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问”艺术消费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0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消费时代了?
  自2011年中国艺术品市场步入调整期后,市场已难见亿元拍品,这是市场自发调整的结果。欣喜的是,购藏者却没有明显锐减。难道我们已经进入消费时代了?
  寇勤:对于中国这么庞大的一个新兴市场,很难用“亿元”或者是“消费”这样一个词来概括。现在应该说是历史上中国艺术品市场最好的时代之一,而且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以前大家更多关注的是投资行为、收藏行为,但我们不应该忽视这个市场中的消费行为。我希望艺术市场向消费时代努力,让更多的国人在好的艺术教育氛围当中熟悉、了解艺术,这种潜移默化的意义就是为他们以后的艺术消费打下良好基础,进而促进中国艺术市场的良好健康发展。
  林明杰: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在20多年前确实是消费,很多人买东西就是因为喜欢,用每个月几十块钱的工资来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这种是低层次的消费。当时中国整个艺术品市场,从研究、财力、收藏的等级来说都是浅层次的。接下来中国的艺术市场进入狂热的投资时代。在当下,本以为即将走来的“消费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远了。随着社会发展,由于房产、教育等原因让本应成为艺术品市场强大购买力的中产阶级的可支配资金越来越少,更不要期待白发苍苍的老年人来买艺术品,他们的医药费就已经把他们压垮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要等待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才能带动艺术品消费时代的真正到来。
  时代特征有哪些?
  艺术市场有收藏时代、投资时代和消费时代,每一时代都有相应特点。那么消费时代又有哪些特征呢?
  刘文杰:中国现在是一个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因此才有了文化的消费时代,它必须以大众消费为基础。中国书画收藏有五次高潮,现在是第五次高潮,由于参与人数、资金量、书画交易量都是历史的数倍,所以中国书画文化消费真正进入消费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
  刘尚勇:如果观察一下当下艺术品市场里参与人群的结构,不难发现,现在市场里买得最热闹的主要还是以消费为主的。他们热情高涨,虽然买得不会很贵,到了100万元、200万元就停手,但是在100万元以内他们买得非常积极。应该说一定程度上艺术市场正从物质消费转化为了精神消费,虽然仍有一些浮躁,但总体趋向仍值得提倡。
  林明杰:艺术品消费不能等同于普通商品的消费。现代社会大量产出的艺术就是比较便宜的艺术,接近于工艺品,甚至在市场上卖得很贵的艺术品从真正的艺术角度去考量,很多都名不副实。
  哪些误区令人忧?
  在市场中,人的消费行为会受诸多因素影响而导致偏差,艺术消费也不例外。目前中国的艺术市场已经有一些令人担忧的消费现象显露。
  寇勤:作为艺术消费的一种形式,拍卖是艺术品市场的一部分,因此我就从这个角度谈一下艺术品价格两极分化日趋严重的问题。中国嘉德拍卖经过20年的发展变化,也刚刚经过市场曲线直上的过程,现在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是继续拔高这些亿元作品,推出更多的亿元作品?还是从战略角度鼓励和扶持有品位的艺术消费?由于艺术消费是一种量力而为的消费,因此艺术消费的价格区间是属于市场上比较初级的那一部分。例如:中国嘉德2013年总成交额为60多亿元,虽然有很多轰轰烈烈的上千万元的拍品,但我们发现单价10万元以下的艺术品大概占总成交数量的70%,而占总成交额60%至70%的艺术品在数量上却只占不到10%。
  周默:很多文化内容是不能成为一个产业来量化生产的。在家具市场上的文化消费,有一部分是由于文化,有一部分纯粹是由于商品化的目的。有些人购藏家具过多地看重材质,而不注重文化,就会沦为品位低俗的消费。我认为收藏是为自己而不是为人,我们现在很多的消费是为了投资和炫耀。我不主张人人消费家具类艺术品,家具艺术品的审美情趣是第一位的,不是全民消费,也不可能在这方面走出消费时代。如果在社会不正确引导的情况下,我希望这个消费时代越晚来越好。
  电商如何补空白?
