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我指出的道路吧,你们将得到自由和公正。”撒切尔夫人的国企私有化改革是否适用于中国?
背 景
2013年4月初,被誉为“铁娘子”的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逝世,引发世界性的舆论热潮。大洋彼岸,英国示威者欢呼雀跃;在中国,舆论界掀起讨论撒切尔夫人政策与思想遗产的热潮,尤其是撒切尔夫人的国企改革政策。其中,多数观点认为撒切尔夫人对国企的铁腕私有化政策值得中国学习,“中国需要一个撒切尔来推进国企改革,打破利益集团的僵化抵制”。也有少数人认为,撒切尔夫人的私有化被中国人误读了,中国国企改革切不可按此图索骥。
所谓撒切尔夫人的国企私有化改革是不是我们所理解的私有化?回过头来看,撒切尔夫人推行的国企改革成效如何?是否值得中国学习借鉴?《国企》杂志特邀相关专家对此展开讨论。
邀 请 嘉 宾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国有经济研究室主任 文宗瑜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竞争力研究部部长 许保利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朱安东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丁 纯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毛 锐
彼“私有化”非此“私有化”
《国企》:大部分评论者对撒切尔夫人国企改革的认识就是国企私有化,卖给私人,也有观点认为舆论是误读。对此,您怎么看?
文宗瑜:1979年前,英国在工党领导下,国家经济大面积国有化,工会力量不断扩大。撒切尔夫人在这样的背景下担任保守党主席和英国首相,面临北欧式高福利国家还是美国式市场竞争国家的发展道路选择。撒切尔夫人选择了美式道路,鼓励企业和人的竞争——对公用事业、国有企业的国有股权实行减持,将国有企业全面推向市场。对撒切尔夫人来说,国有股增持就是国有化,国有股减持就是私有化。所谓私有化绝对不是单纯的卖给私人。当然,这还牵涉到翻译的问题。
丁纯:撒切尔夫人上台时,由于工党推行“英国式社会主义”,英国已经呈现出所谓的“英国病”:经济增长率低且增长乏力,社会福利高,国企人浮于事、效率低,工会强势,经济滞涨。撒切尔夫人坚持“小政府大市场”的基调,着力削减社会福利,推进国企私有化改革。但撒切尔夫人推行的国企私有化与一般人理解的一卖了之、卖给私人的私有化不可同日而语。撒切尔夫人推行的国企私有化改革,形式多种多样,也不是一定把国企卖掉,还有关闭效益低的企业,向社会公众发行股票把国企变成公众公司,国家所有、公司承包经营等政策选择。
毛锐:撒切尔夫人的私有化概念比较宽泛,卖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撒切尔夫人提出了“大众资本主义”的口号。一些规模很小的企业,本企业职工完全可以集资购买。大型国有企业多采取发行股票的方式减持国有股,比如英国石油、电信企业拿出一部分股份上市,以比较低的价格卖给普通股民和少量的机构投资者。还有一些国有企业先裁员增强竞争力后上市。为确保经济安全,英国政府在国企私有化的操作过程中,会控制外国企业购买,设定一个较低的比例,比如5%。
改革成效众说纷纭
《国企》:舆论对撒切尔夫人推崇备至,究竟撒切尔夫人所推行的国企私有化改革政策成效如何?
