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2012年6月8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不足一月,央行决定,7月6日起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31个百分点。持续降低贷款利率预计将释放出超万亿元信贷资金,有利于刺激贷款需求,对提振经济有明显作用。面对信贷规模的扩张,如何与“三农” 贷款的有效性需求接轨,实现货币政策宽口径与有效性需求趋于均衡,这是摆在江西省农村信用社面前的现实性问题。本文首先从央行降准、降息入手,分析基准利率的传导途径、货币乘数效应,详细阐述了江西省农村信用社的“三农”贷款供求状况,针对农信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在对接“三农”贷款的有效性需求方面提出几点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基准利率传导机制 货币乘数效应 宽口径 有效性需求
中国人民银行在2012年2月24日、5月18日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随后,在6月8日下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调整。这是央行自2008年12月以来首次降息,加上2012年度内两次降准(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可以看出其预调微调力度较前期有所增加。从总需求持续疲软和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偏紧等情况来看,货币政策逆周期操作将持续。
彭文生(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预测,随着通胀在未来2-3个月的显著下行,2012年8月降低基准利率是大概率事件。此次降息释放的信贷资金,增加了货币资金的流动性,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贷款资金的刚性需求。
2012年7月6日,正如专家所料,央行决定再次降低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 ,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31个百分点。“央行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两次降息,充分体现稳定经济增长的政策意图。”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连续降息后,一年期贷款利率累计下调了50余个基点,极大地降低了贷款利率,降低了资金成本,有利于刺激资金的有效性需求。
一、基准利率传导机制
宗良(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表示,“上次降息,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此次进一步扩大为0.7倍,继续扩大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利率市场化改革再次加速。”利率的市场化也反过来可以提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利率市场化能够真实反映资金供求关系,从而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
巴曙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认为,当前稳增长再次成为各国经济政策的重点,央行降息与国际趋势也是一致的。利率两次下浮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低利率的货币环境,在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同时,财政政策相应地有所作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货币乘数效应
货币乘数是指在基础货币(高能货币)基础上货币供给量通过商业银行的创造存款货币功能产生派生存款的作用产生的信用扩张倍数,是货币供给扩张的倍数。银行提供的货币和贷款会通过数次存款、贷款等活动产生数倍于它的存款,即通常所说的派生存款。货币乘数的计算公式是:
k=(Rc+1)/(Rd+Re+Rc)
其中:Rd、Re、Rc分别代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准备率、现金比率。
货币乘数的大小决定了货币供给扩张能力的大小。而货币乘数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以上三个因素,其中央行最常用的价格杠杆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均由中央银行直接决定,央行主要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调整货币政策。年内央行两次调低存款准备金率,目的是放宽货币政策,刺激有效需求。
景学成(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原副局长)认为,四月新增贷款6818亿元,低于之前市场预期的8000亿元,创今年以来最低水平。央行在此之前也进行了逆回购等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但不足以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央行5月份第二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向市场释放流动性,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市场货币资金需求。
