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长征精神是红军百折不挠的象征,是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难险阻的一座丰碑,是中华民族知难而进、奋发图强精神的升华。在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征程中,弘扬长征精神,对当代军校学员进行革命理想主义教育、积极乐观主义教育、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和团结协作精神教育,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对培塑“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长征精神;军校学员;思想政治素养
1934年——193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完成了举世闻名的25000里长征(主要指中央红军走的路程,有学者研究指出整个长征的里程数为6.5万里),长征的胜利,不仅锻造了一个伟大的党、一支伟大的军队、一个伟大的领袖,更孕育了一种伟大的精神——长征精神。长征精神蕴含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对当代军校学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对于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成为“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长征精神的内涵
8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胜利会师,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不轨图谋,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大转移。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也创造和体现了人类最高境界的精神力量。长征精神是我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在长征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革命精神,是我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一)长征精神体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
习主席说,我军之所以能够战胜各种艰难困苦、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最根本的就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的军魂和命根子,永远不能变,永远不能丢。长征途中,广大红军将士,正是始终抱定“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革命理想和信念,胸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奋斗精神,宁愿饿死、累死、战死,也不愿掉离革命的队伍,长征是一种磨难,更是对理想信念的一种考验。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是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
(二)长征精神体现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血性胆气
“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红军老前辈”。长征,是从突破敌人的重重包围开始的。红军将士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猛烈进攻。长征开始时一年中战斗380多次,日行70里,数以万计的红军将士抛头颅洒热血,献出宝贵的生命。这种英勇顽强的血性精神是克敌制胜的重要保证,是我军战斗力的重要源泉。
(三)长征精神体现了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情怀
长征每走一步都凝聚着战士的血与汗。红一方而军从瑞陕北时,平均每公里就有三、四个红军战士献出宝贵的生命,但他们在死亡和困苦面前始终保持着旺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川康青边大草原,千晨茫茫无人烟;风雪雨霜多变化,沼泽泥潭漫无边。天无飞鸟长空鸣,地无虫儿藏草间;红军英雄从此过,噶曲河水笑开脸。”这首《草地行军歌》就是当时晚会上编唱的歌曲。乐观向上、勇往直前是红军将士的伟大品格,也是长征精神的重要體现。而红军的乐观并不是一味和盲目的乐观,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和前途的远见卓识的基础上的,是科学的、革命的乐观主义。
(四)长征精神体现了团结协作的大局意识
红军将士在长征途中,相互团结、相互爱护,充分体现出以团结协作精神为代表的革命集体主义精神。兵不食则官不食,兵不暖则官不暖,对于负伤和生病的战士,干部为他们抬担架,让出马来给他们骑。正因为有着这样深厚的官兵情谊,极大地激发了官兵们的战斗精神和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信心,涌现出了十八壮士抢渡大渡河等英雄壮举。为什么红军长征过程中能够创造出那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为什么能够克服数不清的艰难险阻?那就是因为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那种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讲纪律的团结协作精神。
二、弘扬长征精神 提升军校学员思想政治素养
(一)以国防和军队改革为契机,用长征精神坚定军校学员“听党指挥”的政治信念
习主席指出,我军之所以能够战胜各种艰难困苦、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最根本的就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艰险绝伦的长征,自然条件的险象环生,敌人的围追堵截,党内分裂主义的干扰,对每个革命战士都是一次坚定理想信念的严峻考验。尽管他们不知道战略转移何时才能结束,不知道长征的落脚点在哪里,但他们深信“只要跟着党走,跟着抗日救国的理想走,就会有前途”“不论我们自己能否到达胜利的彼岸,我们的旗帜一定能到达”。当前军队改革,是适应新形势下使命任务特点,关系能否建成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也是新时代下的“长征”。面对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这场整体性、革命性变革,作为军校学员,必须像革命前辈那样始终把信仰举过头顶、视使命重于生命,不断强化“听党指挥”的政治意识。
一要在思想上“跟得上”。面对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伟大事业,必须认真学习贯彻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真学深学中充分明晰改革强军的重大战略意图,全面认清我军职能定位与使命要求,对改革保持清醒认知、强烈认同和坚定信心。二要在政治上“分得清”。当前,改革进程加速推进,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愈加错综复杂、思想思潮愈加多元多变。因此,必须锤炼过硬的党性和绝对的忠诚,确保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保持高度一致。