文宗瑜:撒切尔夫人的国企改革,使得英国在上世纪90年代竞争力得以提高,改制后的一些企业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比较有竞争力。
朱安东:我个人并不认可“撒切尔夫人的国企私有化改革提高了效率,成效斐然”的观点。
首先,短期来看,大面积的国企私有化改革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通胀问题,刚开始也似乎减轻了财政负担,但长期来看是失败的,效率未见提高,为英国经济带来无穷后患。例如,英国铁路私有化以后,火车经常晚点,动辄出事故,以至于英国政府不得不重新国有化。这表明至少铁路领域的私有化彻底失败。
其次,撒切尔夫人的国企私有化改革从根本上削弱了劳工力量,造成贫富差距拉大、社会问题严重。这些问题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暴露无遗。不过,以金融资本为代表的最富的1%的人财富份额从1978年的5.7%迅速上升至2007年的15.5%。在撒切尔夫人去世当天,英国若干城市的许多群众自发组织了狂欢活动,很能说明问题。
丁纯:当时的国企改革主要涉及服务以及采掘和制造业,如造船。对于铁路企业,有观点认为改革效果不明显;对于造船、钢铁企业,也有观点认为破坏了英国的制造业基础。尽管各方评价不一,个人认为,总的来说比较有效:甩了一些包袱,减轻了国家负担,提高了企业效率和市场活力。例如,英国电信企业之前效益差,无利润上缴,改革后服务质量(比如装电话的速度)提升,电话资费下降,效益大幅提升。还有造船企业,通过关闭一些低效益的工厂,利润也提升了。客观来说,汽车、造船、钢铁等行业的衰落和产业结构调整有关系,也和这些行业本身需要大的投资和持续投入有关。以这些行业的衰落来证明改革不成功说服力不大。
毛锐:改革不能满足所有人的利益。现在回过头来看,撒切尔夫人的改革政策为后来布莱尔领导的新工党复兴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布莱尔政府也继承了撒切尔夫人的国企私有化政策。撒切尔夫人上台后,企业效率提升很快,一改落后于欧洲其他国家的尴尬局面。
撒切尔夫人的改革虽然大幅削减了工人福利,打击了工会力量,促使了人力资本的自由流动,但任期内并没有解决失业问题,工人的利益受损。例如,撒切尔夫人取消了牛奶的免费供应,增加了低收入者的生活成本,遭到了他们的抵制。大量工人听说撒切尔夫人逝世的消息而狂欢庆祝等,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中国能否学习借鉴?
《国企》:有人认为,撒切尔夫人将国企分给工人,而非高管,这才是国企改革的正确方式,中国应该学习。对此,您怎么看?
许保利:首先,如果国有股份分给员工的意义在于提高员工积极性的话,那么员工就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员工,而是具有双重身份:工人+股东。如果当股东就能保证生活,就没有多少人愿意当工人了。如果股息不够的话,还得工作继续当工人。因此,既是打工者又是老板不太现实。如果新进来的工人没有股份,是否就没有积极性?原来的股份是需要固化还是需要流动,如何流动?现实生活中,员工持股比较少就能说明问题。 其次,国企股份分给国企职工能解决什么问题?能否解决企业发展的问题?分给职工后,股份经过流通,最终还是会跑到个别人的手里。获得股份的工人无非拿点现金,像之前的买断工龄一样。最终掌管企业的人,下一步肯定是裁员,从企业获得最大收益。如果一些事关国计民生的企业被搞得几近破产倒闭,还得政府出面救助。
最后,国企股份只分给国企职工或者国企高管,全国人民会不会答应?在目前国企职工尤其是国企高管薪酬福利饱受质疑的背景下,再把国企股份分给他们,肯定会引起新一轮的攻击,助长民众不满情绪。
与职工持股相比,高管持股其实是投资者做出的薪酬安排。通过高管持股,投资者给高管们一个激励,促使他们努力经营企业,让股票升值。这样,投资者和高管利益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国外一些高管收入上千万美元,大部分是股票期权。
朱安东:国企股权分给工人的比只分给高管会好一些。但无论是分给工人还是分给高管都不是国企改革的正确方式。
关于国企改革,中国已经做了很多探索,也取得了很多成效。有些国企的内部治理水平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国企改革的方向是提升内部治理水平,而不是私有化。以铁路为例,中国的铁路系统虽然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其无论是建设水平还是运营能力和效率,在世界上都非常领先,票价也低,满足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国企》:那么撒切尔夫人的改革措施对中国有何启示?是否适用于中国国企改革?