  电商兴起让网购变成极为普遍的事情,这种快速、便捷、有保障的购物模式将从哪些方面填补艺术品消费空白,进而快速推动艺术消费时代的到来呢?
  寇勤:有很多低端产品不在传统现场拍卖进行,于是选择网络渠道,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模式。通过这个模式培养了很多人从网络拍卖开始消费艺术品,进而变成收藏、投资者。网络拍卖的时间、空间的无限性是它得以生存的根本,但消费者对拍品的审鉴和咨询缺乏了解,就相对来说制约了网络拍卖对传统拍卖的冲击程度。
  林明杰:由于网购有一定的规则,那就是发现与卖家描述不符就可以退货,这反而解决了过去在古玩店里解决不了的问题。由于电子商务平台的出现让艺术品购买变得异常方便,而且描述照片拍得非常专业,卖家知道买家会关注哪些细节,于是开始的消费行为间接变成收藏行为,而且网上购物更加符合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一西平措:网络拍卖可以解决预展的问题,让感兴趣的买家到公司,现场感受艺术品,还解决了在预展期租酒店和服务人员的费用问题,同时,电子图录的诞生随着移动智能设备的广泛应用,也终将取代传统纸质图录。
  土豪作用也积极?
  “土豪”是现在热门的网络词语,主要是指有强大购买力且审美水平不算太高的人。目前人们对土豪在艺术品市场频繁出手的现象有一些非议,土豪真的会给艺术市场带来不好影响?
  林明杰:之所以说土豪在艺术市场的出现未必是坏事,是因为西方印象派的崛起就是被土豪捧起来的。因为新土豪的诞生打破了艺术市场固有模式,为更多的艺术形式提供机会和支持,令他们多了一种主权。
  刘双舟:收藏和投资都是消费,只是消费形式不同,因此在艺术品消费中不用特别追寻消费动机。艺术品消费面前人人平等,不存在文化水平高低和贫富的问题。而且艺术品消费与日常用品消费不同,日常消费有上限,但艺术品消费没有,这种没有上限就是对市场的一种支持。有钱人可以买艺术品,没有能力购买的人可以去欣赏也可以得到满足,土豪在艺术品收集的过程中也是文化积累的过程,他们以后可以去开办美术馆、展览馆回馈社会,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其他文献
去年,综合类电商纷纷宣告涉足艺术品市场。当只要坐在家轻点鼠标,不必非得去一线城市才能拥有更广阔的艺术消费选择时,我们不得不感叹互联网改变生活的神奇。亲民、成本更低、传播范围更加广泛,无疑是电商们手中紧握的“王牌”。  事实上,只要生活水平在提高,未来人们对艺术品的日常消费与电器、书籍、服装并不会有区别。这就如同十年前,很多人还无法想像自己能跟现在一般自如地网购一样。  当然必须注意到,随着艺术品在
期刊
去博物馆、美术馆度过一段充实的时光,如今正在成为不少人平日里休闲娱乐的选择项目之一。随着近年来博物馆、美术馆免费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各种引进展览频繁,人们感受艺术熏陶的眼界也在逐渐扩宽。看过一场精彩的展览,这种行为其实也是在消费艺术。  艺术消费就是花一定价钱买进艺术品,钱在其中不可或缺。这样的想法仍有一定局限性。它的发展需要建立在全民艺术审美素养、水平逐步提高的基础之上,而博物馆、美术馆恰恰在当
期刊
本刊自创立之初,宗旨即是“引导收藏投资 倡导艺术消费”。身在编辑部,艺术消费的理念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成员,并为此付诸实践。今天,小藏君晒出了账单,我们也跟个风,晒一晒2013年的艺术消费。  Jenny 34岁  这个小瓷壶是去年在一次展览上觅得的。它的精致小巧和高远宁静的画意深深地打动了我。后来得知此壶出自汪平荪之手,汪平荪是珠山八友之一的汪野亭之孙。以6000元的价格将这把小壶收入囊中让
