成共识,真正高品质的建筑作品少之又少。
  3.3建筑色彩研究缺少专业人才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建筑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逐年增多的迹象。目前我国建筑设计人才主要出身于工科院校,由于市场环境的需要,建筑设计专业扩招非常严重,但是受制于供求关系的影响,细分到建筑色彩设计的专业人才又相对稀缺,大部分建筑色彩设计专业人士都出身于美术专业,对建筑、建材知识缺少足够的了解。
  4、城市建筑色彩设计的发展建议
  城市色彩不仅从视觉效果上体现城市的魅力,它更多体现着一个城市的个性以及文明的发展程度。城市的发展需要整体规划,规划中离不开建筑的色彩设计,未来的城市建筑色彩设计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4.1城市规划与建筑色彩设计相融合——体现城市整体性
  在我国城市发展历程中,政策导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早期的城市规划主要考虑地理地貌、给水排水、功能单位布局等,但是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城市规划不应仅满足于现有的需求,彰显城市特征、突出文化内涵、协调搭配功能区等都需要做出细致的规划,而这些规划必须建立在相关建筑的色彩选取上,这样城市的整体性才能得到体现。
  4.2提升建筑色彩的艺术性——体现城市的系统性
  从建筑色彩设计方面讲,人与建筑作为城市的两大要素,其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决定了人的性格特征。以城市的文化背景、历史脉络为切入点,选色应重点围绕城市的历史特色来提升艺术性,如井冈山地区应着重围绕红色、赤红等相关色系与历史文化紧密结合,使建筑色彩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进而达到人、建筑、城市三者之间的色彩呼应。
  4.3加强建筑色彩的层次性——体现城市的区域性
  城市建筑色彩的另一个发展趋势为通过建筑色彩设计体现城市功能区概念,城市功能区分为两层:第一层指城市的整体功能,第二层指城市的分区功能,不同的区域定位其建筑色彩自然应该加以区分。例如:上海通过建筑色彩的变化可以直观的感受到上海老区与浦东新区的明显区别,其颜色的选择也映衬了城市功能区的定位。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城市建筑色彩设计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从表面上来看这是规划不到位、设计不合理所致,其实从本质上讲,还是人才的缺失。所以在重视城市整体规划的同时,还要加强建筑色彩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满足城市建筑色彩设计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郑志锋,华晨,梁影君.小城镇色彩规划研究——以浙江省玉环县色彩规划为例[J].规划设计,2013,(8):19-22.
  [2]苟爱萍.建筑色彩的空间逻辑Werner Spillmznn和德国小镇Kirchsteigfeld色彩计划[J].建筑学报,2011,(1):77-78.
其他文献
随着中国进入了WTO的大门,很多对加入WTO有抗拒心理的人高喊“狼来了”,也有人对入关后中国的机遇持乐观态度,但却很少有人讲中国企业也有机会先变成“狼”然后再实现“狼穴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国的总体住宅面积一直在扩大,人们对住宅的需求特别是对中小户型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种需求集中体现在住宅的功能空间方面。本文通过对中小户型住宅的基本研究,阐述了其在功能设计上的一些问题,及其未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中小户型;住宅;功能空间;研究  在生活品质提升、家庭核心人口变化与社会不断发展之下,传统以居住为主的家庭式住宅格局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新的生活模
【摘要】在城镇化持续深入的今天,城市建筑物数量在不断增多,随着人们对房屋建筑要求的提升,在保证房屋实用性基础上,更加看重房屋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因此,对房屋建筑结构进行一定的优化便应运而生了。基于房屋建筑结构优化设计内容的基础上,对房屋结构优化设计理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优化设计  建筑结构是建筑物的脊梁,支撑着建筑物的安全耸立,对建筑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是保证建筑质量的重要环
为了确保公路工程的有效运营,应该做好公路的养护管理工作,提高公路工程的运行效率.现阶段,我国公路建设取得较为显著的成绩,然而公路的养护管理远远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在公路
6月13日的杭州虽小雨淅沥,却因全国众多创业者们的到来而显得格外热情洋溢.2019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以下简称全国“双创”周)正式在这里拉开帷幕,主题是“汇聚双创
期刊
一、金融企业文化的内涵及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金融企业文化的内涵  金融企业文化是金融企业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通过自身经营管理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员工共同创造和遵循的金融精神、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创新能力的总和,是金融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是一种以凝聚人心实现自我价值、提升金融企业竞争力的无形力量和资本。  (二)金融企
土耳其的拜占庭和奥斯曼帝国记载着男人曾经的辉煌;奢华治艳的苏丹后宫很容易让男人们留恋那些皇妃们嬉戏玩乐的水池、浸满香油的帷幔,流纱响铃的玉欢金香;特洛伊,这座毁于世上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的不断发展及城市人口的不断上升,促使运输承载量激增,为了缓解庞大的客运流量,各大城市开始了建设地铁工程,不仅为城市居民降低了出行的成本,还为其生活和
【摘要】对于房屋建筑来说,做好其相应的结构基础设计是保证房屋建筑质量的重要保障,同时做好了相应的结构基础设计,还能在很大程度上节省相应的建筑成本。因此,做好房屋结构的基础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主要对房屋结构设计中基础设计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基础设计  一、前言  在对我国的房屋建筑进行结构设计的时候,由于房屋建筑的规模逐渐变
【摘 要】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与爱校教育、法纪与自律教育、专业与学习教育、生活与人格教育等。要做好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则需做到三点:明确自身职责、具备适宜条件、主动探索创新。  【关键词】大学新生 入学教育 学生工作者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7-0067-02     大学新生入学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