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广播语言节目的外采录制技巧

来源 :中国广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123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声音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广播的节目质量与传播效果。广播节目的制作中,语言录制是重要组成部分。当声源(嘉宾、受访者等)无法进入专业录音棚中录音,而节目对声音素材仍有较高要求时,外采录制满足了这一需求。本文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的专栏《报时中国经济》为例,从设备选择、外采环境的选择、后期制作等方面阐述了广播语言节目的外采录制技巧。
  关键词:广播 语言节目 报时中国经济 外采录制
  一、广播语言节目外采录制简介
  声音是广播节目的传播符号,语言是广播声音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广播节目的录制中,语言录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质量的优劣、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广播的节目质量、信息的传播效率。外采录音是一种专业的录音模式,是语言广播节目制作中不可替代的先进采编方式,适用于广播特写、访谈节目、广播剧特定外景录制等多种节目制作需求。这种方式相较于指定录音间内的节目录制而言,反馈更快、适应性更强。在声源(被采访者、嘉宾等)因客观条件无法进入录制间进行录制时,外采录音可跟随声源到其所在地点进行现场办公,提高了节目制作的效率;外采录音相较于便捷、高效的电话留言或记者采访机录音而言,声音质量有大幅提升,稳定性更高。可以说,外采录音是介乎于电话留言与录制间录音之间的一种折中方式。其设备构成及原理、操作相较于专业录音棚而言更加简易。
  例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在2011年策划、2012年播出的《报时中国经济》专栏(见图),就是语言外采录音应用的一个典型实例。该专栏邀请活跃在中国经济各领域的顶级商业领袖和经济学家作为嘉宾,让其在创业感悟、创新理念、经营谋略、企业责任、行业趋势预测等方面发表独到观点和见解。主创团队前往嘉宾所在地进行录制,并根据现场情况进行简单采访,声音素材经过包装后成为一段“报时语言音频”,在国家电台标准对时的整点和半点中播出,格式如下:六响+报时+“报时中国经济”+“嘉宾报时语言音频”。全天24次整点、24次半点滚动播出,共48次。
  
  图:中国广播网经济之声《报时中国经济》栏目页面
  二、外采录音的方法应用
  1. 设备选择及使用
  外采录音的设备选择主要遵循以下原则:稳定、便携、适应性强;忌讳选择原理复杂、沉重、操作繁冗、不结实耐用的设备。在使用中要以节目需求为主导,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一般的外采录音主要用到以下设备。
  (1)主传声器。对于语言类节目的外采录音来说,传声器拾音是节目制作的第一环节。由于客观条件的不确定性以及录音环境的良莠不齐,话筒的选择尤为重要,直接影响拾取信号质量的优劣,从而决定着节目成品的质量。为确保声音品质,一般选择超心型小振膜电容话筒。《报时中国经济》的录制形式及采录对象决定了报时音频的一般录音环境为会议室、办公室、小型演播室等,相对安静但又不如录音棚的环境优质,隔音、吸声效果一般。选用电容话筒可以获得更好的灵敏度与频率响应,保证声音的清晰、明亮、丰满、圆润;同时,选择小振膜传声器可尽量减少细微噪声的拾取;录音过程中声源位置统一,超心型的话筒指向有利于声音的准确拾取。
  (2)采访话筒。很多时候,记者会根据现场状况伺机对嘉宾进行采访。为保证访谈过程的顺畅、声音的真切、饱满、清晰,会提前为嘉宾与记者配置领夹式话筒及配套无线系统,如:Shure WL-185。采访话筒与主传声器相配合,形成两套拾音系统配置,既确保了正常录制的稳定性,又满足了突发采访的偶然性,确保万无一失。
