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献采购是图书馆建立馆藏文献信息资源、满足读者需求的基础的和重要的环节,图书馆文献采购是通过一定的渠道进行的。
图书馆文献采购渠道的演变
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到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很长时期内,图书发行市场没有太大的变化,国营的新华书店系统是图书发行主渠道;而国营的邮政局系统是报刊发行主渠道。图书馆的图书采购,一直以新华书店为主要供货渠道;报刊征订,则一直以邮政局为主要供货渠道。直到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民营企业开始进入图书馆图书供货市场,垄断才被打破,市场竞争产生。此后几年中,图书馆文献供给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
市场经历了开放、发展、竞争、规范几个阶段
开放。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民营图书供应商开始进入图书馆供货市场,国营企业的一统天下被打破。
发展。本世纪初,民营书商快速发展,攻城掠地,步步进逼,占领市场,争取客户。国营企业步步退缩,市场份额不断缩小,客户逐渐流失。图书馆的文献采购渠道从新华书店系统逐渐转向民营图书供应商。
竞争。众多民营图书供应商争相进入市场。原有的国营新华书店系统进一步退缩,丧失了大部分市场。各民营图书供应商之间的竞争加剧,供应商以各种手段争夺图书馆客户,市场出现不正当竞争和无序化倾向。
规范。将会是现在和将来一段时期内市场的主流倾向。市场将逐步向有序化、规范化发展,包括供应商行为的规范和图书馆行为的规范。但规范并非限制竞争,而是保证竞争在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下进行。期刊发行市场的情形也大致相同。
几年来市场的变化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从以国营企业为主到以民营企业为主。过去,图书馆文献采购主要以国营新华书店、邮政局为主要供货渠道。现在,则主要以民营供应商为主要供货渠道。但国营供应商并不是完全退出了这个市场,他们经过体制的变革,重整旗鼓,又有重新杀回这个市场的趋向。
从垄断到竞争。民营企业进入市场后,国营新华书店、邮政局系统独家垄断的局面被打破,市场竞争产生。市场局面由独家垄断变为诸多商家自由竞争。
从集中到分散。过去图书馆文献采购主要集中在新华书店、邮政局系统单一渠道,现在各图书馆多为同时从多家供应商分散采购。这是由于可供图书馆选择的供应商大量增加。
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过去是卖方市场,图书馆有求于书店;现在是买方市场,供应商有求于图书馆。图书馆现已处于主导地位,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择优汰劣,自主优选适合的供应商。
文献采购渠道演变的实例
以福州大学为例。1998年以前,福州大学图书馆主要以福建教育书店为图书采购主渠道。从1998年开始,我馆首先与北京图联在图书采购方面开始尝试性合作,北京图联承诺8折供书,先书后款,打破了市场垄断。我们当时试着悄悄做,量很小,并不声张。后从北京图联采购的量逐渐增大,最终我们舍弃教育书店而将主供货渠道转向北京图联,其重要因素,是北京图联的到书速度快,而教育书店过于缓慢。2001年初,我馆开始引进北京人天书店提供的采访数据,这一点是吸引我们与之合作的主要原因。在图书馆系统中引用了采访数据后,省却了手工录入之烦,极大地提高了采访效率。继而,供应商又开始提供编目数据,减轻了编目人员的工作量。2002年后,成都世云书店、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公司、福建实达邦德图书有限公司等供应商相继进入福建市场,图书馆可选择的供应商越来越多,供应商提供的服务项目越来越多,越来越完善。这些服务项目包括提供采访数据和编目数据、送书上门、贴磁针、盖馆藏章、贴条形码、贴书标等等。
图书馆是市场竞争的受益者
图书、报刊发行市场开放后,市场竞争的最大受益者,是图书馆。
图书馆处于买方市场的主导地位图书馆具有了自主选择权。可自主选择信誉好、服务周到、供货价格低的供应商;可对供应商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
效率提高
采访效率提高。供应商提供的采访数据的应用省却了采访人员手工录入之烦,采访效率大为提高。
供货速度加快。供应商直接从出版社进书,再发货到图书馆,减少了中间环节。
编目效率提高。供应商提供的编目数据的应用减轻了编目人员的工作量。
成本降低
由效率提高导致人员精简。
费用节省。供应商送书上门,节省了图书馆的运输费用。供应商提供的加工项目,节省了图书馆的加工人员和加工费用。
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
竞争加剧