文宗瑜: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国企在很多领域比重太大、战线太长,国有股控股比例太高。撒切尔夫人把国企推向了市场,事实证明取得了成功,中国应该学习。目前,国有企业应该从很多领域退出,转变经营机制,重要的是做好产权改革,推行产权多元化。
对国企的控制并不是国有股比重越高越好。英国通过黄金股(改制后仅存的国有股权)确保对改制后企业的控制。黄金股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一旦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价格违反公平竞争原则,政府可以根据黄金股直接接管企业或者收归国有。所以,对国有企业不要追求绝对控股,可以相对控股。
许保利:撒切尔夫人式改革不适用于中国,原因有三。
首先,意识形态不同。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由于某些历史原因,国有企业比重较大,但这并不能改变英国的资本主义制度。撒切尔夫人在英国搞国企私有化改革相对较容易,因为没有意识形态的障碍,主要是动摇国有企业的既得利益。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以公有制为主体、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是中国改革主导者定的基调。意识形态也决定了公有制国家不能搞私有化,除非个别国有企业实在搞不下去,可以出售转让。但这只是个案,并不代表政治取向。
其次,制度安排不完善。国外也有事关国计民生的私营企业,但这一定来自其特殊的制度安排和路径依赖。如果没有相关的制度安排,就头脑发热贸然改革,风险会非常大。如果私人经营垄断企业出现问题,必须政府接管,结果就是全国人民买单。比如,自然垄断企业给个人行吗?即使给,个人能否买得起?如果发电企业全部由私人控制,发不了电,责任谁来承担?如果电企亏损就停止发电或者涨价,大众可受不了。亏损严重的话,私营企业可以倒闭,关系国计民生的国有企业可不能倒。中国国民经济总量非常大,出点问题非常严重。私有化绝不是简单的事。
最后,经营国有企业责任很重要。如果仅仅看到捞钱,而非对企业乃至公众负责,这样的私营企业主,公众对其承担公共产品的职能没有信心。在国外,如果企业亏损,高管们经常的选择是主动走人或者降薪,因为这牵涉到责任和使命感的问题。在中国,这点却很难做到。
朱安东:国企总体上来说不能私有化,当然个别企业经营不善可以破产。有一批人把撒切尔夫人捧得太高,在中国鼓吹国企私有化的根本目的在于挖掉中国基本经济制度和共产党执政的经济基础。撒切尔夫人的国企私有化改革政策基本不适合中国国情,更多的是借鉴其教训。换句话说,撒切尔夫人的国企私有化改革政策给中国最大的启示其实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推进国企改革与发展。现在中国的国有企业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丁纯:对于中国来说,撒切尔夫人的国企改革政策可借鉴的部分在于,国有企业可以实行国家控股、专业化公司经营。比如中国很多行业关系国计民生,因为道德风险不能完全私有化。需要说明的是,私有化不是灵丹妙药。国有企业要积极提供公共产品,加大改革力度,提升效率,降低社会成本。
任何改革都牵涉利益的调整,我们应该学习撒切尔夫人改革勇气的无比坚决,并能承受相关后果。撒切尔夫人的改革直到今天还有很大的争议,说明触到了某些人的痛处。当然,没有一样东西是十全十美的,只要大方向是对的,可以允许有一定的代价,关键在于度的把握。现在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继续前进只有靠市场竞争,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升市场活力和国企效率。
毛锐:中国已经借鉴了英国的电信拆分和电力体制改革,是否可以借鉴撒切尔夫人的国企私有化改革,应考虑中国国情。
