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笔者进行的一项有关河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研中凸显出这样一个问题:多数毕业生被问及三年学习结束对母校所提供的课程、学习环境、就业帮扶等是否满意、是否愿意推荐同学、朋友到母校就读等问题时,有接近半数的学生选择了否定。毕业生是学校最有效的宣传员和形象代表,提升毕业生对母校的推荐度及满意率很大程度上等同于提升高职院校自身形象和声誉。本文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对策。
课题调研问卷显示,凡是能够得到企业认可、有着较好的工作待遇和不错发展前景的毕业生对母校给予的课程教学、就业指导、实践安排、校园氛围等都有较为客观的评价,整体满意度较高。相反在工作中遇到挫折较多、跳槽频繁、岗位适应能力差、薪酬待遇较低、未来职业前景不够明朗的毕业生多数将当前的挫败归咎于母校给予的机会较少:课程实用性差、实践机会少、就业指导不到位、教师给予的关怀不够等等,从而也导致整体对母校的推荐度及满意率较差。由此看来,毕业生是否拥有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客观认识自身缺点不足、抓住三年在校期间的学习实践机会全面提升完善自我等是决定其对母校推荐度及满意度的原因。针对这一原因,高职院校解决的对策可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思想政治工作偏重于纠正消极甚至偏激的人生观价值观
高职学生由于普遍高考成绩不理想,部分学生不能很快走出基础教育阶段的失败阴影,前期积累未能修正的不成熟的价值观带到高职学习阶段,不能正确认识挫折和失败,不能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不足,因此新的学习环境、学习方法适应较慢,从而在处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中遇到一些问题、导致对他人和社会的抵触、防范。笔者所在系部曾多次安排大二、大三学生到对口实习单位顶岗实习,很多学生不能报着学习、锻炼的态度看待该类问题,对薪酬待遇、工作强度、工作环境、上下班交通等问题斤斤计较,甚至部分学生扬言“只要是学校安排的实习单位一律不去”。但结果表明,这些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单位并不比学校推荐的对口单位优越。学生对学校的不信任到此种程度,谈何满意率和推荐度?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重心一定要放在这类对他人、对学校有抵触的学生上,用更多的倾听、关注、关心、帮助来打动和感化他们,让他们能有一颗宽容的心。相对于其他,健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应对未来职业和生活中的挑战可能帮助更大。
二、严格教学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企业拿来即用的基层技术人员,一般而言职业生涯初期可能会遇到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差、薪酬待遇不高等问题。学生在校期间如果能对未来职业有一个客观认识并提前进入职业人状态,能适应未来企业较高的工作强度,必然能提升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而当前省内高职院校对“职员化管理”、“准职业人”等名词也早就不新鲜。但被调研的毕业生普遍反映并不能从学校获得与企业接轨的管理制度,这反映出高职毕业生所在院校推行的管理制度存在问题。既然企业对毕业生在时间管理、工作强度上有要求,那么学校的管理制度就要解决这一问题:
1.教学楼、宿舍安装指纹打卡机,效仿企业用技术手段管理考勤和作息,减少人为因素干扰和“漏网之鱼”,用三年时间培养学生严谨有序的作息习惯和高效的时间管理能力。
2.效仿企业考核制度,用工作业绩代替试卷,培养学生抗压、抗挫折能力。
3.结合学生未来就业行业特点,规范衣着、仪表、言行,塑造职业形象。
三、多种形式的校企对接拉近学生与用人企业距离
伴随着高校扩招,当前省内许多高职院校尽管在区划上属于城市但地理位置普遍偏远,甚至被荒地、拆迁中的农村包围,交通不便。部分性格较为内向、不够活跃的学生几乎是在半封闭的校园内度过高职学习阶段,接触校园以外人和事的机会很少,如此以来缺少实践和必要的社会认知,步入职场后适应能力差进而迁怒于母校。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当承担起拉近学生与用人行业企业距离的责任,通过有组织、有安排、有针对性的参观、讲座、实习等方式带领学生从被动到主动走出校门、接触社会、接触职场。比如学校派专车、配备带队教师分批带领学生实习既能保证学生的安全,也解决了学生实习过程中往返不便、无法与实习企业对等沟通、遇到问题无法及时解决等问题。
