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敞视主义视域下微博舆情分析

来源 :新闻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shuange0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微博作为政府、自媒体人员大量常驻的社交媒体平台,在现代互联网中基本是作为UGC新闻发端的源头而存在的,同时大量爆点事件的发酵也都是在微博上完成的。所以分析整个微博舆情状况对于国家整体舆论导向、提高网民媒介素养等方面都有重大影响。本文基于全景敞视主义中的监视、规训等要素以万州坠车事件为例,分析微博的舆情发展。
  【关键词】全景敞视主义 微博 舆情 规训
  根据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02亿,其中新浪微博网民用户达到33741万人,网民使用率为42.1%,仅次于微信朋友圈和QQ空间。①微博平台在整个互联网舆论发展、整合中影响很大,已成为当下热点事件爆发与发酵的代表性社交媒体。基于微博用户体量大、开放程度高、用户来源多元化的特点,微博具有话题易引爆、病毒式传播、微传播与大众传播兼具的特点。本文以全景敞视主义理论为参考,探讨微博平台在“重庆万州公交坠江”事件中全民热议的舆情变化与舆论走向。
  微博作为一种以内容为主的社会链接网络,其传播结构为“个人中心”+“内容关联”。第一,微博的裂变式传播方式和强大的粉丝沉淀能力成为大多数网红必选的平台。第二,《2018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经过新浪官方认证的政务机构微博达到137677个。②第三,各行各业的意见领袖遍布微博平台。以上说明了为什么是微博这个平台容易爆发新闻——参与人数多且公开。
  一、相关概念
  (一)全景敞视主义
  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曾叙述过边沁的全景敞视建筑,其基本构造原理如下:四周是一个环形建筑,中心是一座瞭望塔。瞭望塔有一圈大窗贯穿建筑物的横切面。各囚室都有两个窗户,一个对着里面,与塔的窗户相对,另一个对着外面,能使光亮从囚室的一端照到另一端。③中心的瞭望塔里有监督者,而瞭望塔里的权力是开放的,谁都可以来监督。它使得权力自动化和非个性化,权力不再体现在某个人身上,而是一种安排。这一特点在互联网社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个体只要具备互联网思维、手中有能够上网的智能终端,就可以站在瞭望塔中观看互联网中的每个“囚室”。同时瞭望塔中的监督者具有匿名性和临时性的特点,全景敞视建筑这样神奇的机器,无论人们处于何种目的来使用它,都会产生同样的权力效应。全景敞视建筑,推翻了监狱的三个功能,封闭、剥夺光线和隐藏。充分的光线和监督者的注视比黑暗更能有效地捕捉囚禁者,因为黑暗是保护被囚禁者的,可见性就是一个捕捉器。④全景敞视主义中瞭望塔中的监督者对囚室里的人形成无形约束的力量称之为规训。规训是我们施加于自身或他人身上的行为,而最常见的规训手段就是监视和检查。
  全景敞视主义有两大特点,一是向心可见性。即每个囚室正对着中心瞭望塔,监督者能够从瞭望塔中观察犯人,但是作为被探查的对象却不能够观察瞭望塔。这样囚禁者就被一种权力局势所制约。二是横向不可见性。环形建筑被分割成的囚室互相有墙壁隔开,囚犯彼此之间不能随意交流。进入微博大广场中的每个人都站在瞭望塔中观看别人的生活,用显微镜不停地查看一个个网红、意见领袖、明星生活的蛛丝马迹。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科技的发达虽然没有在微博中建立一个实体的全景敞视建筑,比如现代军队、监狱、学校、精神病院,但由于互联网与物联网链接万物的技术,每个人手中都能建立起虚拟的全景敞视瞭望塔。从另一层面来看,进入瞭望塔的微博用户观看每个隔间里的新闻事件的时候,自身关于新闻事件的评论也是被监视的,用户并不知道谁会看到自己的评价,也不确定自己的表达是否会获得认同感,这是横向不可预见性。在同一热议的新闻话题中,每个用户既监视别人又被他人监视。总之,全景敞视主义在舆情监控中具有监视不对称的特点。
