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寻找防止膜下昆虫啃咬滴灌带的方法。[方法]进行对比试验,分别选试验地为草地、试验箱、砼地,膜下昆虫选蝗虫、蟋蟀、地老虎3种,在试验地分别铺设9根滴灌带,膜下放置昆虫,每隔3d抽出部分滴灌带进行漏水检测,同时对剩余滴灌带进行通水,7月试验1次,8月重复上述试验1次。[结果]统计结果表明,昆虫在地膜覆盖条件下为获取水分而啃咬滴灌带,其大规模啃咬通常在滴灌带第2次通水之后发生,其啃咬的部位在滴灌带滴水元件附近的迷宫处,且随着通水次数的增加,滴灌带的非正常漏水点增加。[结论]膜下昆虫啃咬滴灌带是有时间段的,而且有明显的特征部位,建议对滴灌带生产原料进行改进,以防止昆虫啃咬。
关键词滴灌带;膜下昆虫;啃咬
中图分类号S27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18-06063-01
膜下滴灌是将覆膜与滴灌技术相结合的新型灌水技术,该技术具有节水、增产、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劳动强度等多种技术优势[1-3]。近年来,膜下滴灌技术在我国得到快速的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新疆农民有“没滴灌不会种地”之说,在新疆近几年来滴灌带使用面积已达到了250万hm2(3 750万亩)。在大面积推广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同时,膜下滴灌技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膜下昆虫对滴灌带啃咬的问题。
笔者针对膜下昆虫对滴灌带啃咬问题展开了相关试验,对膜下虫啃咬滴灌带的时间段进行了观测,统计分析了昆虫对滴灌带啃咬与滴灌带通水次数间的关系,探究了昆虫对滴灌带啃咬的原因及破坏规律,为产品实际生产使用中出现的此类问题及滴灌带质量鉴定提供了帮助。
1材料与方法
试验于2012年7~8月在国家节水器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基地(新疆)进行。试验用地3块分别为:1块10 m2绿化草地、1块10 m2光滑砼水泥面、1个1 200 mm×600 mm×450 mm的试验箱(箱底设有针孔式漏水)。试验材料:滴灌带选用符合GB/T19812.1单翼迷宫式滴灌带,直径16 mm、壁厚0.18 mm;试验昆虫分别为:蝗虫30只、蟋蟀50只、地老虎30只。
7月在试验用地中,对绿化草地铺设9根滴灌带,覆盖地膜,膜下放入蝗虫12只、蟋蟀20只、地老虎12只;对砼水泥面地铺设9根滴灌带,覆盖薄膜(膜上扎有小孔),膜下放入蝗虫12只、蟋蟀20只、地老虎12只;试验箱铺设滴灌带6根,箱面覆盖带有小孔的地膜,箱底有针式漏孔,箱内放入蝗虫6只、蟋蟀10只、地老虎6只。3天后,从草地、砼地、试验箱中分别抽出3根、3根、2根滴灌带,同时向剩余的滴灌带通水(第一次通水),再过3天后又从草地、砼地、试验箱分别抽出3根、3根、2根滴灌带,同时又对剩余的滴灌带通水(第二次通水),又过3天后,从3块试验地中把全部剩余的滴灌带取出。对3次试验中取出的滴灌带,分别观察记录膜下昆虫对其啃咬的情况。8月重复上述试验。
2结果与分析
2.1滴灌带的漏水点数分别对2次试验中(7月、8月)的滴灌带进行加压测试,观测其漏水情况。对第一次未通水取出的滴灌带进行正常加压测试[4],样品均未出现非正常漏水;对第2次取出的滴灌带样品(通1次水)以及第3次取出的滴灌带(通2次水)进行加压试验,滴灌带出现非正常漏水,试验结果见表1。
关键词滴灌带;膜下昆虫;啃咬
中图分类号S27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18-06063-01
膜下滴灌是将覆膜与滴灌技术相结合的新型灌水技术,该技术具有节水、增产、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劳动强度等多种技术优势[1-3]。近年来,膜下滴灌技术在我国得到快速的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新疆农民有“没滴灌不会种地”之说,在新疆近几年来滴灌带使用面积已达到了250万hm2(3 750万亩)。在大面积推广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同时,膜下滴灌技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膜下昆虫对滴灌带啃咬的问题。
笔者针对膜下昆虫对滴灌带啃咬问题展开了相关试验,对膜下虫啃咬滴灌带的时间段进行了观测,统计分析了昆虫对滴灌带啃咬与滴灌带通水次数间的关系,探究了昆虫对滴灌带啃咬的原因及破坏规律,为产品实际生产使用中出现的此类问题及滴灌带质量鉴定提供了帮助。
1材料与方法
试验于2012年7~8月在国家节水器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基地(新疆)进行。试验用地3块分别为:1块10 m2绿化草地、1块10 m2光滑砼水泥面、1个1 200 mm×600 mm×450 mm的试验箱(箱底设有针孔式漏水)。试验材料:滴灌带选用符合GB/T19812.1单翼迷宫式滴灌带,直径16 mm、壁厚0.18 mm;试验昆虫分别为:蝗虫30只、蟋蟀50只、地老虎30只。
7月在试验用地中,对绿化草地铺设9根滴灌带,覆盖地膜,膜下放入蝗虫12只、蟋蟀20只、地老虎12只;对砼水泥面地铺设9根滴灌带,覆盖薄膜(膜上扎有小孔),膜下放入蝗虫12只、蟋蟀20只、地老虎12只;试验箱铺设滴灌带6根,箱面覆盖带有小孔的地膜,箱底有针式漏孔,箱内放入蝗虫6只、蟋蟀10只、地老虎6只。3天后,从草地、砼地、试验箱中分别抽出3根、3根、2根滴灌带,同时向剩余的滴灌带通水(第一次通水),再过3天后又从草地、砼地、试验箱分别抽出3根、3根、2根滴灌带,同时又对剩余的滴灌带通水(第二次通水),又过3天后,从3块试验地中把全部剩余的滴灌带取出。对3次试验中取出的滴灌带,分别观察记录膜下昆虫对其啃咬的情况。8月重复上述试验。
2结果与分析
2.1滴灌带的漏水点数分别对2次试验中(7月、8月)的滴灌带进行加压测试,观测其漏水情况。对第一次未通水取出的滴灌带进行正常加压测试[4],样品均未出现非正常漏水;对第2次取出的滴灌带样品(通1次水)以及第3次取出的滴灌带(通2次水)进行加压试验,滴灌带出现非正常漏水,试验结果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