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过程,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
【关键词】生活;经验;数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159-01
新课程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过程,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数学学科作为工具学科,它的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知识生活化。
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探索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呢?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问学生:“在生活中,你们见到过哪些物体上有圆”?学生举了很多例子:圆桌的桌面是圆的,硬币的面是圆的,光盘是圆的,汽车的轮胎是圆的。教师又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而不做成正方形的和椭圆形的?”学生回答:“做成正方形和椭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不平稳”。 “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平稳呢?”教师的追问令学生难以用学过的知识做出科学、准确的回答。教师就此引入新课:“今天研究了圆的特征,同学们就会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学生带着寻求实际问题答案的急切心情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教师善于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出发,使学生看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就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极大兴趣,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在数学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境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使学生感受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成功和乐趣。
例如,在学完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后,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活动:“学校现在想用50米长的栏杆在教学楼前设计花圃,请你帮忙,画出你设计的草图,并求出它的面积。帮助学校设计方案,学生立刻行动起来,因为,校园是学生所熟悉的环境,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很浓。有的设计成长方形、有的设计成正方形,有的设计成“日”形,个个都很努力、很投入地画图、演算,调动一切创造性思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寻找问题的最佳答案。然后请学生说出自己的设计理由,再安排小组互相评价,学生在自然而然中学会了知识,同时会深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同在。
再如,在教学“角”的概念时,我们可借助同学们都熟悉的钟表、墙角、张开的圆规等生活题材,启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自主地提出数学问题:角有几个顶点?什么叫做角的边?角有几种?……这样让教材内容“走进”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加深理解教材所学内容,从而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数学,体验数学的无穷魅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而且有必要地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线段”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将弯曲的道路改道,怎样才能得到最短的道路?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从而总结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再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可准备一个孩子们非常熟悉的玩具——铁环(或呼啦圈等),并精心设计问题:“做这样一个铁环,你知道需要多长的钢筋吗?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根据学生回答让学生分别用滚动法和绕绳法测量出它的周长,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这样量很麻烦,而且得到的结果不准确。
这时,教师顺水推舟引导学生探索“圆的周长”究竟与什么有关呢?它的计算有没有规律呢?此时,学生就会自觉地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实验、交流,很快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或半徑)有密切关系,并通过计算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这一系列活动就会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面临数学问题,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而且离得很近,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教师不仅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在学生的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把生活问题数学化,而且要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实现通过知识的运用、实际问题的解决,又能反向促进学生对知识更深层理解的目的。
如在讲“圆的认识”后,教师用计算机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这样一个活动情境:学生站成一横排做投沙包的游戏。教师问:“这样站你们有什么想法” ?学生说:“这样站队不公平” 。教师接着问:“怎样站队才公平” ?学生应用刚学的同圆半径相等的知识说出应该围投沙包的目标站成一个圆,或固定好投包的站立点排成纵队一个人投完后下边的人再依次投,这样距离相等才能保证竞赛的公平性。
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了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体现了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运用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
数学教学要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实践,即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说,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仅仅在于他们掌握数学知识的多少,也不在于他们能解决多少道数学难题,而是看他们能否把所学的数学知识、思维方式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形成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 。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是加强数学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良好途径。为此,教师不仅要注意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加实践活动的机会,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生活;经验;数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159-01
新课程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过程,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数学学科作为工具学科,它的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知识生活化。
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探索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呢?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问学生:“在生活中,你们见到过哪些物体上有圆”?学生举了很多例子:圆桌的桌面是圆的,硬币的面是圆的,光盘是圆的,汽车的轮胎是圆的。教师又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而不做成正方形的和椭圆形的?”学生回答:“做成正方形和椭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不平稳”。 “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平稳呢?”教师的追问令学生难以用学过的知识做出科学、准确的回答。教师就此引入新课:“今天研究了圆的特征,同学们就会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学生带着寻求实际问题答案的急切心情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教师善于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出发,使学生看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就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极大兴趣,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在数学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境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使学生感受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成功和乐趣。
例如,在学完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后,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活动:“学校现在想用50米长的栏杆在教学楼前设计花圃,请你帮忙,画出你设计的草图,并求出它的面积。帮助学校设计方案,学生立刻行动起来,因为,校园是学生所熟悉的环境,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很浓。有的设计成长方形、有的设计成正方形,有的设计成“日”形,个个都很努力、很投入地画图、演算,调动一切创造性思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寻找问题的最佳答案。然后请学生说出自己的设计理由,再安排小组互相评价,学生在自然而然中学会了知识,同时会深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同在。
再如,在教学“角”的概念时,我们可借助同学们都熟悉的钟表、墙角、张开的圆规等生活题材,启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自主地提出数学问题:角有几个顶点?什么叫做角的边?角有几种?……这样让教材内容“走进”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加深理解教材所学内容,从而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数学,体验数学的无穷魅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而且有必要地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线段”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将弯曲的道路改道,怎样才能得到最短的道路?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从而总结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再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可准备一个孩子们非常熟悉的玩具——铁环(或呼啦圈等),并精心设计问题:“做这样一个铁环,你知道需要多长的钢筋吗?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根据学生回答让学生分别用滚动法和绕绳法测量出它的周长,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这样量很麻烦,而且得到的结果不准确。
这时,教师顺水推舟引导学生探索“圆的周长”究竟与什么有关呢?它的计算有没有规律呢?此时,学生就会自觉地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实验、交流,很快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或半徑)有密切关系,并通过计算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这一系列活动就会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面临数学问题,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而且离得很近,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教师不仅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在学生的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把生活问题数学化,而且要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实现通过知识的运用、实际问题的解决,又能反向促进学生对知识更深层理解的目的。
如在讲“圆的认识”后,教师用计算机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这样一个活动情境:学生站成一横排做投沙包的游戏。教师问:“这样站你们有什么想法” ?学生说:“这样站队不公平” 。教师接着问:“怎样站队才公平” ?学生应用刚学的同圆半径相等的知识说出应该围投沙包的目标站成一个圆,或固定好投包的站立点排成纵队一个人投完后下边的人再依次投,这样距离相等才能保证竞赛的公平性。
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了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体现了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运用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
数学教学要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实践,即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说,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仅仅在于他们掌握数学知识的多少,也不在于他们能解决多少道数学难题,而是看他们能否把所学的数学知识、思维方式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形成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 。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是加强数学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良好途径。为此,教师不仅要注意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加实践活动的机会,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