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湖广填四川”是有关四川人来历的流传最广的移民传说,而传说的祖籍地则多指向同一个地名——“孝感乡”,但现今楚地只有孝感县不见孝感乡。那么孝感乡和孝感县是同一个地方吗?四川移民传说的祖籍到底是哪一个呢?本文将通过梳理相关史料解答这两个问题。
关键词:移民传说 孝感 孝感乡
在广大的四川地区广泛流传着“湖广填四川”的说法,大致内容为:明末清初,因为连年战乱,四川地区人烟稀少,于是清廷政府号召湖南、广州(以下简称为“湖广”)地区的百姓填实四川,于是大量移民涌入四川。这些湖广填川而来的移民在讲述祖籍时,则不约而同地说出了同一个地方——“孝感乡”,乃至如今仍有人前往湖北去找寻这个他们心中的祖籍圣地。但现今的楚地只有孝感县不见孝感乡,那么孝感乡和孝感县是同一个地方吗?四川移民口中所说的祖籍到底是哪一个呢?本文将通过梳理相关史料解答这两个问题。
查阅四川历史可以发现,湖广填川的移民政策最早始于元末明初,而明代时楚地既有“孝感县”亦有“孝感乡”,据史料记载孝感县隶属于德安府;孝感乡隶属于黄州府麻城县。从明朝弘治《黄州府志》之黄州府全图推测,孝感县、黄陂县与麻城县可能是相互为邻的关系,而“孝感乡”是麻城县的一处地名,这个乡级建制于明成化八年被撤并,而孝感县即为流传至今的湖北省孝感市。
截止完稿时,笔者收集到的明代史料中,与本题相关的“孝感”与“孝感乡”之记述均不多,详列如下。
合阳《刁氏族谱》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谱序载:“吾合阳刁氏,原籍麻城,元季之乱,明太祖定鼎金陵。蜀平,奉诏迁徙,遂卜宅于重庆属之江津,离城三十余里,地名观子溪,其始祖时范公之所托业也。”①
隆昌《王氏族谱》明景泰七年(1456年)谱序载:“予思我父讳(保)九、母雷氏,亦历风尘跋涉之苦。先由河南地随祖讳久禄,于洪武元年戊申十月内,至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嘉靖改为黄安县)复阳村居住。新旧未满三年,奉旨入蜀,填籍四川,有凭可据。”②
2001年,成都崇州市崇阳镇石羊村6组出土的明朝嘉靖年间《万本墓志铭》载:“公讳本,字宗道,号南峨山人。曾祖讳元亮。世为湖广麻城县孝感乡人。本刘姓。在元为屯田万户。□(患)兵乱,移家蜀之永川,寻徙大邑,复迁崇庆垦田刱屋家焉。”③
《泸县志》卷七《艺文志》之《招民榜示文》,该文为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下川南道分巡佥事吴登启,为招徕泸州民人还籍,特发布榜文,告民周知。文中提到,“迨我国初,亦移麻城孝感之民,以实富、荣二邑。”
《蜀事纪略》中记载着天启年间,时任四川右布政使的朱燮元在奢、安之乱时,有成都市民对他说:“成都自古不守,不见元人,以不早迎,望帝遂无遗种乎?凡今生齿皆黄陂孝感人也,切勿迂阔误我生灵?”