三、江西省农村信用社对“三农”信贷资金支持的现状分析
江西省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实施信贷政策与农村产业政策互动、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与农业产业化发展互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农村信用环境培育互动、信贷投向与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互动,以真诚、信用为纽带,在与客户合作互动中实现互利共赢。目前,全省农信社存款客户2235万户,占全省成年人口总数的近四分之三;贷款客户285万户,其中87%是自然人客户,占全省贷款客户总户数的四分之一。
为解决弱势群体的贷款资金需求的难题,农信社着力推出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文明信用农户贷款、下岗再就业贷款、青年创业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林权抵押贷款、信用共同体贷款等贷款品种。尽管农信社占据着农村金融市场这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但是随着邮政储蓄银行、农业银行重返农村、各大村镇银行的不断进驻,农信社应该认识到危机感以及意识到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差距和存在不足。本人主要从信贷资金的流向性和农村贷款资金需求的有效性出发,分析农信社信贷资金的投放和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一) 农户贷款的有效性需求与宽口径信贷资金政策的矛盾。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农户贷款需求观念与贷款资金供给形成的矛盾
农民贷款意识不强,农信社贷款政策宣传不到位。在农村金融市场,一方面农民以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手工业为主,传统的金钱观念与贷款观念存在一定的冲突。另一方面,农信社在贷款优惠政策方面宣传还不够深入。
2.贷款的有效性需求与贷款程序的合规性形成的矛盾
种养大户、乡镇企业、小微企业贷款需求量大,但无抵押无担保又难以得到贷款支持。
3.贷款期限设定与贷款收回形成的矛盾 小额农贷一般期限设定为一年,但一些种养项目在一年当中无法产生收益。因此,在没有收益的情况下,贷款本金利息难以收回,导致一些好的种养项目被迫舍弃。
(二)农村资金不足与“三农”资金需求的矛盾
无论是在资金流、结算渠道,还是在网络环境、服务手段,农村金融市场无法与城市金融市场相比。农信社的存款额主要依赖于自然增长,而自然增长又主要依靠农民工打工收入,资金流也仅仅停留在春节前后的“春运小高峰”。在资金需求方面,农业投资、家电下乡、住房改建等有效性需求比较充分。由此形成农村金融市场资金供需不平衡。
(三)信贷授信额度偏小与农村金融市场资金需求较大的矛盾
在农村金融市场,农信社的授信额度大部分不超过十万元,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信贷资金的需求额越来越大,授信额度没有得到相应的调整。且没有根据实地情况区别对待,往往是“一刀切”,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正常的大额资金需求。
(四)客户资源挖掘不够与农信社信贷规模不大的矛盾
一方面,农信社市场拓展不够深入,一些潜在客户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另一方面,农信社的性质还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金融机构相比,中国人民银行能给予的信贷规模也很有限。根据江西农信社赣州办事处党组书记、主任张耀平于2012年6月12日在全市农信社业务发展提速的讲话中指出,赣州银座村镇银行一季度存款总额10个多亿元,发放贷款8、9个亿元;而农信社一季度470多亿元的存款总量,全市农信社才发放12.6亿元贷款。很显然,人民银行给予农信社的贷款容忍度还处于一个低水平状态。
四、江西省农村信用社建立货币政策宽口径与“三农”贷款有效性需求对接平台的建议及对策
农村金融市场进入了一個高速发展的时期,农村经济形态与组织方式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必然产生多种多样的金融需求,由此引起了各大金融机构瞄向农信社长期占有的农村金融市场。农信社只有适应新变化、注入新动力、展示新形象,努力改善和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现代金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和对策出发,积极建立起货币政策宽口径与贷款有效性需求的对接平台。
(一)转变农户贷款观念,加强农信社信贷优惠政策宣传力度
贷款是为了促进资金的流动性,进而追求资金的盈利性。农信社尤其是赣南地区应利用好中央支持振兴赣南苏区计划的契机,让群众“知道贷”、“贷得到”。科学宣传好央行的降息、降准政策,让农户了解央行释放出的信贷资金,将最近、最新的贷款利率传递给农户。农信社的客户经理应“用脚丈量信贷需求”,即积极奔走于农户和信用社之间,发挥其在农信社和潜在农户贷款资源之间的桥梁作用。
(二)盘活农村金融资金,严格农信社贷款有效性需求调查制度
农村金融资金比较缺乏,资金投向也比较单一。农信社应当因地制宜,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金融产品也因时、因地而变。需求创造供给,农村货币资金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如何把握好贷款的有效性需求,这就需要农信社建立起贷款需求调查制度,尤其是针对种养户、小微企业、有发展前景的乡镇企业,应时时关注其资金流以及资金需求量。加大执行力度,尽量让农村的贷款需求和供给达到均衡。
