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建构自主探索,培养学生会问、善问的能力。拓展课堂,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同时还指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而成……”。这是《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的。可见实验教学在新课程教育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强实验教学,对优化科学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如何在科学课中搞好探究性实验教学?在这里我谈一些自己在实验教学中的做法: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才会积极地参与。特别是小学生,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可以利用实验教学内容上的有利因素,把教学活动安排在合乎实际的学习环境中,激起学生探求的兴趣,自觉地参与到实验教学实践活动中。例如《谁先迎来黎明》一课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但我在教学中贯穿一些游戏,组织学生自西向东旋转,让孩子们通过旋转自己判断哪座城市先迎来黎明。由于孩子们喜欢游戏,所以学生兴趣盎然,学习积极性也很高。
二、激发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爱因斯坦也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和想象力,这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所以“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化的源头,是主动学习的基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善于观察,能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努力分析和解决问题,激发问题意识,同时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会问、爱问,获得认识事物和创新实践的方法。
首先,营造民主氛围,使学生敢问。教师要时刻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会感受爱的享受,对教师就会产生信赖感,对他任教的这门课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对学生多进行感情的投资,应多深入到学生中去和他们聊天,讲讲科学领域中各种各样的趣闻。要营造宽松、自由和民主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联想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挖掘其可贵之处。这样做学生自然会喜欢老师,进而喜欢这门学科,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其次,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问。一是将问题创设在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情境中,特别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比较关注的生活原型中,可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我在教学《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老师提供的泡沫塑料块、萝卜、小石块、空瓶子、木块、回形针、橡皮、蜡烛、啤酒盖等材料和学生自己准备的一些材料进行实验。观察有什么现象,有什么疑问。学生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为什么泡沫塑料块、空瓶子、木块等会浮,而回形针、小石子等则会沉?空瓶子放入水底怎么会很费力?为什么啤酒盖轻轻地放在水面会浮,而重点放就会沉呢?那啤酒盖算浮还是沉呢?潜艇为什么在水里能上下自如呢?轮船是铁做的为什么也能浮在水面上,并且还能装很多的货物呢?……这样学生产生迫不及待的要求获取新知的情感,可以使他们在探究活动中更加积极主动。二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适当的实验演示和分组实验指导,可以真实地再现教学情境,能使抽象事物形象化,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有助于学生发现新的问题,产生质疑,从而促进了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三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丰富的情境,使学生的多个感官受到刺激,问题火花由此迸发,如我在教《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一课时,我说:“大家还记得5.12大地震吗?”然后,请同学观看配有音乐的视频—汶川地震前后照片的对比。看完录象后,我请学生谈感受,想一想“地震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是什么力量使它发生变化呢?”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积极思考。
再次,建构自主探索,培养学生会问、善问的能力。教师要适时地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发现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针对学习内容有意识地多问一些“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促进思维发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习《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时,我分别把两块大小不同的橡皮泥放入装满水的杯子中,学生观察后,我问:“水为什么会溢出来?”“为什么溢出的水不一样多?”等,学生就慢慢学会了提问。
三、让学生动手做,突出实践性
有人说:老师口说千遍不如学生动手实践。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科学教育强调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造一艘轮船》、《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做个太阳能热水器》等小制作我就放手让学生亲自去做,让学生成为科学知识的主人,把动手实践的权利还给学生。
四、拓展课堂,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首先,拓展要立足教材,高于教材。拓展延伸应在立足课本的基础上,突破教材的限制,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目的在于拓展提高,促使学生巩固知识,强化能力,提高学科综合素质。其次,拓展要定位课堂、贴近学生。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精心寻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选取生活和社会中的科学现象,提炼拓展点,并在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实施。例如,为什么踩瘪的乒乓球在热水中一烫就恢复原状?铁轨之间为什么要留有缝隙?为什么夏季自行车胎不能打太足的气?对比萝卜在糖水、浓食盐水及水中沉浮情况实验。这些会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使其热爱科学、增强学好科学的信心。最后,拓展要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造条件。总之,拓展课堂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状况,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阅历、认知水平、知识积累、学生能力发展水平等,做到切合学生实際,因材施教。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适当变换内容或改变难度,使每一位学生都感到很轻松,从而喜欢科学学习。