清嘉庆《四川通志·舆地·陵墓》中有相关明代墓志铭12例,其对祖籍的描述可整理如下:杨大荣,杨世家孝感;杨廷和,祖籍湖广之麻城;杨朝,祖籍湖广孝感;杨宗震,世籍传自楚孝感;吴方泉,自孝感来;李翔,先世自麻城来;胡帛,祖籍麻城;张佳胤,祖籍楚之孝感;程大猷,祖籍楚之麻城孝感乡;吴登启,麻城孝感之民;侯文才,楚孝感人也;张邦伸,故籍楚麻城。
通过考察以上17例明代史料可以发现,“麻城”与“孝感”是出现比例最高的两个地名,其中孝感占41.18%,麻城占29.41%,麻城孝感乡占17.65%,麻城孝感占5.82%,楚占5.82%。孝感乡被撤销后,“麻城孝感乡”的提法有2例,分别距离孝感乡被撤销32年和140年。与此同时,通过仔细考证,本文所引用的嘉庆《四川通志》墓志铭中(除程大猷明确记录到“乡”外),关于祖籍的记述中的最小地级均为县名,由此可推断,这些史料中的“孝感”很有可能是“孝感县”。
据邹知新的孝感乡《都碑记》记载,因为移民登记需要在孝感乡专门设立“孝感乡都”,这表明由孝感乡或经由孝感乡迁徙入川的移民数量非同一般。但为何在现存的明代史料中我们发现的明确将祖籍记为“孝感乡”的要比“孝感”少呢?
首先,早在元末和明夏政权时期即有大量孝感县人入迁四川。如康熙《孝感县志》卷六载:“(元至正)十六年,(明)玉珍率兵袭重庆,称夏主,孝感人多随之入蜀。”《胡氏族谱》载:“元末韩山童之乱,孝邑子弟从军入蜀,井里为墟。”④ 《董氏族谱》载:“元末刘福通之乱,孝邑人民从军入蜀,井里萧条。”⑤因此,孝感县确实是相当数量的明代移民入川前的祖籍地。
其次,据陈世松先生研究,麻城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应该是在“鄂东—江汉平原—鄂西北—鄂西南”这条渐进移民迁徙路线的类似于中转站的位置,孝感乡则处于这条迁徙之路的开始位置,而孝感县处于此线路中间的位置。“孝邑人民从军入蜀,井里萧条”之后,人们由麻城迁到孝感也是完全可能的。以至于现在孝感地区流传的民谚仍将“睡觉”叫作“回麻城去了”。因此,孝感县人本身就有很多是从麻城甚至是孝感乡迁徙过去的,那么就不排除其中一些人在记述祖籍时可能就在“孝感乡”与“孝感”中只选其一了。
再次,明“大礼议”之前,只有嫡系才有祭祀之特权,除开那些对祖籍与入川历史一直都有清晰记录的家族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入川百余年后,人们对祖籍的记忆模糊甚至遗忘也在所难免。而随着入川的一些普通民众日渐富足,有了祭祖的条件,并且随着当时“大礼议”后小宗祭祀与追溯始祖流行形势的推动,让那些模糊与遗忘就要必须明确起来。对于入川的移民而言,在他们心中传统的对祖先的崇拜让他们自觉地通过各种努力将自己的父、祖、高祖甚至入川时的祖先言说清楚,以重建一个完整的世系来满足心灵的归属感。从移民环境来说,“来历不明”是个略带侮辱性的词,因此,为了避免被冠以这个形容词,每个移民都必须通过一个完整的世系来证明自己来自某地、是谁之后,这关系到他人对自己的认知。已经广为流传的“著名”祖籍地——“麻城孝感”自然成为首选,至于是“孝感”还是“孝感乡”,或者移民后裔无意识地选择了其一,或者略知“孝感乡”被撤销而有意选择“孝感”,笔者认为都有可能。
因此,时间追回到明代,“孝感县”和“孝感乡”是两处截然不同但在移民入川路线上有关联的地名。对于明代入川的移民,他们既可能是来自“孝感县”也可能来自“孝感乡”。
注释:
① 合阳《刁氏族谱》,转引自谭红主编:《巴蜀移民史》,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183—284页。
② 弘治十七年《万本墓志铭》,载成都市考古研究所编:《成都出土历代墓铭券文综释》。
③详见凌礼朝《邹知新孝感乡<都碑记>考释》,载于陈世松主编:《移民文化与当代社会——纪念“湖广填四川”340周年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
④ 民國《胡氏族谱》卷1,转引自张国雄:《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15页。
⑤ 孝感《龙店区志·江西、麻城过籍资料》,转引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5卷,福建人民出版,1997年版,第137页。
参考文献:
