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乙型肝炎前S1抗原及抗体测定及临床意义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e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乙型肝炎病毒(HBV)外膜蛋白前S1抗原在病毒侵入肝细胞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我们对40例急性乙肝患者、51例乙肝HbsAg携带者和66例健康人群进行研究以探讨其临床意义。急性HBV感染的早期前S1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前S1抗体,前S1抗原的存在反映病毒活动性复制和肝损害,而前S1抗体的出现则提示病毒正在被清除。前S1抗体可能成为AHB的早期诊断指标,前S1抗原可成为HBV复制和抗HBV疗效的敏感指标。
  关键词 急性乙型肝炎 前S1抗原 前S1抗體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5.191
  资料和方法
  标本选择:急性乙型肝炎(AHB)40例,诊断参照1990年上海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标准,抗HBc IgM(Abbot N Chicago,Ⅲ)均阳性,6个月内HbsAg转阴,肝功能恢复,无症状HBV携带者51例,正常人群66例。
  前S1抗原用ELISA双抗体夹心技术检测。首先将HBsAg小分子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吸附于酶标板,加入待检样品,保温后冲洗。再加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抗pre S1单抗,保温后冲洗。最后加入辣根过氧化物酶底物(四甲基联苯胺)及双氧水显色,根据各孔的450mm吸光度,即可判定待测样品的阳性结果。
  
其他文献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6.001  “惊风”又称“惊厥”、“抽风”。临床以抽痉伴神昏为主要特征。祖国医学将其分为两大类,即急惊风、慢惊风。包括现代医学的多种惊厥疾病,一类是有热惊厥,如“高热惊厥”、“中毒性脑病”等,一类是无热惊厥,如低血钙、低血糖、药物中毒等。该病来势凶险,变化迅速,直接危及小儿生命,为儿科重症之一。笔者采用中医中药治疗小儿惊风,辨
病历资料患者,女,56岁,因大便困难6年,尿频3年余入院。患者已绝经9年,绝经后无异常流血及排液。近6年出现大便困难,无便血,无腹泻。3年来又出现尿频症状,无尿痛尿急及血尿,不伴腹痛及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32.186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在静脉滴注硝酸甘油过程中常常出现血压下降和心动过缓,现将2009年8月~2010年8月住院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在静脉滴注硝酸甘油过程中出现血压下降和心动过缓的患者12例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2006年11月~2007年10月我科收住84例尿路结石患者,男52例,女32例,年龄18~64岁,均病情稳定,有接受健康教育的能力。经口头询问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全部患者都希望得到治疗相关知识的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36.181  1990年1月~2010年1月收治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48例,现就病情观察和护理谈谈体会。  临床资料  本组48例,男30例,女19例,年龄16~43岁。发病诱因:上呼吸道感染史18例,疲劳6例,肠道感染史13例,无明显原因12例。临床表现:均具不同程度弛缓性四肢远端麻木、乏力瘫痪者12例,四肢乏力并恶心吞咽困难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