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轰炸的先声

来源 :航空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lat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由俄国天才设计师伊戈尔·伊万诺维奇·西科斯基所设计的“伊利亚·穆罗梅茨”四发重型轰炸机,无论用上怎样的赞美语言都是不为过的。它是世界上第一种重型轰炸机,它装备了世界上第一支战略轰炸机部队;它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从构想到性能都凌驾于它所处那个时代的同类飞机之上——如果说当时还存在这样的同类的话。
  “勇士”先行
  了不起的“伊利亚·穆罗梅茨”重型轰炸机代表了西科斯基在一战期间的最高成就,而它的发展,是以这位大设计师的第一种四发动机大型飞机“俄罗斯勇士”为基础的。
  在航空技术初生阶段的20世纪初叶,使飞机能够获得尽可能大的载重力,成为各国设计师孜孜以求的目标,这其中就包括供职于圣彼得堡波罗的海机车制造厂的西科斯基。1911年,这位来自基辅的年轻人开始设计S-21。为了获得更大的起飞载荷,西科斯基先是决定为S-21配备2台发动机,接着又改变主意、提高为4台。这个消息一经披露,立即招致了欧洲各国航空专家和媒体的普遍嘲弄,他们无一例外地预测俄国人的尝试终将失败。
  当然,这些看法并无多少歧视的意味,根据当时的技术水平,沉重的发动机和薄弱的机身结构决定了大型飞机通常难以成功。因此才有权威断言:多发大型飞机在技术上完全不可行。
  但是在1913年5月26日,这些专业人士们全都跌破了眼镜。在设计者西科斯基本人的驾驶下,经过700米距离的滑跑,装有4台100马力发动机、翼展达到28米、外号“巨人”的大型飞机腾空而起,这架四发飞机不仅爬升到122米的高度,而且最快飞出了104千米/小时的速度。该机的飞行是如此平稳,以致“乘客”在机身里来回走动都丝毫不影响飞行。
  当西科斯基和另两名机组成员还在半空中时,地面上的观礼者便爆发出了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当“巨人”降落到地面上后,据说发动机的巨大轰鸣声都被人们的喝采声淹没了。而在国外报纸纷纷报道这一盛况后,许多普通的读者甚至还无法相信,而觉得那是报纸开的一个拙劣的玩笑,因为专家早就说过“这种个头的飞机根本不可能离开地面”嘛。
  西科斯基的成功令素有大国情结的沙俄权贵阶层感到自豪,这次飞行还惊动了沙皇,而“巨人”也很快就获得了“俄罗斯勇士”的正式名号。这个称号气派而得体,毕竟,西科斯基S-21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飞机,也是航空史上第一种拥有封闭式驾驶舱和客舱的飞机。
  然而不幸的是,“俄罗斯勇士”的美好时光极为短暂。6月23日,当这架四发飞机停在地面时,遇到了飞来横祸。在它的头顶上,1架正准备进场降落的莫拉纳一索尔尼埃单座飞机突发意外,发动机从机身中激振而出,径直砸向了“勇士”的右机翼……
  西科斯基赶来时,看到的是一派残破的景象。可是,他只是耸耸肩。在那一刻,他就已经打定主意,与其费时费力来修复“勇士”,不如另搞一种更大更好的新设计。
  豪华版巨型飞机