  全景敞视建筑除了能够监视、规训人的行为外,也能够监督自身。⑤正是由于全景敞视建筑的拥有者设计了各种联系纽带,便将自己的命运紧紧地与之相连了。这一层面所说的是全景敞视机构内置的权力不会发展成一种极端的权力,因为透明使得全景敞视机制可以受到全社会的监视。所以,微博中的热门事件比如“万州公交坠江”虽然在新闻爆发时有各种污名化现象,但最终在多方信息源的互证与微博的自澄清机制下还是能还原事情真相。
  (二)舆情
  关于舆情的研究,刘毅在其著作《网络舆情研究概论》中认为,“网络舆情”就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⑥彭兰在其著作《网络传播概论》中认为舆情就是社情民意,是一定时期一定范围的社会公众对于社会现实的主观反应,是群体性的思想、心理、情绪、意志的综合反映。
  探讨微博舆情有助于了解大众对于某一类新闻的意见和态度。截至2019年1月14日10时23分,清博舆情监测中心显示,微博整体情感属性正面倾向占53.68%,中性占34.06%,负面占12.26%。舆情信息在微博的不断转发、评论中得以扩散和感染,其中不乏很多片面、过激的观点,因此官方需要在了解民众舆情动态的基础上适度引导,安抚民众在互联网中释放的过激情绪,形成一种有助于社会稳定的主流舆论。
  本文以2018年10月28日重庆市万州区公交坠江事件为例,借助全景敞视主义框架分析从10月28日发端到11月7日事件落幕这12天的微博舆情变化,意在考察爆点事件的舆情发展过程,为形成健康的舆情环境提供参考。万州公交坠江事件具有典型性,根据互联网社会热点聚合平台知微事见的数据来看,该事件微博影响力指数为86.3,较全部事件的平均值高出43.3%,較同类事件的平均值高出62.6%,央级媒体的参与度也高达89.7%。以上数据显示出该新闻的高话题度:一是社会民生类新闻与微博用户利益相关能够提供借鉴性,二是新闻本身有伦理争议。
  二、“万州公交坠江”事件发端:站在瞭望塔中的监视者们
  2018年10月28日10点左右,重庆万州公交事件曝光,微博爆出长江二桥一公交车与私家车相撞,公交车上15人无人生还,对撞的私家车车头受损严重,微博还发出了女司机穿着高跟鞋坐在桥岸边掩面痛哭的图片。此事一登上微博舞台,涉事当事人(公交车上的司机和14名乘客、私家车司机)及处理事件的万州警方就成为了微博这一全景敞视建筑下的被窥探方——囚室。   首先,微博上传统媒体的官方账号登上瞭望塔。@重庆青年报在当天上午11时27分报道整起新闻事件的时候,根据现场图片与场景“看图说话”,直接认为是私家车女司机桥上逆行导致悲剧发生。之后,各大主流媒体的官方微博账号@人民日报@成都商报@中国日报口径一致地在新闻文本中出现“女司机逆行”字眼。@华西都市报的标题《重庆公交与轿车碰撞坠江,私家车女司机被警方控制》形成了导向性新闻框架,误导受众。@新京报甚至在没有得到可靠的消息前,靠自己编辑部的想象画出了女司机逆向行驶的动画示意路线图。这阶段的微博动态主要是微博上各大专业媒体账号在瞭望塔中观测囚室环境状态。在通向囚室的过程中,阳光不甚明媚,专业媒体的眼睛蒙上了一层灰雾,所以他们不加以小心求证,没有使用好自己的权力。
  随后,微博意见领袖根据前方媒体探测过的“囚室”信息,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老徐时评在28日下午3时左右发表了进一步针对“女司机”的言论:一个人的行为,毁了一车人。同时一直到晚上万州警方发布事件勘察结果之前,广大网友跟随媒体及微博大V的脚步,也踏上了瞭望塔品评事件。这段时间,广大微博用户舆情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大多数人拿着“望远镜”看到了囚室里悲剧事故的惨相,心有戚戚表达对随车坠江人员的同情与祈祷。二是用户踏入瞭望塔前头脑中受到了之前媒体账号和微博大V给出的心理暗示,看到“女司机”穿着高跟鞋坐在废掉的私家车边,也指责女司机逆行造成了悲剧。三是生性谨慎、看多了反轉新闻的用户登上了瞭望塔,虽然看到了所有人都看到的场景,但坚持“让新闻再飞一会儿”。在所有人都监视万州坠车事件的时候,舆论对万州警方也形成一定的规训,警方在强大的社会舆情面前比平常更加小心地求证事实。