作为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英国的市场机制和监管很完善,并且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企业,政府的发言权很大。更令人放心的是英国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是以法令的形式颁布的。法令出台前,政府和议会都经过了充分酝酿和协商,国企私有化的步骤和程序比较周密。在市场经济机制和法制建设上,中国与英国不可同日而语,完全照搬英国的国企私有化政策恐怕并不现实,也不切合实际。
背 景
2013年4月初,被誉为“铁娘子”的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逝世,引发世界性的舆论热潮。大洋彼岸,英国示威者欢呼雀跃;在中国,舆论界掀起讨论撒切尔夫人政策与思想遗产的热潮,尤其是撒切尔夫人的国企改革政策。其中,多数观点认为撒切尔夫人对国企的铁腕私有化政策值得中国学习,“中国需要一个撒切尔来推进国企改革,打破利益集团的僵化抵制”。也有少数人认为,撒切尔夫人的私有化被中国人误读了,中国国企改革切不可按此图索骥。
所谓撒切尔夫人的国企私有化改革是不是我们所理解的私有化?回过头来看,撒切尔夫人推行的国企改革成效如何?是否值得中国学习借鉴?《国企》杂志特邀相关专家对此展开讨论。
邀 请 嘉 宾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国有经济研究室主任 文宗瑜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竞争力研究部部长 许保利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朱安东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丁 纯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毛 锐
彼“私有化”非此“私有化”
《国企》:大部分评论者对撒切尔夫人国企改革的认识就是国企私有化,卖给私人,也有观点认为舆论是误读。对此,您怎么看?
文宗瑜:1979年前,英国在工党领导下,国家经济大面积国有化,工会力量不断扩大。撒切尔夫人在这样的背景下担任保守党主席和英国首相,面临北欧式高福利国家还是美国式市场竞争国家的发展道路选择。撒切尔夫人选择了美式道路,鼓励企业和人的竞争——对公用事业、国有企业的国有股权实行减持,将国有企业全面推向市场。对撒切尔夫人来说,国有股增持就是国有化,国有股减持就是私有化。所谓私有化绝对不是单纯的卖给私人。当然,这还牵涉到翻译的问题。
丁纯:撒切尔夫人上台时,由于工党推行“英国式社会主义”,英国已经呈现出所谓的“英国病”:经济增长率低且增长乏力,社会福利高,国企人浮于事、效率低,工会强势,经济滞涨。撒切尔夫人坚持“小政府大市场”的基调,着力削减社会福利,推进国企私有化改革。但撒切尔夫人推行的国企私有化与一般人理解的一卖了之、卖给私人的私有化不可同日而语。撒切尔夫人推行的国企私有化改革,形式多种多样,也不是一定把国企卖掉,还有关闭效益低的企业,向社会公众发行股票把国企变成公众公司,国家所有、公司承包经营等政策选择。
毛锐:撒切尔夫人的私有化概念比较宽泛,卖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撒切尔夫人提出了“大众资本主义”的口号。一些规模很小的企业,本企业职工完全可以集资购买。大型国有企业多采取发行股票的方式减持国有股,比如英国石油、电信企业拿出一部分股份上市,以比较低的价格卖给普通股民和少量的机构投资者。还有一些国有企业先裁员增强竞争力后上市。为确保经济安全,英国政府在国企私有化的操作过程中,会控制外国企业购买,设定一个较低的比例,比如5%。
改革成效众说纷纭
《国企》:舆论对撒切尔夫人推崇备至,究竟撒切尔夫人所推行的国企私有化改革政策成效如何?