  西科斯基已是成竹在胸,一个月来,“俄罗斯勇士”固然风光无限,可是作为设计者的西科斯基却对其缺点看得很清楚:该机采用的一前一后两具发动机串列的方式,易对飞行产生不利影响,前方螺旋桨带动的气流显著降低了后方螺旋桨的效率。另外,该机起飞过程极不稳定,而且爬升速度也不令人满意。
  时至今日,一种新型飞机的研发往往意味着历时数年的浩大工程,而在当年,这一过程则快得超乎想象。到了1913年底,西科斯基就推出了新飞机,该机在外观尺寸和自重等方面实现了“升级”,动力方面延用了“勇士”的4台100马力“百眼巨人”式发动机,但是全部改用并列设置。
  里程碑式的作品出现了。新飞机以非常扁平的机首和侧面的大块玻璃窗为显著外观特征:机身的“骨架”是4根桁梁,以及一系列呈对角线安装其间的张线和撑杆:为了适应当时俄国机场的简陋状况,机身下部同时安装了机轮和滑橇。
  与“勇士”相比,新飞机的体形更大:机长22米,上机翼翼展32米,下机翼翼展22米。加大的翼间距有效减少了机翼间的气流干扰,而改善的机身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尺寸增大所带来的空阻。该机自重28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5100千克,实用升限1500米,最大航程270千米,而起飞的滑跑距离则缩小为300米。波罗的海工厂将其记录为第107号飞机,西科斯基称它为“伊利亚·穆罗梅茨”。
  穆罗梅茨是俄罗斯传统叙事诗中的一位主人公,这个力大无敌又淳朴正直的古代勇士生活在基辅,他的名字被同乡西科斯基选中是情理中事。不过,虽然这个传奇人物在战场上屡立奇功,但需要澄清的一点是,于1913年底问世的西科斯基四发飞机并不像有的材料所称的那样是“重型轰炸机”,它虽然和“俄罗斯勇士”一样有着豪勇的名头,但其实也是和后者一样的民用飞机。
  事实上,作为客运飞机而问世的“伊利亚 穆罗梅茨”107号飞机,在机内设施的配备上达到了令人瞠目的程度。
  宽敞的封闭式机舱内最多可容纳16名乘客,机舱两侧各开有6扇大窗户,舒适的藤椅整齐摆放在打磨光亮的地板上。通过两条预埋的散热管,发动机的废气被导入舱室而提供“地暖”,1台风力发电机则使舱室的照明变得轻而易举。
  但这些还不算什么,因为在这个舱室之后还设有一个摆放床铺和床头柜的卧室,以及一个带全套梳洗设备的盥洗室!
  衣锦还乡
  “穆罗梅茨”于1913年12月10日在俄国首都圣彼·得堡首次亮相,许多当地人闻讯赶来围观。之后,这架飞机多次飞越帝都上空,有时飞行高度还不足400米,每一次都吸引了大量围观人潮,每每造成街道拥堵不堪。
  到了次年初,“穆罗梅茨”的第二架原型机完成,这就是第128号。和107号相比,1 8号的最大变化在于提升了动力,虽然同样采用产自德国的“百眼巨人”发动机,但是变为2台140马力加2台125马力。动力的增强,加上机身尺寸略为缩小以及自重减轻,便赋予了128号“穆罗梅茨”以更佳的飞行性能:最大速度达到100千米/小时,实用升限增至3000米,航程增至500千米。
  第二架“穆罗梅茨”甫一亮相便表现不凡,1914年2月12日,在西科斯基的亲自驾驶下,这架飞机打破了有效载荷飞行高度的世界纪录:载着16人飞到了2000米的高度。   而该机更为惊人的表演,在数月后的6月30日拉开了帷幕。到那时为止,“勇士”和“穆罗梅茨”的飞行都仅限于首都周边,西科斯基因而决定,和另外三名机组成员一道完成一次冒险:驾机从首都出发,飞到1200千米以外的家乡基辅去!
