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堂导入是否有效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率,所以课堂导入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考察日常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有的导入设计却存在着意图不明、缺少启发、主次不分等误区,本文就这些问题阐明避免导课低效或无效应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课堂导入 有效性
于漪老师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①而有效的导入就是成功课堂的“第一锤”。鉴于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师致力于导入方法的研究,也由此探讨出了五花八门的方法,但实际效果如何呢?考察日常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我们发现课堂导入还存在着诸多误区,因此如何提高课堂导入的有效性,也是高中语文教师应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笔者结合具体的课例试就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有效性谈一些管窥之见,以期求教于方家。
一、高中语文课堂导入存在的误区
1.设计意图不明,为导入而导入
有些课堂导入设计意图不明,流于表面形式,只把导入当作课堂的一个固定环节而已。如,有的老师在上戴望舒的《雨巷》时,课前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读视频,我以为是要以此导入,引导学生感受这首诗歌的感情气氛,不料这位教师在配乐朗读视频播完后,并没有引导学生谈谈听完的感受,而是直接介绍戴望舒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创作风格,而后讲解诗歌的大意、情感、主题等,直到下课,听课老师也没弄明白这个导入的设计意图。这种游离于教学目的导入当然是无效或低效的。
2.缺少启发思维,为激趣而激趣
为了点燃学生求知的热情,很多教师导入时很喜欢用激趣法,但由于取舍不当,往往暴露出趣味性有余而启发性不足的弊病。如,有的老师在上曹操的《短歌行》时,前面先让学生说说与酒有关的诗句,而后教师又谈到中国源远流长的诗酒文化,接着又谈到酒与文人的不解情缘,最后让学生谈谈酒文化在现实人际交往中的表现等。教师讲得眉飞色舞,学生也听得如痴如醉,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殊不知这样的导入不仅没有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特定的学习情境中,反而造成了学生思维的溃散,而且使得学生迟迟不能与文本建立有效的联系,这种导入显然也是无效或低效的。
3.导入内容繁杂,主次不分
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某一现象的本质,笔者发现很多老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很喜欢用类似联想法,但由于把控不当,往往造成“虎头蛇尾”现象。如,有的老师在上夏衍的《包身工》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包身工”这一称谓的内涵,这位教师从“新疆某工厂非法雇佣智障人员” 事件联系到“山西黑砖窑”事件,并对两个事件的经过做了详细的介绍,而后利用多媒体播放“东莞童工”影像图片,还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想等。直到下课前10分钟,才缓缓进入本课教学的正题,结果造成文本的教学重点一笔带过,而关联的事件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的导入很明显陷入了内容繁杂、喧宾夺主的泥潭,自然也是無效或低效的。
二、高中语文课堂导入应遵循的原则
1.课堂导入应紧扣教学目的
现代教学论认为:一个完整的课堂导入由集中注意、引起兴趣、激发思维、明确目的、进入学习课题五个方面构成,而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明确目的”。因为教学目的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它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末,这就决定了导入环节也必须紧扣教学目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沿着一定的目标前进,而不至于偏离方向。因此,无论我们采用什么样的导入方法,最终都不能背离本课的教学目的。比如上述《雨巷》这首诗歌,如果你把研读诗歌意象和体会诗歌哀婉幽怨的情境美确定为本课的教学目的,配乐朗读视频播完后,就可以这样设计本课的导入语:同学们,听完视频朗读后,你从中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情绪氛围呢?接着发问:同学们知道诗歌是借助意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那么作者借助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凄清忧伤的情境美呢?请同学们试着找出本课的意象,并想想这些意象各有什么特征?这样的课堂导入既扣住了本课的教学目的,又有效沟通了学生与文本内容的内在联系。
2.课堂导入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为了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许多教师很注重课堂导入的趣味性,这当然是十分必要的,但往往又陷入为激趣而激趣的窠臼中,忘了激趣之外,还应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在上述教学论导课的五个环节中,本人觉得“激发思维”应是导入的难点,也是导入的关键。因此在设计导课时,我们除了要考虑调动学生的听课情绪外,也要考虑怎样诱发并快速启动学生的思维,以达到教学需要的“愤”“悱”状态,从而打开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之窗。例如,《装在套子里的人》的课堂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1)导入:课前多媒体展示库克雷尼克斯为本文精心描绘的彩图,让学生认真欣赏。(2)导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彩图,找一找画面中的主人公有哪些另类行为?接着发问:这个人为什么会出现让我们常人难以理解的怪异行为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将文中描写与彩图对照,你认为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有何典型意义?我先让学生欣赏彩图,既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又能启发学生思考画面背后潜在的信息;同时,导语的一连串发问,既让学生保持亢奋的听课状态,又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进而燃起学生创造性阅读的热情。