文宗瑜:撒切尔夫人的国企改革,使得英国在上世纪90年代竞争力得以提高,改制后的一些企业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比较有竞争力。
朱安东:我个人并不认可“撒切尔夫人的国企私有化改革提高了效率,成效斐然”的观点。
首先,短期来看,大面积的国企私有化改革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通胀问题,刚开始也似乎减轻了财政负担,但长期来看是失败的,效率未见提高,为英国经济带来无穷后患。例如,英国铁路私有化以后,火车经常晚点,动辄出事故,以至于英国政府不得不重新国有化。这表明至少铁路领域的私有化彻底失败。
其次,撒切尔夫人的国企私有化改革从根本上削弱了劳工力量,造成贫富差距拉大、社会问题严重。这些问题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暴露无遗。不过,以金融资本为代表的最富的1%的人财富份额从1978年的5.7%迅速上升至2007年的15.5%。在撒切尔夫人去世当天,英国若干城市的许多群众自发组织了狂欢活动,很能说明问题。
丁纯:当时的国企改革主要涉及服务以及采掘和制造业,如造船。对于铁路企业,有观点认为改革效果不明显;对于造船、钢铁企业,也有观点认为破坏了英国的制造业基础。尽管各方评价不一,个人认为,总的来说比较有效:甩了一些包袱,减轻了国家负担,提高了企业效率和市场活力。例如,英国电信企业之前效益差,无利润上缴,改革后服务质量(比如装电话的速度)提升,电话资费下降,效益大幅提升。还有造船企业,通过关闭一些低效益的工厂,利润也提升了。客观来说,汽车、造船、钢铁等行业的衰落和产业结构调整有关系,也和这些行业本身需要大的投资和持续投入有关。以这些行业的衰落来证明改革不成功说服力不大。
毛锐:改革不能满足所有人的利益。现在回过头来看,撒切尔夫人的改革政策为后来布莱尔领导的新工党复兴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布莱尔政府也继承了撒切尔夫人的国企私有化政策。撒切尔夫人上台后,企业效率提升很快,一改落后于欧洲其他国家的尴尬局面。
撒切尔夫人的改革虽然大幅削减了工人福利,打击了工会力量,促使了人力资本的自由流动,但任期内并没有解决失业问题,工人的利益受损。例如,撒切尔夫人取消了牛奶的免费供应,增加了低收入者的生活成本,遭到了他们的抵制。大量工人听说撒切尔夫人逝世的消息而狂欢庆祝等,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中国能否学习借鉴?
《国企》:有人认为,撒切尔夫人将国企分给工人,而非高管,这才是国企改革的正确方式,中国应该学习。对此,您怎么看?
许保利:首先,如果国有股份分给员工的意义在于提高员工积极性的话,那么员工就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员工,而是具有双重身份:工人+股东。如果当股东就能保证生活,就没有多少人愿意当工人了。如果股息不够的话,还得工作继续当工人。因此,既是打工者又是老板不太现实。如果新进来的工人没有股份,是否就没有积极性?原来的股份是需要固化还是需要流动,如何流动?现实生活中,员工持股比较少就能说明问题。 其次,国企股份分给国企职工能解决什么问题?能否解决企业发展的问题?分给职工后,股份经过流通,最终还是会跑到个别人的手里。获得股份的工人无非拿点现金,像之前的买断工龄一样。最终掌管企业的人,下一步肯定是裁员,从企业获得最大收益。如果一些事关国计民生的企业被搞得几近破产倒闭,还得政府出面救助。
最后,国企股份只分给国企职工或者国企高管,全国人民会不会答应?在目前国企职工尤其是国企高管薪酬福利饱受质疑的背景下,再把国企股份分给他们,肯定会引起新一轮的攻击,助长民众不满情绪。
与职工持股相比,高管持股其实是投资者做出的薪酬安排。通过高管持股,投资者给高管们一个激励,促使他们努力经营企业,让股票升值。这样,投资者和高管利益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国外一些高管收入上千万美元,大部分是股票期权。
朱安东:国企股权分给工人的比只分给高管会好一些。但无论是分给工人还是分给高管都不是国企改革的正确方式。
关于国企改革,中国已经做了很多探索,也取得了很多成效。有些国企的内部治理水平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国企改革的方向是提升内部治理水平,而不是私有化。以铁路为例,中国的铁路系统虽然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其无论是建设水平还是运营能力和效率,在世界上都非常领先,票价也低,满足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国企》:那么撒切尔夫人的改革措施对中国有何启示?是否适用于中国国企改革?
