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希德:中国半导体之母

来源 :百姓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mri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年谢希德

  她生于军阀混战的贫穷旧中国;求学于日寇侵略、民族灾难深重的时代;怀着科学救国的抱负,学成于万里海外;又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历尽曲折毅然返回祖国,无私忘我地投身于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她就是中国半导体之母,也是我国半导体物理学科和表面物理学科开创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大学女校长——谢希德。

辗转回国,培养我国第一批半导体人才


  谢希德1921年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的一个书香之家,父亲谢玉铭是一名物理学家。卢沟桥事变后,谢希德随父亲南下逃难到了贵阳,此时股关节结核病使她卧床不起而辍学。4年后,她离开病榻重新站了起来。
  谢希德从小就表现出卓尔不凡的天赋,上学期间成绩一直优异。战乱时期情况特殊,她参加了3次大学招生统考,3次都被录取,但直到第3次才真正成为大学生,入读厦门大学物理系,从此开启了她与物理学的不解之缘。
  1947年,谢希德大学毕业赴美留学,先后获史密斯学院硕士学位、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在麻省理工学院,她师从著名物理学家、运筹学领域开拓者莫尔斯教授,专注于高压状态氢的阻光性的理论研究。
  毕业后,谢希德参加了美国固体物理学家斯莱特主持的固体和分子理论研究组,从事微波谐振腔中半导体性质的理论研究。这段科研经历,为她后来从事半导体物理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谢希德留美5年期间,她的恋人曹天钦在英国留学,同样获得博士学位。时值新中国成立不久,学成之后往何处去?这对恋人面临抉择。“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是闯入他们脑海中的第一个也是最恒久的念头。
  不巧的是,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宣布,凡在美国攻读理工科的中国学生,一律不许返回中国内地。谢希德与曹天钦商量着回国策略:谢希德先从美国脱身,到英国成婚,然后两人一道归国。在英国生物化学家、科学史学家李约瑟的帮助下,他们的计划最终成功。1952年8月,他们告别剑桥,踏上归途。他们一路费尽周折,于当年10月1日抵达上海火车站。
  很快,两人便落实了工作单位,谢希德原被聘至上海交通大学执教,后来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她随同一批教授调整至复旦大学执教。
  此后,谢希德投身教学事业。在短短几年间,她先后开设普通物理的光学、力学、理论力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等七八门课程。她善于组织课程内容,保证最大信息量,由浅入深、条理清晰,学生深得教益。如今许多科技骨干,还有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方守贤、丁大钊、王启明等都是她的学生。
  1956年3月,谢希德和丈夫曹天钦迎来了爱子的诞生,全家人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中。就在当年,为了适应迅速发展的半导体事业需要,教育部决定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5所高校相关师生召集到北京大学,开办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培训班,由我国半导体物理学科教育开创者之一、北大物理系教授黄昆担任主任,谢希德担任副主任。
  不少人为谢希德担心,怕她舍不得把出生才5个月的孩子留在上海。然而,8月下旬的一个下午,谢希德把一切安排妥当,在儿子的脸上留下一吻,便踏上了新征途。
  从1956年到1958年,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5所高校没有经历任何筹备阶段,按时开设了一系列从理论到实验的课程,如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实验、半导体材料学、半导体器件、晶体管电路等。谢希德和黄昆主讲半导体物理学,并指导学生进行半导体物理研究。
  1958年秋天,谢希德与黄昆合编的《半导体物理》问世。这是我国半导体领域最早的一本专著,在国际上也称得上一部学术水平很高的著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成为我国半导体物理专业学生和研究人员必读的标准教材和基本参考书。
  经过大家的努力,五校联合专门化教学比较系统地培养出我国第一批半导体专业毕业生200多名,为我国半导体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后,全国许多高校仿效成立半导体专业,建立研究所和生产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的车间。
  1960年,中国科学院在应用物理所半导体研究室基础上,成立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我国半导体学科和半导体技术很快独立自主地发展起来,在这其中,五校联合专门化教学培养的这批人才厥功至伟。

新中国第一位大学女校长


  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必须追踪前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谢希德深知这个道理。
  随着对硅平面工艺的突破,国外科技界半导体研究已从锗转向对硅的各种性能的深入探索。这一动向引起谢希德高度重视。固体能谱研究是重要的应用基础研究。1962年,谢希德与黄昆联名建议在我国开展固体能谱研究,并由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共同承担。


