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完善制度、因材组队和重视学习三个方面,解读了如何建设和谐的高校内审队伍,以期为高校审计工作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和谐;高校;内审队伍
随着国家反腐工作的深入,审计力度不断加大,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也更加突显出其重要性。我国高校内审部门人数相对偏少,部门内部人员专业水平不统一,导致审计项目质量不稳定,有时会达不到审计的要求。因此,建设好高校内审队伍尤其重要。一支优秀的高校内审队伍不仅要具有高质量的审计专业水平,同时还应是和谐的,这样才能出审计成果。和谐不是硬性指标,很难量化,不容易做到,和谐是队伍自然健康勤奋的表现形态,最终体现在审计成果上。笔者从现实审计的过程中汲取灵感,对如何建设和谐的高校内审队伍谈点粗浅认识。
一、完善制度,是建设和谐高校内审队伍的前提条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审计的主要环节之一是检查对方单位制度的建设和执行情况,反过来对于审计自身来讲,审计制度是一切审计工作的依据,可以说,在建设和谐高校内审队伍的漫漫长路上,离不开完善的制度支撑。高校与内审队伍建设相关的制度条款一般在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内部管理制度中会有所体现,如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工作职责和岗位责任制、工作规程(守则)、考勤制度等等,这些制度条款对审计人员队伍的规范管理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制度的完善是一个在理论上没有终点的动态过程,一项制度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只有更适合单位實际情况的制度才是好的制度;但制度是约束审计人员行为的根本依据,是行为的标杆,所以也要在相对一段稳定的时间内保持不变,不能随意随时修订。只有制定了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内审队伍的行为才有法可依,有据可循,才能从过去形成的松散、缓慢的管理氛围中逐步过渡到和谐、积极的环境中,内审队伍文化和团队精神也得以从审计制度中得以体现并进步成长。因此,完善制度是建设和谐高校内审队伍的前提条件。
二、因材组队,是建设和谐高校内审队伍的实现途径
因材组队,顾名思义就是根据每位审计人员的特点来组织审计队伍,它是建设和谐内审队伍的实现途径。内审队伍不同财务队伍,不是固定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审计工作需要临时组队的,而且,审计是个良心活,每个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都有自己的一套审计方法,审计有基本的程序,但是方法如同在写文章时需要经年的积累,却很难用语言组织了加以传授,不同的组长、不同的组合结果必然不同。每类审计人员都有自己的特点,如长期从事审计的“高人”因为职业疲倦,往往不再愿意面面俱到地去审计项目,常常凭经验抓大放小,有时会忽略经验以外新形势的关注点;再如在单位里得过且过的“隐形人”,则容易抱着抓到几个问题就好交差的心态,不会十分认真对待审计任务,结果会忽略掉比较重要的问题;还有,审计“新人”工作上虽细致认真,但因经验和资源所限,并且想做出成绩心切,容易钻牛角尖而忽略了问题背后的因素,最终导致审计判断不够准确。三类审计人员的观点角度不同、想法各异,若是让他们分别带队审计同个项目,得出的结果、写出的报告必然不尽相同。而且,审计区别于财务,财务的大部分思考过程就像解数学方程式,结果只有对与错两种,审计的思考过程却是写文章,先在每个人在脑子里组织,然后凭着知识经验渐渐明晰、理出线索,最后做出判断。但无论过程和角度如何不同,对一个事项的判断处理应是正确的、趋同的,否则就失去了审计的说服力。因此,领导在组织审计项目人员队伍时,对人员特点的考量可以说是重中之重。
