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是值得隆重纪念的,也是应该认真总结归纳的。三十年来,特别是过去的十多年,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可以说是高潮迭起,值得评述的大事很多。其中,“211工程”、“985工程”和世纪之交的那一轮全方位的教育改革影响最深。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实施的“211工程”,在100所左右的高校中全面推动了重点学科建设。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通过国家重点工程实施的学科水平建设,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开始起步。“985工程”则是集中力量开始建设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世纪之交那几年的全方位教育改革,则全面而有序地推进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教育教学改革、校内管理体制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招生就业制度改革以及后勤社会化改革等等。这一系列的改革,全面改变了我国高等教育的面貌,奠定了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是历史性的变革。我在校长的岗位上,完整地经历和参与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这一最好时期,感受非常深刻。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使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了23%,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变。这对一个13亿人口的人力资源大国的现代化进程是非常重要的。当然,现在还有所谓“上学难”、“上学贵”等问题需要在经济持续发展、国力继续增强的同时不断解决。但纵观多数强国崛起的过程,几乎都有一个高等教育大发展的阶段。
虽然与教育投入相比较,教育大发展的效果一般不会很快显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系列变化会慢慢呈现出来。如各方面对高校科研经费投入强度的持续增大,使我国高校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教学水平也在大幅提高。近些年,国家进一步加大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支持和推动,例如“精品课程”、“教学名师”、“优秀教材”、“国家教学基地”、“国家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一系列措施一直在开展。总之,国家实施“质量工程”以来,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已经有了明显的收效。与此同时,大学里的科技创新活动越来越活跃。这些年,大学所承担的重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课题、获得的国家级科技奖励、两院院士的人数等都大幅度提升,大学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力军。
我们纪念以往,总结经验是为了将来更好地发展。我认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在新形势下仍面临着许多新任务。经过这十多年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在校生已经达到2300多万人,规模已居世界第一。从这个意义来说,我国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大国。我国高等教育在下一个发展阶段,肩负的新使命就是如何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艰巨任务。我认为成为高教强国至少要符合三个条件:一是高等教育规模在今后一个很长时期里仍然要稳步的持续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到2007年就已经达到23%,实现了从精英型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上)的转变。但是发达国家的毛入学率平均在60%以上,而日、美等国已达到80%以上,这个差距还是很大的。二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质量和水平还与发达国家有明显差距,需要着力加以提高。三是要拥有一批高水平大学。这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不仅要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文化上引领社会方面作出突出贡献,还要引领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
这三项是成为高等教育强国的标志。虽然任重道远,但是我和我的许多同仁、朋友,作为毕生从事高等教育事业的人,最大的期望就是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梦想。
本文作者系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大学校长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实施的“211工程”,在100所左右的高校中全面推动了重点学科建设。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通过国家重点工程实施的学科水平建设,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开始起步。“985工程”则是集中力量开始建设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世纪之交那几年的全方位教育改革,则全面而有序地推进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教育教学改革、校内管理体制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招生就业制度改革以及后勤社会化改革等等。这一系列的改革,全面改变了我国高等教育的面貌,奠定了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是历史性的变革。我在校长的岗位上,完整地经历和参与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这一最好时期,感受非常深刻。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使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了23%,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变。这对一个13亿人口的人力资源大国的现代化进程是非常重要的。当然,现在还有所谓“上学难”、“上学贵”等问题需要在经济持续发展、国力继续增强的同时不断解决。但纵观多数强国崛起的过程,几乎都有一个高等教育大发展的阶段。
虽然与教育投入相比较,教育大发展的效果一般不会很快显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系列变化会慢慢呈现出来。如各方面对高校科研经费投入强度的持续增大,使我国高校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教学水平也在大幅提高。近些年,国家进一步加大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支持和推动,例如“精品课程”、“教学名师”、“优秀教材”、“国家教学基地”、“国家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一系列措施一直在开展。总之,国家实施“质量工程”以来,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已经有了明显的收效。与此同时,大学里的科技创新活动越来越活跃。这些年,大学所承担的重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课题、获得的国家级科技奖励、两院院士的人数等都大幅度提升,大学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力军。
我们纪念以往,总结经验是为了将来更好地发展。我认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在新形势下仍面临着许多新任务。经过这十多年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在校生已经达到2300多万人,规模已居世界第一。从这个意义来说,我国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大国。我国高等教育在下一个发展阶段,肩负的新使命就是如何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艰巨任务。我认为成为高教强国至少要符合三个条件:一是高等教育规模在今后一个很长时期里仍然要稳步的持续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到2007年就已经达到23%,实现了从精英型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上)的转变。但是发达国家的毛入学率平均在60%以上,而日、美等国已达到80%以上,这个差距还是很大的。二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质量和水平还与发达国家有明显差距,需要着力加以提高。三是要拥有一批高水平大学。这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不仅要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文化上引领社会方面作出突出贡献,还要引领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
这三项是成为高等教育强国的标志。虽然任重道远,但是我和我的许多同仁、朋友,作为毕生从事高等教育事业的人,最大的期望就是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梦想。
本文作者系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