供应商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有不正当竞争及恶性竞争的倾向,但规范化将是一个趋势,市场将在竞争中逐步走向规范化。竞争依然会存在,但将在相对规范的市场环境下进行。供应商之间竞争将会导致一批有实力的运作规范的供应商越做越强,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另一些缺少实力的运作不规范的供应商将会逐渐被市场淘汰出局。
供货价格下行空间有限
图书馆在供货价格上追求的空间不大。供应商必须要有合理的利润才能生存。一味地压低供货价格对图书馆并非真正有利,其结果是在质量、服务上不能得到有效保证。
图书馆和供应商供需双方的互动与互惠将使市场趋于良性
循环供应商为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会更进一步,服务的范围更广,项目更多,程度更深,操作更细。图书馆对供应商的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图书馆提出要求, 供应商尽力满足,二者之间的互动将促进市场良性发展,图书馆和供应商都将受益。
几点思考和对策
关于市场的规范化
市场竞争需要规范,图书馆和供应商应共同呼吁和推进市场的有序化、规范化。反对不正当竞争及恶性竞争,促进市场有序发展。恶性竞争不会给图书馆带来根本好处,也将损害这个市场。比如一味地打价格战,势必导致供应商提供的服务和质量下降。供应商的行为需要规范。图书馆的行为也需要规范。
关于图书馆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
图书馆与供应商的利益既是互相对立的又是互相依存的。图书馆与供应商需要合作。众多供应商的综合实力增强,图书馆才能得到更好的服务,才能更具自主选择权。试想在市场开放之前,没有众多民营供应商进入,图书馆也就别无选择,只能有求于国营书店,任其摆布。同样,众多图书馆的实力越强,需求越旺,购买力越强,供应商的市场也就越大。事实也是如此,随着供应商逐渐成长壮大,他们能给图书馆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多,服务的质量也越高。
在服务与价格之间寻求平衡。服务是需要代价的,在供货价格上图书馆不应有过分的奢望。为了得到更好服务,在价格上可以做出适当让步。图书馆追求的应当是:适当的折扣,完善的服务。图书馆应明白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质量和服务应当比价格更重要。图书馆如果一味压低价格,供应商如果坚持低价竞争,那么质量和服务就很难得到保证。
关于图书馆文献采购的招标、投标
文献采购的招标、投标,能够比较好地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不失为规范市场的一个较好的方式。它一方面规范了图书馆的行为,另一方面规范了供应商的行为。对图书馆来说是文献采购的公开、透明;对供应商来说是市场竞争的公平、公正。许多图书馆已开始操作此种方式,并取得一些经验。但目前招标、投标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以什么标准选择中标供应商,价格、服务或是质量,还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或许这是图书馆文献采购的一个普遍发展趋势。
关于图书加工业务的外包
所谓图书加工业务外包,是将图书加工的全过程,从贴磁针,盖馆藏章,贴条形码,到分类编目,贴书标、上架等环节,全部交由供应商来做。有的图书馆要求供应商上门服务,现场加工图书。图书馆要求业务外包的动因主要有:由于新建学校、学校升级、学校规模扩大等导致图书馆文献需求急剧增加及图书馆人员紧缺,图书馆不可能或不愿意将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文献的分编加工环节,因此就向供应商提出业务外包的要求。图书加工业务外包对图书馆的意义:节省下工作人员以充实读者服务、参考咨询等工作,使人员利用的效率提高。图书加工业务外包的实质是:原本是图书馆的内部工作转交由供应商承担,原本是图书馆的成本转变为供应商的成本。现在的问题是:原本是图书馆为图书加工的成本支付费用,业务外包后,谁为图书加工的成本支付费用?可以有几种处理办法:一是仍由图书馆支付费用,可以进货价格让步的形式支付;二是由供应商支付,成本转移的同时费用也转移;三是由图书馆和供应商双方各支付部分费用。现在有些图书馆和有些供应商已开始业务外包方式的运作,但此种方式仍处在试验运行阶段,尚不够成熟,因为图书馆的准备和供应商的准备都不够充分,尚需进一步探索和磨合。从图书馆来说,主要是加工的质量如何保证,由供应商提供文献的分编,如何与各图书馆原有的系统、标准相吻合。从供应商来说,主要是运作成本如何降低,从事图书分编加工,供应商必定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因而造成成本增加。从国外的发展状况看,图书加工的外包可能是一个发展趋势。从目前国内的情况看,全面推广这种方式的时机尚未成熟。但可以尝试运作,总结经验,总的方向应当是社会总成本的降低和社会总效率的提高,这样才对整个社会发展有利。
