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开发滨海新区是天津市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经过10多年的高速发展,滨海新区已经形成了经济区的基本框架,成为天津市经济的龙头。本文综合分析了滨海新区产业结构特点及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新区经济持续发展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钱纳利时空
一、滨海新区发展的经济特色
滨海新区位于天津东部临海地带,包括天津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三个功能区和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三个行政区以及东丽区、津南区的部分区域,面积2270平方公里,海岸线153公里,常住人口140万。从1994年开始,天津对滨海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建设,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入3364亿元。新区生产总值逐年增加,在招商引资和出口创汇方面为天津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目前,世界500强在新区投资了152家企业,全国有数千家企业成为新区的配套产品商。滨海新区已成为天津最大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最具发展活力和国内外投资的热点地区之一。
二、滨海新区各产业产值结构分析
(一)滨海新区三次产业结构及其相关关系
滨海新区自1994年设立以来,以“现代工业化”为发展目标,10多年来第二产业的产值比率和第三产业的产值比率均高于第一产业的产值比率。从表1中可以看出,新区第二产业的产值始终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 %以上,接近70%,在新区经济中占主体地位;第一产业比值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第三产业比值在2000年以前,逐年上升,而2000年之后开始缓慢下降,但总体比例接近30%。总的看来,第一产业的产值比率以平均10.94%的速率下降。第二产业为主体的结构格局已经确定。
从图1也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在滨海新区总产值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各产业产值结构及其变化如图1和图2所示:
(二)产业内部结构分析
1.滨海新区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分析。滨海新区自创立以来,在新区的第二产业中,工业对第二产业GDP的贡献率均保持在90%以上,除1998年外,其他年份基本上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建筑业基本上呈逐年下降趋势。
2.滨海新区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分析。滨海新区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变化比较简单,其主要特点表现为: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和第三产业的其他行业在第三产业GDP份额均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房地产业的GDP份额虽然在增长,但从1998年后其增长速度十分缓慢;而1997年后,金融保险业的GDP份额呈现负的增长速度。总之,几年来滨海新区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没有实质变化,除1999年和2000年外,按照对滨海新区第三产业GDP的贡献从大到小排列,它们依次是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其他行业、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
(三)滨海新区主导产业分析
滨海新区第二产业占据着近70%的比重,表明在新区经济发展中制造业依然发挥着较大的作用,这与全国经济中制造业的比重基本相同。从1994年到2004年,新区工业增加值由68亿元增加到830亿元,年均递增25.5%,在GDP中占69%。同时已形成电子通讯、石油化工、汽车和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其中IT制造业占新区工业总产值的40%以上,形成了以IT产业、原材料和重加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滨海新区目前的产业重点还是第二产业,投资项目主要在制造业,其中以石化、电子、汽车、轮胎、纺织为主,对第三产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物流、土地开发、水处理等领域。
三、新区经济结构问题
(一)第三产业发展缓慢
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是一个地区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从新区的产业结构分析看,1994年到2004年第三产业产值从50.75亿元上升到369.36亿元,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基本维持31%左右,所占比重明显偏低,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较小。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仍然是工业制造业,不具备一个完善的现代化综合经济区域所必需的要素。同时,和同期快速发展的第二产业相比,新区的第三产业增长趋势有所放缓,这将影响新区经济未来的协调持续发展。
第二产业一直是滨海新区经济的主体,第三产业发展不足。这种经济结构特点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发展战略导向问题。滨海新区是我国老工业基地,以中央企业为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企业办社会、企业与地方两套系统各自独立的做法,制约第三产业发展。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天津一直主观上把工业摆在首位,只是在近两年才加大产业调整力度,使第三产业相对建区时有所增长。
(二)产业链不完善
主导产业处于产业链低端,发挥不出产业聚集效应。如: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第一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由2000年的439.8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1450亿元,实现产值翻番,年均增长25.74%,占新区工业总产值45%左右,产值规模约占全国6%,经济效益继续在全国领先。但是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主要是产品的加工和装配,而产品技术进步和更新的来源掌握在跨国公司,产业整体仍处于世界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环节。
(三)新区民营经济发展比重小
