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26个月的研究,2007年1月11日,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公布了我国首部《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报告显示:过去30年,由于推行计划生育,中国少出生4亿多人,使世界60亿人口日推迟4年;未来30年,中国预计净增约2亿人。2033年前后,我国人口将达到峰值——15亿。
中国人口数量持续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加剧。近年来,人们高度重视资源过度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之余,纷纷将矛头指向人口膨胀。有人担忧,中国的人口压力已经接近社会、环境、资源所能承受的极限。
亦有专家预测,中国人口永远不会超过15亿。目前中国人口数目上涨的态势,在几十年后将停止。届时,中国人口会日渐减少,摘掉“人口第一大国”的高帽。据此理论,中国的人口压力只是居安思危者的过度忧虑。人口高峰过后,中国面临的不是人口爆炸,而是人口资源短缺。
有人形象地把中国比喻成一列火车,而乘客便是数以亿计的中国人。经过每一年度的站点,众多新乘客蜂拥而上。中国这一人口列车,能否畅通无阻?
有种族之存在,无种族之空间?
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增加一个人,就意味着人均占有减少一份。在十几亿的大分母下,中国成了缺水大国、贫林大国、贫草大国,耕地、石油、矿产同样形势严峻。水、电、石油的短缺,已经让寻常百姓有切身之感。资源危机,缓缓威逼中国。
人口多,就业压力空前巨大。据由国务院批转劳动保障部、发展改革委制定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到2010年,我国劳动力总量将达到8.3亿人,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5000万人,而从需求情况看,劳动力就业岗位预计只能新增4000万个,劳动力供求缺口1000万左右。
另据《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在劳动年龄人口方面,我国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2000年为8.6亿人,2016年将达到高峰10.1人,比发达国家劳动年龄人口的总和还要多。
如果就业岗位不能满足劳动力增加的需求,失业问题就会长期困扰中国。没有饭碗,意味着衣食无源、生活无计。
来自《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的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43亿,占总人口11%。到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34亿,比重从2000年的9.9%增到16.0%;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1.64亿,比重从2000年的6.7%增长到11.2%。预计本世纪40年代后期形成老龄人口高峰。届时每3-4人中就有1名老年人。2020年、2050年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将分别达2200万、8300万。
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带来巨大压力。养老负担将成为未来家庭的重要支出。从小家庭来说,两个年轻人养4个老年人,从宏观上说,2-3个劳动力就得养一个老人。“未富先老”的危机,威胁中国。
人口素质低,更是举世瞩目。近代百余年的战争与动乱,中国教育在曲折中徘徊前进。比之世界发达国家,中国人受教育的程度远远落后。《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受教育年限只有7.85年,每百万人口中从事研发的人数为545人。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高达47.6%。
专家们疾呼:提高人口素质,包括健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将是中国增强国家竞争力和走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因素。
控制人口数量
人口多,便要适当地控制。上世纪50年代,马寅初提出了控制人口数量的主张,成为中国的一声霹雳,对中国传统思想观念提出了挑战。70年代,中国人口多得让中国不堪负担,计划生育政策诞生了。
在地球所能提供的空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环境所能容纳的任何生物的数量、规模都有一定的限度。就是说,我们生存的空间对人口数量、规模的限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中国创造了计划生育政策,更从中获益匪浅。计划生育,解决了中国人口无限制膨胀的问题。
满则溢,亏则损。生育水平需要有一个“度”的把握,生得太多或者太少,都不行。只有保持与空间、资源的平衡,才能保证人口的可持续发展。30多年的人口政策,成绩显著,人口数量已经掌握在政府控制之下。
根据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目标,2010年中国人口总量将控制在13.6亿,2020年将控制在14.5亿。到本世纪中叶,中国人口有望控制在15亿。
人口变化的周期性相对较长,政策稍一调整,人口实际数量可能会大起大落。政府的干预,初衷是好的,可怎么运行才能保证万无一失呢?