  (3)记录设备。一般选择较为便携、性能稳定的数字多轨硬盘录音机作为外采录音的记录设备,其优势如下:对于环境的适应性较强;运行稳定;结实耐用;数字格式记录,存储及传输方便;分轨记录,为采访录音的后期编辑提供方便。目前较为常用的此类设备有:Sound Devices 788T、Sound Devices 552、AATON Cantar-X等。其中788T是我较为常用的设备,与后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其适用于外采录音的功能较为齐备且设置界面较为直观,在较短适应时间内可迅速满足录音师或记者的需求。而552录音机的优势在于其具备基本外采功能的同时,电池续航能力很强,适用于没有电源的长时间录音状况。ATON Cantar-X的最大优势是稳定耐用,可适应各种恶劣环境条件,但操作较为复杂、专业性较强。具体设备选用,应根据其自身优势、外采录音的实际情况与要求决定。
  (4)周边设备。传声器和记录设备组成了外采录音系统的主体,周边设备应尽量减少,如专业调音台可以被多轨录音机的虚拟数字调音台代用;上述三种录音机中都包含了话筒放大器及幻象供电器。均衡器、压限器等周边设备,尽量在前期录音中不要使用。
  (5)耳机的选择不容忽视,它决定着录音师、记者对声音质量的判断、现场反馈和及时调整。一般选择密闭性较好、频响曲线较平的耳机,尽量还原原始声音的真实状况。如AKG K-271、Sennheiser HD-280等。
  2. 录制系统
  外采录音的系统设计不宜过于复杂,以构建简单快捷、运行稳定、高度适应多变环境为原则,主要包括拾音系统、记录系统、监听系统三大部分,其中拾音系统有两组传声器互为备份。
  3. 外采环境的选择
  声源所在的环境十分多样,在前期接洽或到达采录所在地后的第一件事一般就是选定录音场所,原则如下:
  (1)该房间内及周边噪声较少,包括设备噪声、人声、装修噪声、室外交通噪声等。(2)该房间中吸音物体尽可能多,如木质家具、书籍、沙发、窗帘、地毯等。(3)录制空间不宜太小。(4)类似于裸露的水泥墙壁及玻璃等降噪系数(NRC)较小的材质所占面积不宜过大。(5)要求录制过程中不可被其他声音干扰,如电话铃声、敲门声、手机信号干扰、与录制内容无关的人声等。
  结合笔者录制《报时中国经济》专栏的工作实践,谈谈不同外录条件下的具体技巧。
  笔者采访新浪总裁曹国伟和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董事长任汇川时,是在他们公司总部进行的,其总部均设有用于嘉宾访谈或视频会议的专业演播室。这是我们求之不得的优质录音环境。我们只是临时关掉了噪声较大的空调,就顺利地开始了录制工作。我们在采访中国人保财险总裁王银成和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时,录制的场所是他们的会议室、书房,这种环境比较安静,且不易受到外界打扰,我们获得的声音质量也是很好的。   对于这种录音条件较好的环境,笔者只要按部就班地实施外录工作就可以了。而对于不太理想的常见的外录环境,我们就要想办法克服困难。现在较为常见的外录环境是玻璃空间——一些设计较为现代的会议室或办公室往往建有大面积的玻璃墙。笔者在录制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和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的声音时,就遇到了这个困扰。我的解决方法是拉上所有的窗帘,同时选择距离吸声物体(如沙发、书柜、木制家具等)较近的地方进行录制,传声器指向尽量不正对玻璃面。不理想的外录环境,就是噪声环境了,比如在繁华喧闹的商圈、忙碌的写字楼、沿街且楼层较低的房间中,往往会伴有不同类型的噪声。我在录制某知名品牌的创始人的声音时,隔壁会议室正在激烈的讨论,邻层正在进行装修,使得录制工作无法展开。好在我们采访的是这家公司总裁,总裁一声令下,一切就归于平静了。对于噪声环境的外录,解决办法有两个,一个是尽量找到适宜的地点先录制下来,再进行后期降噪;另外一个办法很简单,换个理想的地方进行录制。
  4. 突发状况的应对