作为一个新兴区域,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可减少国家投资,解决就业问题,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经验证明,民营经济对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发挥重大作用。但目前经济新区民营经济发展缓慢,在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仅为10%,对拉动新区经济快速增长还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滨海新区和浦东新区三次产业结构演化轨迹的比较
判断一国或一地区的产业结构状况,首先应考察其三次产业的状况,关于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产业结构的演进的基本情况,从宏观结构来看,在中国实施对外开放初期的1993年,浦东新区三次产业的产值构成分别为1.29%、69.78%和28.92%,滨海新区三次产业的产值构成分别为2.16%、65.94%和31.90%。所以,在新区初创时期,这两个新区的差距并不十分明显,滨海新区第三产业的产值比例还高于浦东新区的第三产业产值比例。但是,经过近10年的经济发展和结构演化,到2001年,浦东新区三次产业的产值构成分别为0.56%、52.17%和47.27%,滨海新区三次产业的产值构成分别为0.87%、68.29%和31.58%。浦东新区的产业结构即将进入钱纳利时空的第二阶段,而滨海新区仍然处于钱纳利时空的第一阶段。进入新世纪,尽管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的主导产业均为第二产业,但是,浦东新区将会在不久的未来实现产业结构质的跨越,即第三产业的产值比率将超越第二产业的产值比率,达到20世纪80年代德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产业结构水平。而滨海新区要实现第三产业产值比率超越第二产业产值比率的国际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目标仍需要较长的时期。
四、滨海新区产业结构发展对策和建议
(一)滨海新区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效应
根据表1,以1994-2004年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运用EViews软件,得到模型:
由模型(1)可以得出,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较高,第二产业产值比率下降1%,第三产业产值比率就可上升0.9815%。因此,滨海新区提升第三产业的主要途径之一是调整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
(二)调整新区产业结构,提高经济辐射力
1.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新区2010年发展目标确定第三产业比重要达到10%。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利用自身区位优势,首先发展物流业,形成海、空、港一体的国际物流运作体系。要加快建设天津港,使其成为国际化深水大港、东北亚地区国际集装箱主枢纽和中国北方最大的散货主干港;要扩建滨海国际机场,实现和首都机场实质性联合,形成航空货运为主;同时,加快铁路和高等级公路建设,形成快速交通网络体系。其次,加快金融业发展,支持新区离岸金融市场和中国北方国有资产交易市场的建设。最后,发展房地产业,2010年新区人口将达到300万人,房地产业要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建造宜居的海滨城市。
2.做强主导产业,发挥优势产业带动作用和产业集聚效应,向周边地区延伸产业链,带动环渤海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新区要充分发挥主导产业的辐射作用,延伸产业链,利用环渤海地区的各种资源,吸引为新区内大企业服务的中小型专业化配套企业,扶持其做大做强,并能为其他地区的相关产业提供零配件,加大新区产业的聚集力。产业链的完善可以把主导产业紧紧地围成一圈,消除产业之间的缝隙,形成产业的聚集效益,提高产业竞争力。新区应充分发挥对外开放优势,认真研究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要继续加快支柱产业的发展,扩大招商引资的规模和水平,提高引进外资质量,以优惠政策引导企业从事高端科技产品的研发,鼓励外资企业设立研发中心,促进产业的升级;加快企业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开发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的建设,支持高校与企业合作建设研究开发机构和实施产学研一体化,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3.支持本地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发展,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本地企业要抓住机遇,争创民族品牌,积极参与自身主业的研发工作,提高企业竞争实力,提升盈利空间,推动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在民营企业方面,政府一是要鼓励民营企业为新区内“龙头”企业提供配套服务,从而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集聚程度;政府要牵头为民营企业发展融资提供贷款保证,制定信用担保及监督、预警的相关政策与法规,健全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机制,整合资源优势,迅速壮大实力和规模;金融机构必须积极进行创新建设,建立信贷产品开发机制,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国民待遇的信贷支持和优质金融服务。
(三)发展多元化经济,注重自身实力的壮大
面对入世的挑战和合营期的到来,滨海新区须尽快改变以外资为主导的经济结构,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在吸引外资的同时,注意向内资倾斜。尽快实现经济结构、产品结构的多元化以及资金和市场的多元化,壮大自身的经济实力,增强新区经济的稳定性。
(四)加快投资软环境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几年来,滨海新区新建了十几条道路,津滨快速轨道正在建设中,南北不通,东西不畅的状况基本解决。一批垃圾、污水处理项目即将启动,临港、滨海两大变电站也将完成。这些重大工程建设将显著提高滨海新区基础设施水平。在大力改善投资硬环境的同时,还要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包括出台一系列应对我国入世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政策、法规,完善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各类市场体系,改善经营环境,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注重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推动社会进步,加强生态保护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白仲林,李军.天津滨海新区与上海浦东新区三次产业结构特征及其变迁的比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7):49-52.
[2]人民银行塘沽中心支行课题组.制约滨海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J].华北金融,2006,(4):16-18.
[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地区研究所课题组.天津滨海新区:我国北方发展的战略性新亮点[J].宏观经济研究,2005,(6):6-8.
[4]贾艳杰,魏秋霞.天津滨海新区区域经济特点、问题与对策[J].经济地理,2002,(7):399-402.
