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研报乱象背后的思考

来源 :证券市场红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rise12345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滚滚投资东逝水,趋势淘尽英雄,是非功名转头空。动篇构思之前笔者想到了两个行业的数据对比,一个是中国的电视剧发行数量,从公开资料看,2017年全国拍摄制作的电视剧备案总量是46517集,其中获得发行许可的电视剧集2万集都不到,很多电视剧拍出来都没有观众看就束之高阁了。另一个是中国的券商研究报告发布数量,截止到2017年11月23日,券商发布研究报告的数量是77035份,若要将这些报告全部看完,意味着平均每天需要看210多份报告。怎样让研报体现出专业价值,服务好买方机构的投研,的确是一门重要课题。然而券商研报乱象也值得我们深思。

券商研报五大乱象


  乱象一,夸大其词,随意“放卫星”。比如银河证券分析师预测攀钢钒钛,按盈利能力计算,研究报告给出攀钢钒钛的股价目标为188元/股。无独有偶,上市首日发行价为90元/股的华锐风电,由于上市第一年业绩还算好,券商也给出了135元/股的目标价,甚至预测其股价有超过中国船舶和贵州茅台的趋势,风光一时无俩!可叹的是这两只股票如今都被ST了。
  乱象二,为了吸引眼球,做标题党。例如,渤海证券曾发表一篇关于冠昊生物,标题为《专业补脑残,国产植入医械并蒂莲》的研究报告,后来冠昊生物也被网友称为“脑残公司”。
  乱象三,主观臆断,缺乏基本常识。在预测东阿阿胶的产品价格时,中金公司语出惊人,给出了阿胶11万元天价,可是九朝贡胶在今天也没有达到11万元的天价。
  乱象四,看多不看空成“潜规则”。2017全年总共有10篇研报分析*ST保千里,民生证券研报最多,无一例外都是将*ST保千里的评级定为“买入”,在*ST保千里连续20个跌停前,民生证券更是连发两篇研报强烈推荐。
  乱象五,喜欢一窝蜂,抱团取暖。2015年乐视网股价上涨到179元/股的过程中,众多券商一致看多乐视,抱团推荐乐视,无形中助推了乐视网股价的疯狂。比如高华证券接连发表了20份看多乐视网的研报,甚至在乐视网停牌期间也在不断强烈推荐投资者买入。但这也为贾跃亭的“庞氏骗局”埋下了伏笔,正如一句名言所说的,“上帝欲令其死亡,必先使其疯狂”。
  在笔者看来这些研报都是为了博眼球,不良率高,作为投资决策参考的价值很少,有的研报甚至被市场视为“反向指标”。而研报如果没有基本逻辑,直接对上市公司给出市值预期,或者预测目标价是多少,则实际意义不大。

整顿乱象需多方努力


  事实上,券商研报乱象问题存在已久,亦已讨论数年。监管层的监管力度也在不断加强,很多机构也拿出了切实有效的办法。
  2017年12月11日,证监会对海通证券出具警示函。原因就是海通证券在发布江特电机的研究报告时,其估值倍数调整依据不充分,不审慎,违反了《发布证券研究报告暂行规定》的相关规定。
  2016年6月份,上交所将研报对股价影响纳入信批监管。个别研究报告对上市公司股价产生影响,上交所第一時间要求公司发布澄清公告。此外,2016年下半年,中证协开展了发布证券研究报告业务现场检查,对合规审核、绩效考核、内部制度建设等多层面进行检查,并对违规券商采取了相应的处罚措施。
  此外,券商研报均以“唱多”为主。是因为看多的研报才能赚取机构更多的佣金。所以,在笔者看来,券商应该制定更有效的奖惩办法,严把研报质量关,做到宁缺毋滥。就分析师行业本身来讲,分析师应该加强提高自身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珍惜自己的声誉,从市场实际出发写出高质量的研报。
  最后,在保护投资者层面,要建立适当的投资者索赔制度。动机不良的研报如果造成投资者损失,可以进行索赔。

