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小林
生于1959年,四川省宜宾市人。出版有文学评论集《天花是如何乱坠的》《孤独的“呐喊”》。在《山西文学》《文学自由谈》《作品与争鸣》《当代文坛》《南方文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当代作家评论》《长江文艺评论》《文学报》《文艺报》《中华读书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发表文学评论数十万字,并入选《2014中国杂文年选》《2014中国随笔排行榜》《2017中国随笔排行榜》《贾平凹创作问题批判》《文学报·新批评》文丛等多种选本。2012年6月,获《文学报·新批评》首届“新人奖”。2015年10月,获《文学自由谈》创刊三十周年“重要作者奖”。
2012年6月,在《文学报》首届“新批评”大奖中,来深打工多年的业余作者唐小林以一篇《天花是如何乱坠的》文学评论脱颖而出,一举获得了“新人奖”。一个打工者能够在专家和学者云集的文学批评领域获得如此殊荣,并引起国内众多媒体的广泛关注,这对唐小林的写作无疑是一种极大的肯定。为此,《深圳特区报》以《批评家应该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为题,发表了该报记者对唐小林的专访;《辽沈晚报》以《草根评论打破文学界互捧怪圈颠覆文学精英需时间》为题,发表了该报记者对著名评论家叶匡政的专访。在答记者问中,叶匡政对唐小林文学评论的意义进行了高度的赞扬;《江西日报》评论员,也在该报对唐小林的文学评论进行了述评。同年十月,唐小林又成为著名的文学理论刊物《文学自由谈》的封面人物,再一次引起了国内众多媒体的广泛关注。
命运多舛 他靠勤奋追逐儿时梦想
唐小林曾经是四川省宜宾市某大型国有企业的一名职工,“文革”结束后,他曾参加过高考,并且其高考成绩已远远超过了高考录取线。在百分制的高考成绩中,他的语文单科成绩曾高达95分。然而,由于志愿没有填好他的大学梦遗憾地成了泡影。那一刻,从不轻易流泪的他,眼眶里满含着对命运不服的泪水。他曾用一首自己发表在报纸上的小诗《小溪》为自己的人生确立了一个奋斗的目标:“向往大海的深沉与浩渺,奋力冲一条生命的跑道,即使被顽石撞得粉碎,也要扑向大海的怀抱。”从此,他便以刻苦的自学来鞭策自己。他不断地告诫自己,人生就像是一场马拉松赛跑,开始跑得快,跑得好的人,未必就是优秀的选手你的第一步没有跑好,但可以把你的下一步和以后的路跑得更好。
在自学的起步阶段,年轻的他,有幸从《中庸》中读到了这样一段成为他终身座右铭的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为了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数十年来,他从未中断过刻苦的学习,为了尽快获得更多的知识,他把自己工资的很大一部分都用来买书。他系统地学习了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和修辞、形式逻辑等相关知识。为了能够获得一门生存的技能,他还自学了日语,并在众多的报纸杂志上发表了翻译的科技文章、小说和有关日语知识的文章。那些不断发表在各种报纸杂志上的翻译文章和文学作品,成为对他刻苦自学的最好的奖赏,让他在艰苦的人生中充满了欣慰。
机缘巧合他以文会友激发创作灵感
1997年,由于企业长期亏损,经济拮据的唐小林来到深圳宝安,成了一家日资企业的一名管理人员,2004年在福永街道中心区买了商品房,从此把家安在这里。那时,即便是工作再苦再累。他也会利用星期天的休息时间写稿。那些日子里,他的文章大量发表在《羊城晚报》《广州日报》《深圳特区报》和《深圳商报》上。但即便是时常都有文章发表,他的心中也曾出现过短暂的迷惘。他曾不止一次地问自己:你就这样写一些豆腐块,赚两个可怜的小钱,你觉得这样写下去有意义吗?这种内心痛苦地纠结,让他一度曾放弃了写作,而只是专注于阅读。
一个偶然的机缘,他结识了著名的打工作家戴斌,并很快成为好朋友。在戴斌的热情鼓励下,他开始了搁置一时的写作。很快,他的文学评论就在《山西文学》上发表,并入选中国散文家学会编选的《2006年最值得欣赏和关注的i00篇好文章》一书。唐小林欣喜地说:他有幸能够在深圳认识戴斌、郭建勋等这样一些热爱文学,而又真正懂得文学的作家。他们时常在一起交流自己对许多作家作品的理解和阅读心得,并对他的写作提出了诸多良好的建议。他还清楚地记得几年前的那个下午,他和戴斌一起就文学进行的那次长谈。那是确立他文学批评写作方向的一次终身受益的谈话。为此,他在内心里对戴斌充满了深深的感激。可以说,从那次谈话之后,他的写作便出现了喜出望外的转机,并逐渐进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硕果累累他靠实力占有一席之地
