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编的话
随着媒体对各类养生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开始关注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因我国民众普遍缺乏医学常识,在对养生知识的学习使用中出现了很多误区。
为了更好地让读者理解中医养生,形成正确科学的养生观,我们采访了九龙堂国际医学保健研究院院长金秀莲,且看她为我们带来的深刻剖析。
金秀莲 中医师,国际针灸医师,国家推拿按摩考评师。现任九龙堂(北京)国际医学保健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中医养生康复医疗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国际健康健美长寿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首都职工医疗体育服务中心常务副主任,卫生部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劳动部首位刮痧考评员,中医养生康复医疗行业技能考核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命题组专家,教育部、卫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高级讲师。
师从国医大师针灸泰斗贺普仁教授、推拿专家臧福科教授,深得亲传贺氏三通法、大成推拿术及振腹疗法,擅长各种痛证的康复调理,针对妇女产后病、月经病也有较好的康复治疗经验,尤其通过针灸调理各种损容性疾病方面总结了宝贵的临床经验,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推广得到了广大患者及从业人员的充分肯定。著有《针灸美容学》、《中医预防保健调理师》、《中医康复调理师》,参与编著《中医拔罐》、《中医预防保健调理师》考核用书、《保健按摩师》等。
养生跟风热
近年来,电视媒体造就多位养生“大师”,他们在各类电视节目中宣传养生健康知识。观众对他们的认同与推崇,一点也不亚于娱乐明星。在电视中露脸后,出版社会及时推出相关书籍,各大书店中养生书籍的热销也反映了大众对健康的渴求。
科普知识的宣传,让大众开始关注健康,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在此过程中,一些鱼目混杂的伪专家、伪科学也开始浑水摸鱼,让大众防不胜防。
因为大多数人尤其是老年人缺乏医学常识,所以面对各类养生书籍、电视节目及养生“大师”的讲解,他们没有充分的辨别能力,也就无法去伪存真。这导致的结果是:一有养生新观念或新的养生红人出现,大众就开始跟风,昨天听信这个,今天追随那个。
面对这种盲目的跟风热,九龙堂国际医学保健研究院金秀莲院长说:“现在的各种养生科普讲座、电视节目、书籍等有好有坏——好的一方面在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健康,开始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坏的一方面在于,有些不专业不正规的所谓‘专家’,给大众带来了很多误导。其中,盲目跟风实在不可取。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我们每个人的体质、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等等都有很大差异,因此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辨证来确定自己是否适合某种养生方法,而不是一窝蜂地全部使用同一个药方或方法。”
“攒病”要不得
目前,关注养生保健的人群基本上是中老年人,大部分年轻人都因工作忙、没时间等原因无法重视自身健康。当我们的身体有些小毛病时,多数人都不在意,认为没什么大碍。只有当身体出现明显疾病症状,我们才会去看医生。
对此,金秀莲院长说:“很多人像攒钱一样地在‘攒病’,而不是在有小问题时及时解决,当小问题攒成疾病时才会有看医生的念头。为什么不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呢?为什么在有小问题时,不采用简单有效的刮痧、拔罐等方法调理一下呢?其实,很多疾病在发生前都有各种症状,如果能在早期身体不适时就通过一些方便又经济的方法调理,完全可以避免疾病的发生。”
德国飞机涡轮机的发明者德国人帕布斯·海恩,曾提出一个在航空界关于飞行安全的法则: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
此法则被推广应用在众多领域,按照海恩法则分析,当一件重大事故发生后,我们在处理事故本身的同时,还要及时对同类问题的“事故征兆”和“事故苗头”进行排查处理,以此防止类似问题的重复发生,及时解决再次发生重大事故的隐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对疾病而言,海恩法则同样适用:在疾病发生前,也有各种征兆与隐患。我们也应该像对待事故那样去预防和警惕,在未发病前就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只要结果,不要过程?
作为一名中医从业者,金秀莲院长经常到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做科普讲座。讲座现场非常活跃,咨询各种自身问题的也很多。然而有一个现象却让金院长感到无奈:“在讲座和义诊时,会遇到很多人咨询,我会首先为他们讲解疾病是如何发生、发展的,但很多人都不耐烦,他们希望我直接说如何能治好,如何能有好结果,至于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却不关心。
“举个例子,高血压是我国十大慢性病之一,我们身边有很多高血压患者。有些患者问我,如何能治好高血压。我告诉他应该改变自己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比如限制盐的摄入量、控制体重、适量运动等。但他好像并不满意,认为这样做见效太慢,而且很难做到。这就是我们面临的现状,很多人都不愿意从改变生活方式做起,不愿意慢慢健康起来,他们只想今天做了明天就见效。”
也许是我们的时代变化太快,以至于只关注结果,不关注过程,总认为过程是无趣的,只有结果才有意义。但没有过程,哪里的结果?不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又怎么能认识到自己的生活误区?又怎么能合理预防?