  128号“穆罗梅茨”或者说是“穆罗梅茨”二号在30日凌晨起飞,开始了这趟野心之旅。当同行者们相继在舒服的藤椅上享用由三明治和咖啡组成的早餐时,西科斯基静静地望着浩瀚天际。他后来这样写道:“从这个角度观察飞机的巨大机体和宽大的黄色机翼,感觉漂亮极了,也很有趣。看到平稳的机翼在清澈而又寒冷的空气中纹丝不动,真给人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按照计划,“穆罗梅茨”在前往基辅的旅程中将只在小城奥尔莎降落补充燃料一次。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加油起飞后,机组成员们看到了令人心惊的一幕:1台发动机冒出火光,燃油随之喷溅而出!幸运的是,在紧急降落到一处简易机场后,终于排除了故障。在这次有惊无险的小插曲之后,便再无其他意外。经过14小时38分钟的飞行,年轻的设计师西科斯基和古老传说中的“穆罗梅茨”双双衣锦还乡。几天后的归航一帆风顺,只用了13小时便飞返首都。
  这次史无前例的远距离飞行证明了“穆罗梅茨”的能力,也再次引发了公众对该机的广泛关注。统治者也再次被打动,沙皇尼古拉二世不仅发来个人贺词,而且向西科斯基颁发了四级圣符拉基米尔勋章。他还表示说,将要说服国家杜马同意拨款10万卢布,以供进一步开发该机之用。
  第一架重轰的诞生
  照这样发展下去,“穆罗梅茨”是肯定可以在俄国航空客运史上书写更多的篇章的,然而,战争来了。
  并不出人意外的,这种大型飞机立即被军队看中了。在波罗的海工厂得以将民用型的“穆罗梅茨”转化为军用飞机之前,尼古拉二世就心急地希望直接将那架从基辅飞回来的二号机装备部队,他还为其取名叫“基辅斯基”。西科斯基则抓紧时间完成了相关转化设计,这样推出的就是“穆罗梅茨”B型。
  B型一共制造了5架,从1914年8月起陆续编入沙俄航空队,准备担负远程空中侦察任务。其中第135号采用的是4台130马力“百眼巨人”发动机;而第136至139号因为无法从德国得到更多发动机,只得改用了4台法国的“萨姆森”发动机,其中2台200马力,2台135马力。这些飞机的整体性能和“穆罗梅茨”二号相差不大,自重和载重量略有提升。主要变化在于拆除了那些能令乘客感到舒适的设备,代之以军用飞机所需的一些设备,以及数挺机枪。
  整体来看,法国发动机的表现不如德国发动机稳定,而去除了豪华内饰后,“穆罗梅茨”剩下的驾驶舱设施也显得相对粗糙简陋,这些因素相加,便使得该机在此前的公开飞行表演时所获得的良好印象发生了反差,军方开始发出不满的声音。
  而在训练中所发生的多起事故,虽然所幸都不致命,亦更使得批评者日益增多。当国家杜马在讨论对该机的财政投入时,一位自命为航空专家的人士甚至跳出来攻讦道:“西科斯基的飞机根本不能飞到1000米以上,它是毫无军事价值的。”
  这种恶意的言论很快就不攻自破,因为“穆罗梅茨”B型飞机已经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领域,因而在航空队中站住了脚,这就是:轰炸。为了赋予“穆罗梅茨”以战斗性能,曾经试过为其加装37mm霍奇基斯火炮或者俄国自行研发的无座力炮,但这些尝试都显得不切实际:而当带上炸弹并进行试投之后,“穆罗梅茨”便显现出了良好的潜能。
  虽然受到机身尺寸和形状的限制,该机在加装内置弹仓后不能容纳太大规格的炸弹,但是其优点在于总的载弹量较大,可达到400千克,这在当时已是一个领先别国的数据。而在加装了瞄准器之后,载弹量便得以转化为较高的投弹命中率,从而令“穆罗梅茨”轰炸机比它看上去的那样更令人生畏。
  除了炸弹,该机的另一可怕之处在于自卫火力强大,而且种类繁多。不同阶段的不同型号配备过不同的机枪,口径从7.7mm、12.7mm到15.3mm不等,种类则包括有马克沁、刘易斯、柯尔特等等,数量少则3挺,多则7~8挺。
  “伊利亚·穆罗梅茨”完成了蜕变,世界上第一架四发重型轰炸机就此诞生。要知道,在那个时候,西线战场上的飞行员是坐在开放式座舱里,靠目视测量地面目标,然后用手投出手榴弹呢!
