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发展时期,而水环境质量的保障又是社会是否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河长制的推行体现了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同时也打破了各个部分间的壁垒,构建出了一套全新的共同治理河流的体系。本文在分析河长制内涵及起源的基础之上,又提出了河长制长效管理模式的构造以及如何在各个方面对河长制进行完善,用以进一步的推动对于中小河流的治理,借此来提升水环境质量,为可持续发展创造基础条件。
关键词:河长制;中小河流;管理模式
新时期的发展背景下,由于经济、科技、工业的快速发展,中小河流作为水资源的载体、行洪的通道以及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质呈现不断恶化的趋势,为了加强对中小河流的管理和保护,找到一个中小河流长效的管理机制已经成为了当代社会重要的课题。然而,由于各种其他因素的影响,我国目前中小河流的管理中普遍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管理无法落实。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小河流“河长制”管理制度应运而生。
一、“河长制”的起源及概述
“河长制”是在2007年无锡市治理太湖蓝藻时所推行出的一项制度。2007年,太湖蓝藻泛滥引起来供水不足的问题,当地政府为了解决供水问题从而对水资源管理方式进行了探究,而“河长制”就这样诞生了。这项制度的主要做法时:由政府的主要负责人分别担任“河长”,并把河流水质达标的责任落实到个人。该项制度推出后,太湖水质得到了提升,效果十分显著,因此之后全国各地纷纷对此制度进行效仿,借此來治理中小河流的水质。
由此可以看出,河长制的特点主要有两点:第一是责任落实到个人,管辖范围内的河流明确由政府的各级领导人负责,这样一来既解决了传统“九龙治水”“群龙无首”的问题,又提高了治理的效率。第二是因地制宜,由于我国国土面积较大,各地区地理环境也不尽相同,“河长制”则符合了我国的国情,可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河段的具体情况去实施相应的治理方案
二、“河长制”长效管理模式的构建及实施路径
(一)加强水资源保护
首先要严格遵守水资源的管理制度,控制各个区域的用水量,地方政府作为管理部门,应该建立起一套当地水资源控制及管理体系,加强对于水资源管理的监督以及水资源质量的考核。坚决抵制不合理取水行为,落实好取水许可制度以及有偿使用制度。同时要加强技术改造,使得水资源利用率得以提高。除此之外,还可以将雨水等水资源统一收集之后进行加工处理再利用,沿海地区还可以对于海水进行处理利用。
(二)加强对于水污染的防治
近些年来,我国的水污染现象较为严重,中小河流水资源污染情况也不容小觑,因此,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刻不容缓。要严格排查水资源污染情况,确定污染源头,对于一些污染较为严重的产业要依法整治或者淘汰,特别是一些工业化企业的重金属污染。在加强水污染防治设施的同时,还要整治好农村的水环境,控制好牲畜、禽类养殖的污染,可以通过优化种植与养殖的布局来控制,应从内外各种因素进行防治、改造,借此全面提高对于中小河流的水污染防治能力。
(三)增强协调机制、完善资源配套措施
为了更好的贯彻执行国家水资源保护法中的要求,在实行“河长制”时,第一,应注意增强协调机制。首先要明确水资源管理各个部门的职责所在,确保各项活动各项工作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进行,其次要确保“河长”的职责与权力所在,不得滥用权力。第二,要完善资源配套措施。我国对于中小河流治理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还欠缺着很多的政策与配套的制度,尽管“河长制”的推出已经通过推出一些相关政策来缓解了这个问题,但这不是长久之计,相关的配套措施和制度都还需要很大的完善,只有将这些完善好,才能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体系去治理、保护好中小河流的水资源,只有拥有一套健全的管理方法,才能形成一套较为综合性、权威性、法律性的综合性管理模式。
(四)加强公开公示工作