“知行合一”,做价值投资


  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在“两会”期间表示,要把市场秩序安排好。总体来讲,在相对封闭的监管体系下,中国股市上市公司定价权毕竟掌握在券商、基金和保险等机构手中,它们的估值和研究从侧面反映了上市公司的质量,如何从3400多只上市公司里挑出具有价值的股票,还是需要一定的理论功底的。规范券商研究报告,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那么今后券商研报才有话语权,市场秩序才能回归投资本体。
  目前沪深两市指数跷跷板效应持续,表明场内资金继续博弈,但不管风格如何切换,万变不离其宗,最终还得看上市公司的业绩和估值,券商研报要做的就是着重研究这方面的价值。
  如果券商研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假以时日,随着行情演绎,催化低估的上市公司价值发现,那么A股整体的价值投资环境将得到明显改善。王阳明崇尚致良知,讲究“知行合一”,希望分析师给出的上市公司估值不再是虚无缥缈的,券商也不要再以不合理的指标考核分析师,上市公司加强和分析师的沟通,那么整个A股价值投资体系就正常运转起来,形成良性循环,价值投资就能大显身手了。
其他文献
尽管2017年的正式年报尚“小荷才露尖尖角”,市场中已有151家公司着手对2018年一季度的业绩做出预测,超过90%的公司一季度業绩预喜。发布一季度业绩预告公司中,“创蓝筹”正成为时下最受关注的品种。上市A股一季报九成预喜  A股市场向来喜欢靓女先嫁,目前提前公布2018年一季报业绩预告的公司同样遵循了这条规律。统计显示,截至3月15日,两市共有151家公司发布了一季度业绩预告,其中有136份业绩
期刊
轮动格局为主 明确投资预期  主持人:本周主流热点不明显,强势股也出现补跌,周四权重白马又开始反弹,这个节奏变化也有点太快了!  袁月:权重白马只是在连续调整多日后出现超跌反弹,万科一天的涨幅收复了过去一个月的失地。关于权重白马股的中长线分析,我在上周的文章中已经说明,不要一涨就激动,一跌就怀疑,只要基本面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更多的还是要有耐心和分批建仓。  沪指短期目标还是补上方缺口,但想就此转强
期刊
受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的引导,白马蓝筹股在机构资金抱团下于2017年大放异彩。然而随着大盘蓝筹2017年度和2018一季度业绩的相继披露,许多此前股价表现惊人的蓝筹股遭遇到市场“用脚投票”的现实。蓝筹股业绩分化  2月26日晚间,老板电器发布了2017年业绩快报,公告全年净利润额约为14.5亿元,相比2016年同期增长20.18%,消息一出,股价连续两天被砸在了跌停板上。为何业绩增长还会遭遇市场
期刊
3月15日,恒逸石化发布资产并购预案称,拟以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控股股东恒逸集团所持嘉兴逸鹏100%股权和太仓逸枫100%股权、购买富丽达集团和兴惠化纤合计所持双兔新材料100%股权,同时拟募集配套资金不超过30亿元。  从交易内容看,上市公司对嘉兴逸鹏和太仓逸枫股权的收购是属于关联交易的。按理说,对此次交易,预案应披露出更为详细的信息,毕竟瓜田李下,还是需要避免利益输送之嫌,但事实上从并购预案披露
期刊
在大谈价值投资的今天,很多人往往会陷入两个误区。第一个误区是对于价值投资定义与范围。认为价值投资就是投资绩优股(低PE、PB公司),这个我们曾经在红刊写过文章(详见2017年10月份《期待价值投资的震撼升级》)。第二个误区就是对于价值投资的核心评判元素。目前,绝大多数人只是将眼光放在业务、业绩、财务上,依此来评判公司价值高低。而且忽视了其中部分更加核心的因素,比如大股东的因素。  本文将简单聊聊大
期刊
本周,富士康IPO迅速过会,掀起独角兽概念扎堆上市序幕。农行抛出1000亿元的再融资预案,预示着金融“航母”也需加油……在沪综指仍在年线关口徘徊之时,诸多股权融资的“饕餮大餐”会否令“差钱市”再现,甚至重蹈“2008年1月平安千亿再融资吓崩大盘”的惨剧呢?为独角兽A股IPO开绿灯  近期超跌股争相反弹,驱动因素有二:一是“IPO注册制延缓两年实施”视为政策面释放暖意。二是近几个月IPO首发过会率持
期刊
艾古:今天想聊聊虚拟货币。  主持人:别人啥都说完了,你这才想起来?  艾古:我一直在观察别人都说了什么,希望能从中得到什么启发,触动什么灵感。关于这个问题,正方的声音很大,反方的来头都不小——巴菲特、芒格以及各主要国家央行负责人等大人物都是强烈反对的。我观察下来,觉得他们都没有看到这里面真正关键的东西。  主持人:那你是正方呢还是反方?  艾古:我的立场是正方的。当然,巴菲特等人认为比特币毫无价
期刊
无论是从业绩还是从规模角度,高毅资产都可以被视为中国当下最成功的私募基金管理机构之一。高毅资产的起点本身就是一般私募基金管理公司难以企及的,14座金牛奖的光环足以将人“闪瞎”。当然,作为一本公关意味很强的出版物,《投资中不简单的事》在经过必要的合规处理后,其内容还是足够有诚意。作为同行后进,本人也只能带着羡慕嫉妒恨的酸气,认真拜读,试图从中获得真知灼见和宝贵经验。  几年以前,高毅资产创始人邱国鹭
期刊
俗话说,“人无长好,花无常开。”2016年和2017年一度风光无限的周期类股票,在2018年还有上涨的机会吗?  至少截至此刻,周期类股票在2018年交出的成绩单是黯淡的。其中煤炭、钢铁、水泥这“周期三兄弟”在一季度齐齐上演冲高回落的走势,堪称同病相怜。作为对比,煤炭板块2017年上涨了32%,钢铁和建材板块也分别上涨了20%和16%!周期类股票短期走势的低迷和当前它们的基本面相对平淡是分不开的。
期刊
经过两个月的过渡,3月12日,《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及登记结算业务办法》(简称“质押新规”)正式实施。质押新规要求,单一券商接受单只股票质押数量不得超其A股总股本30%,集合资管计划、定向资管计划接受单只A股质押不得超过总股本的15%;个股的整体质押比例不得超过50%;股票质押率上限不得超过60%。  记者了解到,此前在结构化行情下,高质押率公司一旦遭遇较大跌幅即面临爆仓风险,股东方与质押机构的经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