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羌绣与蜀绣是孪生姐妹,同宗同源,在它们的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彼此促进,必然形成一些共同的特点,但是由于两者的发展受经济文化的影响,各自发展的道路并不相同。本文从羌绣与蜀绣的特点异同为研究的,深入分析,为了通过比较吸取两者发展的优秀经验,为当代羌绣的现代经济文化的优化发展寻求新路径。
关键词:羌绣蜀绣;发展过程;共同特点;“商用”与“自用”
羌绣是羌族人民最负盛名的一种技艺。羌绣与蜀绣是孪生姐妹,同宗同源,在它们的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彼此促进,必然形成一些共同的特点;又因为地域的缘故和使用的不同,在特点上也形成了一些差异。这是需要研究的。
一、羌绣与蜀绣同源同流,相互影响
三星堆遗址发现有大型青铜立人像,根据它的“内衣”分析,上面有明显的刺绣痕迹,说明古蜀人在那时就已经有了刺绣。三星堆遗址是三千年前的大型祭祀坑,这证明古蜀人的刺绣技艺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古蜀人的刺绣发明者,当然是古蜀人。众所周知,古蜀人也是古羌人。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生活于西南地区的大部分民族,都是在上古时代,即公元前30左右世纪,并与土生的当地人杂居融合而产生的。他们被后人称为“蜀山氏”。后来,黄帝之子昌意与“蜀山氏”女子结为夫妻,古蜀王国的开山鼻祖——蚕丛就是他们的后代。历史文献记载黄帝是古羌人,作为黄帝后裔的蚕丛也应该是古羌人。据考古材料进行的研究,在岷江上游,从古到今,那里都居住着相当多的羌人。作为“一个向外输血的民族”,[1] 古老的羌族始终与华夏民族相邻生产与生活,因此有许多共同之处。
古羌人与古蜀人共同发明了刺绣,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分别产生了蜀绣,羌绣。羌绣与蜀绣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它们应该是孪生姐妹,同源同流。羌绣与蜀绣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记载是很多的,例如:两汉时,被称为“丝绸之路河南道”的重要交通线沿羌人世居之地的岷江行进。当时,中原地区所产的纺织品享誉中外, 汉军在羌地能够以“贸易衣服”为掩护,正说明羌汉两族人民在服饰方面的交流很频繁,羌人喜欢汉人的衣服,既然如此,那么可以肯定,包括丝绸、麻布在内的中原服饰材料及其加工技术,对羌人的服饰材料、制作,必然产生影响。
二、羌绣、蜀绣的载体来自农耕文化
羌绣与蜀绣都属于刺绣工艺,又同源同流,性质相同,必然有许多类似的甚至是相同的特点。作为“绣”,必须有载体。羌绣与蜀绣的载体是麻布、丝绸,后来又有了棉布,它们都来自于川西的农耕文化。四川盆地很早就有优秀的农耕文化,因为在这里出现过大禹、蚕丛、杜宇、开明等重视治水、栽桑养蚕、劝民农耕的氏族领袖。大禹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就是出生在在岷江上游的古羌人。由于大禹所处的古蜀地区的水患得到先期治理,加之成都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所以这里的人民安居乐业。正是由于大禹治水成效显著,远近闻名,所以在中原地区发生洪涝灾害而鲧治水无效时,才会让禹担当起治水大任。因为成都平原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所以物产丰饶,很早就出现了作为刺绣载体的丝绸与麻布。蚕丛是古蜀国的第一个开国君主,他首先发展的是包括栽桑养蚕在内的农业生产,在成都平原这样做,当然对经济发展有大作用,古蜀国两千年的辉煌历史可以说就是这样造就的。《说文解字》释“蜀”字为“葵中蚕也,从虫,上目像蜀头形,中像其身蜎蜎”,[2] 就是说“蜀”字的来源是由弯曲的桑树以的树下是蚕之虫而构成。这样看来,蚕丛以蚕桑兴邦当不是虚构。他领导古蜀人发展经济,其中就有栽桑养蚕,使原本以畜牧业为生的游牧民族得以定居,进入农耕时代。李冰创建“水旱从人”的都江堰,成为“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有非常发达的农耕文化,这样的条件,是蚕桑丝绸、蜀锦蜀绣的大发展所必须的。著名古蜀史研究专家任乃强先生著有《蚕丛考》,其中说:“蚕丛氏属于何种民族?由其居地所在,即可肯定其为氐类。氐与羌族同源,为人类最先入居于康、青、藏大草原者。……氐者,居于低地之羌也。”[3] 这证明,羌绣与蜀绣的载体,都是起源于古蜀国民间在丝绸与麻布上的刺绣。