图书馆文献采购渠道的演变
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到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很长时期内,图书发行市场没有太大的变化,国营的新华书店系统是图书发行主渠道;而国营的邮政局系统是报刊发行主渠道。图书馆的图书采购,一直以新华书店为主要供货渠道;报刊征订,则一直以邮政局为主要供货渠道。直到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民营企业开始进入图书馆图书供货市场,垄断才被打破,市场竞争产生。此后几年中,图书馆文献供给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
市场经历了开放、发展、竞争、规范几个阶段
开放。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民营图书供应商开始进入图书馆供货市场,国营企业的一统天下被打破。
发展。本世纪初,民营书商快速发展,攻城掠地,步步进逼,占领市场,争取客户。国营企业步步退缩,市场份额不断缩小,客户逐渐流失。图书馆的文献采购渠道从新华书店系统逐渐转向民营图书供应商。
竞争。众多民营图书供应商争相进入市场。原有的国营新华书店系统进一步退缩,丧失了大部分市场。各民营图书供应商之间的竞争加剧,供应商以各种手段争夺图书馆客户,市场出现不正当竞争和无序化倾向。
规范。将会是现在和将来一段时期内市场的主流倾向。市场将逐步向有序化、规范化发展,包括供应商行为的规范和图书馆行为的规范。但规范并非限制竞争,而是保证竞争在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下进行。期刊发行市场的情形也大致相同。
几年来市场的变化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从以国营企业为主到以民营企业为主。过去,图书馆文献采购主要以国营新华书店、邮政局为主要供货渠道。现在,则主要以民营供应商为主要供货渠道。但国营供应商并不是完全退出了这个市场,他们经过体制的变革,重整旗鼓,又有重新杀回这个市场的趋向。
从垄断到竞争。民营企业进入市场后,国营新华书店、邮政局系统独家垄断的局面被打破,市场竞争产生。市场局面由独家垄断变为诸多商家自由竞争。
从集中到分散。过去图书馆文献采购主要集中在新华书店、邮政局系统单一渠道,现在各图书馆多为同时从多家供应商分散采购。这是由于可供图书馆选择的供应商大量增加。
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过去是卖方市场,图书馆有求于书店;现在是买方市场,供应商有求于图书馆。图书馆现已处于主导地位,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择优汰劣,自主优选适合的供应商。
文献采购渠道演变的实例
以福州大学为例。1998年以前,福州大学图书馆主要以福建教育书店为图书采购主渠道。从1998年开始,我馆首先与北京图联在图书采购方面开始尝试性合作,北京图联承诺8折供书,先书后款,打破了市场垄断。我们当时试着悄悄做,量很小,并不声张。后从北京图联采购的量逐渐增大,最终我们舍弃教育书店而将主供货渠道转向北京图联,其重要因素,是北京图联的到书速度快,而教育书店过于缓慢。2001年初,我馆开始引进北京人天书店提供的采访数据,这一点是吸引我们与之合作的主要原因。在图书馆系统中引用了采访数据后,省却了手工录入之烦,极大地提高了采访效率。继而,供应商又开始提供编目数据,减轻了编目人员的工作量。2002年后,成都世云书店、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公司、福建实达邦德图书有限公司等供应商相继进入福建市场,图书馆可选择的供应商越来越多,供应商提供的服务项目越来越多,越来越完善。这些服务项目包括提供采访数据和编目数据、送书上门、贴磁针、盖馆藏章、贴条形码、贴书标等等。
图书馆是市场竞争的受益者
图书、报刊发行市场开放后,市场竞争的最大受益者,是图书馆。
图书馆处于买方市场的主导地位图书馆具有了自主选择权。可自主选择信誉好、服务周到、供货价格低的供应商;可对供应商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
效率提高
采访效率提高。供应商提供的采访数据的应用省却了采访人员手工录入之烦,采访效率大为提高。
供货速度加快。供应商直接从出版社进书,再发货到图书馆,减少了中间环节。
编目效率提高。供应商提供的编目数据的应用减轻了编目人员的工作量。
成本降低
由效率提高导致人员精简。
费用节省。供应商送书上门,节省了图书馆的运输费用。供应商提供的加工项目,节省了图书馆的加工人员和加工费用。
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
竞争加剧