3.课堂导入要主次分明,明确教学重点
课堂导入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它不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所以在设计时要特别注意分清主次,明确教学重点,合理调控上课节奏。它的具体要求是:首先导入环节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5分钟左右,如果时间过长,内容繁杂,一是不能保证教学时间,二是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其次应力求教学重点突出,做到“简约而不简单”。例如,《短歌行》的课堂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1)导入:播放杨洪基的歌曲《短歌行》,让学生认真欣赏。(2)导语:从杨洪基深情演唱中,同学们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氛围呢?(慷慨激昂),如果让我们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这首诗的诗眼,请问是哪个字?(忧),接着发问:那么诗人因何而忧?(忧的是人生苦短、人才难得、功业未就),从诗人反复吟咏的忧思中,你从中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我认为这样的导入做到了“简约而不简单”,首先,音乐的情感旋律与文本的情感氛围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容易唤起学生的审美情感;其次,内容适度,主次分明,时间可控;第三、紧扣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一(体味本诗的情感进而把握诗人的形象);第四、教学要点清晰,设置的几个问题由易到难、环环相扣,不仅具有连贯性,而且富有梯度感。
总之,课堂导入是否有效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率,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能等闲视之,随意而为,而应不断反思,精雕细琢,力争用最有效的方式,使得导入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活化剂。
【注释】
①转引自穆春燕《如何教好文言文》,《中学语文》2009年第21期,第58页。
【参考文献】
【1】孟捷主编.高中语文教与学.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10(1)
【2】和学新主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
【3】黄忠銮.优化语文课堂的导入环节提高语文教学效益.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课堂导入是否有效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率,所以课堂导入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考察日常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有的导入设计却存在着意图不明、缺少启发、主次不分等误区,本文就这些问题阐明避免导课低效或无效应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课堂导入 有效性
于漪老师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①而有效的导入就是成功课堂的“第一锤”。鉴于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师致力于导入方法的研究,也由此探讨出了五花八门的方法,但实际效果如何呢?考察日常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我们发现课堂导入还存在着诸多误区,因此如何提高课堂导入的有效性,也是高中语文教师应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笔者结合具体的课例试就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有效性谈一些管窥之见,以期求教于方家。
一、高中语文课堂导入存在的误区
1.设计意图不明,为导入而导入
有些课堂导入设计意图不明,流于表面形式,只把导入当作课堂的一个固定环节而已。如,有的老师在上戴望舒的《雨巷》时,课前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读视频,我以为是要以此导入,引导学生感受这首诗歌的感情气氛,不料这位教师在配乐朗读视频播完后,并没有引导学生谈谈听完的感受,而是直接介绍戴望舒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创作风格,而后讲解诗歌的大意、情感、主题等,直到下课,听课老师也没弄明白这个导入的设计意图。这种游离于教学目的导入当然是无效或低效的。
2.缺少启发思维,为激趣而激趣
为了点燃学生求知的热情,很多教师导入时很喜欢用激趣法,但由于取舍不当,往往暴露出趣味性有余而启发性不足的弊病。如,有的老师在上曹操的《短歌行》时,前面先让学生说说与酒有关的诗句,而后教师又谈到中国源远流长的诗酒文化,接着又谈到酒与文人的不解情缘,最后让学生谈谈酒文化在现实人际交往中的表现等。教师讲得眉飞色舞,学生也听得如痴如醉,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殊不知这样的导入不仅没有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特定的学习情境中,反而造成了学生思维的溃散,而且使得学生迟迟不能与文本建立有效的联系,这种导入显然也是无效或低效的。
3.导入内容繁杂,主次不分