首先,管理部门应注意中小河流各项指标的公开公示,通过这些指标来反映出水资源的质量,同时也可以鼓励个人、企业、工厂自行检测所在河段的水质,这样有助于个人、组织、企业等积极的对河流进行治理与监督,使得每个人都能够加入水资源的保护中,行使了他们身为公民的权力,同时也能够提高社会群众对于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的意识。其次还应公开各个河流河道的名称、长度、水源、起始位置、治理目标以及主要负责单位、联系方式等等信息,一方面群众可以了解到该河流的基本情况和信息,另一方面发现河道有什么情况的时候可以及时的与相关部门进行联系,做好防范工作。最后要保证所有的工作都在法律允许范围之内进行,做到有法可依。
三、培养专业性“河长”
目前看来,在中小河流治理过程中,“河长制”这个制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是大部分的河长都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同时又由于专业知识的缺乏,不知道如何去管理及治理;另一方面,河流水系受到多个方面的影响,河长不了解河流与其他因素的关系,这也造成了很难保护好河道的现象,使得河长制很难发挥最大作用。因此,为了使得河长制发挥出它的最大作用,相关管理部门应定期邀请专业人士来进行讲解,各位“河长”也应及时了解相关领域知识、信息,为管理工作提供有利的支持,帮助管理部门治理好各个中小河流。
四、结语
“河长制”是我国一种创新型水资源管理制度,具有责任明确性、因地制宜性等特点,它的实质是通过法律制度来对中小河流进行管理,将传统的“人治”模式转变为“法治”,这是一种新型的且带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河长制”的推行,对于中小河流的治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管理过程中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总而言之需要进一步的去完善管理机制,促进水资源的管理、保护,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汤显强,赵伟华,唐文坚,喻志强,李欢.流域管理与河长制协同推进模式研究[J].中国水利,2018(10):4-6.
[2]伍光义.中小河流“河长制”长效管理模式探讨[J].农技服务,2017,34(12):178.
[3]于桓飞,宋立松,程海洋.基于河长制的河道保护管理系统设计与实施[J].排灌机械工程学报,2016,34(07):608-614.
[4]艾小榆,梁海涛.中小河流“河长制”长效管理模式探讨[J].广东水利水电,2016(05):20-23.
关键词:河长制;中小河流;管理模式
新时期的发展背景下,由于经济、科技、工业的快速发展,中小河流作为水资源的载体、行洪的通道以及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质呈现不断恶化的趋势,为了加强对中小河流的管理和保护,找到一个中小河流长效的管理机制已经成为了当代社会重要的课题。然而,由于各种其他因素的影响,我国目前中小河流的管理中普遍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管理无法落实。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小河流“河长制”管理制度应运而生。
一、“河长制”的起源及概述
“河长制”是在2007年无锡市治理太湖蓝藻时所推行出的一项制度。2007年,太湖蓝藻泛滥引起来供水不足的问题,当地政府为了解决供水问题从而对水资源管理方式进行了探究,而“河长制”就这样诞生了。这项制度的主要做法时:由政府的主要负责人分别担任“河长”,并把河流水质达标的责任落实到个人。该项制度推出后,太湖水质得到了提升,效果十分显著,因此之后全国各地纷纷对此制度进行效仿,借此來治理中小河流的水质。
由此可以看出,河长制的特点主要有两点:第一是责任落实到个人,管辖范围内的河流明确由政府的各级领导人负责,这样一来既解决了传统“九龙治水”“群龙无首”的问题,又提高了治理的效率。第二是因地制宜,由于我国国土面积较大,各地区地理环境也不尽相同,“河长制”则符合了我国的国情,可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河段的具体情况去实施相应的治理方案
二、“河长制”长效管理模式的构建及实施路径
(一)加强水资源保护
首先要严格遵守水资源的管理制度,控制各个区域的用水量,地方政府作为管理部门,应该建立起一套当地水资源控制及管理体系,加强对于水资源管理的监督以及水资源质量的考核。坚决抵制不合理取水行为,落实好取水许可制度以及有偿使用制度。同时要加强技术改造,使得水资源利用率得以提高。除此之外,还可以将雨水等水资源统一收集之后进行加工处理再利用,沿海地区还可以对于海水进行处理利用。