[1]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5卷[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2]张国雄.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M]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梁音,女,硕士研究生,四川省社科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民俗文化)(责任编辑 刘冬杨)
关键词:移民传说 孝感 孝感乡
在广大的四川地区广泛流传着“湖广填四川”的说法,大致内容为:明末清初,因为连年战乱,四川地区人烟稀少,于是清廷政府号召湖南、广州(以下简称为“湖广”)地区的百姓填实四川,于是大量移民涌入四川。这些湖广填川而来的移民在讲述祖籍时,则不约而同地说出了同一个地方——“孝感乡”,乃至如今仍有人前往湖北去找寻这个他们心中的祖籍圣地。但现今的楚地只有孝感县不见孝感乡,那么孝感乡和孝感县是同一个地方吗?四川移民口中所说的祖籍到底是哪一个呢?本文将通过梳理相关史料解答这两个问题。
查阅四川历史可以发现,湖广填川的移民政策最早始于元末明初,而明代时楚地既有“孝感县”亦有“孝感乡”,据史料记载孝感县隶属于德安府;孝感乡隶属于黄州府麻城县。从明朝弘治《黄州府志》之黄州府全图推测,孝感县、黄陂县与麻城县可能是相互为邻的关系,而“孝感乡”是麻城县的一处地名,这个乡级建制于明成化八年被撤并,而孝感县即为流传至今的湖北省孝感市。
截止完稿时,笔者收集到的明代史料中,与本题相关的“孝感”与“孝感乡”之记述均不多,详列如下。
合阳《刁氏族谱》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谱序载:“吾合阳刁氏,原籍麻城,元季之乱,明太祖定鼎金陵。蜀平,奉诏迁徙,遂卜宅于重庆属之江津,离城三十余里,地名观子溪,其始祖时范公之所托业也。”①
隆昌《王氏族谱》明景泰七年(1456年)谱序载:“予思我父讳(保)九、母雷氏,亦历风尘跋涉之苦。先由河南地随祖讳久禄,于洪武元年戊申十月内,至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嘉靖改为黄安县)复阳村居住。新旧未满三年,奉旨入蜀,填籍四川,有凭可据。”②
2001年,成都崇州市崇阳镇石羊村6组出土的明朝嘉靖年间《万本墓志铭》载:“公讳本,字宗道,号南峨山人。曾祖讳元亮。世为湖广麻城县孝感乡人。本刘姓。在元为屯田万户。□(患)兵乱,移家蜀之永川,寻徙大邑,复迁崇庆垦田刱屋家焉。”③
《泸县志》卷七《艺文志》之《招民榜示文》,该文为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下川南道分巡佥事吴登启,为招徕泸州民人还籍,特发布榜文,告民周知。文中提到,“迨我国初,亦移麻城孝感之民,以实富、荣二邑。”
《蜀事纪略》中记载着天启年间,时任四川右布政使的朱燮元在奢、安之乱时,有成都市民对他说:“成都自古不守,不见元人,以不早迎,望帝遂无遗种乎?凡今生齿皆黄陂孝感人也,切勿迂阔误我生灵?”
清嘉庆《四川通志·舆地·陵墓》中有相关明代墓志铭12例,其对祖籍的描述可整理如下:杨大荣,杨世家孝感;杨廷和,祖籍湖广之麻城;杨朝,祖籍湖广孝感;杨宗震,世籍传自楚孝感;吴方泉,自孝感来;李翔,先世自麻城来;胡帛,祖籍麻城;张佳胤,祖籍楚之孝感;程大猷,祖籍楚之麻城孝感乡;吴登启,麻城孝感之民;侯文才,楚孝感人也;张邦伸,故籍楚麻城。
通过考察以上17例明代史料可以发现,“麻城”与“孝感”是出现比例最高的两个地名,其中孝感占41.18%,麻城占29.41%,麻城孝感乡占17.65%,麻城孝感占5.82%,楚占5.82%。孝感乡被撤销后,“麻城孝感乡”的提法有2例,分别距离孝感乡被撤销32年和140年。与此同时,通过仔细考证,本文所引用的嘉庆《四川通志》墓志铭中(除程大猷明确记录到“乡”外),关于祖籍的记述中的最小地级均为县名,由此可推断,这些史料中的“孝感”很有可能是“孝感县”。
据邹知新的孝感乡《都碑记》记载,因为移民登记需要在孝感乡专门设立“孝感乡都”,这表明由孝感乡或经由孝感乡迁徙入川的移民数量非同一般。但为何在现存的明代史料中我们发现的明确将祖籍记为“孝感乡”的要比“孝感”少呢?