(作者通讯地址: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 天津 300134)
开发滨海新区是天津市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经过10多年的高速发展,滨海新区已经形成了经济区的基本框架,成为天津市经济的龙头。本文综合分析了滨海新区产业结构特点及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新区经济持续发展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钱纳利时空
一、滨海新区发展的经济特色
滨海新区位于天津东部临海地带,包括天津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三个功能区和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三个行政区以及东丽区、津南区的部分区域,面积2270平方公里,海岸线153公里,常住人口140万。从1994年开始,天津对滨海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建设,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入3364亿元。新区生产总值逐年增加,在招商引资和出口创汇方面为天津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目前,世界500强在新区投资了152家企业,全国有数千家企业成为新区的配套产品商。滨海新区已成为天津最大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最具发展活力和国内外投资的热点地区之一。
二、滨海新区各产业产值结构分析
(一)滨海新区三次产业结构及其相关关系
滨海新区自1994年设立以来,以“现代工业化”为发展目标,10多年来第二产业的产值比率和第三产业的产值比率均高于第一产业的产值比率。从表1中可以看出,新区第二产业的产值始终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 %以上,接近70%,在新区经济中占主体地位;第一产业比值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第三产业比值在2000年以前,逐年上升,而2000年之后开始缓慢下降,但总体比例接近30%。总的看来,第一产业的产值比率以平均10.94%的速率下降。第二产业为主体的结构格局已经确定。
从图1也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在滨海新区总产值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各产业产值结构及其变化如图1和图2所示:
(二)产业内部结构分析
1.滨海新区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分析。滨海新区自创立以来,在新区的第二产业中,工业对第二产业GDP的贡献率均保持在90%以上,除1998年外,其他年份基本上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建筑业基本上呈逐年下降趋势。
2.滨海新区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分析。滨海新区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变化比较简单,其主要特点表现为: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和第三产业的其他行业在第三产业GDP份额均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房地产业的GDP份额虽然在增长,但从1998年后其增长速度十分缓慢;而1997年后,金融保险业的GDP份额呈现负的增长速度。总之,几年来滨海新区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没有实质变化,除1999年和2000年外,按照对滨海新区第三产业GDP的贡献从大到小排列,它们依次是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其他行业、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
(三)滨海新区主导产业分析
滨海新区第二产业占据着近70%的比重,表明在新区经济发展中制造业依然发挥着较大的作用,这与全国经济中制造业的比重基本相同。从1994年到2004年,新区工业增加值由68亿元增加到830亿元,年均递增25.5%,在GDP中占69%。同时已形成电子通讯、石油化工、汽车和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其中IT制造业占新区工业总产值的40%以上,形成了以IT产业、原材料和重加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滨海新区目前的产业重点还是第二产业,投资项目主要在制造业,其中以石化、电子、汽车、轮胎、纺织为主,对第三产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物流、土地开发、水处理等领域。
三、新区经济结构问题
(一)第三产业发展缓慢
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是一个地区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从新区的产业结构分析看,1994年到2004年第三产业产值从50.75亿元上升到369.36亿元,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基本维持31%左右,所占比重明显偏低,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较小。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仍然是工业制造业,不具备一个完善的现代化综合经济区域所必需的要素。同时,和同期快速发展的第二产业相比,新区的第三产业增长趋势有所放缓,这将影响新区经济未来的协调持续发展。
第二产业一直是滨海新区经济的主体,第三产业发展不足。这种经济结构特点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发展战略导向问题。滨海新区是我国老工业基地,以中央企业为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企业办社会、企业与地方两套系统各自独立的做法,制约第三产业发展。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天津一直主观上把工业摆在首位,只是在近两年才加大产业调整力度,使第三产业相对建区时有所增长。
(二)产业链不完善
主导产业处于产业链低端,发挥不出产业聚集效应。如: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第一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由2000年的439.8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1450亿元,实现产值翻番,年均增长25.74%,占新区工业总产值45%左右,产值规模约占全国6%,经济效益继续在全国领先。但是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主要是产品的加工和装配,而产品技术进步和更新的来源掌握在跨国公司,产业整体仍处于世界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环节。
(三)新区民营经济发展比重小
作为一个新兴区域,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可减少国家投资,解决就业问题,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经验证明,民营经济对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发挥重大作用。但目前经济新区民营经济发展缓慢,在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仅为10%,对拉动新区经济快速增长还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滨海新区和浦东新区三次产业结构演化轨迹的比较