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某一现象的本质,笔者发现很多老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很喜欢用类似联想法,但由于把控不当,往往造成“虎头蛇尾”现象。如,有的老师在上夏衍的《包身工》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包身工”这一称谓的内涵,这位教师从“新疆某工厂非法雇佣智障人员” 事件联系到“山西黑砖窑”事件,并对两个事件的经过做了详细的介绍,而后利用多媒体播放“东莞童工”影像图片,还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想等。直到下课前10分钟,才缓缓进入本课教学的正题,结果造成文本的教学重点一笔带过,而关联的事件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的导入很明显陷入了内容繁杂、喧宾夺主的泥潭,自然也是無效或低效的。
二、高中语文课堂导入应遵循的原则
1.课堂导入应紧扣教学目的
现代教学论认为:一个完整的课堂导入由集中注意、引起兴趣、激发思维、明确目的、进入学习课题五个方面构成,而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明确目的”。因为教学目的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它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末,这就决定了导入环节也必须紧扣教学目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沿着一定的目标前进,而不至于偏离方向。因此,无论我们采用什么样的导入方法,最终都不能背离本课的教学目的。比如上述《雨巷》这首诗歌,如果你把研读诗歌意象和体会诗歌哀婉幽怨的情境美确定为本课的教学目的,配乐朗读视频播完后,就可以这样设计本课的导入语:同学们,听完视频朗读后,你从中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情绪氛围呢?接着发问:同学们知道诗歌是借助意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那么作者借助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凄清忧伤的情境美呢?请同学们试着找出本课的意象,并想想这些意象各有什么特征?这样的课堂导入既扣住了本课的教学目的,又有效沟通了学生与文本内容的内在联系。
2.课堂导入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为了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许多教师很注重课堂导入的趣味性,这当然是十分必要的,但往往又陷入为激趣而激趣的窠臼中,忘了激趣之外,还应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在上述教学论导课的五个环节中,本人觉得“激发思维”应是导入的难点,也是导入的关键。因此在设计导课时,我们除了要考虑调动学生的听课情绪外,也要考虑怎样诱发并快速启动学生的思维,以达到教学需要的“愤”“悱”状态,从而打开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之窗。例如,《装在套子里的人》的课堂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1)导入:课前多媒体展示库克雷尼克斯为本文精心描绘的彩图,让学生认真欣赏。(2)导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彩图,找一找画面中的主人公有哪些另类行为?接着发问:这个人为什么会出现让我们常人难以理解的怪异行为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将文中描写与彩图对照,你认为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有何典型意义?我先让学生欣赏彩图,既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又能启发学生思考画面背后潜在的信息;同时,导语的一连串发问,既让学生保持亢奋的听课状态,又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进而燃起学生创造性阅读的热情。
3.课堂导入要主次分明,明确教学重点
课堂导入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它不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所以在设计时要特别注意分清主次,明确教学重点,合理调控上课节奏。它的具体要求是:首先导入环节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5分钟左右,如果时间过长,内容繁杂,一是不能保证教学时间,二是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其次应力求教学重点突出,做到“简约而不简单”。例如,《短歌行》的课堂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1)导入:播放杨洪基的歌曲《短歌行》,让学生认真欣赏。(2)导语:从杨洪基深情演唱中,同学们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氛围呢?(慷慨激昂),如果让我们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这首诗的诗眼,请问是哪个字?(忧),接着发问:那么诗人因何而忧?(忧的是人生苦短、人才难得、功业未就),从诗人反复吟咏的忧思中,你从中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我认为这样的导入做到了“简约而不简单”,首先,音乐的情感旋律与文本的情感氛围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容易唤起学生的审美情感;其次,内容适度,主次分明,时间可控;第三、紧扣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一(体味本诗的情感进而把握诗人的形象);第四、教学要点清晰,设置的几个问题由易到难、环环相扣,不仅具有连贯性,而且富有梯度感。
总之,课堂导入是否有效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率,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能等闲视之,随意而为,而应不断反思,精雕细琢,力争用最有效的方式,使得导入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活化剂。
【注释】
①转引自穆春燕《如何教好文言文》,《中学语文》2009年第21期,第58页。
【参考文献】
【1】孟捷主编.高中语文教与学.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10(1)
【2】和学新主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
【3】黄忠銮.优化语文课堂的导入环节提高语文教学效益.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