首先,早在元末和明夏政权时期即有大量孝感县人入迁四川。如康熙《孝感县志》卷六载:“(元至正)十六年,(明)玉珍率兵袭重庆,称夏主,孝感人多随之入蜀。”《胡氏族谱》载:“元末韩山童之乱,孝邑子弟从军入蜀,井里为墟。”④ 《董氏族谱》载:“元末刘福通之乱,孝邑人民从军入蜀,井里萧条。”⑤因此,孝感县确实是相当数量的明代移民入川前的祖籍地。
其次,据陈世松先生研究,麻城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应该是在“鄂东—江汉平原—鄂西北—鄂西南”这条渐进移民迁徙路线的类似于中转站的位置,孝感乡则处于这条迁徙之路的开始位置,而孝感县处于此线路中间的位置。“孝邑人民从军入蜀,井里萧条”之后,人们由麻城迁到孝感也是完全可能的。以至于现在孝感地区流传的民谚仍将“睡觉”叫作“回麻城去了”。因此,孝感县人本身就有很多是从麻城甚至是孝感乡迁徙过去的,那么就不排除其中一些人在记述祖籍时可能就在“孝感乡”与“孝感”中只选其一了。
再次,明“大礼议”之前,只有嫡系才有祭祀之特权,除开那些对祖籍与入川历史一直都有清晰记录的家族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入川百余年后,人们对祖籍的记忆模糊甚至遗忘也在所难免。而随着入川的一些普通民众日渐富足,有了祭祖的条件,并且随着当时“大礼议”后小宗祭祀与追溯始祖流行形势的推动,让那些模糊与遗忘就要必须明确起来。对于入川的移民而言,在他们心中传统的对祖先的崇拜让他们自觉地通过各种努力将自己的父、祖、高祖甚至入川时的祖先言说清楚,以重建一个完整的世系来满足心灵的归属感。从移民环境来说,“来历不明”是个略带侮辱性的词,因此,为了避免被冠以这个形容词,每个移民都必须通过一个完整的世系来证明自己来自某地、是谁之后,这关系到他人对自己的认知。已经广为流传的“著名”祖籍地——“麻城孝感”自然成为首选,至于是“孝感”还是“孝感乡”,或者移民后裔无意识地选择了其一,或者略知“孝感乡”被撤销而有意选择“孝感”,笔者认为都有可能。
因此,时间追回到明代,“孝感县”和“孝感乡”是两处截然不同但在移民入川路线上有关联的地名。对于明代入川的移民,他们既可能是来自“孝感县”也可能来自“孝感乡”。
注释:
① 合阳《刁氏族谱》,转引自谭红主编:《巴蜀移民史》,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183—284页。
② 弘治十七年《万本墓志铭》,载成都市考古研究所编:《成都出土历代墓铭券文综释》。
③详见凌礼朝《邹知新孝感乡<都碑记>考释》,载于陈世松主编:《移民文化与当代社会——纪念“湖广填四川”340周年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
④ 民國《胡氏族谱》卷1,转引自张国雄:《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15页。
⑤ 孝感《龙店区志·江西、麻城过籍资料》,转引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5卷,福建人民出版,1997年版,第137页。
参考文献:
[1]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5卷[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2]张国雄.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M]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梁音,女,硕士研究生,四川省社科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民俗文化)(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