文宗瑜: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国企在很多领域比重太大、战线太长,国有股控股比例太高。撒切尔夫人把国企推向了市场,事实证明取得了成功,中国应该学习。目前,国有企业应该从很多领域退出,转变经营机制,重要的是做好产权改革,推行产权多元化。
对国企的控制并不是国有股比重越高越好。英国通过黄金股(改制后仅存的国有股权)确保对改制后企业的控制。黄金股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一旦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价格违反公平竞争原则,政府可以根据黄金股直接接管企业或者收归国有。所以,对国有企业不要追求绝对控股,可以相对控股。
许保利:撒切尔夫人式改革不适用于中国,原因有三。
首先,意识形态不同。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由于某些历史原因,国有企业比重较大,但这并不能改变英国的资本主义制度。撒切尔夫人在英国搞国企私有化改革相对较容易,因为没有意识形态的障碍,主要是动摇国有企业的既得利益。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以公有制为主体、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是中国改革主导者定的基调。意识形态也决定了公有制国家不能搞私有化,除非个别国有企业实在搞不下去,可以出售转让。但这只是个案,并不代表政治取向。
其次,制度安排不完善。国外也有事关国计民生的私营企业,但这一定来自其特殊的制度安排和路径依赖。如果没有相关的制度安排,就头脑发热贸然改革,风险会非常大。如果私人经营垄断企业出现问题,必须政府接管,结果就是全国人民买单。比如,自然垄断企业给个人行吗?即使给,个人能否买得起?如果发电企业全部由私人控制,发不了电,责任谁来承担?如果电企亏损就停止发电或者涨价,大众可受不了。亏损严重的话,私营企业可以倒闭,关系国计民生的国有企业可不能倒。中国国民经济总量非常大,出点问题非常严重。私有化绝不是简单的事。
最后,经营国有企业责任很重要。如果仅仅看到捞钱,而非对企业乃至公众负责,这样的私营企业主,公众对其承担公共产品的职能没有信心。在国外,如果企业亏损,高管们经常的选择是主动走人或者降薪,因为这牵涉到责任和使命感的问题。在中国,这点却很难做到。
朱安东:国企总体上来说不能私有化,当然个别企业经营不善可以破产。有一批人把撒切尔夫人捧得太高,在中国鼓吹国企私有化的根本目的在于挖掉中国基本经济制度和共产党执政的经济基础。撒切尔夫人的国企私有化改革政策基本不适合中国国情,更多的是借鉴其教训。换句话说,撒切尔夫人的国企私有化改革政策给中国最大的启示其实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推进国企改革与发展。现在中国的国有企业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丁纯:对于中国来说,撒切尔夫人的国企改革政策可借鉴的部分在于,国有企业可以实行国家控股、专业化公司经营。比如中国很多行业关系国计民生,因为道德风险不能完全私有化。需要说明的是,私有化不是灵丹妙药。国有企业要积极提供公共产品,加大改革力度,提升效率,降低社会成本。
任何改革都牵涉利益的调整,我们应该学习撒切尔夫人改革勇气的无比坚决,并能承受相关后果。撒切尔夫人的改革直到今天还有很大的争议,说明触到了某些人的痛处。当然,没有一样东西是十全十美的,只要大方向是对的,可以允许有一定的代价,关键在于度的把握。现在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继续前进只有靠市场竞争,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升市场活力和国企效率。
毛锐:中国已经借鉴了英国的电信拆分和电力体制改革,是否可以借鉴撒切尔夫人的国企私有化改革,应考虑中国国情。
作为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英国的市场机制和监管很完善,并且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企业,政府的发言权很大。更令人放心的是英国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是以法令的形式颁布的。法令出台前,政府和议会都经过了充分酝酿和协商,国企私有化的步骤和程序比较周密。在市场经济机制和法制建设上,中国与英国不可同日而语,完全照搬英国的国企私有化政策恐怕并不现实,也不切合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