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庭坚到黄仲则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lang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朝诗人黄庭坚,江西诗派代表人物,虽以书法闻名于世,但其诗风诗作在当时也是于继承中自成一派;清朝著名诗人黄仲则,自称为黄庭坚之后人,虽在仕途上一路坎坷,英年早逝,但在诗歌创作上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虽然二人生活在相隔数百年的不同时空中,但这并不影响二人在诗法诗风上有共通之处,本文就是通过分析二黄的人生经历,以及诗歌创作风格,寻找二者的相通之处,以证明唐朝后,诗歌虽发展缓慢,但仍不乏有识之士怀揣理想抱负,以诗歌来抒发对人生多舛的无限感伤。
  一、从黄庭坚到黄仲则
  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年号涪翁,其诗上承元祐诸人,下启江西诗派,在宋诗乃至整个古代诗歌流变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伍晓蔓《江西宗派研究》说:“摆脱唐诗,别开生面,以元祐诸人为首。”而黄庭坚则对此有着开拓,“变元祐之风流蕴藉为峭拔瘦硬”。
  “江西诗派处在两宋之交,中国文化从张扬到内敛,中国诗歌从兴盛到衰落的转折点。”元明时,诗歌日渐衰微,究其原因有三:一是理学盛行,文风日固;二是民族政权林立,社会矛盾尖锐,局势动荡;三是市民文学兴起,对诗歌的发展空间有着一定的挤压。庆幸的是,旧局面的僵化往往会催生新的萌芽,在这样的背景下,清诗卓然复兴,文坛一度生机勃勃,黄景仁便生在这样的时代,“声称噪一时,乾隆六十年间论诗者推为第一”。黄景仁,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自称是黄庭坚后人。毛善庆在《黄仲则先生年谱》中记载:“系出宋秘书丞文节公,世居江西清江之荷湖。明永乐间有松轩先生遵者任武进县学教谕,因家焉。”可见这个说法较为可信。
  二、跨时代的共通之处
  黄庭坚与黄仲则二人虽相隔数代,但实则可以说只经历了一个时代:理学称霸的时代。所以二人之诗亦有不少共通之处,且这种共通是深层次的、宏观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诗歌创作理念相似
  1.尊重诗法,敢于创新
  黄庭坚作诗锻炼勤苦,用功尤为刻苦,善用活法,亦善于翻新古人诗句,金人王若虚说:“鲁直论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喻,世以为名言”。同样,黄仲则也有着类似的主张,提倡“师其精神,重在变化”,此二者都提倡创作时要善于旧典翻新,兼通文脉,追求在继承的基础上添加属于自己的元素。黄仲则还在《翁覃溪先生以从文节公先生像属题》中清晰地表达了自己无意掮“我祖”招牌的观点,同时其诗歌创作中亦有李白、李商隐等诗人的影子,这恰恰与创新的精神相符合。
  此外,二者在诗歌创作上都有“崇情尚意,兼重用字”的理念。黄庭坚认为,治心养气是文章之本,在此基础上需“济之以学古之功”,同时要“经由法度,到达自由”,黄仲则也强调作诗当有“元气”,力主“文章千古一元气”之说,注重融汇书籍,以气贯之。
  2.于儒家思想体系中,观照个体情感
  黄庭坚要求诗歌有道德的皈依与智慧的观照,他是一个儒家观念深重的诗人,对母亲十分孝顺,但他也并非一成不变,在当时佛道成风的情形下,他的思想中亦加入了不少“反叛”元素。同样,黄仲则也有着同样的想法,他在年少时科举成绩斐然,一度有着“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基本儒家价值追求,但是,他受到一些明清思想家,如黄宗羲、顾炎武的影响,追求个性和潇洒,并体现在诗歌创作中。值得关注的是,他们的诗歌都极多地抒发了个人身世之感,与寻常文人不同,他们更加关注内心的需求。
  (二)同是天涯沦落人
  黄庭坚与黄仲则都曾有过走仕途之心。前者于英宗治平四年(1067)登进士第,曾担任秘书省教书郎、集贤校理、著作佐郎等职,但后来他陷于变法党争,既反对新法,也不满执政者对新法的全盘否定,最终被降“幸灾谤国”之罪,死于贬所;而后者十七歲补博士弟子员,乾隆四十一年(1776)在东巡召试上献赋,钦取二等,得校录四库馆,乾隆四十六年(1781),进京候铨县丞。