  炸弹滚滚
  1914年12月10日,在尼古拉二世的授意下,俄国航空队正式编成了一支番号特殊的“飞艇中队”,该部的主要装备就是“伊利亚·穆罗梅茨”,而所谓“飞艇”指的就是这种体形庞大的重型轰炸机。“飞艇中队”的定位,是对敌后纵深内的战略目标遂行空中打击,因此,它堪称是世界上第一支战略轰炸机部队。
  月底之前,这支部队进驻距俄德前线仅有40千米的雅布罗纳机场。在紧张的飞机维护和设备调试过程中,西科斯基都全程参与,而当飞行机组们熟悉情况时,这位忙碌的设计师又成了一名战地教官。与这同时,西科斯基还完成了重轰家族中的最新型号,“穆罗梅茨”V型轰炸机的设计。
  V型配备4台140马力发动机(后改为150马力),机身尺寸较前型缩小,从而进一步提升了速度和爬升率等性能,在搭载3名机组的情况下,载弹量升至500千克。从外观上看,驾驶舱的风挡玻璃改为类似火车头的双方窗造型,是与B型的一个显著区别。
  1915年2月15日,列装后的“飞艇中队”发起第一次作战,由戈尔什科夫驾驶的1架“穆罗梅茨”V型深入德军战线后方,投下了272千克炸弹。这是史上第一种重型轰炸机的第一次实战,接着更多的记录随之而来:第一次战略出击、第一次夜间轰炸、第一次航拍评估轰炸效果……
  第一次轰炸9天之后,同一架“穆罗梅茨”首次向德国火车站投下了炸弹。几个月后,“穆罗梅茨”将炸弹砸到了一个正停满军列的奥地利火车站上,结果将火车和上面拉着的几万发炮弹一并摧毁。更多的类似行动表明,就深入敌境攻击火车站和桥梁这样的战略目标而言,“穆罗梅茨”重轰实在是一柄利剑。
  而当该机深入敌境数百千米远拍摄了德军部队调动和兵站的情形后,更是体现出其多面手的潜质来。随着行动的顺利开展,机组成员们信心爆棚,他们甚至开始拆下自卫武装,以便能够携带更多的炸弹。   这时,曾经的质疑声早就烟消云散,目睹了这种重型轰炸机或者从它的行动中受益的俄军部队,纷纷发出了热情洋溢的赞扬。有的报告要求进一步发展重型轰炸机,“把更多这样的飞机派到前线来”:有的报告则指出,“1架飞机的空袭便能使火车站瘫痪一周之久。”
  第3集团军的参谋长罗曼诺夫斯基少将总结道:“只要给我3架穆罗梅茨,哪怕把所有其他的飞机都调走——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所向无敌的大飞机
  在向敌军投下大量炸弹的同时,“穆罗梅茨”重轰还充分证明了自身在行动中的安全性。由于德国和奥匈帝国在一战初期尚没有足以挑战这种大型飞机的机型,简言之,“穆罗梅茨”在它的领域里简直是所向无敌。
  这种飞机自身强劲的自卫火力,加上“飞艇中队”在空战中逐渐发展出来的单机对抗多架敌机的战术,使得“穆罗梅茨”成为一种极难被击落的飞机。在整场战争中,只有1架“穆罗梅茨”重轰是被德国战斗机击落的。
  前面说过,“穆罗梅茨”配备有少则3挺、多则7挺机枪,这些已经可以织就绵密的火网,而当西科斯基后来又为其加装尾部机枪后,其战斗力便进一步增强了。经过研究,西科斯基去除了位于机尾中部的垂尾,从而给尾部机枪手腾出了空间,同时,他采用加大水平尾翼的办法来提高尾部的承重力。尾部机枪手平时留在驾驶舱,当需要进入战斗位置时,则通过机身中部的一个滑槽,在交错的撑杆和张线之间滑行到位。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极具创意和极为便捷的设计。
  加装了尾部机枪的“穆罗梅茨”被称作G型和E型,两者同时更换了功率更大的发动机,翼面积和自重也都有所增加。相比起第一架“穆罗梅茨”400马力的总功率,作为终极型号的E型的发动机总功率已翻了一倍有余。而在加装了尾部机枪之后,德国和奥匈飞机就再也没能在空中打下“穆罗梅茨”重轰来。
  敌人竭尽全力,他们不断增加参与拦截的战斗机数量,希望能够取得战果,但是飞行员们每次都很沮丧,他们发现“穆罗梅茨”实在太难对付。就算能够避开该机的火网取得命中,也很难产生什么后果,有的“穆罗梅茨”身带难以计数的弹孔安全返航,有的则在一侧发动机全部报废的情况下仍能飞行。