(三)提升信贷授信额度,适应农村金融市场快速发展需要
农村金融市场处于飞速发展时期,农民手中的资金越来越多,资金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如何满足这些客户的资金需求,这要求农信社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将小额农户贷款、抵押贷款等贷款的授信额度适当调整。尤其是针对按时交纳利息、资信状况良好的贷款户,应提高其授信额度,让信用社和高质量客户群处于一个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另外,还应根据客户的贡献度、风险度、效益状况等,实行综合定价,把风险定价机制落到实处。
(四)落实评级授信制度,灵活调整信用社贷款门槛
建立常态化的评级授信机制,实行信贷服务流程化、全天候受理。及时做出信贷评审会议决议,让农信社与贷款农户之间信息完全对称。农信社在增强信贷资金支农力度的同时,应灵活确定贷款额度和贷款期限,对资信良好的贷款户适当降低门槛,更好地为“三农”服务,实现互利共赢。
随着江西省农村信用社改制的步伐越来越快,如果能顺利实现农村商业银行的转变,加之政府的支农惠农政策越来越开明,充分利用好惠农资金,激活农村金融资金需求,立足“三农”,服务社区,继续发挥好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作用。针对央行两次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两次下调基准利率的大好形势,市场信贷资金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流动性的不断加强,江西省农村信用社应大力挖掘潜在农村贷款需求,加快农商行改革的步伐,让农民的贷款有效性需求得到真正满足,让农村金融市场真正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卢宝梅.试论基准利率的传导效应及其选择[J].中国经济问题,2002(01).
[2]刘曦.印度利率市场化改革及启示[J].武汉金融,2012(06).
[3]人行南昌中心支行专题调研组.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对江西省农村信用社支农情况的调查[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0(09).
[4]何发明.关于对黎家坪镇小额农户贷款需求情况的调查报告.中国金融网,2007-05-16.
[5]叶文浩.江西省上高县农村信用社小额农贷运行状况调研报告[C].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6]黄光.江西省农村信用社现状分析与建议[J].金融与经济,2006(05).
[7]刘伟,陈斌,程应梅.立足社区 服务“三农”—江西省农村信用社发展提速[J].当代江西,2005(04).
[8]时良瑞.破解农村金融体制障碍—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试点改革的调查[J].宏观经济管理,2005(01).
作者简介:欧阳班勇(1988-),男,汉族,江西兴国人,2011年毕业于江西财经大学财政系,研究方向:财税政策。
(责任编辑:陈岑)
【关键词】基准利率传导机制 货币乘数效应 宽口径 有效性需求
中国人民银行在2012年2月24日、5月18日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随后,在6月8日下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调整。这是央行自2008年12月以来首次降息,加上2012年度内两次降准(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可以看出其预调微调力度较前期有所增加。从总需求持续疲软和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偏紧等情况来看,货币政策逆周期操作将持续。
彭文生(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预测,随着通胀在未来2-3个月的显著下行,2012年8月降低基准利率是大概率事件。此次降息释放的信贷资金,增加了货币资金的流动性,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贷款资金的刚性需求。
2012年7月6日,正如专家所料,央行决定再次降低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 ,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31个百分点。“央行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两次降息,充分体现稳定经济增长的政策意图。”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连续降息后,一年期贷款利率累计下调了50余个基点,极大地降低了贷款利率,降低了资金成本,有利于刺激资金的有效性需求。
一、基准利率传导机制
宗良(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表示,“上次降息,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此次进一步扩大为0.7倍,继续扩大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利率市场化改革再次加速。”利率的市场化也反过来可以提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利率市场化能够真实反映资金供求关系,从而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