计生政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稚嫩到成熟的历程,在科学和法制的基础之上,已经建立了行政管理、技术服务、群众工作“三位一体”的管理服务体系。据此,中国何患摘不掉“人口第一大国”的高帽,何患人口膨胀至毁掉种族?
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一方面是“人”,一方面是“口”。“口”的问题已经通过政府干预得到有效的控制,那么,“人”的问题是否无足轻重?
“人”,是关于人口更深层次的问题,其关键就是提高素质。优先开发人力资源,是国家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持久动力和源泉。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的能力建设是第一建设。
人口素质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新的竞争条件对于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人口素质低的问题日益凸显。
人口素质,包括身体状况。比之孱弱多病的人,健康的人自然更能参与生产。“东亚病夫”的形象,中国曾背负多年。曾几何时,这顶帽子被悄然摘掉。
时下,婴儿出生状况、老年人健康状况、残疾人医疗状况、国人平均寿命,都不同往日。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更是受到足够的重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日渐完善。
教育的普及与提高,是提高人口素质的核心。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明显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方针确立,中国立志走向科教兴国的轨道。“扫盲运动”、“普及义务教育”,基本完成了历史使命。
目前,免费义务教育逐步试点;高等教育日益普及;农村教育投入比例升高。中国的人口战略,已经彰显出其无尽的动力。
有人说“教育是会下金蛋的母鸡”,投入才有回报,中国政府的公共投资已经把教育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当中。提高人口素质,已经上升到中国的战略高度。当努力得到回报的时候,中国将英才遍地。
不论身体健康素质,还是科学文化素质,虽已大有气色,但距目前人口数量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相距甚远。上升到战略高度的人口建设,需要更强壮、更富智慧的中国人。中国只能不断探索,才能避免前功尽弃。
中国改变命运,靠脚踏实地致力于提高人口素质。人力资源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巨大的人口压力可以转换为举世无双的人力资本。
数以亿计的中国人,在数量得到有效控制、质量得到提高的情况下,人口大国就将转变为人口强国。中国将不再为“有种族之存在,无种族之空间”而忧心忡忡。“多而不愚”的中国人,能繁荣种族,更能发展种族。
中国人口数量持续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加剧。近年来,人们高度重视资源过度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之余,纷纷将矛头指向人口膨胀。有人担忧,中国的人口压力已经接近社会、环境、资源所能承受的极限。
亦有专家预测,中国人口永远不会超过15亿。目前中国人口数目上涨的态势,在几十年后将停止。届时,中国人口会日渐减少,摘掉“人口第一大国”的高帽。据此理论,中国的人口压力只是居安思危者的过度忧虑。人口高峰过后,中国面临的不是人口爆炸,而是人口资源短缺。
有人形象地把中国比喻成一列火车,而乘客便是数以亿计的中国人。经过每一年度的站点,众多新乘客蜂拥而上。中国这一人口列车,能否畅通无阻?
有种族之存在,无种族之空间?