判断一国或一地区的产业结构状况,首先应考察其三次产业的状况,关于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产业结构的演进的基本情况,从宏观结构来看,在中国实施对外开放初期的1993年,浦东新区三次产业的产值构成分别为1.29%、69.78%和28.92%,滨海新区三次产业的产值构成分别为2.16%、65.94%和31.90%。所以,在新区初创时期,这两个新区的差距并不十分明显,滨海新区第三产业的产值比例还高于浦东新区的第三产业产值比例。但是,经过近10年的经济发展和结构演化,到2001年,浦东新区三次产业的产值构成分别为0.56%、52.17%和47.27%,滨海新区三次产业的产值构成分别为0.87%、68.29%和31.58%。浦东新区的产业结构即将进入钱纳利时空的第二阶段,而滨海新区仍然处于钱纳利时空的第一阶段。进入新世纪,尽管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的主导产业均为第二产业,但是,浦东新区将会在不久的未来实现产业结构质的跨越,即第三产业的产值比率将超越第二产业的产值比率,达到20世纪80年代德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产业结构水平。而滨海新区要实现第三产业产值比率超越第二产业产值比率的国际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目标仍需要较长的时期。
四、滨海新区产业结构发展对策和建议
(一)滨海新区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效应
根据表1,以1994-2004年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运用EViews软件,得到模型:
由模型(1)可以得出,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较高,第二产业产值比率下降1%,第三产业产值比率就可上升0.9815%。因此,滨海新区提升第三产业的主要途径之一是调整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
(二)调整新区产业结构,提高经济辐射力
1.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新区2010年发展目标确定第三产业比重要达到10%。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利用自身区位优势,首先发展物流业,形成海、空、港一体的国际物流运作体系。要加快建设天津港,使其成为国际化深水大港、东北亚地区国际集装箱主枢纽和中国北方最大的散货主干港;要扩建滨海国际机场,实现和首都机场实质性联合,形成航空货运为主;同时,加快铁路和高等级公路建设,形成快速交通网络体系。其次,加快金融业发展,支持新区离岸金融市场和中国北方国有资产交易市场的建设。最后,发展房地产业,2010年新区人口将达到300万人,房地产业要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建造宜居的海滨城市。
2.做强主导产业,发挥优势产业带动作用和产业集聚效应,向周边地区延伸产业链,带动环渤海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新区要充分发挥主导产业的辐射作用,延伸产业链,利用环渤海地区的各种资源,吸引为新区内大企业服务的中小型专业化配套企业,扶持其做大做强,并能为其他地区的相关产业提供零配件,加大新区产业的聚集力。产业链的完善可以把主导产业紧紧地围成一圈,消除产业之间的缝隙,形成产业的聚集效益,提高产业竞争力。新区应充分发挥对外开放优势,认真研究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要继续加快支柱产业的发展,扩大招商引资的规模和水平,提高引进外资质量,以优惠政策引导企业从事高端科技产品的研发,鼓励外资企业设立研发中心,促进产业的升级;加快企业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开发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的建设,支持高校与企业合作建设研究开发机构和实施产学研一体化,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3.支持本地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发展,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本地企业要抓住机遇,争创民族品牌,积极参与自身主业的研发工作,提高企业竞争实力,提升盈利空间,推动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在民营企业方面,政府一是要鼓励民营企业为新区内“龙头”企业提供配套服务,从而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集聚程度;政府要牵头为民营企业发展融资提供贷款保证,制定信用担保及监督、预警的相关政策与法规,健全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机制,整合资源优势,迅速壮大实力和规模;金融机构必须积极进行创新建设,建立信贷产品开发机制,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国民待遇的信贷支持和优质金融服务。
(三)发展多元化经济,注重自身实力的壮大
面对入世的挑战和合营期的到来,滨海新区须尽快改变以外资为主导的经济结构,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在吸引外资的同时,注意向内资倾斜。尽快实现经济结构、产品结构的多元化以及资金和市场的多元化,壮大自身的经济实力,增强新区经济的稳定性。
(四)加快投资软环境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几年来,滨海新区新建了十几条道路,津滨快速轨道正在建设中,南北不通,东西不畅的状况基本解决。一批垃圾、污水处理项目即将启动,临港、滨海两大变电站也将完成。这些重大工程建设将显著提高滨海新区基础设施水平。在大力改善投资硬环境的同时,还要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包括出台一系列应对我国入世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政策、法规,完善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各类市场体系,改善经营环境,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注重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推动社会进步,加强生态保护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白仲林,李军.天津滨海新区与上海浦东新区三次产业结构特征及其变迁的比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7):49-52.
[2]人民银行塘沽中心支行课题组.制约滨海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J].华北金融,2006,(4):16-18.
[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地区研究所课题组.天津滨海新区:我国北方发展的战略性新亮点[J].宏观经济研究,2005,(6):6-8.
[4]贾艳杰,魏秋霞.天津滨海新区区域经济特点、问题与对策[J].经济地理,2002,(7):399-402.
(作者通讯地址: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 天津 30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