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依据河南省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对各年龄组城乡男女学生进行超重、肥胖判断,解中小学生形态发育现状及超重肥胖流行情况,为进一步改善学生生长发育状况、胸围三项指标及制定合理的卫生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城乡差异 BMI 超重肥胖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儿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身体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全民族的健康素质,直接影响到祖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促进儿童青少年身体健康水平的提升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身体素质的关键。伴随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青少年正经历深刻的生长长期变化,身体各项素质也有大幅度提高。然而,近年来中小学生肥胖、超重检出率呈现上升趋势,已经成为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且中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其健康状况对其一生的生活质量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本文依托2010年河南省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对中小学生的形态发育指标进行分析,旨在及时了解中小学生形态发育现状及超重肥胖流行情况。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选用2010年河南省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分别来自河南省12个地市共计57583名7~18岁中小学生,其中男生28790人,女生28793人,城市学生28778人,乡村学生28805人。本文选用其身高、体重、胸围三项基本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各项指标的检测及质量控制均严格按照《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手册》的要求进行,所用器材为全国统一配置,工作人员全省统一培训,测量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采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2004年制定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BMI)值分类标准对各年龄组城乡男女学生进行超重、肥胖判断。
三、结果与分析
1、肥胖超重流行的一般情况
本次调研的57583名7~18岁城乡中小学生中,超重2227人,占10.11%,肥胖3547人,占6.16%,其中男生28790人,超重3512人,占12.20%,肥胖2330人,占8.09%;女生28793人,超重2307人,占8.12%,肥胖1217人,占4.23%。城乡青少年生长发育过程中超重和肥胖问题仍然存在,2010年河南省7~18岁中小学生肥胖率为城男11.87%,城女5.88%,乡男4.32%,乡女2.57%;超重率为城男15.49% ,城女9.78%,乡男8.92%,乡女6.24%。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和性别差异,均表现为城男>城女>乡男>乡女,与2005年全国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流行特征一致。
2 、各年龄组超重肥胖检出情况
2010年河南省7~18岁城乡中小学生各年龄组超重肥胖检出率,城男7~15岁肥胖率均在10%以上,10岁组达到17.56%,各年龄组同性别超重肥胖率均为城市大于乡村,乡村女生肥胖检出率相对较低,17岁、18岁组肥胖率为0.5%。超重和肥胖率在城乡男女生7~18岁组有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的趋势,城女肥胖率由7岁组的11.25%下降到了18岁组的0.83%,城乡各群体均表现为年龄越小,超重肥胖检出率越高;随着年龄增长,检出率逐渐下降(表1)。
四、结论与建议
2010年河南省7~18岁城乡中小学生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10.11%和6.16%,肥胖、超重问题日益严峻,故加强健康教育,加大督导力度,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系意义重大。
针对上述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流行情况,具体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对学生的体育健康教育。青少年生长发育问题不仅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我们更应该教授给学生正确的健康和体育锻炼知识,培养学生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这样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2)加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教育,特别是要注重对广大学生家长的宣传、教育,帮助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儿童青少年肥胖对其身心健康乃至终身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不良影响,引导儿童青少年平衡膳食,避免营养过剩,使其养成良好的饮食、锻炼、娱乐等健康生活习惯,从而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3)各级教育部门应加大对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督导,将“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教育思想进一步巩固,落实素质教育,减轻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课业负担,保证充足的课外活动和体育锻炼时间,对于乡村学校适当增加体育设施,拓展乡村学生体育锻炼的空间。
(4)继续改革和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及时掌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变化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布检测结果,以了解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为科学合理制定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季成叶.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2): 97-102.
[2]季成叶.中国青少年生长变化存在问题和干预措施[J].生物学通报2003,38(5):13-15.
[3]吴育庆,黄通,周国茂.深圳市南山区2006-2009年中小学生肥胖现状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0,21(1):93-94.
[4]王守仓.山东省中小学生肥胖流行趋势及体质评价[J].预防医学论坛,2009,15(10):968-969.
958.
