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与感悟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255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和解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理解深度。当然,并不是说,教师能理解到什么程度,学生就一定要理解到什么程度,但我坚信,“学生能走多远,作为教师,我们就有责任引导他们走多远”。
  那么,怎么解读文本才算到位了呢?我想,解读作品就是要解读文本的文、道、质,即要看一篇文章用什么样的文字、什么样的结构,来印证自己什么样的观点,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然后再回过头来,看看哪些值得我们借鉴,可以教给学生的。一般来说,解读文本,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解读作者、解读文题、解读作品。相比之下,解读作品更显重要。下面就以《青海高原一株柳》这课来谈谈我对解读的认识。
  
  一、 深入解读教材
  
  《青海高原一株柳》文质兼美,有一定思想的深度。课文围绕“神奇”展开。那么,这样一株柳树到底“神奇”在哪?初读文本我们会发现,它奇就奇在:① 生长环境如此恶劣却长得如此的高大粗壮;② 生长的过程是如此艰辛,它却一一挺过来了。再反复读课文,我们就会发现,在作者眼里它的“神奇”远不止这些,更在于它具有的那种不抱怨命运、不畏怯生存之艰险的内在品质。读到这层,我们就会明白,作者是在借这一株柳树来赞美具有这些品格的人。为了将自己的这种想法和观点告诉读者,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的写作手法,比如说,借青海高原环境的恶劣衬托柳树的神奇;用家乡柳树和那一茬又一茬被旱死、冻死的柳树苗子反衬这株柳的顽强与坚韧……
  
  二、 恰当取舍文本
  
  深入解读文本后,我们大体知道了文本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内涵,接下来要思考的是,该教给学生什么,以及如何去教。
  《青海高原一株柳》有两个显著的特点:① 篇幅长;② 有深度。如果一节课面面俱到什么都讲,势必产生两个后果,不是讲不透,就是来不及讲。因此,在具体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还得解决一个关键问题,即如何对文本恰当取舍。
  对一篇课文研究得越深入,你越会发现什么都要讲,什么都重要,丢了什么都舍不得。但要让自己的课堂精深,让学生真正有所得,这个手术必须动。这篇课文中,有三处不是直接描写这株柳树的,分别是第1自然段,第3、第4自然段,以及第8自然段。但这三部分内容或用以衬托、或用以反衬青海高原一株柳的。完全舍弃显然会影响学生深入理解这株柳树的“神奇”。即使在直接描写这株柳树的段落中,同样也存在这个问题。比如说,作者猜测和想象的两大段文字。细细读读,似乎每句话,每个词都很有嚼劲,都能做番文章。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参照写作的方法,来一次详略结合,即抓住重点段落,细细品味,对于作者略写部分,我们也可以适当略教,让学生思考一下,它们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点到为止,不必深究。
  