项目审计中,有时因培养新人的需要,不一定安排职位最高、能力最强的人来担任,但一个项目组应要安排至少一位“高人”,与“新人”进行混合搭配,“高人”可以用丰富的审计经验帮助“新人”成长,在审计业务指导上起到定心丸的作用,“新人”勤劳、上进的工作状态又一定程度弥补了“高人”的不足,防范了“高人”的懈怠,相互监督、相互促进,尤其在领导换届特别频繁的时候,审计人手最为紧缺,审计时方向、重点的把握十分重要,面面俱到、全面铺开的审计无法实现,也不能保证最终的审计质量。要用好“隐形人”,“隐形人”的出现也与高校的体制有关,安守本分、做事只要不出错,不求业绩只求差不多的心态,可以将他们穿插安排在各项目组里,采取措施加强监督和管理,提高工作积极性,比如分配工作任务时明确他们的分工,并提出较为具体的审计要求,要求定期把工作写成小结向小组汇报等。因此,建设和谐的内审队伍必须因材组队,充分发挥“高人”、“隐形人”、“新人”的优势,最大限度降低内部损耗和审计风险,加强合作,促进信息共享,达到资源配置最优化。
三、重视学习,是建设和谐高校内审队伍的根本保证
沧海桑田,唯有学习求知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审计也不例外,尤其是在高校这样求知氛围浓厚的单位,可以说,学习是建设和谐的高校内审队伍的根本保证。学习跟上了,专业和个人素养提高了,对审计政策的理解统一了,对审计问题的看法一致了,矛盾自然就减少了,审计成果也有了,久而久之进入良性循环,和谐的队伍已悄然形成。学习可以分为两个层面进行:
(一)部门层面的学习
这个层面应由审计部门的领导负责落实,领导应担负起带头学习的职责,宣传“积极主动学习,才能更有作为”的学习理念,用尽可能丰富的形式来鼓励大家多学习。比如,每月开全处会议的时候,及时通知大家关注最新的财务、审计类的文件、制度,利用手机微信平台,发布审计相关知识、案例;或者,可以开展以财务、审计为主题的知识讲座,组织审计人员准备好题材轮流进行演讲,以达到提升和激励自我、培养新人的目的;另外,还可以鼓励审计人员把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最终提炼成论文、案例,参加内部审计系统的评选,并采取激励机制,制定相应办法对获奖的论文、案例进行适当奖励,提高审计人员积极性等等。
(二)项目层面的学习
也叫业务层面的学习,之所以称之为项目层面,是因为审计任务是以项目为单位,在项目组长的带领下进行的。“高人”、“隐形人”往往不重视学习,因为职称评好了不需要再写文章了,也就不需要再看新的审计动向的文章,再加上业务繁忙,也没空再关注新的政策,需要加强学习;“新人”见闻浅陋、经验不足,则是最需要学习的审计群体。学习的内容有很多,这里强调十分重要的两点:一是学习如何沟通,包括与被审单位的博弈,与小组内成员的沟通,以及与部门领导汇报工作的沟通等。沟通学习是撞得头破血流的一种体验,能不能经一事就长一智需要的是积累的经验和良好的学习能力。为什么明明有证据,但反而被对方单位将了一军,是因为知识储备不够,还是程序不到位,或是应对能力太差?为什么身为组长却觉得无法与组内成员顺利沟通,是因为对问题理解不统一,还是资历太浅没有威信,或是自身表达不准确?等等,这些都需要加以学习,修炼。二是学习如何搞好文字工作。不论审计沟通是否有效,不论审计过程是否艰难曲折,最后的审计结果还是落实在了几页纸上,那就是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凝聚着看得见的成果,更多的还是隐藏在审计过程中,从纸上难以读出的事项。大多数看报告的受众并非财务、审计专业人员,他们需要的不是专业术语的堆砌,而是对事项通俗易懂的表达;另一方面,审计掌握的情况,查出的问题资料摆在案上,如何用语言深度解析这些事项,一针见血、客观公正地指出症结所在,是需要一定的文字功底的。因此,学习如何搞好文字工作十分重要。审计人员应关注国家、高校近年来的审计报告的写法,特别是对审计问题的表述方式,避免表述过时、言不及义的情况,对每个审计项目多归纳、总结,与其他审计报告作比较,努力求同:即类似问题的写法一致,不常见的问题写法力求精准、明白。
参考文献:
[1]吴清风,王兵.打造新时期专业化高校内部审计队伍[J].中国内部审计,2016(7):4-7.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审计处)