四、做好毕业追踪,扶上马再送上一程
调研显示,我省高职生源中超过一半来自农村或城镇,但90%左右高职毕业生就业意向在城市。这些职场新鲜人刚刚脱离学校的监管帮扶,处于人生刚刚独立最艰难的阶段,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或能力所限,对他们工作、生活不能提供有针对的及时的帮助,他们迫切需要母校在其毕业后“扶上马再送上一程”。具体体现在:
1.在学校统筹安排的毕业生追踪工作之外,以专业为单位,专业课教师及辅导员每人每年承担10名左右毕业生的追踪回访工作,将毕业生追踪工作做细、做实,提升毕业生对母校的归属感。
2.由学校牵头建立毕业生联系、联谊制度,让毕业生有一个交流工作、生活等信息的平台。如创业学生联谊会、职业经理人联谊会等,还有借助网络建立的不同主题的社区、论坛。这样毕业生能走出校门继续享受母校提供的校友资源,尽快积累起自己的人脉关系。
五、形成師生平等对话机制,将偏见误解及时消除
许多毕业生对母校所作的很多工作并不了解,将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当做学校没有做的事情。比如很多临近毕业的学生忙于找工作、换工作、租房子、托运行李等急迫的事情中,对于如何托管档案、户口,如何做好就业失业登记,如何申请失业补助、创业优惠政策等等惠及自身的政策、知识无暇顾及或认识不到重要性而“一笑而过”。当毕业后遇到相关问题难以解决时轻而易举把责任归咎于学校没告知。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鉴于此,学校形式多样的师生对话平台就显得尤其重要,通过对话让学生学会通过平等沟通解决问题,学会换位思考。当然流于形式的对话往往在学生中起到反作用,加深学生对学校的误解,使一些小问题发酵成大问题,因此对话的结果要公示,问题的处理过程要及时通报,使对话真正成为解决问题的平台、加深了解互信的平台。
近年来,由于生源数量下降、本科持续扩招,高职院校的生存发展问题日益严峻,2011年河北省高考考生48.5万,比2010年减少1.8万,而本科将继续扩招6000人,2010年有60%的高职院校未达到招生计划数。种种数据表明高职院校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在区域内打造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保持生源在数量及质量上的稳定,一方面有赖于高职院校高瞻远瞩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另一方面也不可忽视毕业生这一数量庞大、流动的形象使者的作用。
课题调研问卷显示,凡是能够得到企业认可、有着较好的工作待遇和不错发展前景的毕业生对母校给予的课程教学、就业指导、实践安排、校园氛围等都有较为客观的评价,整体满意度较高。相反在工作中遇到挫折较多、跳槽频繁、岗位适应能力差、薪酬待遇较低、未来职业前景不够明朗的毕业生多数将当前的挫败归咎于母校给予的机会较少:课程实用性差、实践机会少、就业指导不到位、教师给予的关怀不够等等,从而也导致整体对母校的推荐度及满意率较差。由此看来,毕业生是否拥有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客观认识自身缺点不足、抓住三年在校期间的学习实践机会全面提升完善自我等是决定其对母校推荐度及满意度的原因。针对这一原因,高职院校解决的对策可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思想政治工作偏重于纠正消极甚至偏激的人生观价值观
高职学生由于普遍高考成绩不理想,部分学生不能很快走出基础教育阶段的失败阴影,前期积累未能修正的不成熟的价值观带到高职学习阶段,不能正确认识挫折和失败,不能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不足,因此新的学习环境、学习方法适应较慢,从而在处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中遇到一些问题、导致对他人和社会的抵触、防范。笔者所在系部曾多次安排大二、大三学生到对口实习单位顶岗实习,很多学生不能报着学习、锻炼的态度看待该类问题,对薪酬待遇、工作强度、工作环境、上下班交通等问题斤斤计较,甚至部分学生扬言“只要是学校安排的实习单位一律不去”。但结果表明,这些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单位并不比学校推荐的对口单位优越。学生对学校的不信任到此种程度,谈何满意率和推荐度?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重心一定要放在这类对他人、对学校有抵触的学生上,用更多的倾听、关注、关心、帮助来打动和感化他们,让他们能有一颗宽容的心。相对于其他,健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应对未来职业和生活中的挑战可能帮助更大。