巴曙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认为,当前稳增长再次成为各国经济政策的重点,央行降息与国际趋势也是一致的。利率两次下浮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低利率的货币环境,在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同时,财政政策相应地有所作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货币乘数效应
货币乘数是指在基础货币(高能货币)基础上货币供给量通过商业银行的创造存款货币功能产生派生存款的作用产生的信用扩张倍数,是货币供给扩张的倍数。银行提供的货币和贷款会通过数次存款、贷款等活动产生数倍于它的存款,即通常所说的派生存款。货币乘数的计算公式是:
k=(Rc+1)/(Rd+Re+Rc)
其中:Rd、Re、Rc分别代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准备率、现金比率。
货币乘数的大小决定了货币供给扩张能力的大小。而货币乘数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以上三个因素,其中央行最常用的价格杠杆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均由中央银行直接决定,央行主要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调整货币政策。年内央行两次调低存款准备金率,目的是放宽货币政策,刺激有效需求。
景学成(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原副局长)认为,四月新增贷款6818亿元,低于之前市场预期的8000亿元,创今年以来最低水平。央行在此之前也进行了逆回购等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但不足以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央行5月份第二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向市场释放流动性,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市场货币资金需求。
三、江西省农村信用社对“三农”信贷资金支持的现状分析
江西省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实施信贷政策与农村产业政策互动、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与农业产业化发展互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农村信用环境培育互动、信贷投向与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互动,以真诚、信用为纽带,在与客户合作互动中实现互利共赢。目前,全省农信社存款客户2235万户,占全省成年人口总数的近四分之三;贷款客户285万户,其中87%是自然人客户,占全省贷款客户总户数的四分之一。
为解决弱势群体的贷款资金需求的难题,农信社着力推出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文明信用农户贷款、下岗再就业贷款、青年创业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林权抵押贷款、信用共同体贷款等贷款品种。尽管农信社占据着农村金融市场这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但是随着邮政储蓄银行、农业银行重返农村、各大村镇银行的不断进驻,农信社应该认识到危机感以及意识到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差距和存在不足。本人主要从信贷资金的流向性和农村贷款资金需求的有效性出发,分析农信社信贷资金的投放和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一) 农户贷款的有效性需求与宽口径信贷资金政策的矛盾。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农户贷款需求观念与贷款资金供给形成的矛盾
农民贷款意识不强,农信社贷款政策宣传不到位。在农村金融市场,一方面农民以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手工业为主,传统的金钱观念与贷款观念存在一定的冲突。另一方面,农信社在贷款优惠政策方面宣传还不够深入。
2.贷款的有效性需求与贷款程序的合规性形成的矛盾
种养大户、乡镇企业、小微企业贷款需求量大,但无抵押无担保又难以得到贷款支持。
3.贷款期限设定与贷款收回形成的矛盾 小额农贷一般期限设定为一年,但一些种养项目在一年当中无法产生收益。因此,在没有收益的情况下,贷款本金利息难以收回,导致一些好的种养项目被迫舍弃。
(二)农村资金不足与“三农”资金需求的矛盾
无论是在资金流、结算渠道,还是在网络环境、服务手段,农村金融市场无法与城市金融市场相比。农信社的存款额主要依赖于自然增长,而自然增长又主要依靠农民工打工收入,资金流也仅仅停留在春节前后的“春运小高峰”。在资金需求方面,农业投资、家电下乡、住房改建等有效性需求比较充分。由此形成农村金融市场资金供需不平衡。
(三)信贷授信额度偏小与农村金融市场资金需求较大的矛盾
在农村金融市场,农信社的授信额度大部分不超过十万元,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信贷资金的需求额越来越大,授信额度没有得到相应的调整。且没有根据实地情况区别对待,往往是“一刀切”,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正常的大额资金需求。