  二人对传统观念仍有保留,这在黄庭坚身上尤为突出,黄仲则亦保持着对仕宦的希冀。但二人都不得志,黄庭坚对人生的承担在内不在外:有社会责任感,却缺少政治热情,不企图致君尧舜,大济苍生,只而是专心于学问和著述,这是一种新的人格类型;而黄仲则与黄庭坚又何其相似,他们与传统落魄诗人不同,身上体现出一种若隐若现的反叛和对冲破桎梏的追求,这给他们的诗歌带来了新的基质,使他们可以用旧的方式传达新的精神。这种精神在黄庭坚身上还只是一个雏形,可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对封建架构数百年的冲击,以及理学对思想的禁锢给文人带来的不满情绪日益增长,这种精神在传承中,通过诗歌的嬗变,茁壮成长。
  (三)社会对思想的禁锢
  我们之前谈到了黄庭坚与黄仲则在宏观上的共性和继承,其实在对个体的影响上,二者所在的社会也有着高度的相似。
  黄庭坚所在的北宋,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市”突破了时间限制,商人的地位得到提升。变法力量的出现,使得朝堂之上冲突不断,两股势力为了争夺人才和支持者,大兴思想捆绑,黄庭坚所在的一派曾遭到“元佑党人碑”事件的迫害,这对诗人打击很大,致使黄庭坚的诗中充斥着对政治的抱怨和对自身际遇的悲叹。
  黄仲则处于一个文字狱盛行的时代,出现了“工商皆本”,甚至“凡帝王者皆贼也”及“共治”的观念,这些新兴的思想冲击着高级文人的思想,观念的冲突也使文坛变得异常危险,这种冲突在黄仲则的许多诗中也都体现了出来。
  总之,在诗歌创作、个人经历及所处的时代背景等方面,黄庭坚与黄仲则都有许多相通之处,这更多地体现在黄仲则对黄庭坚的继承与发展上。经济基础与政治制度上的冲突对文化的影响,在其中始终做着重要的黏合剂。仲则对庭坚的传承不是表面上的,而是历史必然与个体偶然的结合,是中世纪后期世界资本主义精神兴起在中国的一个小小体现,是时代进程中文人所做的努力,是古诗在进化过程中为封建末世唱的一首哀曲。
  (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
其他文献
当今社会,物质生活丰富多彩,现代科技突飞猛进,快速发展的社会尽显浮躁之风,只看重生活品质,不关心死亡品质,即不关心死亡的尊严问题。因此,现代人应该冷静下来思考生活的品质和死亡的尊严问题。我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其中不乏关于生死的卓著。人们应当多加熟读古本,向古人学习生死的智慧,思考自身这个主体在大环境下应持有的生死观,而不能做“时代进步、精神虚无”的畸形儿。《论语》是儒家典籍之一,其中就有生死观的表
期刊
梅里美(1803-1870)是19世纪法国风格独特的中短篇小说家。《塔芒戈》创作于1829年,是其小说中比较突出的一篇,讲述了非洲武士塔芒戈落入奴隶贩子勒杜之手后,在航船上率领其他黑人奴隶奋起反抗,最后杀死白人船员的故事。作者以冷静的笔调,塑造了孔武有力、野蛮机智的塔芒戈形象,真实地反映了非洲人民的悲惨命运,有力地抨击了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的罪恶。  评论界对于塔芒戈的看法存在不同的声音。有的人认为
期刊
纵观中国近现代小说史,学界对黑幕小说的评价普遍不高,更多的是秉持一种批判的态度,对其文学价值的研究也未给予相应的重视。但是,黑幕小说也有独特之处,包含一些其他类型小说所没有的东西。虽然其艺术性不如讽刺小说和谴责小说,鲁迅甚至将其看作是披露性小说的堕落,但是黑幕小说终归有一定价值。人们应该用批判的眼光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用历史的眼光、求实的态度重新审视黑幕小说蕴含的文学价值。本文首先阐述了黑幕小说的
期刊
人类社会进步的进程是一个不断探索生存意义的过程,所以每个人都会追问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生真相和人生目的。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应该有不同的答案。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探索了人生真相与目的,他认为人生的真相不是什么高远深邃、摸不着的东西,而是具体的人生;至于人生的目的,那就是“生”。  读了冯友兰的《一种人生观》,笔者感触颇深,原来“生”就是人生的目的啊!  当初决定读这本书并不是因为作者是冯友兰,