  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比如所带设备不全、时间紧张、无电源供电等。这需要十分良好的应变能力与心理素质,迅速理清思路,根据上述外采录音录制系统及流程,采用现有的设备,依据客观情况,灵活组合、分配时间,将工作最大限度地保质完成。
  在著名演员濮存昕为经济之声录制“2012全新声音形象”时,由于他着急登台演出,我们当时只有5分钟的录制时间,几乎来不及搭建完整的录制系统,现场也没有电源,笔者选择了电池续航能力较强的Sound Devices 552录音机及Sennheiser MKH70传声器,按照之前所述原则挑选了排练室中相对合理、安静的位置,迅速构建最简约合理的录制系统,整个录音过程不到3分钟,他的录音与杨澜在录音棚中录制的声效相比,并无明显逊色。
  5. 后期制作
  (1)音频剪辑。将外采素材导入工作站中,首先要做的就是音频剪辑。根据文字稿及现场的记录(场记),挑选出符合要求的音频段落进行编辑。要确保语言的流畅、连贯、语气的一致以及声音响度、音调的统一。工作站的选择很多,如Cubase、 Nuendo、Protools和Samplitude等数字音频工作平台,甚至包括Power Edit在内均可进行一般的音频剪辑。
  (2)音频降噪。由于外采录音环境千差万别,与录音棚条件相差甚远,降噪这一环节对于外采录音来说往往是必不可少的。采样降噪是目前最为常用的降噪方式,可以以数字音频工作站为宿主,下挂降噪效果器插件,如Waves公司的X-Noise或Z-Noise等,利用前期录音中的持续背景噪声采样,去除语言音频中的噪声部分。
  (3)声音优化。此环节指通过加入效果器插件对语言音频的响度、清晰度、饱满度进行提升。主要用到压限器、激励器、均衡器等。
  三、结语
  高质量的前期录音会为后期的包装、制作提供优质的原始素材,这是一个优秀广播节目成功的基础,如“新鲜食材”与“美味佳肴”的关系一样。广播以声音为传播载体,录音质量直接决定节目本身的优劣。
  如今,新技术发展迅速,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音频技术的应用已十分普遍,这为广播节目的便捷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当然,便捷并不等同于粗糙和劣质,在满足高速制播的同时,“高质”永远是广播节目不可忽视的关键要素。对于广播工作者特别是声音工作者来说,面对各类新兴媒体的冲击,我们应从自身做起,不断学习先进的录制、采编技术,熟练掌握节目制作技巧,完善声音主观评价体系,建立良好的声音鉴赏能力,从每个细小的环节着手,争取做出更多高质量、广受听众喜爱的精品节目。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技术制作中心)
  (本文编辑:范国平)
其他文献
摘 要:2011年以来,电台媒体在微博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账号数和粉丝数持续快速增长。到2012年3月25日,已经有交通、新闻、音乐和体育等8个类型的广播频率开设了自己的新浪微博账号。媒体利用好微博的途径主要有:把握发博时间、关注时事和焦点、利用活动吸引粉丝、通过互动提升人气等。  关键词:微博 粉丝 运营 微电台  一、电台账号发展及粉丝分布  我们现在看到的微博粉丝重点分布是在北京
期刊
摘 要:江苏交通广播网《嘀嘀叭叭早上好》节目历经十年发展,已经成为江苏乃至全国交通广播娱乐服务类节目的标杆之一。高收听率、高广告吸纳率、高品牌影响力使之广受业界关注。本文试从市场定位、语言特色、节目创新、推广策略以及广告营销等方面解析该节目成就品牌的必然性。  关键词:《嘀嘀叭叭早上好》 江苏交通广播网 品牌节目  这是一档广受欢迎的广播节目:CSM(央视-索福瑞)收听率调查显示,它长期
期刊
满眼花香醉岭南的四月,雨雾中,走在广东佛山的街上,轻轻的闭上眼,我们感受到了风的柔、雨的润,尽情地用心去倾听那花开的声音。最喜欢这里的木棉,每年的此季,绚丽的火红渲染着佛山的街道,片片中国红在微风中舞动,散发着清香……  如木棉红火的还有佛山广播,无论你乘上这里的哪一辆的士,车内总飘散出佛山广播的声音,或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或句句拖着尾音的当地方言。这里的广播火到什么程度?用当地人形容就是“做什么事情