1952年谢希德和曹天钦在英国的结婚照

  1963年至1965年,谢希德先后对硒化锌、锑化铟等进行研究,获得初步成果,并在复旦大学建立了顺磁共振等当时比较先进的实验技术实验室。
  专长于半导体和固体物理研究的谢希德,如果继续从事她的研究,可以说既省力又稳妥,还可以快出成果。然而,她认为,自己作为学界的老前辈,更应该鼓励年轻的同事们去开拓新领域。
  “为什么不锈钢不会生锈?”“是什么起了抗腐蚀的保护层作用?”“苏美两国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钢材达4000万吨,怎样才能使我国有限的钢材发挥更大的作用?”带着这些问题,谢希德逐渐发现,固体物理、材料科学和量子化学之间正在形成新的边缘科学即表面科学,其基础是表面物理。
  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谢希德逐渐揭开了表面物理的神秘面纱。1977年年底,谢希德在全国自然科学规划会上公开了这一科学调研,并倡议在我国发展表面物理,得到在场科学家的赞赏和原国家科委、高教部的大力支持。乘着东风,她在复旦大学筹建以表面物理为研究重点的现代物理所。
  1980年,谢希德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83年复旦大学春节团拜会上,时任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盛华宣布了国务院任命谢希德为复旦大学校长的决定。热烈的掌声在会堂里久久回荡,人们不约而同地向新中国高校第一位女校长投来了无比钦佩的目光。
  生活中的谢希德平易近人。每次上班她都不坐小轿车,而是和大家一块儿乘坐校车,这样既可以处理一些公事,又可以与大家交谈,倾听教师们的心声。她给复旦校园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民主之风。
  作为新中国高校第一位女校长,谢希德高瞻远瞩、大胆开拓。她力排众议,率先在国内打破综合大学只有文科、理科的“苏联模式”,增设了技术科學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等几个学院,将复旦大学变为一所拥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综合性大学。她抓教师队伍建设,采用破格提升的方法,鼓励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她在报纸上撰文倡议改变“近亲繁殖”的师资结构,倡导人才流动并实践之。她注意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指导作用,1986年秋在复旦大学推行导师制。她在师生中大力提倡好的学风。她强调交叉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不少见解在如今看来依然颇有远见。
  1985年,作为校长的谢希德意识到中美之间存在许多研究和交流上的缺陷,便有意在复旦大学成立美国研究中心。同年,该中心得到批复,成为全国高校首创。1995年,美国研究中心大楼建成。十多年后,二期工程竣工投入使用。目前该中心成为颇具影响和水准的国际研究机构。
  2000年3月4日,与癌症斗争34年的谢希德因病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79岁。
其他文献
一个人,活到了一定的岁数,还喜欢与人争锋,活过的那些年月也就白活了。  毕竟,血气方刚是年轻人的事。你的心里可以住着一个孩子,但是你的心理年龄不应该始终是个孩子。  当然了,生活是不会让一个刺儿头孤独的。你有针尖,会为你匹配麦芒。你要论剑,就会在暗处,在前方,埋伏下敌意和寒光。  有朝一日,等你回看,争来争去,不过是一场虚妄。哪有那么多胜利和荣耀可言,这一辈子,除了多几个仇人,多几场热闹,不会赢得
期刊
爱情看上去很美,但是进入实质性的婚姻之后,就渐渐显出美中不足了,这就需要夫妻适时修正婚姻。从某种角度来说,如何修正婚姻属于一种无师自通且心领神会的智慧和艺术。  不知从何时起,夫妻就隐隐地有了那种午后太阳下喝茶的感觉,虽然很舒适,但是浑身懒洋洋的。一言以蔽之,这就是婚姻的惰性,大的方面主要表现为对婚姻的冷漠,能凑合就凑合;小的方面主要表现为对一些生活细节的漫不经心,如丈夫不大再会为妻子买一件称心的
期刊
