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过去几年中,炎症性肠病(IBD)病理生理学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发病机制可归纳为五个方面:①遗传易感性;②屏障功能;③肠道菌群;④天然免疫;⑤适应性免疫。
【机 构】
:
美国哈佛医学院,430071,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消化科,430071,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消化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去几年中,炎症性肠病(IBD)病理生理学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发病机制可归纳为五个方面:①遗传易感性;②屏障功能;③肠道菌群;④天然免疫;⑤适应性免疫。
其他文献
胆囊结石症是常见和多发疾病,其确切病因目前尚不清楚,也缺乏疗效确切的预防和药物治疗措施.本研究通过分析胆囊结石患者结石中胆固醇含量和血脂水平变化,探讨胆囊结石症结石成分中胆固醇的含量及其与患者年龄、性别和血脂水平的关系,为胆囊结石症的发病机制和临床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欧洲骑行者联盟(ECF)的最新分析显示,目前只有6个欧盟成员国将骑行纳入了国家复苏计划。比利时为骑行基础设施等拨款4.73亿欧元,大力支持骑行运动,但德国的议程中显然没有骑行相关的内容。 隨着向欧盟委员会提交复苏计划的时间截止,欧洲自行车行业的“主要声音”正在敦促剩余的21个欧盟成员国将骑行纳入其计划。“由于许多欧洲城市新建了自行车道和相关基础设施,参与骑行的欧洲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欧盟各国
结直肠癌急性完全性肠梗阻导致梗阻近端肠管扩张、肠壁水肿、腹压增大、局部淋巴结清扫困难、术后关腹困难、吻合口瘘发生率增加.临床常采取姑息性切除肿瘤、近端结肠造瘘、Ⅱ期或Ⅲ期肠吻合的手术方式.近年来随着内镜介入技术的发展、术前置人肠梗阻减压管灌洗引流术的应用,使急性完全性结直肠梗阻Ⅰ期肠吻合术成为可能。
临床上明确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和出血部位对于治疗和预后极其重要. 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目前大多依赖于消化内镜,包括胃镜、小肠镜和大肠镜。
尽管消化性溃疡患者的胃酸分泌与正常人存在较大的重叠,但在胃黏膜屏障功能受到损害的前提下,胃酸是引起胃十二指肠黏膜损伤的最主要因素,抑制胃酸分泌可促使溃疡愈合."无酸,无溃疡"的观点依然是正确的。
消化性溃疡病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疾病,之所以被广大消化专科工作者重视,不仅是因其发病率高,更重要的是其具有诸如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等棘手的并发症。
磁性靶向制剂是第4代靶向抗肿瘤制剂,在外界磁场引导下能定位于局部肿瘤组织,提高局部药物浓度,从而发挥较高的抗肿瘤效果.温度敏感的聚合物微球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是当今国际开展的一大热点研究.本研究以阿霉素(doxorubicin,DOX)为靶向药物,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为载体,制备DOX磁性纳米微球,探讨在磁场影响下静脉注射该制剂对裸鼠人胃癌移植肿瘤模型的治疗效果和相关不良反应。
目的 分析原发性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DGR)患者胃黏膜病变、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胆汁反流变化以及相互间的关系.方法 对58例原发性病理性DGR患者进行24 h胃内胆汁监测,以反流时间百分23.60%为界,将患者分为高反流组(29例)和低反流组(29例).并行胃镜检查及胃黏膜活检.分析原发性病理性DGR患者胃黏膜炎性反应、Hp感染、胆汁反流间的关系.结果 高反流组及低反流组的Hp阳性率分别为2
目的 探讨克拉维酸(CLA)降低幽门螺杆菌(Hp)对甲硝唑(MZ)耐药性的体外作用及机制.方法 由胃镜活检标本分离培养11株Hp菌株,通过随机扩增的DNA多态性分析确定菌株为不同来源.应用琼脂稀释法及E-TEST检测CLA与MZ对Hp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应用透射电镜法及青霉素结合蛋白(PBP)竞争性结合抑制实验探讨CLA对Hp的作用机制.结果 在11株不同来源的Hp菌株,1×MIC浓度的CL
患者女,67岁,2个月前出现持续性腹胀、乏力、纳差,当地医院胃镜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磁共振(MR)及CT示肝硬化,脾肿大,门静脉海绵样变(CTPV).血小板1032×109/L,经护肝等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