激发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建构自主探索,培养学生会问、善问的能力。拓展课堂,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同时还指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而成……”。这是《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的。可见实验教学在新课程教育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强实验教学,对优化科学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如何在科学课中搞好探究性实验教学?在这里我谈一些自己在实验教学中的做法: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才会积极地参与。特别是小学生,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可以利用实验教学内容上的有利因素,把教学活动安排在合乎实际的学习环境中,激起学生探求的兴趣,自觉地参与到实验教学实践活动中。例如《谁先迎来黎明》一课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但我在教学中贯穿一些游戏,组织学生自西向东旋转,让孩子们通过旋转自己判断哪座城市先迎来黎明。由于孩子们喜欢游戏,所以学生兴趣盎然,学习积极性也很高。
二、激发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爱因斯坦也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和想象力,这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所以“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化的源头,是主动学习的基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善于观察,能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努力分析和解决问题,激发问题意识,同时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会问、爱问,获得认识事物和创新实践的方法。
首先,营造民主氛围,使学生敢问。教师要时刻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会感受爱的享受,对教师就会产生信赖感,对他任教的这门课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对学生多进行感情的投资,应多深入到学生中去和他们聊天,讲讲科学领域中各种各样的趣闻。要营造宽松、自由和民主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联想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挖掘其可贵之处。这样做学生自然会喜欢老师,进而喜欢这门学科,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其次,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问。一是将问题创设在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情境中,特别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比较关注的生活原型中,可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我在教学《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老师提供的泡沫塑料块、萝卜、小石块、空瓶子、木块、回形针、橡皮、蜡烛、啤酒盖等材料和学生自己准备的一些材料进行实验。观察有什么现象,有什么疑问。学生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为什么泡沫塑料块、空瓶子、木块等会浮,而回形针、小石子等则会沉?空瓶子放入水底怎么会很费力?为什么啤酒盖轻轻地放在水面会浮,而重点放就会沉呢?那啤酒盖算浮还是沉呢?潜艇为什么在水里能上下自如呢?轮船是铁做的为什么也能浮在水面上,并且还能装很多的货物呢?……这样学生产生迫不及待的要求获取新知的情感,可以使他们在探究活动中更加积极主动。二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适当的实验演示和分组实验指导,可以真实地再现教学情境,能使抽象事物形象化,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有助于学生发现新的问题,产生质疑,从而促进了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三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丰富的情境,使学生的多个感官受到刺激,问题火花由此迸发,如我在教《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一课时,我说:“大家还记得5.12大地震吗?”然后,请同学观看配有音乐的视频—汶川地震前后照片的对比。看完录象后,我请学生谈感受,想一想“地震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是什么力量使它发生变化呢?”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积极思考。
再次,建构自主探索,培养学生会问、善问的能力。教师要适时地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发现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针对学习内容有意识地多问一些“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促进思维发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习《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时,我分别把两块大小不同的橡皮泥放入装满水的杯子中,学生观察后,我问:“水为什么会溢出来?”“为什么溢出的水不一样多?”等,学生就慢慢学会了提问。
三、让学生动手做,突出实践性
有人说:老师口说千遍不如学生动手实践。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科学教育强调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造一艘轮船》、《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做个太阳能热水器》等小制作我就放手让学生亲自去做,让学生成为科学知识的主人,把动手实践的权利还给学生。
四、拓展课堂,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首先,拓展要立足教材,高于教材。拓展延伸应在立足课本的基础上,突破教材的限制,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目的在于拓展提高,促使学生巩固知识,强化能力,提高学科综合素质。其次,拓展要定位课堂、贴近学生。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精心寻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选取生活和社会中的科学现象,提炼拓展点,并在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实施。例如,为什么踩瘪的乒乓球在热水中一烫就恢复原状?铁轨之间为什么要留有缝隙?为什么夏季自行车胎不能打太足的气?对比萝卜在糖水、浓食盐水及水中沉浮情况实验。这些会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使其热爱科学、增强学好科学的信心。最后,拓展要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造条件。总之,拓展课堂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状况,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阅历、认知水平、知识积累、学生能力发展水平等,做到切合学生实際,因材施教。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适当变换内容或改变难度,使每一位学生都感到很轻松,从而喜欢科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