  三、“万州公交坠江”事件反转:被规训的各方
  新闻发生当天17时46分,@平安万州发布警情通报,认定事故责任在22路公交车,“经初步事故现场调查,系公交客车在行驶中突然越过中心实线,撞击对向正常行驶的小轿车后冲上路沿,撞断护栏,坠入江中”。万州警方的官方声明使得受众对新闻事件的认知发生了反转,全景敞视的对象也由私家车女司机变为了公交车与微博用户。
  首先,微博上各级媒体账号针对最新出台的官方定论的反应是转发最新结果并删掉之前发布的错误信息。这些账号包括但不限于上文所提及的微博账号。而转折点就在各媒体账号发布的事故定性通告上,从这开始,包括之后的公交车打捞救援的直播和新闻,媒体变成了“万州公交坠江”事件的审视对象。广大微博网友进入各大媒体账号的微博里为女司机鸣不平。比如@新京报@中国日报的微博评论里,都有网友不断谴责媒体未经核实便发布虚假信息,污名化私家车女司机,带偏舆论方向。各大媒体账号也在网友的舆情反馈下不断调整报道走向,将报道重点放在了为“女司机”恢复名誉与后续公交车打捞情况上。
  其次,之前谴责女司机的微博用户现在也变成了被监视的对象。不少网友将前后态度截然相反的用户披露出来,比如有些网友既在事故刚曝光时批判女司机,又在反转之后倡导理性思考,这种不能一以贯之的态度成为了网友监视的对象。当然也存在不少网友迫于舆论压力与自我压力下对女司机道歉的情况,这也是全景敞视下的规训方式。
  微博中的全景敞视主义还存在一种用户间的横向不可见性,这种横向不可见不是指微博用户是否能看到他人的评论,而是指在万州坠车事件中发表评论的微博用户并不能保证微博中谁能够看到自己的评价,是哪种人(杠精、键盘侠)看到。所以,在此次事件中,还存在一些微博用户因害怕自己的评论被他人围攻而只做单纯的围观者不发表任何看法。从这一角度来看,这也是微博对某一受众群的规训。总之,这一阶段的规训将人们的注意力拉回到了关注新闻事件本身,而不是只为宣泄对某一群体的偏见。
  四、“万州公交坠江”事件高潮:监督瞭望塔中的人
  2018年11月2日上午10时,“万州公交坠江”事件大爆。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通气会发布事故原因:系公交车上坐过站的女乘客刘某与驾驶员冉某发生互殴行为,造成车辆失控,撞向对向正常行驶的小轿车后坠江。最终的官方定论引发的峰值传播高达2020条微博/小时,原因在于在公交车上形成了一个伦理困境:封闭行驶的公交车上,争吵双方的驾驶员冉某和乘客刘某以及13名旁观者乘客,这15个人形成了一个临时微型社会。驾驶员掌控着全车人的命运,刘某是事件的导火索,13名乘客的不作为助力悲剧的发生。但13名乘客的作为就一定能避免悲剧吗?电影《车四十四》中的男乘客的作为也没有避免悲剧的发生。现实情况总是复杂多变难以预测。在此之前,没有一个乘客会想到不作为会导致“团灭”,若他们的脑海中预设这种“基模”(人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就一定会有乘客调解二人的矛盾。将悲剧原因归咎于驾驶员,归咎于闹事乘客,归咎于其他13名乘客都是微博中网友的舆情反映,大家对这个话题的讨论变成了道德伦理问题的争论。
  全景敞视建筑是一个能够监督自身的机构,一名巡视员来到全景敞视建筑的中心,一眼就能判断出机构运行得是否良好。有微博用户发布关于驾驶员的不实信息,其他用户作为巡检员也有辨别的能力。全景敞视建筑监督自身的功能体现在对每一个登上瞭望塔的人的监督,除了有巡检员来监督,分析登上瞭望塔的人的命运走向也是一种监督。无能医生将是传染病扩散中的第一个牺牲者。同样,在万州公交坠江事件定锤后,不少微博用户发微博表达对媒体的失望。各大官方媒体的微博账号的错误言论与不发表道歉声明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媒体自身形象。@新京报反而发布题为《重庆公交坠江,围攻女司机跑偏了》的微博。不可不说,这严重挫伤了主流媒体的公信力。