关键词:和谐;高校;内审队伍
随着国家反腐工作的深入,审计力度不断加大,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也更加突显出其重要性。我国高校内审部门人数相对偏少,部门内部人员专业水平不统一,导致审计项目质量不稳定,有时会达不到审计的要求。因此,建设好高校内审队伍尤其重要。一支优秀的高校内审队伍不仅要具有高质量的审计专业水平,同时还应是和谐的,这样才能出审计成果。和谐不是硬性指标,很难量化,不容易做到,和谐是队伍自然健康勤奋的表现形态,最终体现在审计成果上。笔者从现实审计的过程中汲取灵感,对如何建设和谐的高校内审队伍谈点粗浅认识。
一、完善制度,是建设和谐高校内审队伍的前提条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审计的主要环节之一是检查对方单位制度的建设和执行情况,反过来对于审计自身来讲,审计制度是一切审计工作的依据,可以说,在建设和谐高校内审队伍的漫漫长路上,离不开完善的制度支撑。高校与内审队伍建设相关的制度条款一般在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内部管理制度中会有所体现,如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工作职责和岗位责任制、工作规程(守则)、考勤制度等等,这些制度条款对审计人员队伍的规范管理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制度的完善是一个在理论上没有终点的动态过程,一项制度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只有更适合单位實际情况的制度才是好的制度;但制度是约束审计人员行为的根本依据,是行为的标杆,所以也要在相对一段稳定的时间内保持不变,不能随意随时修订。只有制定了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内审队伍的行为才有法可依,有据可循,才能从过去形成的松散、缓慢的管理氛围中逐步过渡到和谐、积极的环境中,内审队伍文化和团队精神也得以从审计制度中得以体现并进步成长。因此,完善制度是建设和谐高校内审队伍的前提条件。
二、因材组队,是建设和谐高校内审队伍的实现途径
因材组队,顾名思义就是根据每位审计人员的特点来组织审计队伍,它是建设和谐内审队伍的实现途径。内审队伍不同财务队伍,不是固定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审计工作需要临时组队的,而且,审计是个良心活,每个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都有自己的一套审计方法,审计有基本的程序,但是方法如同在写文章时需要经年的积累,却很难用语言组织了加以传授,不同的组长、不同的组合结果必然不同。每类审计人员都有自己的特点,如长期从事审计的“高人”因为职业疲倦,往往不再愿意面面俱到地去审计项目,常常凭经验抓大放小,有时会忽略经验以外新形势的关注点;再如在单位里得过且过的“隐形人”,则容易抱着抓到几个问题就好交差的心态,不会十分认真对待审计任务,结果会忽略掉比较重要的问题;还有,审计“新人”工作上虽细致认真,但因经验和资源所限,并且想做出成绩心切,容易钻牛角尖而忽略了问题背后的因素,最终导致审计判断不够准确。三类审计人员的观点角度不同、想法各异,若是让他们分别带队审计同个项目,得出的结果、写出的报告必然不尽相同。而且,审计区别于财务,财务的大部分思考过程就像解数学方程式,结果只有对与错两种,审计的思考过程却是写文章,先在每个人在脑子里组织,然后凭着知识经验渐渐明晰、理出线索,最后做出判断。但无论过程和角度如何不同,对一个事项的判断处理应是正确的、趋同的,否则就失去了审计的说服力。因此,领导在组织审计项目人员队伍时,对人员特点的考量可以说是重中之重。