期刊
摘 要:社会化媒体时代已经到来,随之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阅读方式和内容生产方式的变化。对广播而言,新媒体能够延伸传播边界,让广播的声音传得更远、听众更多;变革节目形态,让广播互动性更强,参与度更高;丰富节目内容,让新媒体成为广播的CP(内容提供商)和信息源;提升品牌形象,让电台、让节目、让DJ(主持人)都成为明星。  关键词:自媒体 微博 新时代  2005年雅虎如日中天,到了2012年
期刊
摘 要:本文以举案说法的方式,提出媒体日常报道中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并着重从现行法律规定出发,阐述媒体报道中应如何善用特许权合理规避诉讼风险。  关键词:媒体报道 名誉权 合法来源 特许权  一、基本情况  原告郑xx系北京某公司法定代表人,因涉嫌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犯罪一案于2004年6月29日被大连市公安局逮捕。后因证据不足,大连市人民检察院撤销了案件,并对郑xx给予国家赔偿。
期刊
一是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客观世界。客观世界蕴涵着无数好新闻,只有走进基层、深入基层,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挖掘,才能真正了解大千世界,发现生活之美。要“独具慧眼”,以更加巧妙、更为丰富的视角,找到别人没想到的角度、挖掘别人没达到的深度;要“眼见为实”,视真实为生命,做到“不是亲眼所见的不报道、不到现场采访的不报道、不经审查核实的不报道”。  二是用自己的耳朵倾听人民的呼声。“走转改”要把听取人民群众的
期刊
近些年来,互联网迅速发展、普及,在造福社会的同时,网络也因其发言门槛低、传播效率高的特质,成了谣言产生和传播的“重灾区”。尤其是一些不负责任、别有用心的谣言在网上泛滥,给现实社会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冲击。打击网络谣言,净化舆论环境,不给谣言任何传播的阵地,已经成为一种坚定的社会共识。  互联网传播的基础是广大网民。不给谣言提供任何阵地,广大网民不信谣、不传谣是关键。不信谣,就是要不断增强在“虚拟社会”
期刊
摘 要:作为高端新闻访谈节目主持人,一种传播身份承载着三个不同的传播定位。其合理的定位应是主持人对媒介、节目、被访者、受众的清晰认知,它建立在主持人对高端新闻访谈节目传播规律的准确把握和理解的基础上。而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身份定位则成为节目有效传播的决定性因素,它在相当程度上影响整个节目的风格定位与运行成败。  关键词:高端新闻访谈 身份定位 节目主持人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大型系列高端访谈
期刊
摘 要:本文阐述了短消息《首批83名中国公民从利比亚平安回到家乡》的创作思考,从而提出短消息报道大主题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即要创新视角,以求异思维提炼重大主题;创新手法,删繁就简以精短取胜;巧用音响,“大饱耳福”凸显广播魅力。  关键词:创优 视角创新 手法创新 巧用音响  在前不久的江苏省广播新闻奖评选中,笔者采写的短消息《首批83名中国公民从利比亚平安回到家乡》得到评委的高度肯定
期刊
摘 要:广播特写《8点15分,第三手术室,髋关节整体置换》是国际广播特写领域闻名遐尔的经典作品之一。它与以音响为动力的音画不同,是一部没有解说,只以采访对象的讲话(独白)为基础,通过三条线的交叉、组合来揭示一台手术的来龙去脉以及它给人的启示。本文通过分析这篇特写成功的原因,介绍了广播特写创作的一般规律。  关键词:采访对象 特写 设计音响 三条线交叉  广播特写《8点15分,第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