自从2011年以来,唐小林在《文学报》发表了《能否减少作品穿帮》《贾平凹的硬伤》《评论家的“矛”与“盾”》和《<带灯>与贾平凹的文字游戏》等诸多文学评论,出版了文学评论集《天花是如何乱坠的》《孤独的“呐喊”》,在国内文坛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文学报》总编辑、著名文学批评家陈歆耕先生在《羊城晚报》专门撰文,就唐小林的文学评论进行了高度的赞扬。《上海采风》记者胡凌虹在对唐小林进行了电话采访之后,在该刊撰文盛赞唐小林的文学批评。《山东商报》记者李解也对唐小林进行了电话采访,并以《一份文学报纸的“批评”之路》为题,用整版的篇幅,介绍了《文学报》“新批评”在中国文坛的影响力,其中着重介绍了唐小林的文学评论写作。
2016年7月31日,由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办的“粤派新批评”广东青年批评家研讨会在广东文学艺术中心举行。阎晶明、洪治纲、王兆胜、王双龙等来自全國各地的文艺批评家和本地专家学者蒋述卓、杨克、林岗、陈少华等,就5位广东批评家申霞艳、柳冬妩、陈培浩、李德南、唐小林的文学批评成绩和特点积极展开探讨,并就如何进一步提升批评的专业性、开拓格局,让“粤派新批评”在全国取得更大的影响力提出了不同建议。
2017年11月,作家出版社隆重推出“剜烂苹果锐批评文丛”,展示敢说真话、有力量、有风骨、敢于亮剑的文学批评著作,以中国当代文学不良现象、思潮以及作家作品不足为研究内容,首批推出了李建军、洪治纲、刘川鄂、唐小林等10位在文坛有影响有代表性的批评家,每人推出一本以对于中国当代文学不良现象、思潮以及作家作品不足为研究内容的评论集。他们代表了当代文学批评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维度。这套丛书集中展示这些批评家的形象,让他们的批评方式、文学观点为更多的读者所了解和熟悉,并以此营造“好处说好坏处说坏”的健康批评生态。
2018年元月,由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主办的“新时代:文学批评何为”研讨会暨“剜烂苹果锐批评文丛”首发式在京举行。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组织来自全国的评论家代表进行了以“新时代:文学批评何为”为主题的研讨会。作家出版社总编辑黄宾堂表示,这套书编选宗旨是要对文学现象、文学思潮、文学作品进行严肃、善意、有建设性的批评。《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则坦言,评论家应该牢记“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原则,提高文学批评的质量。
来自深圳的唐小林的新作《孤独的“呐喊”》入选,该书分为“评论家批判”“作家批判”“文坛乱象批判”三辑,共30余篇文学批评文章,用文字向权威说不,用笨拙的方法开掘确凿的论据,用儿科的比照阐发鲜明的观点,从而庄严地发表自己的宣言:批评不是追捧,谢绝一切神坛。
面对纷至沓来的赞誉,唐小林却保持着冷静的头脑,他认为,作为一个写作者应该找到自己写作的方向,决不能在写作这条道路上误打误撞,像买彩票一样碰运气。一个写作者一定要有自己的师承,就像汪曾祺在文体风格和语言文字上师承沈从文;王小波在小说的技巧上师承卡尔维诺,在文字上师承查良铮一样,唐小林在文学评论的写作上师承的是李健吾、李长之、韩石山、李建军、郜元宝、李美皆等一大批中国文坛上卓具影响的著名文学批评家。他们的文学批评,思想锋利、见解深刻、文字活泼,让人终身受益。
当然,他也认识到自己还有许多的东西需要学习,他非常喜欢英国女作家伍尔夫的一句话:“一个人要费一辈子工夫才能把自己灵魂的真相弄个水落石出。”为此,他就像小学生一样,每天都如饥似渴地拿起书本,他希望能够在一本又一本的书中,与那些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师们的灵魂相遇。
“作为一名长期在深圳漂泊的打工者和文学爱好者,多年来,我从未中断过对当代文学的阅读和思索。在长期的阅读中,我越来越感觉到中国的文坛可能出了问题……我决定以民间观察和圈外人的方式,来表达我对中国文坛的感想,净化中国文坛日益污染的环境,我愿意以百倍的勇气和不懈的努力,在文学批评这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上奋勇前行。”在“新人奖”颁奖会上,唐小林宣读了他的获奖感言《一个圈外人的感想》,他已经把文学批评当作了自己的使命。