王金涛  不顾家人阻拦,硕士研究生毕业的王金涛,扔掉年薪60万元的“金饭碗”上山当起了“猪倌”。  第一眼见到王金涛,他身着灰色冲锋衣,中等身材,微胖,平头短发,戴一副近视眼镜,说话不急不慢,给人印象敦厚稳重。熟悉王金涛的人说,他很倔,认准的事八匹马都拉不回来 ;但他也很敏锐,能吃苦,别人不看好、不敢做的事他能做成。  2004年从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王金涛成功入职广东一家世界500强企
期刊
在现代社会,相亲涉及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的人们,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了。相亲讲爱情更艰难  男女认识有三种不同的方式:一见钟情、日久生情、经人介绍认识。相亲是经人介绍认识的一部分。经人介绍有非正式和正式的情况,现代社会相亲依然是双方认识的主要方式。  但为什么相亲和爱情的感觉相差甚远?人们理想中的爱情是感性的,一旦相见就没有理由地爱上对方,所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是爱情超越其他功利性的一个重要
期刊
钱益品和郭爱贞是浙江杭州市临安区板桥镇人,年少时同在当地一家砖瓦厂打工,因此相识相恋。可是,命运似乎有意要考验这对年轻人。  郭爱贞18岁那一年,突然有一天髋部疼痛不已,之后是双膝、足踝……刚开始,郭爱贞还能自己坐车,钱益品就带着她四处求医,可是始终查不出病因。4年后,郭爱贞的髋关节和膝关节相继被锁死,双腿不能自由弯曲,只能坐在比较高的凳子上,成了“木头”人。  因为郭爱贞的病,她和钱益品的恋情不
期刊
杨思缘与爸爸妈妈在家中  她今年7岁,爸爸69岁智障多病,妈妈50岁残疾脑瘫。出生在如此困难家庭的她,从小聪明懂事,主动学会做各种家务,不但成为爸妈的好帮手,更成为全家的小小顶梁柱,被老师和街坊邻居赞为“励志小丫”…… 3 岁就会做简单家务  童年对于每个孩子来说,是人生中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美好时光,可对于辽宁葫芦岛市绥中县加碑岩乡大山沟里的小女孩杨思缘来说,她的童年却有着别样的经历。  201
期刊
人到30不得已,保温杯里放枸杞。饭后睡前,吞下五六颗保健药丸成为“惜命”青年新的生活方式。在一些社交及“种草”平台上,描述夸张的保健品推广信息应运而生。“干货!30+女性日常必备保健品!再不吃就来不及了!”“50款亲测!抗糖美白祛痘青汁酵素!”“90后都在吃的保健品真的有效吗?胶原蛋白液日常美容保健品?”不过你可能想不到,这些“亲测贴”的作者可能对其推广的保健品毫不了解。  律师表示,软广告代写者
期刊
安顺市民间地戏班子在村头表演的场景  安顺地戏,俗称“跳神”,是流行于贵州安顺屯堡的一种头戴木刻假面進行表演的民间地方戏,因为演出不用戏台,就在村野旷地进行,故名地戏,为傩戏的一种。2006年,安顺地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戏的由来与明朝初期开发黔中有关。据说明太祖朱元璋为防范“诸蛮”造反,遂令在贵州的安顺、平坝一带驻扎人马、修建城池。随着南征的明伐军和移民的进入,中原文化也
期刊
周文君工作照  她叫周文君,是2018年乐于助人“中国好人”,也是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华北分公司档案主管。她持续捐赠善款和物资,把关爱从千里之外送抵大凉山区,用绵延爱心照亮山区希望。  因为在公司负责档案整理工作,周文君把大凉山孩子们的照片也整理成一份爱的档案,没想到引起了许多同事的极大关注和响应。近几年,中建三局“蓝宝”志愿服务队的年轻人们也跟着周文君一起,开启了跨越2000多公里的爱心之路。不
期刊
38岁的王亮死了,在他婚礼前两个小时。此后的一年多里,他的新婚妻子、父母、前妻为了他名下的183万元的存款,打了4场官司。  新郎在婚礼前两小时突然坠楼,对一个家庭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整个家庭沉浸在悲痛之中。然而,对辽宁省锦州市的66岁的王远明一家来说,可谓祸不单行,新婚儿子坠楼身亡,他的家庭还来不及悲伤,又陷入了一场硝烟弥漫的“争夺战”。  2019年3月,王亮从高楼坠楼,在新婚妻子家所在的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