  渐渐的,德国和奥匈的飞行员变得不太情愿攻击该机了,因为除了“穆罗梅茨”强大的自卫火力和顽强的抗击打性,飞行员们有好几次还发现,自己的战斗机居然会受到“穆罗梅茨”螺旋桨气流的强烈干扰!现在看起来,这些飞行员在面对“穆罗梅茨”时的感觉,大概与其后辈在驾驶Fw 190或Bf109面对美军B-17“空中堡垒”时的心情相仿佛吧。
  反过来,“穆罗梅茨”倒不时扮演“战斗机杀手”的角色。1916年9月12日,1架“穆罗梅茨”在遭到多架德国战斗机围攻的情况下,居然击落了其中3架。而据统计,一战期间,这种四发重轰至少取得过10次空战胜利。
  名机的背影
  “伊利亚·穆罗梅茨”以其前所未见的庞大载弹量和深远航程,给敌我双方都造成了莫大的震动。当俄军使用这种重轰频繁出击的时候,德国人却只能够选择“齐柏林”飞艇作为自己的战略轰炸手段,于是在这种刺激之下,德国人也开始研发自己的重型轰炸机。
  从1916年开始,陆续出现了多种同类飞机。敌对阵营中有德国著名的“戈塔”式和号称“巨人”的“齐柏林”R型,本方阵营中则有英国的汉德利一佩吉系列和维克斯“维米”等。可以说,所有这些重型轰炸机,无不受到了俄国先行者的影响。
  而在一战期间,俄国总共制造了73架“伊利亚·穆罗梅茨”,到俄国退出这次大战时为止,这些飞机在422次作战任务中投下了总重65吨的炸弹。其问,西科斯基不断试图对该机加以改进,比如配备更大口径的自卫武器和加装更厚的钢板,又比如安装浮简后变为水上飞机以实施布雷和反潜作业等,不过这些都没有什么结果。
  最终,在看到德、英、法等国推出的新型重轰后,西科斯基又开始了新的构想,他要设计一种更大的重轰来替代“穆罗梅茨”。他还想好了新机型的名字,就叫“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这是又一个俄罗斯传奇英雄的名字,他曾率部大败条顿骑士团。可惜这一设计最终流产,随着十月革命的爆发,帝制的沙俄被推翻,俄国航空队的重轰部队也结束了其历史使命。
  新的红色空中力量组建后,各个型号的“穆罗梅茨”被当作教练机使用了一段时间,之后,有多架得以回归其客运飞机的初始面目,被投入了国内航运。1921年夏秋季,这些四发飞机飞行在莫斯科和哈尔科夫之间,在总计76个航班中运送了大量乘客和物资。到了1923年,终因机身木质部件的老化而正式退役。
  世界航空史上第一架重型轰炸机“伊利亚·穆罗梅茨”,是工业发展水平远落后于西欧列强的沙皇俄国的骄傲,它在一战的天空中,铭刻下了属于自己的壮观场面。时至今日,航空爱好者们仍可以在莫斯科市郊的莫尼诺航空博物馆内看到1架“穆罗梅茨”的复制品,借以想像这种名机当年的风采。
其他文献
钱学森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他在晚年退出国防科研一线领导岗位后,基于对档案文献的考察,为国家建设与发展提供可靠安全保障,提出了关于战争规律、现代战争模式、战争层次性和我国发展战略核武器等一系列重要论述,对于新时期我国武器装备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一、战争的规律性  档案与军事历史有着天然的对应关系。人们利用档案文献,探索战争发展规律和特點,把握现代战争规律
1915年夏季的西线天空,无疑属于德国的福克E型单翼机。这些由荷兰人安东尼·福克设计的飞机配备了著名的机枪射击协调器,它们用从螺旋桨间射击的凶猛火力令协约国飞机饱受摧残,而自当年8月开始的相当一段时期也成为了世界空战史上新的一页,造就了所谓的“福克式灾难”。  在福克单翼机耀眼的光芒下,人们很难注意到同一时期产生的其他单翼机,就比如今天文章的主角,同样是由德国人设计制造的法尔茨(Pfalz)E型系