生于1959年,四川省宜宾市人。出版有文学评论集《天花是如何乱坠的》《孤独的“呐喊”》。在《山西文学》《文学自由谈》《作品与争鸣》《当代文坛》《南方文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当代作家评论》《长江文艺评论》《文学报》《文艺报》《中华读书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发表文学评论数十万字,并入选《2014中国杂文年选》《2014中国随笔排行榜》《2017中国随笔排行榜》《贾平凹创作问题批判》《文学报·新批评》文丛等多种选本。2012年6月,获《文学报·新批评》首届“新人奖”。2015年10月,获《文学自由谈》创刊三十周年“重要作者奖”。
2012年6月,在《文学报》首届“新批评”大奖中,来深打工多年的业余作者唐小林以一篇《天花是如何乱坠的》文学评论脱颖而出,一举获得了“新人奖”。一个打工者能够在专家和学者云集的文学批评领域获得如此殊荣,并引起国内众多媒体的广泛关注,这对唐小林的写作无疑是一种极大的肯定。为此,《深圳特区报》以《批评家应该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为题,发表了该报记者对唐小林的专访;《辽沈晚报》以《草根评论打破文学界互捧怪圈颠覆文学精英需时间》为题,发表了该报记者对著名评论家叶匡政的专访。在答记者问中,叶匡政对唐小林文学评论的意义进行了高度的赞扬;《江西日报》评论员,也在该报对唐小林的文学评论进行了述评。同年十月,唐小林又成为著名的文学理论刊物《文学自由谈》的封面人物,再一次引起了国内众多媒体的广泛关注。
命运多舛 他靠勤奋追逐儿时梦想
唐小林曾经是四川省宜宾市某大型国有企业的一名职工,“文革”结束后,他曾参加过高考,并且其高考成绩已远远超过了高考录取线。在百分制的高考成绩中,他的语文单科成绩曾高达95分。然而,由于志愿没有填好他的大学梦遗憾地成了泡影。那一刻,从不轻易流泪的他,眼眶里满含着对命运不服的泪水。他曾用一首自己发表在报纸上的小诗《小溪》为自己的人生确立了一个奋斗的目标:“向往大海的深沉与浩渺,奋力冲一条生命的跑道,即使被顽石撞得粉碎,也要扑向大海的怀抱。”从此,他便以刻苦的自学来鞭策自己。他不断地告诫自己,人生就像是一场马拉松赛跑,开始跑得快,跑得好的人,未必就是优秀的选手你的第一步没有跑好,但可以把你的下一步和以后的路跑得更好。
在自学的起步阶段,年轻的他,有幸从《中庸》中读到了这样一段成为他终身座右铭的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为了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数十年来,他从未中断过刻苦的学习,为了尽快获得更多的知识,他把自己工资的很大一部分都用来买书。他系统地学习了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和修辞、形式逻辑等相关知识。为了能够获得一门生存的技能,他还自学了日语,并在众多的报纸杂志上发表了翻译的科技文章、小说和有关日语知识的文章。那些不断发表在各种报纸杂志上的翻译文章和文学作品,成为对他刻苦自学的最好的奖赏,让他在艰苦的人生中充满了欣慰。
机缘巧合他以文会友激发创作灵感
1997年,由于企业长期亏损,经济拮据的唐小林来到深圳宝安,成了一家日资企业的一名管理人员,2004年在福永街道中心区买了商品房,从此把家安在这里。那时,即便是工作再苦再累。他也会利用星期天的休息时间写稿。那些日子里,他的文章大量发表在《羊城晚报》《广州日报》《深圳特区报》和《深圳商报》上。但即便是时常都有文章发表,他的心中也曾出现过短暂的迷惘。他曾不止一次地问自己:你就这样写一些豆腐块,赚两个可怜的小钱,你觉得这样写下去有意义吗?这种内心痛苦地纠结,让他一度曾放弃了写作,而只是专注于阅读。
一个偶然的机缘,他结识了著名的打工作家戴斌,并很快成为好朋友。在戴斌的热情鼓励下,他开始了搁置一时的写作。很快,他的文学评论就在《山西文学》上发表,并入选中国散文家学会编选的《2006年最值得欣赏和关注的i00篇好文章》一书。唐小林欣喜地说:他有幸能够在深圳认识戴斌、郭建勋等这样一些热爱文学,而又真正懂得文学的作家。他们时常在一起交流自己对许多作家作品的理解和阅读心得,并对他的写作提出了诸多良好的建议。他还清楚地记得几年前的那个下午,他和戴斌一起就文学进行的那次长谈。那是确立他文学批评写作方向的一次终身受益的谈话。为此,他在内心里对戴斌充满了深深的感激。可以说,从那次谈话之后,他的写作便出现了喜出望外的转机,并逐渐进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硕果累累他靠实力占有一席之地
