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与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融合共存型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EGFR突变与ALK融合共存的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对患者进行随访,探讨其临床治疗及预后。结果(1)2803例肺腺癌患者的基因检测(ARMS法)结果显示,EGFR突变率为52.98%(1485/2803),EML4-ALK突变率为5.82%(163/2803),其中6例患者EGFR与ALK双突变,占比0.21%。(2)6例EGFR与ALK双突变肺腺癌患者中,男性2
【机 构】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病理科,福州 350001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病理科,福州 350001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病理科,福州 350001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病理科,福州 35000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与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融合共存型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与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EGFR突变与ALK融合共存的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对患者进行随访,探讨其临床治疗及预后。
结果(1)2 803例肺腺癌患者的基因检测(ARMS法)结果显示,EGFR突变率为52.98%(1 485/2 803),EML4-ALK突变率为5.82%(163/2 803),其中6例患者EGFR与ALK双突变,占比0.21%。(2)6例EGFR与ALK双突变肺腺癌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4例,中位年龄55岁,仅1例有吸烟史,临床分期Ⅰ期1例,余5例均为Ⅳ期,EGFR以第19号外显子缺失和第21号外显子L858R突变多见。(3)5例Ⅳ期患者接受第一代EGFR酪氨酸酶抑制剂(TKI)治疗,4例有效,中位疾病无进展生存期为11.5个月,其中2例患者随访期间死亡,总生存期分别为9和12个月。(4)2例患者第一代EGFR-TKI治疗耐药后行二次基因检测示T790M突变,接受第三代EGFR-TKI治疗,分别继续随访16和15个月,疾病无进展。
结论EGFR突变与ALK融合共存的肺腺癌在临床上较少见,多为年轻、女性、不吸烟、临床分期晚的患者,其可能从EGFR-TKI或ALK-TKI靶向治疗中获益,靶向治疗耐药后应行二次基因检测以指导后续治疗。
其他文献
望京小街“变形记” 天空中垂下拼色天幕,道路上点缀着五彩缤纷的
深学力行促发展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是我们党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关头,对百年党史作出的科学阐述和客观总结,是我们奋进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纲领和政治宣言。
密云区市政工程管理处: 回应“小诉求”实现“大服务” “先生,您能说一下路面破损的具体位置吗?”早上8点30分,密云区城市管理委员会下属市政工程管理处信息中心工作人员小张坐在电脑前,戴上耳麦,处理与市政道路设施相关的12345市民服务热线电话的派
软组织肿瘤亚型众多,且肉瘤性病变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给临床诊治带来巨大挑战。随着以二代测序为代表的高通量分子检测手段的开展和应用,基于分子异常的软组织肿瘤新病种也在不断涌现,以往一些分化不明或未分化的肿瘤经过二代测序也得到了重新认识,软组织肿瘤的分类基础正在从形态学分类转向分子分类,在协助病理诊断、临床治疗策略制定和生物学行为预测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目的探讨浅表性CD34阳性纤维母细胞肿瘤(superficialCD34-positivefibroblastictumour,SCPFT)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2015年3月至2020年6月诊断的25例SCPFT,总结其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14例,女性11例,患者年龄16~60岁(平均38岁,中位40岁)。肿瘤分别发生于大腿(9例)、臀部(4例)、上臂(3例)、肩部(2例)、腰部(2例)、小腿(2例)、胸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上皮)分化型异型增生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平项山医疗区(原第一五二中心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16—2019年食管分化型异型增生184例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组织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184例患者中位年龄65岁(范围39~83岁),男女比为1.7∶1.0。食管上段17例,中段143例,下段24例。肿瘤中位直径15mm(范围2~50mm)。按巴黎分型0~Ⅰ型2例,0~Ⅱa型25例,0~Ⅱb型70例,0~Ⅱb Ⅱc型74例
目的探讨成人肌纤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2014—2020年诊断的15例成人肌纤维瘤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7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和中位年龄分别为54岁和57岁(范围22~74岁)。肿瘤主要发生于四肢(9例),少数病例位于头颈部(3例)和躯干(2例),1例位于颈椎椎管内。14例为孤立性,1例为多发性。术前病程从2个月余至10年不等。发生于皮下的孤立性病变在临床上多表现为1~2cm的无痛性结节,1例多发性病变和1例
目的探讨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LPL/WM)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以及预后。方法收集广东省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诊断的LPL/WM27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MYD88L265P突变结果及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患者男性19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63岁;临床表现多以贫血相关的乏力、疲倦为首发症状。所有病例均侵犯骨髓,11例伴有淋巴结肿大,10例伴脾大。25例分泌单克隆IgM型蛋白,符合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诊断标准。组织学形态表现为骨髓或
目的探讨疣状血管瘤(verrucoushemangioma,VH)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病理科2005—2020年VH病例28例,进一步分析其临床及组织学特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相关指标表达情况,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PIK3CA基因突变情况(第9、20号外显子),并随访患者。结果28例VH男性13例,女性15例,男女比例1.0∶1.2,年龄10个月至56岁(其中
目的探讨原始非神经性颗粒细胞瘤(primitivenon-neuralgranularcelltumour,PNNGCT)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皮肤PNNGCT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免疫表型及分子生物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男,5岁,左侧鼻梁与内眦交界处包块,镜下肿瘤境界较清楚,由梭形及上皮样细胞组成,胞质内含有大量嗜伊红色颗粒,可见泡状细胞核及嗜酸性核仁。肿瘤细胞呈波形蛋白、CD10、CD68阳性,不表达S-100蛋白和SOX-10。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显示ALK基因重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