  三、 合理选用方法
  
  下面再来看看,该选用什么方法来巧妙地“舍”。
  课文第3、第4自然段是描写青海高原的环境的,如果不是生长在这特殊的环境下,这株柳树长得再粗壮挺拔,也不会让作者、让我们心生出敬畏来。因此,这两个自然段也显得尤为重要。到底怎么处理才能做到既不花费过多的时间,又能用它反衬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呢?可先请学生边听老师配乐朗读边想象,然后描绘自己“看到”的画面。通过交流,这株柳树的“神奇”也逐渐在学生的脑海中呈现了出来。自然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写这株柳,却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写这片高原。这样,既省去了繁琐的分析,又让学生学到了一种语言表达的方式、一种写作的技巧。
  课文第8自然段,写的是家乡灞河边的柳树极易生长,用以反衬青海高原一株柳生存的艰难和它的毅力与韧劲。我们不禁会同作者一样感叹,“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如果课堂上也要读读品品,那显然是不可能的,可用一个“当这株柳树在高原的雷电风雪当中苦苦撑立的时候,它的同类——那些平原柳树它们在干什么”的问题,一带而过,以强化两种环境下的柳的差异,加深学生对青海高原那株柳的印象,巧妙地突出主题。
  教学设计的过程除了要根据自己的取舍来设计外,还应该考虑语文的学科特点,让学生在接受人文精神洗礼的同时,语文能力也能得到提升。像课文中“锻铸”“撑立”等词语的理解,对于写作方法的渗透,对于利用句式的写话和说话训练,都必须有所考虑。
  总之,我们应该从整体上去把握教材,从细节入手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的实际适当渗透具有语文特质的内容。
  (作者单位:太仓市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出了“中心馆”,皮皮熊意犹未尽,他问:“下面我们去哪个馆玩?”小刺猬立马纠正:“打住,我们可不是玩!”皮皮熊嘿嘿地笑:“我知道,我们是边玩边学。”贾小宝摇着扇子:“对,寓学于乐,一举两得。既然皮皮熊这么感兴趣,那我们就前往 文通馆 吧。走起!”  游客须知  一园好风光,  一河把路挡。  若想过河去,  挑战有惊喜!  高兴的一天  苗淼  今天我特别高兴,爸爸妈妈带我去公园玩。  我向一个池塘
期刊
春天像一位身着华服的公主,瞧,她向我们走来了……  春公主来啦!  宣传员春风姐姐高兴地跑着向大家宣布:我們的春公主来啦!  花姑娘听到了,着急地想:哎呀,公主殿下这么快就来了,我得抓紧时间开放!如果跟不上春公主的脚步,我就会被派到暴躁的夏国王那里工作啦!这样想着,花儿们马上向公主展开了最灿烂的笑脸。  “春公主来啦!”公主的侍卫——春雷听到了,赶快执行工作,“轰隆隆,轰隆隆!”雷声响彻云霄。胆小
期刊
从小到大,我们看了很多历史传奇故事,如果让你把故事的主人公放在当代环境下,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  在云南的大山里住着一户人家,他们几乎与世隔绝,因为周围都是茂密的森林,没有路也没有其他人的踪影。他们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活。  一天他们外出打猎,迷失了方向,走了很远很远的路,捡到一个登山爱好者的背包,包里有一个指南针,一些干粮,还有一本书。他们对书中的图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认真看了起来。当他们看到里面《
期刊
如此别开生面的课堂活动,真令人向往!  “外是薄衣里是金,剥金便露水晶体。又酸又甜真美味,平时最爱系白巾。”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对啦,就是橘子。你看,此时这个橘子正临危不惧地坐在我们的头上呢,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正在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顶橘子比赛!  第一局:金鸡独立顶橘子。同学们还没听完老师的号令,跃跃欲试的心就已按捺不住了。大家摆好姿势,双手展平,右脚呈直角抬起,再把橘子放在头上。我暗自对橘子说
期刊
有时候大人们问我:“你呀,什么时候才能长大?”  什么時候能长大?我也不知道。有段时间,我迷上了“奇趣蛋”, 8元一个,一半是巧克力,一半是小玩具。妈妈给我体验了一次就不再买了,她觉得不值。那我就让奶奶买,她每次说着“好贵呀”,还是帮我买。  有一天我放学早,把作业做完,就和奶奶一起整理车库里的废品。鞋盒要拆开,摊平。我拆了几个小鞋盒,手指头就酸了。我改用脚踩,一开始感觉简单,渐渐地我脚底就麻了,
期刊
人们常以“书山有路勤为径”作为劝学的格言,然而我更欣赏一个“趣”字。因为只要对学习感兴趣,你不叫他“勤”他也会“勤”,即所谓乐此不疲。现代神经认知科学的研究证实:大脑组织在接受到感兴趣的信息时,会分泌出一种叫做内啡肽的物质,这种物质引起大脑神经兴奋的功效比吗啡大50~100倍。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  于永正老师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
期刊
学校运动会的众多项目中,最吸引人的非800米长跑莫属了。   “砰”的一声枪响,运动员们“马作的卢飞快”,齐刷刷冲了出去,那势头就像钱塘江不断奔涌的潮水。我们班的毛星杰冲在最前面,他牙关紧咬,紧握双拳,两脚犹如踏上风火轮,手臂像上了发条般前后狂甩。紧跟在后面的是六(1)班的周振宇,他和毛星杰仅几米之隔,眼看就要超过毛星杰了。我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不停地挥舞手臂,大声呼喊:“毛星杰加油!”毛星杰自
期刊
要让课堂教学真正实现学生具有生命意义的成长,就要让学生自由地诞生自己的思想。借助下述案例,笔者想阐述让课堂诞生学生思想的三个要素。  【案例】我上的是《爱之链》一课。在下课前五分钟,根据预设,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图形画一条“爱之链”。  “谁来画?”我边说,边从粉笔盒中拿出一支粉笔。  好多学生举起了手。  “老师,能不能多叫几个同学?”在我选定学生之前,有个不大的声音从角落里传来。  “行!每组
期刊
2002年的暑期,我校对全市招聘青年教师,在层层选拔活动中,汪明华老师以她那独特的气质、深厚的功底和大气的风格吸引了我和其他评委。最终,汪老师不负众望,顺利走进了盐城二小这片教育的乐园,成了我的同事。  作为她的学长,同时也作为她的朋友,我目睹着汪老师教育教学探索所走过的每一个清晰深刻又渐行渐远的足迹,也见证了她在各方面的飞速成长。这个成长,不仅仅是指她入党、做教科室副主任、教导处主任,也不是说她
期刊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田园诗情》一课,构思新奇,文笔优雅,颇具潇洒清逸之韵味;简练概括,气韵充实,给人明朗俊秀之印象;参悟自然,意境悠远,讲究清明透逸之神韵。    一、 美丽风景的集结所    课文开宗明义点明:“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简练概括,既具有三幅美丽画面的浓缩之美,又具有自由驰骋的想象时空。  “极目远眺,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上,是一头头黑白两色的奶牛。……绿意盎然的村野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