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背景
早在五六年前,江苏省教育厅就曾推进苏南苏北地区的教育均衡发展,当时其声势之浩大,涉及人员之多,经费保障之充足,可谓是空前绝后。
2010年5月27日,为了均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水平,有效辐射优质教育资源、壮大薄弱学校的办学实力,有效遏制和降低“择校热”,连云港市教育局与新浦区、海州区人民政府分别签订了《委托管理协议书》。与此同时,市、区教育局还分别与托管学校签订《委托管理工作目标责任书》,这样新浦海州的12所学校成功“联姻”。
为了能使托管工作有效的展开,连云港市教育局与新浦区、海州人民政府还就制度、经费、教师流动、督察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给教育均衡发展上了多重保险。这无不表明市、区教育局在均衡教育资源方面所作的巨大努力,它必将给教育教学送来一缕清新的空气,给教育格局带来新的变化。
二、帮扶回放
1.支教
2007年3月,在江苏省教育厅和财政厅的组织下,丹阳老师来连某中学支教。起初,他深入每个英语课堂听课,课后组织英语教师集体评议,并当面指导,一度带动了学校的英语教研之风。后经英语老师的强烈要求,丹阳老师在多媒体室开了唯一的一节全校范围内的示范课,却没达到预期效果。之后,英语教研活动日趋减少,直至消亡。2008年,丹阳又派一名女教师来支教。这次支教教师来校报了个名,学校根本就没有安排她深入课堂,指导教研活动。支教活动名存实亡。
2.结对子
2008-2009年,连云港市两初级中学结成帮扶对子。但因双方并无具体的帮扶内容,彼此只是简单互访一次,留取照片,交流在饭桌上完成。事后,整理补充材料,帮扶活动也就圆满完成了。
3.走教
2009-2010年第一学期,在区教育局的安排下,中心城区学校与农村中学签订帮扶协议。按要求,中心城区学校派1~3名老师到农村中学支教,农村中学选派1~3名老师到城区中学挂职培训。可是城区教师来农村学校座谈取照后,就再没有见派人来上过课。优质资源根本就没有发挥出来,帮扶形同虚设。
三、剖析症结
综观以上三次帮扶活动,无不是形式主义。搞座谈,拍照片,留下帮扶资料。按理说这三次帮扶都是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组织下实施的,制度、措施、保障一应俱全,有推行的力度。特别是丹阳中学的支教,那是省“千校万师支援农村教育工程”,由江苏教育厅和财政厅联合实施、教育财政专项资金扶持的民心工程。然而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为什么呢?
1.学校决策者的求稳思想,追求短期效应
作为一名校长,大都是从基层干起来的,他们很清楚要想实现教改有所作为是很难的。这不仅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财力和人力,而且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风险。教改成功,当然是升迁提拔,声名远播;教改失败,上下责难,身败名裂。况且每一个成名的校长,他们本人就是教改的先锋。然而这样的校长,微乎其微。所以大多数校长都是采取以不变应万变,以求稳来维持现状;只考虑眼前教学成绩,追求短期光环。同时,他们也明确地意识到,单凭一两个支教的老师,是不可能改变教学的现状;支教教师对下面学校的环境并不适应,学校更不愿意拿出班级让他们去实验。所以他们对支教帮扶行为并不看好,只是碍于上级压力,勉为其难地执行。而大部分支教老师则抱着评职称、晋级、获取政治资本而来,并没有过多的教改激情。
2.没有充分考察校情、学情、师情,帮扶无重点
无论是支教、走教、结对子、托管等等,都必须要摸清这个学校的具体情况,对症方能下药。比如,学校管理偏差的症结何在?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才能改变学生学习的现状等等。有时候可能是一个症结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只要解决一个问题,其他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但是,如果把支教帮扶仅仅理解为借调教师来上课,难免失之偏颇,更不会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如果帮扶无重点,力求全盘推进,那也有可能什么也抓不好。丹阳老师就是没有了解学情,没有充分考虑到南北学生的差异,过高地估计学生的水平,造成被动的现象,失去了他在教师心中的地位。
3.盲目听汇报、查资料,督察跟踪不到位
推进教育区域的均衡发展、发挥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这种初衷是美好的。但是,在推行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方方面面的棘手问题。有些问题不能得到解决,就会阻碍工作的推进。下级已经学会了一套应付上级检查的办法,保证不比实干的差。而上级领导检查又习惯于事前打招呼,盲目听汇报、查资料,过程监控近乎零。形成上下蒙哄、花样翻新倍出、收效甚微的现象。为期三年的省“千校万师支援农村教育工程”,能在中途出现怪胎,乃至畸形,不就是一个典型的证明吗?
4.忽略了教师衣食住行等诸多现实问题
有道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安其居,才能乐其业”。如果连最起码的衣食住行的问题都不能解决,就更别谈安心施教了。丹阳女教师来连支教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生活不习惯姑且不谈,连吃饭、洗澡等问题都不能很好地解决。她本人处处感觉不适,学校处处感到困窘,还无形中增添不少经费支出。现在,连云港市6月份教育资源区域均衡发展全面铺开,教师不再是“单位人”,而是“系统人”,部分教师即将面临学校互换、走教的问题。随之而来的衣食住行等诸多现实问题又摆在了面前,它必将成为阻碍和影响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瓶颈。
四、支招
基于以上的认识,要想在教育上有所突破,要想真正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发挥优质资源的帮扶作用,就必须解决以上的相关问题。本人认为,制订校长考核机制、打造教研型校长是关键;考虑校情、重点帮扶是突破口;深入督察、长期追踪是保障;解决衣食住行等现实问题是前提。只有这样,校校“联姻”才能走得更远!