60年前,一个名叫马哈蒂尔·穆罕默德的年轻人住此行医,后来他成为了一国首脑,却还是对此地念念不忘,倾注心力予以开发促进;  10年前,一个名叫托尼·费尔南德斯的辞职会计,满怀希望地用仅有的两架客机在此地开辟航线,打造了当今世界最佳廉价航空公司之一的亚洲空重组后的第一条航线;  20年前,这里开始举办世界少有的将航空航大展与海事展合为一的防务展览,并坚持延续至今,成为东南亚地区最重要的防务展览之一。
热爱航空的人们经常会对某种机型有着独特的情感,它的存在让人自豪,它的离去令人珍惜,比如麦克唐奈·道格拉斯公司(现为波音公司并购)生产的F-4“鬼怪”战斗机。对于德国空军而言,这是一段40多年的感情。曾经的主力战机F-4“鬼怪”在2013年全部退役了。作为“鬼怪”式战机最后退役的作战单位,德国空军第71战斗机联队(JG71“里希特霍芬”联队)为喜爱“鬼怪”式的各国军迷、航空迷带来了一场特殊的告别纪念
时光穿梭,白驹过隙,一转眼到了2013年,“非常王牌”这个小栏目进入了第五个年头。四年多来,这个人物系列陆陆续续介绍了三十余位王牌飞行员,累计二十余万字。以本人的疏懒和浅薄学识,能够把这个系列坚持到今天,不仅要感谢读者朋友们的宽容与厚爱,也要感谢《航空世界》杂志社诸位好友的鞭策与鼓励。在此深表谢意。将近十年前的2003年底,我第一次见到了陈纳德将军麾下著名的美国志愿大队(AVG)、也就是俗称“飞虎
“到2020年,美国空军将把60%的海外军力转移到亚太地区,并会向亚太地区调集相同比例的太空和网络力量,以强化美国空军的行动速度、作战范围及灵活性。”日前在新加坡举行的第12届香格里拉对话会上,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公开宣布了这项计划。而早在上届对话会上,美国就曾经表示,要将海军总实力的六成转移到亚太。如今,哈格尔不但重申了这项决定,而且强调道,为了落实在亚太地区“战略再平衡”的部署,会在亚太地区投入
4月18~21日,中航传媒团支部组织吴大观志愿服务队奔赴山西吕梁方山开府寄宿制小学开展济困助学暨“爱祖国爱航空共筑航空报国梦”航空科普教育活动。  首先,志愿者们向贫困学生发放募集的图书、学习用品、体育用品和衣物。随后,志愿者向学校赠送了视频光盘,包括介绍航空英模罗阳光辉事迹的《感动中国——罗阳》、介绍航空工业发展的《辉煌甲子》,让孩子们了解了航空工业的发展历程,最后志愿者精彩的航模飞行表演让孩子
虽然“9·3”阅兵已经落幕,但这场阅兵所展现出的大国气势与强国风范仍让很多人回味不已,内心深处更久久回荡着那种雷霆万钧的震撼。无论是“国之重器”——东风5B的重装登场,还是“关岛快递”——东风26的惊艳亮相,抑或是综合性能世界领先的99A式主战坦克轰鸣而过……  但不知您是否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曾经的阅兵主力,人称“空中美男”的歼8II系列战机已悄然不见了身影。其实,歼8II在中国空海军装备的发
航空模型运动以其严谨的科学性、浓厚的趣味性、激烈的竞争性以及超强的实践性被不同年龄、不同工作、不同条件的人们所喜爱。航空模型运动中接触和运用的知识也是非常丰富的,对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飞机结构、发动机构造和原理、无线电原理等有关知识都有所涉及。航空模型运动中蕴涵着启迪性和创造性,尤其对青少年有着深远的积极影响。在我国,20世纪40年代模型活动就在一些大城市得到开展,建国后,在
越战的技术标志  1963年1月,随着7000名美国军事顾问进入“越南共和国”(南越),美国一脚踩进“战争泥潭”,当时很少有人意识到“休伊”直升机将扮演关键作用。可是随着战争扩大,只要有美军的地方,必定少不了“休伊”旋翼发出的轰鸣声。而“休伊”直升机的照片也成为20世纪60~70年代西方主流媒体首页插图的最佳主角。1969~1970年越战最激烈的年份里,“休伊”参战数量也达到顶峰——当时美军在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