自从2011年以来,唐小林在《文学报》发表了《能否减少作品穿帮》《贾平凹的硬伤》《评论家的“矛”与“盾”》和《<带灯>与贾平凹的文字游戏》等诸多文学评论,出版了文学评论集《天花是如何乱坠的》《孤独的“呐喊”》,在国内文坛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文学报》总编辑、著名文学批评家陈歆耕先生在《羊城晚报》专门撰文,就唐小林的文学评论进行了高度的赞扬。《上海采风》记者胡凌虹在对唐小林进行了电话采访之后,在该刊撰文盛赞唐小林的文学批评。《山东商报》记者李解也对唐小林进行了电话采访,并以《一份文学报纸的“批评”之路》为题,用整版的篇幅,介绍了《文学报》“新批评”在中国文坛的影响力,其中着重介绍了唐小林的文学评论写作。
2016年7月31日,由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办的“粤派新批评”广东青年批评家研讨会在广东文学艺术中心举行。阎晶明、洪治纲、王兆胜、王双龙等来自全國各地的文艺批评家和本地专家学者蒋述卓、杨克、林岗、陈少华等,就5位广东批评家申霞艳、柳冬妩、陈培浩、李德南、唐小林的文学批评成绩和特点积极展开探讨,并就如何进一步提升批评的专业性、开拓格局,让“粤派新批评”在全国取得更大的影响力提出了不同建议。
2017年11月,作家出版社隆重推出“剜烂苹果锐批评文丛”,展示敢说真话、有力量、有风骨、敢于亮剑的文学批评著作,以中国当代文学不良现象、思潮以及作家作品不足为研究内容,首批推出了李建军、洪治纲、刘川鄂、唐小林等10位在文坛有影响有代表性的批评家,每人推出一本以对于中国当代文学不良现象、思潮以及作家作品不足为研究内容的评论集。他们代表了当代文学批评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维度。这套丛书集中展示这些批评家的形象,让他们的批评方式、文学观点为更多的读者所了解和熟悉,并以此营造“好处说好坏处说坏”的健康批评生态。
2018年元月,由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主办的“新时代:文学批评何为”研讨会暨“剜烂苹果锐批评文丛”首发式在京举行。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组织来自全国的评论家代表进行了以“新时代:文学批评何为”为主题的研讨会。作家出版社总编辑黄宾堂表示,这套书编选宗旨是要对文学现象、文学思潮、文学作品进行严肃、善意、有建设性的批评。《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则坦言,评论家应该牢记“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原则,提高文学批评的质量。
来自深圳的唐小林的新作《孤独的“呐喊”》入选,该书分为“评论家批判”“作家批判”“文坛乱象批判”三辑,共30余篇文学批评文章,用文字向权威说不,用笨拙的方法开掘确凿的论据,用儿科的比照阐发鲜明的观点,从而庄严地发表自己的宣言:批评不是追捧,谢绝一切神坛。
面对纷至沓来的赞誉,唐小林却保持着冷静的头脑,他认为,作为一个写作者应该找到自己写作的方向,决不能在写作这条道路上误打误撞,像买彩票一样碰运气。一个写作者一定要有自己的师承,就像汪曾祺在文体风格和语言文字上师承沈从文;王小波在小说的技巧上师承卡尔维诺,在文字上师承查良铮一样,唐小林在文学评论的写作上师承的是李健吾、李长之、韩石山、李建军、郜元宝、李美皆等一大批中国文坛上卓具影响的著名文学批评家。他们的文学批评,思想锋利、见解深刻、文字活泼,让人终身受益。
当然,他也认识到自己还有许多的东西需要学习,他非常喜欢英国女作家伍尔夫的一句话:“一个人要费一辈子工夫才能把自己灵魂的真相弄个水落石出。”为此,他就像小学生一样,每天都如饥似渴地拿起书本,他希望能够在一本又一本的书中,与那些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师们的灵魂相遇。
“作为一名长期在深圳漂泊的打工者和文学爱好者,多年来,我从未中断过对当代文学的阅读和思索。在长期的阅读中,我越来越感觉到中国的文坛可能出了问题……我决定以民间观察和圈外人的方式,来表达我对中国文坛的感想,净化中国文坛日益污染的环境,我愿意以百倍的勇气和不懈的努力,在文学批评这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上奋勇前行。”在“新人奖”颁奖会上,唐小林宣读了他的获奖感言《一个圈外人的感想》,他已经把文学批评当作了自己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