(二)加强对于水污染的防治
近些年来,我国的水污染现象较为严重,中小河流水资源污染情况也不容小觑,因此,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刻不容缓。要严格排查水资源污染情况,确定污染源头,对于一些污染较为严重的产业要依法整治或者淘汰,特别是一些工业化企业的重金属污染。在加强水污染防治设施的同时,还要整治好农村的水环境,控制好牲畜、禽类养殖的污染,可以通过优化种植与养殖的布局来控制,应从内外各种因素进行防治、改造,借此全面提高对于中小河流的水污染防治能力。
(三)增强协调机制、完善资源配套措施
为了更好的贯彻执行国家水资源保护法中的要求,在实行“河长制”时,第一,应注意增强协调机制。首先要明确水资源管理各个部门的职责所在,确保各项活动各项工作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进行,其次要确保“河长”的职责与权力所在,不得滥用权力。第二,要完善资源配套措施。我国对于中小河流治理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还欠缺着很多的政策与配套的制度,尽管“河长制”的推出已经通过推出一些相关政策来缓解了这个问题,但这不是长久之计,相关的配套措施和制度都还需要很大的完善,只有将这些完善好,才能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体系去治理、保护好中小河流的水资源,只有拥有一套健全的管理方法,才能形成一套较为综合性、权威性、法律性的综合性管理模式。
(四)加强公开公示工作
首先,管理部门应注意中小河流各项指标的公开公示,通过这些指标来反映出水资源的质量,同时也可以鼓励个人、企业、工厂自行检测所在河段的水质,这样有助于个人、组织、企业等积极的对河流进行治理与监督,使得每个人都能够加入水资源的保护中,行使了他们身为公民的权力,同时也能够提高社会群众对于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的意识。其次还应公开各个河流河道的名称、长度、水源、起始位置、治理目标以及主要负责单位、联系方式等等信息,一方面群众可以了解到该河流的基本情况和信息,另一方面发现河道有什么情况的时候可以及时的与相关部门进行联系,做好防范工作。最后要保证所有的工作都在法律允许范围之内进行,做到有法可依。
三、培养专业性“河长”
目前看来,在中小河流治理过程中,“河长制”这个制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是大部分的河长都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同时又由于专业知识的缺乏,不知道如何去管理及治理;另一方面,河流水系受到多个方面的影响,河长不了解河流与其他因素的关系,这也造成了很难保护好河道的现象,使得河长制很难发挥最大作用。因此,为了使得河长制发挥出它的最大作用,相关管理部门应定期邀请专业人士来进行讲解,各位“河长”也应及时了解相关领域知识、信息,为管理工作提供有利的支持,帮助管理部门治理好各个中小河流。
四、结语
“河长制”是我国一种创新型水资源管理制度,具有责任明确性、因地制宜性等特点,它的实质是通过法律制度来对中小河流进行管理,将传统的“人治”模式转变为“法治”,这是一种新型的且带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河长制”的推行,对于中小河流的治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管理过程中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总而言之需要进一步的去完善管理机制,促进水资源的管理、保护,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汤显强,赵伟华,唐文坚,喻志强,李欢.流域管理与河长制协同推进模式研究[J].中国水利,2018(10):4-6.
[2]伍光义.中小河流“河长制”长效管理模式探讨[J].农技服务,2017,34(12):178.
[3]于桓飞,宋立松,程海洋.基于河长制的河道保护管理系统设计与实施[J].排灌机械工程学报,2016,34(07):608-614.
[4]艾小榆,梁海涛.中小河流“河长制”长效管理模式探讨[J].广东水利水电,2016(05):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