三、羌绣、蜀绣都来自对美的追求
羌绣、蜀绣都来自于生活,体现的都是对美的追求,作为刺绣图案的来源主要是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物,例如花鸟、瓜果等。作为人类服饰的原材料,不论是麻布还是丝绸,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应该说都是很美观的了,为什么还要在上面去刺绣?刺绣是一种工艺,虽然完成它耗工费时,且对人类服饰最基本的功能是保暖这一点来说没有任何帮助;但是,人类服饰最基本的功能不仅是保暖,还有遮羞,进一步就是要好看,因为人类都有追求“美”的天性。所以,即使是在生产力还说不上发达的古代,人们也愿意服饰上面再添加一些刺绣作品,为的就是增加服饰的“美”。爱美是人的天性。“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没有任何人会喜欢肮脏,都有对“美”的渴望乃至追求。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个体身上,呈现的审美观会有一定的差异,但对“美”的认识大致是相同的。人们所追求的“美”,既有大众性,如花鸟,也有稀缺性,即所谓的“物以稀为贵”。羌绣、蜀绣,是既有大众性,又有稀缺性的工艺品。审美意识首先表现在服饰上,因为服饰是文明的一个标志,反映着一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特点。蜀绣、羌绣的图案题材,大都是植物中的花草瓜果,动物人物等等,反映的全是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物,接近生活,接近自然,具有强烈的农耕生活的气息。这也证明蜀绣、羌绣来自于生活,有悠久的历史。
四、羌绣、蜀绣也有不同特点
虽然羌绣、蜀绣都是起源于民间的一种传统手工艺术,具有许多共同的特点,但是,在它们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一些不同的特点。羌绣、蜀绣最大的不同特点是因为用途的差别,于是一个保留着原生态,一个演变为奢侈品。羌族服饰,不论男女老少,特别是妇女,在服饰上都有广泛的刺绣品,其中有不少都是精美的绣品但都主要是具有实用价值。现在因为旅游业尤其是民族地区的旅游业迅速发展,羌绣作为旅游纪念品得到很大的开发,已经逐渐改变了“自用”的性质,但是与作为作为旅游纪念品的蜀绣,仍然在“商用”方面仍然区别很大。羌族妇女的刺绣比较随意,绝少约束,她们绣出的图案,基本上就是她们看的,想的。而蜀绣,因为主要部分是“商用”,是政府重要的经济收入,必然往奢侈品方面发展。在汉代,蜀绣之名就已誉满天下。著名历史学家徐中舒先生说:“蜀锦之盛,当在蜀汉之世。”[4] 《后汉书》记载当时的“蜀地……女工之业,覆衣天下”。[5] 西汉扬雄是在《蜀都赋》中描绘蜀绣繁荣场面,用的词汇有“挥锦布绣”、“展帛刺绣”等等,证明当时人们公认“锦”和“绣”就是美的象征,最精美的丝织物就是蜀锦蜀绣,也说明蜀绣工艺在汉代非常发达,因为蜀锦蜀绣已经成为奢侈品,必然逐渐从“自用”而发展为“商用”,所以从秦汉开始,政府便在成都专门设置了“锦官”,对蜀锦包蜀绣的生产进行管理。蜀锦蜀绣三国时代是很明确的奢侈品。因为“商用”的目的,这部分绣品必然选择最高档的原材料并由專业绣工精心制作,为使技艺精益求精,还必然有相对规范的技艺要求。即为奢侈品,所以在用料上特别讲究,作为刺绣的载体,必须是丝绸即蜀锦,这与羌绣的载体主要是麻布、棉布,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商用”而产生的珍稀的昂贵的作为奢侈品的蜀绣,与以“自用”为主要目的而保留着古朴的、自然的原生态风格的羌绣,是有很大区别的。
五、结语
研究论羌绣、蜀绣特点的异同,是为了更好的研究和探索羌绣的深厚文化内涵,以比较促发展,借鉴蜀绣发展的新路径,为羌绣文化古为新用寻找更好发展道路。
(作者单位:阿坝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作者简介:刘珂(1982~),女,阿坝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美术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画。
参考文献
[1] 张冠生.田野里的大师——费孝通社会调查纪实[M].海豚出版社,2014.
[2](汉)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2013.