二、严格教学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企业拿来即用的基层技术人员,一般而言职业生涯初期可能会遇到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差、薪酬待遇不高等问题。学生在校期间如果能对未来职业有一个客观认识并提前进入职业人状态,能适应未来企业较高的工作强度,必然能提升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而当前省内高职院校对“职员化管理”、“准职业人”等名词也早就不新鲜。但被调研的毕业生普遍反映并不能从学校获得与企业接轨的管理制度,这反映出高职毕业生所在院校推行的管理制度存在问题。既然企业对毕业生在时间管理、工作强度上有要求,那么学校的管理制度就要解决这一问题:
1.教学楼、宿舍安装指纹打卡机,效仿企业用技术手段管理考勤和作息,减少人为因素干扰和“漏网之鱼”,用三年时间培养学生严谨有序的作息习惯和高效的时间管理能力。
2.效仿企业考核制度,用工作业绩代替试卷,培养学生抗压、抗挫折能力。
3.结合学生未来就业行业特点,规范衣着、仪表、言行,塑造职业形象。
三、多种形式的校企对接拉近学生与用人企业距离
伴随着高校扩招,当前省内许多高职院校尽管在区划上属于城市但地理位置普遍偏远,甚至被荒地、拆迁中的农村包围,交通不便。部分性格较为内向、不够活跃的学生几乎是在半封闭的校园内度过高职学习阶段,接触校园以外人和事的机会很少,如此以来缺少实践和必要的社会认知,步入职场后适应能力差进而迁怒于母校。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当承担起拉近学生与用人行业企业距离的责任,通过有组织、有安排、有针对性的参观、讲座、实习等方式带领学生从被动到主动走出校门、接触社会、接触职场。比如学校派专车、配备带队教师分批带领学生实习既能保证学生的安全,也解决了学生实习过程中往返不便、无法与实习企业对等沟通、遇到问题无法及时解决等问题。
四、做好毕业追踪,扶上马再送上一程
调研显示,我省高职生源中超过一半来自农村或城镇,但90%左右高职毕业生就业意向在城市。这些职场新鲜人刚刚脱离学校的监管帮扶,处于人生刚刚独立最艰难的阶段,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或能力所限,对他们工作、生活不能提供有针对的及时的帮助,他们迫切需要母校在其毕业后“扶上马再送上一程”。具体体现在:
1.在学校统筹安排的毕业生追踪工作之外,以专业为单位,专业课教师及辅导员每人每年承担10名左右毕业生的追踪回访工作,将毕业生追踪工作做细、做实,提升毕业生对母校的归属感。
2.由学校牵头建立毕业生联系、联谊制度,让毕业生有一个交流工作、生活等信息的平台。如创业学生联谊会、职业经理人联谊会等,还有借助网络建立的不同主题的社区、论坛。这样毕业生能走出校门继续享受母校提供的校友资源,尽快积累起自己的人脉关系。
五、形成師生平等对话机制,将偏见误解及时消除
许多毕业生对母校所作的很多工作并不了解,将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当做学校没有做的事情。比如很多临近毕业的学生忙于找工作、换工作、租房子、托运行李等急迫的事情中,对于如何托管档案、户口,如何做好就业失业登记,如何申请失业补助、创业优惠政策等等惠及自身的政策、知识无暇顾及或认识不到重要性而“一笑而过”。当毕业后遇到相关问题难以解决时轻而易举把责任归咎于学校没告知。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鉴于此,学校形式多样的师生对话平台就显得尤其重要,通过对话让学生学会通过平等沟通解决问题,学会换位思考。当然流于形式的对话往往在学生中起到反作用,加深学生对学校的误解,使一些小问题发酵成大问题,因此对话的结果要公示,问题的处理过程要及时通报,使对话真正成为解决问题的平台、加深了解互信的平台。
近年来,由于生源数量下降、本科持续扩招,高职院校的生存发展问题日益严峻,2011年河北省高考考生48.5万,比2010年减少1.8万,而本科将继续扩招6000人,2010年有60%的高职院校未达到招生计划数。种种数据表明高职院校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在区域内打造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保持生源在数量及质量上的稳定,一方面有赖于高职院校高瞻远瞩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另一方面也不可忽视毕业生这一数量庞大、流动的形象使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