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云下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e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像感到身边的世界沉默了,近40天这样的沉默百年罕有,谁都没有预料到2020年竟然是这样开局。
  当枝头有了绿意,春天终于来临,自然界的复苏迹象,终于逐渐消减了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恐惧。在时间被按过暂停键之后,更多人会懂得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刻,也是一个最好的时刻。
  中國历史上很少有这样的一个时刻,在生死面前,为生命动容,开始了群体反思。反思之后,将令我们对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有一个新认知。集美与德的艺术能成为开启这种新认知的钥匙,最坏的已经伴着痛苦随风而去,最好的已经初露端倪。
  因为隔离,所有人都开始认识到了“云”,然后有了“云上”的日子。
  艺术到了“云上”,已经在虚拟与现实中不断切换。大部分的日常变成了连线,殿堂级艺术变得更亲民,很多美术馆网课全免费,全世界的博物馆都在“云上”向所有人敞开大门。曾经门禁森严的藩篱,就这样被AR、VR等科技完全打破了界限。“云开展”“云参观”“云刷馆’成了静默时刻里最活跃的时尚行为。
  在任何时间里,对艺术的靠近与向往也是人的天性。其对心灵创伤的疗愈能力也是在大数据时代里被提取、被选择。
  美术馆、博物馆里的“云”,无意识打开了对“冷知识”的群体心理需求。就如那些完全陌生却又处处可见的金粟工艺,原来就是东西交织的产物;而谷纹这样神秘的符号出现在高古的玉璧上,在丰厚的文化内涵里,更见技艺上的苛求;藏于霍顿图书馆里一批借莎士比亚之名的伪造文书,引出一段机巧博弈的秘辛;石头痴的那一族,原来旧石再匹配一个新的底座,就有全然不同的新面目……在沉默的时刻,“冷知识”都变得炽热起来。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追捧,不管是融于创作,还是运用于收藏,只能证明“越古老越前卫”,国学国粹都被冠以“潮”,在传统的老底子上已经具有了新的视野。
  但生活终归会回到“云”下,历经生死之劫后,也要越过在新旧交替的时刻。
  尤其是当下的艺术家们也因此面临更大的挑战——全球一体化已经让他们懂得东西交融,也懂得观念与技术平衡,但快速扩张的国际艺术市场,让脆弱的中国当代艺术生态势必要找到生存的土壤。作为西方现当代艺术体系的曾经追随者,如何以鲜明的文化身份置身国际艺术品市场,经济背后也是一场文化的博弈。
  只是这条道路并不新鲜,曾经的美国被称为“文化的沙漠”,所以美国以“当代”来否定欧洲的艺术传统,从而获得毋庸置疑的文化地位。欧洲直到20世纪80年代,新具象绘画终结了欧洲艺术的低迷与彷徨。这样的场景似曾相识。
  其实无论云上,还是云下,上半年的状态没有什么悬念了。在低气压里负重前行,从危机中发现生机。
其他文献
这里是专属于艺术家自己的宝盒,理性中带着光怪陆离,充满纯粹和虔诚。置身其中,映在眼里的空气好似时而凝固,变得可以量度;时而互相沁透,似纸上水彩般弥漫,如梦如幻。去丹·弗莱文艺术研究所(Dan Flavin Art Institute)的路上,回想起第一次知道Dan Flavin这个名字,应该是在大学的当代艺术史课。犹记得当时老师和我们说起她探访丹·弗莱文艺术研究所时还为之动容的情景。虽说是艺术研究
期刊
摆脱了维多利亚风格的循规蹈矩,摒弃了美好时代的奢侈,新艺术风格珠宝,以舶来的新风演绎创新的不对称造型。追求无比贴近真正生物形态的自然造型、蜿蜒的曲线、神秘的主题、自然的曼妙、优雅高贵的女性形象……摩登易逝,风格却永存,历史的浪潮从不会将具有金子般价值的珍贵宝藏卷离时代的舞台。新艺术风格珠宝,不仅以前所未有的新潮风范俘获了当年时代新贵的心,而且至今依然是收藏家们趋之若骛的大热门。  “新艺术”一词源