知其所以然
中老年人越来越关注健康,对各类健康信息都很关注,因为缺乏基本医学常识,他们掌握的健康知识往往是支离破碎不成系统的。面对各类健康信息,基本上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金秀莲院长举例说:“现在养生馆越来越多,很多人有了小问题后会去刮痧拔罐,也有些人会买刮痧板在家里刮痧。刮痧方法有很多种,因为一位专家的推荐,拍痧法开始广泛流行。很多人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身体的具体情况,也跟着使用拍痧法。事实上,一般有实症的人适合拍痧,身体虚弱的人不适合。也就是说,一种方法不会适合所有人,不能盲目使用。”
由此看来,医学常识和基础教育甚至比各种健康方法还要重要。金院长说:“我一直有一个想法,想让我们的孩子在小学阶段就开始接受祖国医学的基础教育。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基础,我们才不至于像现在这样盲目听信各种信息。也只有具备了医学基础,我们在接受各类健康养生方法时,才能搞清楚其背后的含义,从而有自己的判断和辨别。”
观念转变更重要
因为各种利益关系,很多医药、保健品等在推广时,都有夸大嫌疑。有时,他们恨不得直接说某某药物可以包治百病,或者某某治疗方法适合所有人群所有疾病。
对于养生也是如此,各种养生流派和方法种类繁多。如果没有一定医学常识,很容易被各类夸大信息所迷惑。
在无法判断真伪时,我们可以暂且相信,但不要迷信。如果有人说他无所不能包治百病,那么基本上只有一个可能——这个人不是神医就是骗子。然后我们再仔细想想:神医有那么多吗?为什么这些神医都被我碰到了?
其实,养生方法能起到的作用是预防、干预和保健,目的是“未病先防,已病防变”。金院长说:“就比如糖尿病,在没有糖尿病人群中,我们需要有良好的生活方式,避免糖尿病的发生。如果已经得了糖尿病,那我们需要防止出现各类并发症。但有些人总是希望找到一种方法治愈糖尿病,所以面对各种能治愈糖尿病的广告和药物会失去判断力。糖尿病是世界难题,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药物可以治愈。我们需要的是面对现实,接受事实,然后认真地去干预去改善。很多养生方法都需要长时间、漫长的过程积累,才能体现出效果,如果我们没有耐心,是很难见到成效的。所以,现在要改变的除了不良生活方式外,还要转变观念,先有正确的健康观,然后再去掌握各种健康方法。”
随着媒体对各类养生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开始关注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因我国民众普遍缺乏医学常识,在对养生知识的学习使用中出现了很多误区。
为了更好地让读者理解中医养生,形成正确科学的养生观,我们采访了九龙堂国际医学保健研究院院长金秀莲,且看她为我们带来的深刻剖析。
金秀莲 中医师,国际针灸医师,国家推拿按摩考评师。现任九龙堂(北京)国际医学保健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中医养生康复医疗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国际健康健美长寿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首都职工医疗体育服务中心常务副主任,卫生部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劳动部首位刮痧考评员,中医养生康复医疗行业技能考核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命题组专家,教育部、卫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高级讲师。
师从国医大师针灸泰斗贺普仁教授、推拿专家臧福科教授,深得亲传贺氏三通法、大成推拿术及振腹疗法,擅长各种痛证的康复调理,针对妇女产后病、月经病也有较好的康复治疗经验,尤其通过针灸调理各种损容性疾病方面总结了宝贵的临床经验,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推广得到了广大患者及从业人员的充分肯定。著有《针灸美容学》、《中医预防保健调理师》、《中医康复调理师》,参与编著《中医拔罐》、《中医预防保健调理师》考核用书、《保健按摩师》等。
养生跟风热
近年来,电视媒体造就多位养生“大师”,他们在各类电视节目中宣传养生健康知识。观众对他们的认同与推崇,一点也不亚于娱乐明星。在电视中露脸后,出版社会及时推出相关书籍,各大书店中养生书籍的热销也反映了大众对健康的渴求。
科普知识的宣传,让大众开始关注健康,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在此过程中,一些鱼目混杂的伪专家、伪科学也开始浑水摸鱼,让大众防不胜防。
因为大多数人尤其是老年人缺乏医学常识,所以面对各类养生书籍、电视节目及养生“大师”的讲解,他们没有充分的辨别能力,也就无法去伪存真。这导致的结果是:一有养生新观念或新的养生红人出现,大众就开始跟风,昨天听信这个,今天追随那个。
面对这种盲目的跟风热,九龙堂国际医学保健研究院金秀莲院长说:“现在的各种养生科普讲座、电视节目、书籍等有好有坏——好的一方面在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健康,开始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坏的一方面在于,有些不专业不正规的所谓‘专家’,给大众带来了很多误导。其中,盲目跟风实在不可取。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我们每个人的体质、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等等都有很大差异,因此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辨证来确定自己是否适合某种养生方法,而不是一窝蜂地全部使用同一个药方或方法。”
“攒病”要不得
目前,关注养生保健的人群基本上是中老年人,大部分年轻人都因工作忙、没时间等原因无法重视自身健康。当我们的身体有些小毛病时,多数人都不在意,认为没什么大碍。只有当身体出现明显疾病症状,我们才会去看医生。
对此,金秀莲院长说:“很多人像攒钱一样地在‘攒病’,而不是在有小问题时及时解决,当小问题攒成疾病时才会有看医生的念头。为什么不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呢?为什么在有小问题时,不采用简单有效的刮痧、拔罐等方法调理一下呢?其实,很多疾病在发生前都有各种症状,如果能在早期身体不适时就通过一些方便又经济的方法调理,完全可以避免疾病的发生。”
德国飞机涡轮机的发明者德国人帕布斯·海恩,曾提出一个在航空界关于飞行安全的法则: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
此法则被推广应用在众多领域,按照海恩法则分析,当一件重大事故发生后,我们在处理事故本身的同时,还要及时对同类问题的“事故征兆”和“事故苗头”进行排查处理,以此防止类似问题的重复发生,及时解决再次发生重大事故的隐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对疾病而言,海恩法则同样适用:在疾病发生前,也有各种征兆与隐患。我们也应该像对待事故那样去预防和警惕,在未发病前就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只要结果,不要过程?
