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养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词汇。它的出现往往是以否定的形式,如“缺乏教养”。这不仅是在指责某人本人,而且与其父母、长辈以及家庭都发生了关联。画家陈丹青以自己为例,他喜欢逛古董店,到意大利的罗马旅游时,专门找到卖古董的大街,进一家店后,就埋头看小雕塑、小文物,然后向店主,一位很有风度的老先生问价钱。连问几件,老先生都说不卖。陈丹青问:“为什么不卖呢?”老先生直言不讳:“这是我的店,你进来了,招呼也不跟我打一个,就在那里看,然后问我卖不卖,我不卖。”
陈丹青坦言,他顿时脸红到脖子,耳朵也发热,极难为情。想起自己小时候,调皮捣蛋、不懂礼貌,受到长辈训斥,也没当回事;到了年纪一大把,在外受人训斥,丢人现眼。陈丹青感叹:教养源于从小积累,不知不觉之间养成,不知不觉之间流露,装不了的。
孔子在《论语》中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十五岁开始认真读书,此前即是家庭教养期。要不怎么“子不教,父之过”在先,“教不严,师之惰”在后呢?
与教养主要来源于家教不同,学养主要来源于求学。《论语》中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乡间,早有“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劝诫;在社会,更有“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以及“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鼓励和诱惑。
在古人所谓“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中,虽然“立言”叨陪末座,但你无法想象,一个不学无术,没有深厚学养的人,能够成为“立德”的标杆,或是获得“立功”的成就。“三不朽”的奠立之基,是通过刻苦而持久的学习,来获得深厚的学养。纵观历史,那些为后人景仰膜拜的大家,无论是远古的孔(丘)、孟(轲)、墨(翟),还是后来的程(颢)、朱(熹)、王(阳明),抑或“近人曾文正”,哪个不是学养深厚的学问大家,一代宗师?
所谓修养,即需要通过修炼、修为才能获得的素养。这大致可以区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做人,一个方面是做事。围绕做人的文章很多,但其核心要义,应该是“心中有他人”。传统的“孔融让梨”故事中的“他人”,是自己的兄弟。学者刘瑜说,到欧洲旅行的很多人,都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即在进入一扇门的时候,先到的人会牢牢把住门的把手,让后面的人先进,直到所有人都进入,或者后面有人接过这个门把手并把控着,这人才会放手。这也是“心中有他人”的例子。
在做事方面,修炼和修为的核心应该是《礼记》中“止于至善”的境界。一个对文学、音乐、美术等有研究的人,我们说他具有很好的文学修养、音乐修养、美术修养等,说一个对这些门类都有很高水平的人具有文艺修养。这一概念延伸到今天,应该包含具有工匠精神的工匠达人。
涵养应该是教养、学养、修养的综合。对于怎样理解涵养?我觉得“涵养水源”的说法,非常形象和到位。有植被、有树木森林才能涵养水源:不会因为一场大雨就导致洪灾,也不会因为一段时间不下雨就造成旱灾。同样,一个有涵养的人,不会听到几句夸奖就飘飘然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也不会听到几句批评就暴发雷霆之怒。教养、学养、修养的结果,不过是确立一些为人处世和做事情的规则,用这些规则去分析思考问题,并且养成凡事先认真思考的习惯,会缓解冲突、析事明理、化解极端情绪。
陈丹青坦言,他顿时脸红到脖子,耳朵也发热,极难为情。想起自己小时候,调皮捣蛋、不懂礼貌,受到长辈训斥,也没当回事;到了年纪一大把,在外受人训斥,丢人现眼。陈丹青感叹:教养源于从小积累,不知不觉之间养成,不知不觉之间流露,装不了的。
孔子在《论语》中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十五岁开始认真读书,此前即是家庭教养期。要不怎么“子不教,父之过”在先,“教不严,师之惰”在后呢?
与教养主要来源于家教不同,学养主要来源于求学。《论语》中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乡间,早有“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劝诫;在社会,更有“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以及“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鼓励和诱惑。
在古人所谓“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中,虽然“立言”叨陪末座,但你无法想象,一个不学无术,没有深厚学养的人,能够成为“立德”的标杆,或是获得“立功”的成就。“三不朽”的奠立之基,是通过刻苦而持久的学习,来获得深厚的学养。纵观历史,那些为后人景仰膜拜的大家,无论是远古的孔(丘)、孟(轲)、墨(翟),还是后来的程(颢)、朱(熹)、王(阳明),抑或“近人曾文正”,哪个不是学养深厚的学问大家,一代宗师?
所谓修养,即需要通过修炼、修为才能获得的素养。这大致可以区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做人,一个方面是做事。围绕做人的文章很多,但其核心要义,应该是“心中有他人”。传统的“孔融让梨”故事中的“他人”,是自己的兄弟。学者刘瑜说,到欧洲旅行的很多人,都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即在进入一扇门的时候,先到的人会牢牢把住门的把手,让后面的人先进,直到所有人都进入,或者后面有人接过这个门把手并把控着,这人才会放手。这也是“心中有他人”的例子。
在做事方面,修炼和修为的核心应该是《礼记》中“止于至善”的境界。一个对文学、音乐、美术等有研究的人,我们说他具有很好的文学修养、音乐修养、美术修养等,说一个对这些门类都有很高水平的人具有文艺修养。这一概念延伸到今天,应该包含具有工匠精神的工匠达人。
涵养应该是教养、学养、修养的综合。对于怎样理解涵养?我觉得“涵养水源”的说法,非常形象和到位。有植被、有树木森林才能涵养水源:不会因为一场大雨就导致洪灾,也不会因为一段时间不下雨就造成旱灾。同样,一个有涵养的人,不会听到几句夸奖就飘飘然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也不会听到几句批评就暴发雷霆之怒。教养、学养、修养的结果,不过是确立一些为人处世和做事情的规则,用这些规则去分析思考问题,并且养成凡事先认真思考的习惯,会缓解冲突、析事明理、化解极端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