(作者单位 连云港市浦南中学)
早在五六年前,江苏省教育厅就曾推进苏南苏北地区的教育均衡发展,当时其声势之浩大,涉及人员之多,经费保障之充足,可谓是空前绝后。
2010年5月27日,为了均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水平,有效辐射优质教育资源、壮大薄弱学校的办学实力,有效遏制和降低“择校热”,连云港市教育局与新浦区、海州区人民政府分别签订了《委托管理协议书》。与此同时,市、区教育局还分别与托管学校签订《委托管理工作目标责任书》,这样新浦海州的12所学校成功“联姻”。
为了能使托管工作有效的展开,连云港市教育局与新浦区、海州人民政府还就制度、经费、教师流动、督察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给教育均衡发展上了多重保险。这无不表明市、区教育局在均衡教育资源方面所作的巨大努力,它必将给教育教学送来一缕清新的空气,给教育格局带来新的变化。
二、帮扶回放
1.支教
2007年3月,在江苏省教育厅和财政厅的组织下,丹阳老师来连某中学支教。起初,他深入每个英语课堂听课,课后组织英语教师集体评议,并当面指导,一度带动了学校的英语教研之风。后经英语老师的强烈要求,丹阳老师在多媒体室开了唯一的一节全校范围内的示范课,却没达到预期效果。之后,英语教研活动日趋减少,直至消亡。2008年,丹阳又派一名女教师来支教。这次支教教师来校报了个名,学校根本就没有安排她深入课堂,指导教研活动。支教活动名存实亡。
2.结对子
2008-2009年,连云港市两初级中学结成帮扶对子。但因双方并无具体的帮扶内容,彼此只是简单互访一次,留取照片,交流在饭桌上完成。事后,整理补充材料,帮扶活动也就圆满完成了。
3.走教
2009-2010年第一学期,在区教育局的安排下,中心城区学校与农村中学签订帮扶协议。按要求,中心城区学校派1~3名老师到农村中学支教,农村中学选派1~3名老师到城区中学挂职培训。可是城区教师来农村学校座谈取照后,就再没有见派人来上过课。优质资源根本就没有发挥出来,帮扶形同虚设。
三、剖析症结
综观以上三次帮扶活动,无不是形式主义。搞座谈,拍照片,留下帮扶资料。按理说这三次帮扶都是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组织下实施的,制度、措施、保障一应俱全,有推行的力度。特别是丹阳中学的支教,那是省“千校万师支援农村教育工程”,由江苏教育厅和财政厅联合实施、教育财政专项资金扶持的民心工程。然而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为什么呢?
1.学校决策者的求稳思想,追求短期效应
作为一名校长,大都是从基层干起来的,他们很清楚要想实现教改有所作为是很难的。这不仅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财力和人力,而且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风险。教改成功,当然是升迁提拔,声名远播;教改失败,上下责难,身败名裂。况且每一个成名的校长,他们本人就是教改的先锋。然而这样的校长,微乎其微。所以大多数校长都是采取以不变应万变,以求稳来维持现状;只考虑眼前教学成绩,追求短期光环。同时,他们也明确地意识到,单凭一两个支教的老师,是不可能改变教学的现状;支教教师对下面学校的环境并不适应,学校更不愿意拿出班级让他们去实验。所以他们对支教帮扶行为并不看好,只是碍于上级压力,勉为其难地执行。而大部分支教老师则抱着评职称、晋级、获取政治资本而来,并没有过多的教改激情。
2.没有充分考察校情、学情、师情,帮扶无重点
无论是支教、走教、结对子、托管等等,都必须要摸清这个学校的具体情况,对症方能下药。比如,学校管理偏差的症结何在?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才能改变学生学习的现状等等。有时候可能是一个症结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只要解决一个问题,其他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但是,如果把支教帮扶仅仅理解为借调教师来上课,难免失之偏颇,更不会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如果帮扶无重点,力求全盘推进,那也有可能什么也抓不好。丹阳老师就是没有了解学情,没有充分考虑到南北学生的差异,过高地估计学生的水平,造成被动的现象,失去了他在教师心中的地位。
3.盲目听汇报、查资料,督察跟踪不到位
推进教育区域的均衡发展、发挥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这种初衷是美好的。但是,在推行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方方面面的棘手问题。有些问题不能得到解决,就会阻碍工作的推进。下级已经学会了一套应付上级检查的办法,保证不比实干的差。而上级领导检查又习惯于事前打招呼,盲目听汇报、查资料,过程监控近乎零。形成上下蒙哄、花样翻新倍出、收效甚微的现象。为期三年的省“千校万师支援农村教育工程”,能在中途出现怪胎,乃至畸形,不就是一个典型的证明吗?
4.忽略了教师衣食住行等诸多现实问题
有道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安其居,才能乐其业”。如果连最起码的衣食住行的问题都不能解决,就更别谈安心施教了。丹阳女教师来连支教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生活不习惯姑且不谈,连吃饭、洗澡等问题都不能很好地解决。她本人处处感觉不适,学校处处感到困窘,还无形中增添不少经费支出。现在,连云港市6月份教育资源区域均衡发展全面铺开,教师不再是“单位人”,而是“系统人”,部分教师即将面临学校互换、走教的问题。随之而来的衣食住行等诸多现实问题又摆在了面前,它必将成为阻碍和影响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瓶颈。
四、支招
基于以上的认识,要想在教育上有所突破,要想真正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发挥优质资源的帮扶作用,就必须解决以上的相关问题。本人认为,制订校长考核机制、打造教研型校长是关键;考虑校情、重点帮扶是突破口;深入督察、长期追踪是保障;解决衣食住行等现实问题是前提。只有这样,校校“联姻”才能走得更远!
(作者单位 连云港市浦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