期刊
我虽然出了二十几本单行本,但感觉只有写老电影的《梦影集》和写民国漫画的《漫画漫话》乃专门之书,好像有些价值。两书销售均不够理想,正在失望之际,最近突然有中央一级的电视台与豪华时尚杂志好像商量好似的一起向我约稿约访谈,内容即“民国漫画”。我想,现在的“民国热”是不是带动了“民国漫画热”?  30年代的民国是个什么样子?最能还原30年代世间相的不是鲁迅的杂文,不是周璇的电影,不是齐白石的绘画,不是曹禺
期刊
人活着,就需要消费,无论是农耕社会还是现代商业经济。从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开始,我们每天都在消费,这种习惯根本不足为奇。  然而,相比之下,当消费与艺术挂上钩,不少人会认为这其实跟自己的生活没有多大交集。我们常常堂而皇之地说“生活中处处都是艺术”,按照这种逻辑,消费艺术应该是件很正常的事,可是为什么一提到它,相当一部分人的距离感是如此强烈?原因很简单:一是能不能买得起,二是有没有必要去买。  鉴于此,
期刊
这几年我一头扎进老酒里很少旁顾。从2010年5月的中国名酒专场拍卖开始,将一个小众赏玩做成了一个“有文化”的新兴行业,亲自经历亲自见证讲来还是蛮有趣的。  不说眼下风光的老茅台和“八大名酒”,就说咱北京老二锅头。三年前我花一瓶200元的价格偶然淘到4瓶上世纪70年代后期的红星二锅头,当年组织秋拍上拍2瓶,以2500元一瓶的价格拍出,当时很多人以为是朋友间的捧场。2012年我手里剩下的2瓶中的一瓶被
期刊
喜洲在大理北,著名的蝴蝶泉边。《五朵金花》和《天龙八部》是在这里拍摄的。  喜洲有明文人杨士云的“七尺书楼”,算是跟收藏最靠近的故实。杨士云有地理著作被后人收入云南府志。  喜洲巨商董澄农曾得徐悲鸿作《滇马》,时徐氏在喜洲教美术。这幅画七八十年后被拍得167万元,算是喜洲与收藏的第二个故实。董家是茶商,著名的沱茶是董家发明制作的。沱茶跟七子饼一样是好茶的人收藏的对象。董家的洋楼是当地的一景,很得风
期刊
陆俨少 画风:天然去雕饰  陆俨少是近现代中国画坛不可多得的山水画艺术大师,以其深厚的功力、博学的才识、非凡的创造力,开创了当代山水画独树一帜的艺术风貌。  出生于1907年的陆俨少,早年随冯超然学画,从王同愈习诗文,后又师从吴湖帆。从他的山水画作品来看,应该是随“四王”正统派入手,后上溯宋元诸家。他20岁的临摹作品即被冯超然认为可以乱真。他还临过王石谷、王原祁等明清真迹。这些临本功力殊深,格调高
期刊
2013年秋天在北京报国寺收藏市场,我得了三本西文老《圣经》。  一本是1804年版威尔士文《圣经》。大32开,2寸厚,皮面精装。我买的时候以为是意第绪文呢,回来查资料才发现原来是威尔士文。敢情威尔士文跟英文差别忒大。看不懂为什么要买?这是一类藏书人的“怪癖”:求冷求僻,最好还是名不见经传的书。比如,我读史料得知传教士曾经出过一本宁波话《圣经》。假如这本书出现在旧书市,那就是很有“淘”头的一本书了
期刊
阳燧,又称“燧”、“阳遂”、“火镜”,这是一种古代的取火用具,亦有人认为,这是古代利用日光取火的一类特殊的“凹面铜镜”。  2000余年来,历朝历代的文献著作,给我们留下了诸多关于阳燧的文字记录。  《周礼·秋官·司烜氏》:“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以鉴。”汉郑玄注:“夫遂,阳遂也。”贾公彦疏:“以其日者,太阳之精,取火於日,故名阳遂。”孙诒让正义:“古阳遂蓋用窐镜,故《鳧氏》注云:‘隧在鼓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