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增加一个人,就意味着人均占有减少一份。在十几亿的大分母下,中国成了缺水大国、贫林大国、贫草大国,耕地、石油、矿产同样形势严峻。水、电、石油的短缺,已经让寻常百姓有切身之感。资源危机,缓缓威逼中国。
人口多,就业压力空前巨大。据由国务院批转劳动保障部、发展改革委制定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到2010年,我国劳动力总量将达到8.3亿人,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5000万人,而从需求情况看,劳动力就业岗位预计只能新增4000万个,劳动力供求缺口1000万左右。
另据《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在劳动年龄人口方面,我国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2000年为8.6亿人,2016年将达到高峰10.1人,比发达国家劳动年龄人口的总和还要多。
如果就业岗位不能满足劳动力增加的需求,失业问题就会长期困扰中国。没有饭碗,意味着衣食无源、生活无计。
来自《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的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43亿,占总人口11%。到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34亿,比重从2000年的9.9%增到16.0%;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1.64亿,比重从2000年的6.7%增长到11.2%。预计本世纪40年代后期形成老龄人口高峰。届时每3-4人中就有1名老年人。2020年、2050年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将分别达2200万、8300万。
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带来巨大压力。养老负担将成为未来家庭的重要支出。从小家庭来说,两个年轻人养4个老年人,从宏观上说,2-3个劳动力就得养一个老人。“未富先老”的危机,威胁中国。
人口素质低,更是举世瞩目。近代百余年的战争与动乱,中国教育在曲折中徘徊前进。比之世界发达国家,中国人受教育的程度远远落后。《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受教育年限只有7.85年,每百万人口中从事研发的人数为545人。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高达47.6%。
专家们疾呼:提高人口素质,包括健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将是中国增强国家竞争力和走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因素。
控制人口数量
人口多,便要适当地控制。上世纪50年代,马寅初提出了控制人口数量的主张,成为中国的一声霹雳,对中国传统思想观念提出了挑战。70年代,中国人口多得让中国不堪负担,计划生育政策诞生了。
在地球所能提供的空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环境所能容纳的任何生物的数量、规模都有一定的限度。就是说,我们生存的空间对人口数量、规模的限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中国创造了计划生育政策,更从中获益匪浅。计划生育,解决了中国人口无限制膨胀的问题。
满则溢,亏则损。生育水平需要有一个“度”的把握,生得太多或者太少,都不行。只有保持与空间、资源的平衡,才能保证人口的可持续发展。30多年的人口政策,成绩显著,人口数量已经掌握在政府控制之下。
根据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目标,2010年中国人口总量将控制在13.6亿,2020年将控制在14.5亿。到本世纪中叶,中国人口有望控制在15亿。
人口变化的周期性相对较长,政策稍一调整,人口实际数量可能会大起大落。政府的干预,初衷是好的,可怎么运行才能保证万无一失呢?
计生政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稚嫩到成熟的历程,在科学和法制的基础之上,已经建立了行政管理、技术服务、群众工作“三位一体”的管理服务体系。据此,中国何患摘不掉“人口第一大国”的高帽,何患人口膨胀至毁掉种族?
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一方面是“人”,一方面是“口”。“口”的问题已经通过政府干预得到有效的控制,那么,“人”的问题是否无足轻重?
“人”,是关于人口更深层次的问题,其关键就是提高素质。优先开发人力资源,是国家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持久动力和源泉。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的能力建设是第一建设。
人口素质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新的竞争条件对于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人口素质低的问题日益凸显。
人口素质,包括身体状况。比之孱弱多病的人,健康的人自然更能参与生产。“东亚病夫”的形象,中国曾背负多年。曾几何时,这顶帽子被悄然摘掉。
时下,婴儿出生状况、老年人健康状况、残疾人医疗状况、国人平均寿命,都不同往日。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更是受到足够的重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日渐完善。
教育的普及与提高,是提高人口素质的核心。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明显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方针确立,中国立志走向科教兴国的轨道。“扫盲运动”、“普及义务教育”,基本完成了历史使命。
目前,免费义务教育逐步试点;高等教育日益普及;农村教育投入比例升高。中国的人口战略,已经彰显出其无尽的动力。
有人说“教育是会下金蛋的母鸡”,投入才有回报,中国政府的公共投资已经把教育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当中。提高人口素质,已经上升到中国的战略高度。当努力得到回报的时候,中国将英才遍地。
不论身体健康素质,还是科学文化素质,虽已大有气色,但距目前人口数量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相距甚远。上升到战略高度的人口建设,需要更强壮、更富智慧的中国人。中国只能不断探索,才能避免前功尽弃。
中国改变命运,靠脚踏实地致力于提高人口素质。人力资源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巨大的人口压力可以转换为举世无双的人力资本。
数以亿计的中国人,在数量得到有效控制、质量得到提高的情况下,人口大国就将转变为人口强国。中国将不再为“有种族之存在,无种族之空间”而忧心忡忡。“多而不愚”的中国人,能繁荣种族,更能发展种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