[3] 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三《蜀志》附录《蚕丛考》[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 徐中舒.《蜀锦》,见《说文》三卷第七期[M].中华书局,1999.
[5](刘宋)范晔.《后汉书》卷十三《公孙述传》[M].中华书局,1999.
关键词:羌绣蜀绣;发展过程;共同特点;“商用”与“自用”
羌绣是羌族人民最负盛名的一种技艺。羌绣与蜀绣是孪生姐妹,同宗同源,在它们的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彼此促进,必然形成一些共同的特点;又因为地域的缘故和使用的不同,在特点上也形成了一些差异。这是需要研究的。
一、羌绣与蜀绣同源同流,相互影响
三星堆遗址发现有大型青铜立人像,根据它的“内衣”分析,上面有明显的刺绣痕迹,说明古蜀人在那时就已经有了刺绣。三星堆遗址是三千年前的大型祭祀坑,这证明古蜀人的刺绣技艺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古蜀人的刺绣发明者,当然是古蜀人。众所周知,古蜀人也是古羌人。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生活于西南地区的大部分民族,都是在上古时代,即公元前30左右世纪,并与土生的当地人杂居融合而产生的。他们被后人称为“蜀山氏”。后来,黄帝之子昌意与“蜀山氏”女子结为夫妻,古蜀王国的开山鼻祖——蚕丛就是他们的后代。历史文献记载黄帝是古羌人,作为黄帝后裔的蚕丛也应该是古羌人。据考古材料进行的研究,在岷江上游,从古到今,那里都居住着相当多的羌人。作为“一个向外输血的民族”,[1] 古老的羌族始终与华夏民族相邻生产与生活,因此有许多共同之处。
古羌人与古蜀人共同发明了刺绣,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分别产生了蜀绣,羌绣。羌绣与蜀绣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它们应该是孪生姐妹,同源同流。羌绣与蜀绣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记载是很多的,例如:两汉时,被称为“丝绸之路河南道”的重要交通线沿羌人世居之地的岷江行进。当时,中原地区所产的纺织品享誉中外, 汉军在羌地能够以“贸易衣服”为掩护,正说明羌汉两族人民在服饰方面的交流很频繁,羌人喜欢汉人的衣服,既然如此,那么可以肯定,包括丝绸、麻布在内的中原服饰材料及其加工技术,对羌人的服饰材料、制作,必然产生影响。
二、羌绣、蜀绣的载体来自农耕文化
羌绣与蜀绣都属于刺绣工艺,又同源同流,性质相同,必然有许多类似的甚至是相同的特点。作为“绣”,必须有载体。羌绣与蜀绣的载体是麻布、丝绸,后来又有了棉布,它们都来自于川西的农耕文化。四川盆地很早就有优秀的农耕文化,因为在这里出现过大禹、蚕丛、杜宇、开明等重视治水、栽桑养蚕、劝民农耕的氏族领袖。大禹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就是出生在在岷江上游的古羌人。由于大禹所处的古蜀地区的水患得到先期治理,加之成都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所以这里的人民安居乐业。正是由于大禹治水成效显著,远近闻名,所以在中原地区发生洪涝灾害而鲧治水无效时,才会让禹担当起治水大任。因为成都平原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所以物产丰饶,很早就出现了作为刺绣载体的丝绸与麻布。蚕丛是古蜀国的第一个开国君主,他首先发展的是包括栽桑养蚕在内的农业生产,在成都平原这样做,当然对经济发展有大作用,古蜀国两千年的辉煌历史可以说就是这样造就的。《说文解字》释“蜀”字为“葵中蚕也,从虫,上目像蜀头形,中像其身蜎蜎”,[2] 就是说“蜀”字的来源是由弯曲的桑树以的树下是蚕之虫而构成。这样看来,蚕丛以蚕桑兴邦当不是虚构。他领导古蜀人发展经济,其中就有栽桑养蚕,使原本以畜牧业为生的游牧民族得以定居,进入农耕时代。李冰创建“水旱从人”的都江堰,成为“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有非常发达的农耕文化,这样的条件,是蚕桑丝绸、蜀锦蜀绣的大发展所必须的。著名古蜀史研究专家任乃强先生著有《蚕丛考》,其中说:“蚕丛氏属于何种民族?由其居地所在,即可肯定其为氐类。氐与羌族同源,为人类最先入居于康、青、藏大草原者。……氐者,居于低地之羌也。”[3] 这证明,羌绣与蜀绣的载体,都是起源于古蜀国民间在丝绸与麻布上的刺绣。
三、羌绣、蜀绣都来自对美的追求