供应商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有不正当竞争及恶性竞争的倾向,但规范化将是一个趋势,市场将在竞争中逐步走向规范化。竞争依然会存在,但将在相对规范的市场环境下进行。供应商之间竞争将会导致一批有实力的运作规范的供应商越做越强,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另一些缺少实力的运作不规范的供应商将会逐渐被市场淘汰出局。
供货价格下行空间有限
图书馆在供货价格上追求的空间不大。供应商必须要有合理的利润才能生存。一味地压低供货价格对图书馆并非真正有利,其结果是在质量、服务上不能得到有效保证。
图书馆和供应商供需双方的互动与互惠将使市场趋于良性
循环供应商为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会更进一步,服务的范围更广,项目更多,程度更深,操作更细。图书馆对供应商的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图书馆提出要求, 供应商尽力满足,二者之间的互动将促进市场良性发展,图书馆和供应商都将受益。
几点思考和对策
关于市场的规范化
市场竞争需要规范,图书馆和供应商应共同呼吁和推进市场的有序化、规范化。反对不正当竞争及恶性竞争,促进市场有序发展。恶性竞争不会给图书馆带来根本好处,也将损害这个市场。比如一味地打价格战,势必导致供应商提供的服务和质量下降。供应商的行为需要规范。图书馆的行为也需要规范。
关于图书馆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
图书馆与供应商的利益既是互相对立的又是互相依存的。图书馆与供应商需要合作。众多供应商的综合实力增强,图书馆才能得到更好的服务,才能更具自主选择权。试想在市场开放之前,没有众多民营供应商进入,图书馆也就别无选择,只能有求于国营书店,任其摆布。同样,众多图书馆的实力越强,需求越旺,购买力越强,供应商的市场也就越大。事实也是如此,随着供应商逐渐成长壮大,他们能给图书馆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多,服务的质量也越高。
在服务与价格之间寻求平衡。服务是需要代价的,在供货价格上图书馆不应有过分的奢望。为了得到更好服务,在价格上可以做出适当让步。图书馆追求的应当是:适当的折扣,完善的服务。图书馆应明白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质量和服务应当比价格更重要。图书馆如果一味压低价格,供应商如果坚持低价竞争,那么质量和服务就很难得到保证。
关于图书馆文献采购的招标、投标
文献采购的招标、投标,能够比较好地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不失为规范市场的一个较好的方式。它一方面规范了图书馆的行为,另一方面规范了供应商的行为。对图书馆来说是文献采购的公开、透明;对供应商来说是市场竞争的公平、公正。许多图书馆已开始操作此种方式,并取得一些经验。但目前招标、投标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以什么标准选择中标供应商,价格、服务或是质量,还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或许这是图书馆文献采购的一个普遍发展趋势。
关于图书加工业务的外包
所谓图书加工业务外包,是将图书加工的全过程,从贴磁针,盖馆藏章,贴条形码,到分类编目,贴书标、上架等环节,全部交由供应商来做。有的图书馆要求供应商上门服务,现场加工图书。图书馆要求业务外包的动因主要有:由于新建学校、学校升级、学校规模扩大等导致图书馆文献需求急剧增加及图书馆人员紧缺,图书馆不可能或不愿意将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文献的分编加工环节,因此就向供应商提出业务外包的要求。图书加工业务外包对图书馆的意义:节省下工作人员以充实读者服务、参考咨询等工作,使人员利用的效率提高。图书加工业务外包的实质是:原本是图书馆的内部工作转交由供应商承担,原本是图书馆的成本转变为供应商的成本。现在的问题是:原本是图书馆为图书加工的成本支付费用,业务外包后,谁为图书加工的成本支付费用?可以有几种处理办法:一是仍由图书馆支付费用,可以进货价格让步的形式支付;二是由供应商支付,成本转移的同时费用也转移;三是由图书馆和供应商双方各支付部分费用。现在有些图书馆和有些供应商已开始业务外包方式的运作,但此种方式仍处在试验运行阶段,尚不够成熟,因为图书馆的准备和供应商的准备都不够充分,尚需进一步探索和磨合。从图书馆来说,主要是加工的质量如何保证,由供应商提供文献的分编,如何与各图书馆原有的系统、标准相吻合。从供应商来说,主要是运作成本如何降低,从事图书分编加工,供应商必定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因而造成成本增加。从国外的发展状况看,图书加工的外包可能是一个发展趋势。从目前国内的情况看,全面推广这种方式的时机尚未成熟。但可以尝试运作,总结经验,总的方向应当是社会总成本的降低和社会总效率的提高,这样才对整个社会发展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