项目审计中,有时因培养新人的需要,不一定安排职位最高、能力最强的人来担任,但一个项目组应要安排至少一位“高人”,与“新人”进行混合搭配,“高人”可以用丰富的审计经验帮助“新人”成长,在审计业务指导上起到定心丸的作用,“新人”勤劳、上进的工作状态又一定程度弥补了“高人”的不足,防范了“高人”的懈怠,相互监督、相互促进,尤其在领导换届特别频繁的时候,审计人手最为紧缺,审计时方向、重点的把握十分重要,面面俱到、全面铺开的审计无法实现,也不能保证最终的审计质量。要用好“隐形人”,“隐形人”的出现也与高校的体制有关,安守本分、做事只要不出错,不求业绩只求差不多的心态,可以将他们穿插安排在各项目组里,采取措施加强监督和管理,提高工作积极性,比如分配工作任务时明确他们的分工,并提出较为具体的审计要求,要求定期把工作写成小结向小组汇报等。因此,建设和谐的内审队伍必须因材组队,充分发挥“高人”、“隐形人”、“新人”的优势,最大限度降低内部损耗和审计风险,加强合作,促进信息共享,达到资源配置最优化。
三、重视学习,是建设和谐高校内审队伍的根本保证
沧海桑田,唯有学习求知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审计也不例外,尤其是在高校这样求知氛围浓厚的单位,可以说,学习是建设和谐的高校内审队伍的根本保证。学习跟上了,专业和个人素养提高了,对审计政策的理解统一了,对审计问题的看法一致了,矛盾自然就减少了,审计成果也有了,久而久之进入良性循环,和谐的队伍已悄然形成。学习可以分为两个层面进行:
(一)部门层面的学习
这个层面应由审计部门的领导负责落实,领导应担负起带头学习的职责,宣传“积极主动学习,才能更有作为”的学习理念,用尽可能丰富的形式来鼓励大家多学习。比如,每月开全处会议的时候,及时通知大家关注最新的财务、审计类的文件、制度,利用手机微信平台,发布审计相关知识、案例;或者,可以开展以财务、审计为主题的知识讲座,组织审计人员准备好题材轮流进行演讲,以达到提升和激励自我、培养新人的目的;另外,还可以鼓励审计人员把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最终提炼成论文、案例,参加内部审计系统的评选,并采取激励机制,制定相应办法对获奖的论文、案例进行适当奖励,提高审计人员积极性等等。
(二)项目层面的学习
也叫业务层面的学习,之所以称之为项目层面,是因为审计任务是以项目为单位,在项目组长的带领下进行的。“高人”、“隐形人”往往不重视学习,因为职称评好了不需要再写文章了,也就不需要再看新的审计动向的文章,再加上业务繁忙,也没空再关注新的政策,需要加强学习;“新人”见闻浅陋、经验不足,则是最需要学习的审计群体。学习的内容有很多,这里强调十分重要的两点:一是学习如何沟通,包括与被审单位的博弈,与小组内成员的沟通,以及与部门领导汇报工作的沟通等。沟通学习是撞得头破血流的一种体验,能不能经一事就长一智需要的是积累的经验和良好的学习能力。为什么明明有证据,但反而被对方单位将了一军,是因为知识储备不够,还是程序不到位,或是应对能力太差?为什么身为组长却觉得无法与组内成员顺利沟通,是因为对问题理解不统一,还是资历太浅没有威信,或是自身表达不准确?等等,这些都需要加以学习,修炼。二是学习如何搞好文字工作。不论审计沟通是否有效,不论审计过程是否艰难曲折,最后的审计结果还是落实在了几页纸上,那就是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凝聚着看得见的成果,更多的还是隐藏在审计过程中,从纸上难以读出的事项。大多数看报告的受众并非财务、审计专业人员,他们需要的不是专业术语的堆砌,而是对事项通俗易懂的表达;另一方面,审计掌握的情况,查出的问题资料摆在案上,如何用语言深度解析这些事项,一针见血、客观公正地指出症结所在,是需要一定的文字功底的。因此,学习如何搞好文字工作十分重要。审计人员应关注国家、高校近年来的审计报告的写法,特别是对审计问题的表述方式,避免表述过时、言不及义的情况,对每个审计项目多归纳、总结,与其他审计报告作比较,努力求同:即类似问题的写法一致,不常见的问题写法力求精准、明白。
参考文献:
[1]吴清风,王兵.打造新时期专业化高校内部审计队伍[J].中国内部审计,2016(7):4-7.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审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