羌绣、蜀绣都来自于生活,体现的都是对美的追求,作为刺绣图案的来源主要是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物,例如花鸟、瓜果等。作为人类服饰的原材料,不论是麻布还是丝绸,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应该说都是很美观的了,为什么还要在上面去刺绣?刺绣是一种工艺,虽然完成它耗工费时,且对人类服饰最基本的功能是保暖这一点来说没有任何帮助;但是,人类服饰最基本的功能不仅是保暖,还有遮羞,进一步就是要好看,因为人类都有追求“美”的天性。所以,即使是在生产力还说不上发达的古代,人们也愿意服饰上面再添加一些刺绣作品,为的就是增加服饰的“美”。爱美是人的天性。“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没有任何人会喜欢肮脏,都有对“美”的渴望乃至追求。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个体身上,呈现的审美观会有一定的差异,但对“美”的认识大致是相同的。人们所追求的“美”,既有大众性,如花鸟,也有稀缺性,即所谓的“物以稀为贵”。羌绣、蜀绣,是既有大众性,又有稀缺性的工艺品。审美意识首先表现在服饰上,因为服饰是文明的一个标志,反映着一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特点。蜀绣、羌绣的图案题材,大都是植物中的花草瓜果,动物人物等等,反映的全是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物,接近生活,接近自然,具有强烈的农耕生活的气息。这也证明蜀绣、羌绣来自于生活,有悠久的历史。
四、羌绣、蜀绣也有不同特点
虽然羌绣、蜀绣都是起源于民间的一种传统手工艺术,具有许多共同的特点,但是,在它们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一些不同的特点。羌绣、蜀绣最大的不同特点是因为用途的差别,于是一个保留着原生态,一个演变为奢侈品。羌族服饰,不论男女老少,特别是妇女,在服饰上都有广泛的刺绣品,其中有不少都是精美的绣品但都主要是具有实用价值。现在因为旅游业尤其是民族地区的旅游业迅速发展,羌绣作为旅游纪念品得到很大的开发,已经逐渐改变了“自用”的性质,但是与作为作为旅游纪念品的蜀绣,仍然在“商用”方面仍然区别很大。羌族妇女的刺绣比较随意,绝少约束,她们绣出的图案,基本上就是她们看的,想的。而蜀绣,因为主要部分是“商用”,是政府重要的经济收入,必然往奢侈品方面发展。在汉代,蜀绣之名就已誉满天下。著名历史学家徐中舒先生说:“蜀锦之盛,当在蜀汉之世。”[4] 《后汉书》记载当时的“蜀地……女工之业,覆衣天下”。[5] 西汉扬雄是在《蜀都赋》中描绘蜀绣繁荣场面,用的词汇有“挥锦布绣”、“展帛刺绣”等等,证明当时人们公认“锦”和“绣”就是美的象征,最精美的丝织物就是蜀锦蜀绣,也说明蜀绣工艺在汉代非常发达,因为蜀锦蜀绣已经成为奢侈品,必然逐渐从“自用”而发展为“商用”,所以从秦汉开始,政府便在成都专门设置了“锦官”,对蜀锦包蜀绣的生产进行管理。蜀锦蜀绣三国时代是很明确的奢侈品。因为“商用”的目的,这部分绣品必然选择最高档的原材料并由專业绣工精心制作,为使技艺精益求精,还必然有相对规范的技艺要求。即为奢侈品,所以在用料上特别讲究,作为刺绣的载体,必须是丝绸即蜀锦,这与羌绣的载体主要是麻布、棉布,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商用”而产生的珍稀的昂贵的作为奢侈品的蜀绣,与以“自用”为主要目的而保留着古朴的、自然的原生态风格的羌绣,是有很大区别的。
五、结语
研究论羌绣、蜀绣特点的异同,是为了更好的研究和探索羌绣的深厚文化内涵,以比较促发展,借鉴蜀绣发展的新路径,为羌绣文化古为新用寻找更好发展道路。
(作者单位:阿坝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作者简介:刘珂(1982~),女,阿坝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美术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画。
参考文献
[1] 张冠生.田野里的大师——费孝通社会调查纪实[M].海豚出版社,2014.
[2](汉)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2013.
[3] 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三《蜀志》附录《蚕丛考》[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 徐中舒.《蜀锦》,见《说文》三卷第七期[M].中华书局,1999.
[5](刘宋)范晔.《后汉书》卷十三《公孙述传》[M].中华书局,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