期刊
本期展场以“不朽”为题,呈现近期两场特展:宁波博物馆的“不朽之旅——古埃及人的生命观”和国家博物馆的“大唐风华”,中外两场特展对比来看,似乎带着某种契合。古埃及人笃信来世,生前就为死后积极筹谋,视死如生,这一点与中国古人是何等相似,即使是经历了魏晋南北朝中外文化的大融合,唐人对视死如生的华夏礼俗依旧坚守,他们同样乐享太平,并把生前美好带到地下。然而,不管是古埃及人还是唐人,他们真正留给今人的从来不
期刊
英国《卫报》近期报道称,位于伦敦东部贝斯纳尔格林的V&A儿童博物馆将于今年进行彻底的重新改造,该建筑将关闭两年,并于2022年重新开放。届时,儿童博物馆将从V&A众多的藏品中选择更多展品进行展示,其中包括克里斯托弗·里夫(Christopher Reeve)穿过的超人服装、比阿特丽克丝·波特(Beatrix Potter)所绘彼得兔(Peter Rabbit)插画,以及西区戏剧《战马》  (War
期刊
艺术市场换代司空见惯,早些年被称为青年艺术家的70后一代如今已活跃在艺术市场的第一线。在其之后,80后、90后艺术家也如雨后春笋冒出。青年艺术家全面登堂入室已经成为市场中的潮流,小部分在二级市场交易价格突破百万元级别,甚至有迈入千万元级别者。但同时,不少青年艺术家在没有经过艺术品一级市场推广代理的情况下就直接进入了拍卖市场,也存在很多利弊。究竟青年艺术板块透出了怎样的市场信息?我们试通过几组青年艺
期刊
作为一个迅速发展的移民城市,深圳早已被划入全国一线中心城市之列,去年全年GDP突破2.4万亿元,首次超过香港、跻身亚洲城市前五,而深圳的文化艺术行业也随之水涨船高。“年轻化”和“去中心化”是深圳年轻艺术家呈现的面貌,他们在这座商业化、模式化、快节奏的新兴城市中裹挟前行,并愈加追寻个性和多元的艺术表达。  繁荣之外的艺术生产  在水之隔的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冲击下,深圳的艺术发展也加急了它的脚步。深
期刊
2017年仲夏,《大英一百件文物上的世界史》大展让上海博物馆观者如潮,人馆经常要排队三四个小时,让不少考古粉、历史粉们望而却步。之前大展初到北京国博时,还得以赶在落幕前看了个尾场,人不多,却能轻松自在地看完所有的展品。而我们的故事,也从展览上体量最大的一件展品开始,即密特拉神像。更准确地说,是从他的帽子讲起。  “弗里吉亚式”帽与异邦人  密特拉崇拜流行于古罗马帝国,而这件神像则来自帝国的核心—意
期刊
与北京、上海等地的艺术氛围有所区别,西南重镇成都艺术聚落的形成显得更加顺势而为,国内也早就给予成都“艺术第四城”的评价。成都青年艺术家们似乎正在越来越享受偏安一隅的生活。但也有外界评论,近几年成都的艺术生态环境处在一种趋于平静的状态,尤其是青年艺术家们过于温和,并且发声力度不够。  包容的艺术生态  居住在成都的青年艺术家们多数都毕业于成渝两地的艺术院校,尽管他们并不全是本地人。但成都闲适的生活节
期刊
犹记得去年大火、豆瓣评分高达9.1的央视节目《国家宝藏》,荧屏上那位气质儒雅、学识渊博的博物馆人李仲谋将专业知识娓娓道来,让人如沐春风,也不禁让人联想工作中的他,又会以怎样的风貌示人?此时,手表上的指针已滑向下午五点,只见上博窗外华灯初上,魔都多姿的夜才刚刚开始。而办公室内那个不知忙碌了多久的身影慢慢停了下来,待来访者纷纷散去后,才终于得见这位圈粉无数的“网红馆长”。  《国家宝藏》幕后的故事  
期刊
2020年一场疫情让国内的艺术市场充满了不稳定性,与香港巴塞尔日程紧密相连的苏富比、保利香港、中国嘉德(香港)、邦瀚斯的舂拍日程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当然,不稳定的还有刚刚“脱欧”的英国艺术市场,尤其是“脱欧”之后的首个伦敦拍卖周。由于英国和欧盟问的很多“脱欧”细节仍未谈定,受极强不确定性笼罩的这几场拍卖表现不算强劲,虽然个别“明星”拍品仍能拍出高价,但两家拍卖公司的总成交额双双下滑,可以看到藏家对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