  总之,“万州公交坠江”事件中,微博舆情发酵过程中用户注意焦点出现了三次转折:“女司机”、“不实言论”的媒体和个人用户、坠江公交伦理探讨。网友的关注模式如下图,广大微博网民(实线箭头)都来看某一阶段的新闻争议点,同时圆形外部的虚线箭头代表网民在观看新闻的同时自己的反应也在被别的网友关注。虚线箭头所指的网友就是巡检员。但现实情况总比假设的示意图复杂得多,图中的模式只是微博全景敞视中的一个片段,物理意义上只有一个瞭望塔,因技术的发展使得每个人都有了一个瞭望塔。   五、全景敞视主义下的景观
  现代社会由于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物理地域的间隔,甚至打破了精神隔绝,我们能够感知到他人的思想、意识。身处在现代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成为过“囚室”,换言之,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成为“景观”。居伊·恩斯特·德波在其著作《景观社会》中提到“景观”一词: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的庞大堆积。直接存在的一切都转化为一个表象。这是源于技术、媒介、资本等力量融生而幻化出的社会影像化特征。微博中的每个人在观看“景观”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审视别人的生活,就像“万州公交坠江”中批判“女司机”的道德、批评各种散播不实信息的媒体、批评没有理性的网友。然而,身处在微博中的每個人也都在成为“景观”,在公交坠江事件中每个人的评论都是舆情,聚集在一起也会成为一种“景观”。同样,从解构主义看,当用户走进微博成为“万州公交坠江”舆情景观的一部分时,就间接让渡了一部分话语权给大众,“你”这个存在的解释权就不再完全归自己所有。瞭望塔中的人自然也有了解释定义“你”的权力。就像杰弗里·罗森所说:“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进入一个‘全视监狱’(Omnipticon),即多数观看多数,我们从来不知道在任何时间内我们看到谁,谁在观看我们,个人不得不担心自己在公开和私下场合表现的一致性。”
  注释:
  ①中国网信网.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http://www.cac.gov.cn/2018-08/20/c_1123296882.htm
  ②天颂科技舆情监测系统.2018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http://www.tiansongdata.com/data/385
  -cn.html
  ③[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224.
  ④[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225.
  ⑤[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229.
  ⑥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53.
  参考文献:
  [1]刘扬.媒介·景观·社会[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2]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3]张晨.微博舆情传播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D].湘潭大学,2017.
  [4]黄桂萍、苏婉.网络社会的规训与惩罚[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63-67.
  [5]李晓蔚.“权力的眼睛”:全景敞视主义视域下的网络围观[J].国际新闻界,2015,37(09):70-79.