[5]季成叶,孙军玲.中国学生超重、肥胖流行现状15年流行趋势[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6(2):96-99.
关键词 城乡差异 BMI 超重肥胖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儿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身体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全民族的健康素质,直接影响到祖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促进儿童青少年身体健康水平的提升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身体素质的关键。伴随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青少年正经历深刻的生长长期变化,身体各项素质也有大幅度提高。然而,近年来中小学生肥胖、超重检出率呈现上升趋势,已经成为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且中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其健康状况对其一生的生活质量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本文依托2010年河南省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对中小学生的形态发育指标进行分析,旨在及时了解中小学生形态发育现状及超重肥胖流行情况。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选用2010年河南省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分别来自河南省12个地市共计57583名7~18岁中小学生,其中男生28790人,女生28793人,城市学生28778人,乡村学生28805人。本文选用其身高、体重、胸围三项基本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各项指标的检测及质量控制均严格按照《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手册》的要求进行,所用器材为全国统一配置,工作人员全省统一培训,测量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采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2004年制定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BMI)值分类标准对各年龄组城乡男女学生进行超重、肥胖判断。
三、结果与分析
1、肥胖超重流行的一般情况
本次调研的57583名7~18岁城乡中小学生中,超重2227人,占10.11%,肥胖3547人,占6.16%,其中男生28790人,超重3512人,占12.20%,肥胖2330人,占8.09%;女生28793人,超重2307人,占8.12%,肥胖1217人,占4.23%。城乡青少年生长发育过程中超重和肥胖问题仍然存在,2010年河南省7~18岁中小学生肥胖率为城男11.87%,城女5.88%,乡男4.32%,乡女2.57%;超重率为城男15.49% ,城女9.78%,乡男8.92%,乡女6.24%。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和性别差异,均表现为城男>城女>乡男>乡女,与2005年全国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流行特征一致。
2 、各年龄组超重肥胖检出情况
2010年河南省7~18岁城乡中小学生各年龄组超重肥胖检出率,城男7~15岁肥胖率均在10%以上,10岁组达到17.56%,各年龄组同性别超重肥胖率均为城市大于乡村,乡村女生肥胖检出率相对较低,17岁、18岁组肥胖率为0.5%。超重和肥胖率在城乡男女生7~18岁组有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的趋势,城女肥胖率由7岁组的11.25%下降到了18岁组的0.83%,城乡各群体均表现为年龄越小,超重肥胖检出率越高;随着年龄增长,检出率逐渐下降(表1)。
四、结论与建议
2010年河南省7~18岁城乡中小学生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10.11%和6.16%,肥胖、超重问题日益严峻,故加强健康教育,加大督导力度,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系意义重大。
针对上述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流行情况,具体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对学生的体育健康教育。青少年生长发育问题不仅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我们更应该教授给学生正确的健康和体育锻炼知识,培养学生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这样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2)加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教育,特别是要注重对广大学生家长的宣传、教育,帮助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儿童青少年肥胖对其身心健康乃至终身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不良影响,引导儿童青少年平衡膳食,避免营养过剩,使其养成良好的饮食、锻炼、娱乐等健康生活习惯,从而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3)各级教育部门应加大对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督导,将“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教育思想进一步巩固,落实素质教育,减轻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课业负担,保证充足的课外活动和体育锻炼时间,对于乡村学校适当增加体育设施,拓展乡村学生体育锻炼的空间。
(4)继续改革和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及时掌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变化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布检测结果,以了解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为科学合理制定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季成叶.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2): 97-102.
[2]季成叶.中国青少年生长变化存在问题和干预措施[J].生物学通报2003,38(5):13-15.
[3]吴育庆,黄通,周国茂.深圳市南山区2006-2009年中小学生肥胖现状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0,21(1):93-94.
[4]王守仓.山东省中小学生肥胖流行趋势及体质评价[J].预防医学论坛,2009,15(10):968-969.
958.
[5]季成叶,孙军玲.中国学生超重、肥胖流行现状15年流行趋势[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6(2):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