(四)客户资源挖掘不够与农信社信贷规模不大的矛盾
一方面,农信社市场拓展不够深入,一些潜在客户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另一方面,农信社的性质还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金融机构相比,中国人民银行能给予的信贷规模也很有限。根据江西农信社赣州办事处党组书记、主任张耀平于2012年6月12日在全市农信社业务发展提速的讲话中指出,赣州银座村镇银行一季度存款总额10个多亿元,发放贷款8、9个亿元;而农信社一季度470多亿元的存款总量,全市农信社才发放12.6亿元贷款。很显然,人民银行给予农信社的贷款容忍度还处于一个低水平状态。
四、江西省农村信用社建立货币政策宽口径与“三农”贷款有效性需求对接平台的建议及对策
农村金融市场进入了一個高速发展的时期,农村经济形态与组织方式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必然产生多种多样的金融需求,由此引起了各大金融机构瞄向农信社长期占有的农村金融市场。农信社只有适应新变化、注入新动力、展示新形象,努力改善和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现代金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和对策出发,积极建立起货币政策宽口径与贷款有效性需求的对接平台。
(一)转变农户贷款观念,加强农信社信贷优惠政策宣传力度
贷款是为了促进资金的流动性,进而追求资金的盈利性。农信社尤其是赣南地区应利用好中央支持振兴赣南苏区计划的契机,让群众“知道贷”、“贷得到”。科学宣传好央行的降息、降准政策,让农户了解央行释放出的信贷资金,将最近、最新的贷款利率传递给农户。农信社的客户经理应“用脚丈量信贷需求”,即积极奔走于农户和信用社之间,发挥其在农信社和潜在农户贷款资源之间的桥梁作用。
(二)盘活农村金融资金,严格农信社贷款有效性需求调查制度
农村金融资金比较缺乏,资金投向也比较单一。农信社应当因地制宜,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金融产品也因时、因地而变。需求创造供给,农村货币资金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如何把握好贷款的有效性需求,这就需要农信社建立起贷款需求调查制度,尤其是针对种养户、小微企业、有发展前景的乡镇企业,应时时关注其资金流以及资金需求量。加大执行力度,尽量让农村的贷款需求和供给达到均衡。
(三)提升信贷授信额度,适应农村金融市场快速发展需要
农村金融市场处于飞速发展时期,农民手中的资金越来越多,资金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如何满足这些客户的资金需求,这要求农信社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将小额农户贷款、抵押贷款等贷款的授信额度适当调整。尤其是针对按时交纳利息、资信状况良好的贷款户,应提高其授信额度,让信用社和高质量客户群处于一个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另外,还应根据客户的贡献度、风险度、效益状况等,实行综合定价,把风险定价机制落到实处。
(四)落实评级授信制度,灵活调整信用社贷款门槛
建立常态化的评级授信机制,实行信贷服务流程化、全天候受理。及时做出信贷评审会议决议,让农信社与贷款农户之间信息完全对称。农信社在增强信贷资金支农力度的同时,应灵活确定贷款额度和贷款期限,对资信良好的贷款户适当降低门槛,更好地为“三农”服务,实现互利共赢。
随着江西省农村信用社改制的步伐越来越快,如果能顺利实现农村商业银行的转变,加之政府的支农惠农政策越来越开明,充分利用好惠农资金,激活农村金融资金需求,立足“三农”,服务社区,继续发挥好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作用。针对央行两次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两次下调基准利率的大好形势,市场信贷资金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流动性的不断加强,江西省农村信用社应大力挖掘潜在农村贷款需求,加快农商行改革的步伐,让农民的贷款有效性需求得到真正满足,让农村金融市场真正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卢宝梅.试论基准利率的传导效应及其选择[J].中国经济问题,2002(01).
[2]刘曦.印度利率市场化改革及启示[J].武汉金融,2012(06).
[3]人行南昌中心支行专题调研组.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对江西省农村信用社支农情况的调查[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0(09).
[4]何发明.关于对黎家坪镇小额农户贷款需求情况的调查报告.中国金融网,2007-05-16.
[5]叶文浩.江西省上高县农村信用社小额农贷运行状况调研报告[C].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6]黄光.江西省农村信用社现状分析与建议[J].金融与经济,2006(05).
[7]刘伟,陈斌,程应梅.立足社区 服务“三农”—江西省农村信用社发展提速[J].当代江西,2005(04).
[8]时良瑞.破解农村金融体制障碍—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试点改革的调查[J].宏观经济管理,2005(01).
作者简介:欧阳班勇(1988-),男,汉族,江西兴国人,2011年毕业于江西财经大学财政系,研究方向:财税政策。
(责任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