  作者简介:赵冬梅,南开大学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编辑:孟凌霄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少数民族地区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既有普遍性也有其特殊性。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9个旗县区融媒体中心为样本,通过分析民族地区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成效和发展现状,来探讨其发展路径和建议,为少数民族地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 县级融媒体 近况与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
期刊
【内容提要】从亚文化社区到主流文化活跃的社区,B站经历了巨变,转型的成功表明该平台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本文采用深度访谈法,对90后用户群体的B站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封闭空间塑造出的权力形成模式、弹幕确定的用户思考逻辑以及注册和社区规范形成的价值观念使得90后用户呈现出理性消费的特点:使用场景相对固定、形成专业化消费观念、具备维护社区价值的企图。进一步分析表明,B站之所以能夠破圈成功,与该站形
期刊
进入读图时代,专题摄影日渐受到关注。专题摄影是考验摄影工作者综合能力的试金石。本文指的专题摄影报道是把不同角度、不同时间、不同光线拍摄的多幅照片和内涵深刻的文字,集中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或形象地记录事物,阐释主题思想和价值观的报道形式。专题摄影报道的每幅照片,既要能独立地说明一个问题或问题的某一方面,又要和其他照片互相联系,彼此呼应,共同构成具有连贯性和逻辑性的整体。笔者认为,一组摄影专题报道由标题
期刊
【内容提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增进各民族情感,也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使命。在这一过程中,微信作为非常活跃的自媒体平台,在促进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研究以微信公众号“蒙古圈”为例,运用内容分析法,选取样本文章并从文章形式、语言、内容上进行分析,归纳出此公众号在文化传播中的独特之处,进而探索其成功之道,总结其文化传播策略,以期为同类公众号建设提供借鉴意义。
期刊
【内容提要】2016年底,银川在全国各省级城市和省会、首府城市中率先成立媒体整合运营的传媒集团——银川市新闻传媒集团,实现了跨媒体深度融合。在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今天,作为不可多得的案例,银川经验值得各地参考。本文通过对海南与宁夏、海口与银川的相似性分析和对银川经验的提炼,认为银川模式可复制性强,非常值得海南借鉴,并提出了以全域思维实现媒体融合突破等六点建议。  【关键词】媒体融合 银川模式
期刊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分析地方政府政务数据资源体系的社会背景,然后阐述地方政府政务数据资源体系的功能和作用,梳理各地方数据资源体系的实践模式,总结其相关经验,最后探究绍兴政府政务数据资源体系的创新实践。  【关键词】绍兴地方政务 数据资源体系 创新实践探索  如今大數据时代,云计算、人工智能、信息共享、智慧应用等新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改变了人们信息获取、娱乐消遣的方式,也推动着政府政务资源体系的变革
期刊
【内容提要】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几年间,许多传统媒体纷纷转型,开辟了“两微一端”、电子报刊和门户网站等平台,以适应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受众阅读习惯的改变。随着经济发展,受众对财经新闻的需求也在增长,考察《广西日报》微博、微信和“广西云”手机客户端上的财经新闻报道,作者发现广西的财经新闻在新媒体环境下呈现出了“突出可视化表达”、“接近热点事件”以及“重视东盟合作领域报道”等新特点,同时也存在对财经新闻重视
期刊
【内容提要】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全新的历史定位。“新时代”的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国家倡议和主张以及“中蒙俄经济走廊”等一系列地方规划的拓展与实践都对我国的对外传播实践提出了新要求,即建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华认知,营造有力舆论环境。本文以蒙古国对华认知的建构为个案,选取内蒙古日报社“索伦嘎”新闻中心的对外传播实践为
期刊
【内容提要】快速发展的技术给传播业界和学界带来诸多机遇与冲击。2018年10月20日-21日于浙江传媒学院召开的第二届中国主持传播论坛上,来自82家单位的近200名国内外专家学者、媒体从业者、硕博研究生们立足主持传播研究以“技术与人”为主题,关照当下变革、展望未来路径,从不同的视角分享了他们的观点并展开讨论。其中国际传播分论坛是本次论坛的亮点,主要深入探讨了技术冲击的影响和迎接技术的策略。  【关
期刊
记者:您如何看待广告文化在当今社会的普遍存在?  张殿元:当前经济生活是社会人和组织最普遍的一种生活形态,而广告则在经济生活中起到了催化剂作用。广告的普遍存在对商业社会的贡献有目共睹,其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传递商业精神,促进社会生产顺利进行。而除了经济生活,它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宣传手段也出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我们不能不正视广告社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其加剧了社会泡沫意识的繁衍;导致了社会焦虑心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