期刊
新时期以来,由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引发的生态问题日益严重,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了极大破坏,引起了少数民族作家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初,土家族作家李传锋创作了一系列的动物小说,鄂西山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及其个人的成长经历为他创作动物小说提供了绝佳的素材。小说凸显了生态意识和生态责任,为少数民族作家抒写以生态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提供了较好的创作经验。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西方
期刊
理查德·利罕说:“现代主义文学提供了两种都市现实:由艺术家构成的城市和由人群构成的城市。在第一种情况下,都市形象体现为艺术家的内在感觉和印象;在第二种情况中,人群作为一个整体有了自己的特性和都市的含义。”可以说,现代文学很大一部分就是都市文学、心理文学。本文试图由爱伦·坡的小说出发,分析波德莱尔颓废的诗歌(城市之花)与柯南·道尔推崇的逻辑理性小说(城市之光)的渊源关系,指出在城市中,同样是受爱伦·
期刊
本文以《传习录》的阅读为基础,试图对阳明的“心”“物”“理”“知”等概念做出界定和梳理。并通过对这些概念的梳理,阐述笔者对阳明学中“心即理”“心外无物”“致良知”等理论的理解。基于此,笔者认为,阳明所说的“心”实际上是指道德至善本体,是一个“本心”。  一、心即理  《传习录》中第一次提到“心”与“理”的关系的是徐爱所录的一段问答。  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与先生之
期刊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著名的俄国作家,鲁迅曾这样评价他:“他把小说中的那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他们,不但剥去了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而且还要拷问出藏在罪恶之下的真正的洁白来”。如果说“批判”是文学的本质,则陀思妥耶夫斯基将“批判”上升到了艺术的层面。陀氏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清晰地刻画了“批判”的轨迹——对自我的审问。  本文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背景进行简要介绍,以此为基础,从
期刊
台湾作家陈映真曾一度否认自己的创作带有现代主义特质,并在1966年之后大力倡导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但《我的弟弟康雄》《唐倩的喜剧》两部小说集却带有浓郁的现代主义色彩,故陈映真的创作经历了从现代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转向,只是在台湾社会、创作指导理念,以及文学立场的共同作用下,他主观割裂了自身的创作与台湾现代主义文学的关系。  陈映真在《我的文学创作与思想》一文中将自己的小说创作完全纳入“现实主义”范畴,
期刊
芥川龙之介一生前后期的创作风格截然不同:从历史题材创作转向私小说式的诗性创作,但其怀疑主义倾向是一以贯之的。从二元出发剖析问题是芥川创作的一大特征。在他一生创作的147篇小说中,体现其二元冲突最具代表的莫过于基督教文学(即切支丹物)。笔者以芥川龙之介的切支丹物为中心,探得其怀疑主义倾向的根源在于二律背反。芥川终生的创作对于理性有所批判,但批判理性并非他的目的,他让理性严守其分际,为信仰留出地盘,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