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共和国开国大将许光达是长沙县人,他严于律己,严以用权,留下了自请降衔、拒金不受、不准儿子“打着我的牌子到外面去唬人”等诸多佳话。毛泽东赞他为“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
在儿子许延滨的回忆里,父亲之严显得近乎“冷漠”。
许光达立了三条规矩管教儿子:第一,许延滨一上学就要住在学校,過集体生活;第二,严格控制零花钱,生活标准向工农子女看齐;第三,不准自己的司机接送儿子,让许延滨自己走路。他还严厉警告儿子:“在外面不准打我的牌子,如果你对别人讲自己是司令员的儿子,就不许你回这个家。”
面对威严的父亲,许延滨严格遵守三条规矩,在学校填表时,家长栏从来只写母亲的名字。许延滨品学兼优,高中毕业时,学校准备推荐他出国留学。负责政审的同志查看档案,发现他没有写过父亲姓名,去家中了解情况,才知道他的父亲就是大名鼎鼎的许司令员。
让这名同志意外的是,许光达不准许延滨去留学。许光达恳切地说:“高级干部子女在国外会受到特别照顾,对子女的成长没有好处,还是推荐那些优秀的工农子女去吧。”
这样的事情,在许光达家中数不胜数。
许光达家中兄弟多,侄儿侄女也多。家里出了大官,有些亲属为之自豪时,也想沾沾光。一次,许光达收到一个侄女的信,请求五叔许光达在北京给她找个工作。许光达在回信中批评了侄女不安心待在农村的思想,鼓励她好好读书,为建设家乡出力。
1957年,许光达90岁的父亲去世。按照长沙当地风俗习惯,要办隆重的丧事。在家乡的几个兄弟多次拍电报,要他回去主持葬礼,还提出许多要求。
许光达认为,他回去要惊动许多“地方官”,如果带着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地为父亲送殡,此举与国民党的官僚无异。他只派了—位熟悉当地风俗民情的工作人员,带着200元钱,代为料理丧事,并反复交代当地政府一定不能超过老百姓办理丧事的标准。许光达的几个叔伯和兄弟对此不满,以提出“不葬”表示“抗议”。许光达反复做工作,亲属终于同意下葬,整个丧事共花费了150元。后来,许光达的母亲去世,家乡再也没人提出额外要求了。
“将军并非冷漠无情,只是严格要求,不谋私利。”许光达故居负责人介绍说。父亲去世,许光达非常悲痛,但他要以身作则;他虽然不帮侄儿侄女安排工作,却出钱供他们上学,许光达和妻子共资助了9个亲戚的孩子上学。
在儿子许延滨的回忆里,父亲之严显得近乎“冷漠”。
许光达立了三条规矩管教儿子:第一,许延滨一上学就要住在学校,過集体生活;第二,严格控制零花钱,生活标准向工农子女看齐;第三,不准自己的司机接送儿子,让许延滨自己走路。他还严厉警告儿子:“在外面不准打我的牌子,如果你对别人讲自己是司令员的儿子,就不许你回这个家。”
面对威严的父亲,许延滨严格遵守三条规矩,在学校填表时,家长栏从来只写母亲的名字。许延滨品学兼优,高中毕业时,学校准备推荐他出国留学。负责政审的同志查看档案,发现他没有写过父亲姓名,去家中了解情况,才知道他的父亲就是大名鼎鼎的许司令员。
让这名同志意外的是,许光达不准许延滨去留学。许光达恳切地说:“高级干部子女在国外会受到特别照顾,对子女的成长没有好处,还是推荐那些优秀的工农子女去吧。”
这样的事情,在许光达家中数不胜数。
许光达家中兄弟多,侄儿侄女也多。家里出了大官,有些亲属为之自豪时,也想沾沾光。一次,许光达收到一个侄女的信,请求五叔许光达在北京给她找个工作。许光达在回信中批评了侄女不安心待在农村的思想,鼓励她好好读书,为建设家乡出力。
1957年,许光达90岁的父亲去世。按照长沙当地风俗习惯,要办隆重的丧事。在家乡的几个兄弟多次拍电报,要他回去主持葬礼,还提出许多要求。
许光达认为,他回去要惊动许多“地方官”,如果带着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地为父亲送殡,此举与国民党的官僚无异。他只派了—位熟悉当地风俗民情的工作人员,带着200元钱,代为料理丧事,并反复交代当地政府一定不能超过老百姓办理丧事的标准。许光达的几个叔伯和兄弟对此不满,以提出“不葬”表示“抗议”。许光达反复做工作,亲属终于同意下葬,整个丧事共花费了150元。后来,许光达的母亲去世,家乡再也没人提出额外要求了。
“将军并非冷漠无情,只是严格要求,不谋私利。”许光达故居负责人介绍说。父亲去世,许光达非常悲痛,但他要以身作则;他虽然不帮侄儿侄女安排工作,却出钱供他们上学,许光达和妻子共资助了9个亲戚的孩子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