作为一名中医从业者,金秀莲院长经常到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做科普讲座。讲座现场非常活跃,咨询各种自身问题的也很多。然而有一个现象却让金院长感到无奈:“在讲座和义诊时,会遇到很多人咨询,我会首先为他们讲解疾病是如何发生、发展的,但很多人都不耐烦,他们希望我直接说如何能治好,如何能有好结果,至于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却不关心。
“举个例子,高血压是我国十大慢性病之一,我们身边有很多高血压患者。有些患者问我,如何能治好高血压。我告诉他应该改变自己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比如限制盐的摄入量、控制体重、适量运动等。但他好像并不满意,认为这样做见效太慢,而且很难做到。这就是我们面临的现状,很多人都不愿意从改变生活方式做起,不愿意慢慢健康起来,他们只想今天做了明天就见效。”
也许是我们的时代变化太快,以至于只关注结果,不关注过程,总认为过程是无趣的,只有结果才有意义。但没有过程,哪里的结果?不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又怎么能认识到自己的生活误区?又怎么能合理预防?
知其所以然
中老年人越来越关注健康,对各类健康信息都很关注,因为缺乏基本医学常识,他们掌握的健康知识往往是支离破碎不成系统的。面对各类健康信息,基本上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金秀莲院长举例说:“现在养生馆越来越多,很多人有了小问题后会去刮痧拔罐,也有些人会买刮痧板在家里刮痧。刮痧方法有很多种,因为一位专家的推荐,拍痧法开始广泛流行。很多人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身体的具体情况,也跟着使用拍痧法。事实上,一般有实症的人适合拍痧,身体虚弱的人不适合。也就是说,一种方法不会适合所有人,不能盲目使用。”
由此看来,医学常识和基础教育甚至比各种健康方法还要重要。金院长说:“我一直有一个想法,想让我们的孩子在小学阶段就开始接受祖国医学的基础教育。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基础,我们才不至于像现在这样盲目听信各种信息。也只有具备了医学基础,我们在接受各类健康养生方法时,才能搞清楚其背后的含义,从而有自己的判断和辨别。”
观念转变更重要
因为各种利益关系,很多医药、保健品等在推广时,都有夸大嫌疑。有时,他们恨不得直接说某某药物可以包治百病,或者某某治疗方法适合所有人群所有疾病。
对于养生也是如此,各种养生流派和方法种类繁多。如果没有一定医学常识,很容易被各类夸大信息所迷惑。
在无法判断真伪时,我们可以暂且相信,但不要迷信。如果有人说他无所不能包治百病,那么基本上只有一个可能——这个人不是神医就是骗子。然后我们再仔细想想:神医有那么多吗?为什么这些神医都被我碰到了?
其实,养生方法能起到的作用是预防、干预和保健,目的是“未病先防,已病防变”。金院长说:“就比如糖尿病,在没有糖尿病人群中,我们需要有良好的生活方式,避免糖尿病的发生。如果已经得了糖尿病,那我们需要防止出现各类并发症。但有些人总是希望找到一种方法治愈糖尿病,所以面对各种能治愈糖尿病的广告和药物会失去判断力。糖尿病是世界难题,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药物可以治愈。我们需要的是面对现实,接受事实,然后认真地去干预去改善。很多养生方法都需要长时间、漫长的过程积累,才能体现出效果,如果我们没有耐心,是很难见到成效的。所以,现在要改变的除了不良生活方式外,还要转变观念,先有正确的健康观,然后再去掌握各种健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