(二)以实战化要求为牵引,用长征精神锻造军校学员“能打胜仗”的战斗本领
长征的胜利展现了红军过硬的杀敌本领,这种本领都是在训练和实战中摔打磨练出来的。不怕苦累、艰苦奋斗是我军的政治本色,是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我军战斗力的重要源泉。邓小平曾指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1]红军长征中形成的艰苦奋斗精神,是我军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传家法宝,也是我们履行历史使命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精神。用红军不怕苦累、艰苦奋斗的精神教育当代军校学员,对培养战斗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在教学中严格执行“为战教战”的要求。强化战斗力标准的刚性和权威性,牢固树立“教为战,学为战,练为战”理念,组织教学、锻造人才。在教学活动中开展军事属性浓、院校特色足的比武竞赛,掀起崇军尚武的“军校味道”。二是在训练中牢固树立“训练场就是战场”的理念。在开展军事基础、军事技能训练过程中多安排强度大,对抗性强的内容,让学员在校园内就能够“练打仗、上战场”,在近似打仗实战的氛围里摔打磨砺勇猛顽强的战斗作风、意志和品质。
(三)以点滴养成为基础,用长征精神锤炼军校学员“作风优良”的道德品质
习主席一再强调,作风优良才能塑造英雄部队,作风松散可以搞垮常胜之师。红军在长征途中,严格遵守组织纪律和群众纪律,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严明的组织纪律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当代军校学员不可或缺的品质。
一是要从点滴开始严抓细抠。过硬作风体现在战时,培养在平时。坚决杜绝形式主义,端正学风、真打实备谋打赢;坚决祛除浮躁之风,严慎细实、稳扎稳打求胜利;坚决摆脱和平积习,脚踏实地、攻坚克难打基础,使学员时时处处都能展现军人阳刚之气、雷厉之风。二是要从细节入手严格执纪。始终把条令条例、规章制度作为规范自我言行的重要法宝,进一步强化法制观念、号令意识,于细微处见真招,于无声处查隐患,坚决防止和克服“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现象、“钻空捡漏、擦边打底”倾向。
参考文献
[1]石仲泉·红军长征与长征精神[J]·苏区研究.2015(1).
关键词:长征精神;军校学员;思想政治素养
1934年——193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完成了举世闻名的25000里长征(主要指中央红军走的路程,有学者研究指出整个长征的里程数为6.5万里),长征的胜利,不仅锻造了一个伟大的党、一支伟大的军队、一个伟大的领袖,更孕育了一种伟大的精神——长征精神。长征精神蕴含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对当代军校学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对于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成为“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长征精神的内涵
8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胜利会师,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不轨图谋,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大转移。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也创造和体现了人类最高境界的精神力量。长征精神是我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在长征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革命精神,是我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一)长征精神体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
习主席说,我军之所以能够战胜各种艰难困苦、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最根本的就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的军魂和命根子,永远不能变,永远不能丢。长征途中,广大红军将士,正是始终抱定“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革命理想和信念,胸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奋斗精神,宁愿饿死、累死、战死,也不愿掉离革命的队伍,长征是一种磨难,更是对理想信念的一种考验。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是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
(二)长征精神体现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血性胆气
“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红军老前辈”。长征,是从突破敌人的重重包围开始的。红军将士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猛烈进攻。长征开始时一年中战斗380多次,日行70里,数以万计的红军将士抛头颅洒热血,献出宝贵的生命。这种英勇顽强的血性精神是克敌制胜的重要保证,是我军战斗力的重要源泉。
(三)长征精神体现了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情怀
长征每走一步都凝聚着战士的血与汗。红一方而军从瑞陕北时,平均每公里就有三、四个红军战士献出宝贵的生命,但他们在死亡和困苦面前始终保持着旺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川康青边大草原,千晨茫茫无人烟;风雪雨霜多变化,沼泽泥潭漫无边。天无飞鸟长空鸣,地无虫儿藏草间;红军英雄从此过,噶曲河水笑开脸。”这首《草地行军歌》就是当时晚会上编唱的歌曲。乐观向上、勇往直前是红军将士的伟大品格,也是长征精神的重要體现。而红军的乐观并不是一味和盲目的乐观,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和前途的远见卓识的基础上的,是科学的、革命的乐观主义。
(四)长征精神体现了团结协作的大局意识
红军将士在长征途中,相互团结、相互爱护,充分体现出以团结协作精神为代表的革命集体主义精神。兵不食则官不食,兵不暖则官不暖,对于负伤和生病的战士,干部为他们抬担架,让出马来给他们骑。正因为有着这样深厚的官兵情谊,极大地激发了官兵们的战斗精神和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信心,涌现出了十八壮士抢渡大渡河等英雄壮举。为什么红军长征过程中能够创造出那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为什么能够克服数不清的艰难险阻?那就是因为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那种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讲纪律的团结协作精神。
二、弘扬长征精神 提升军校学员思想政治素养
(一)以国防和军队改革为契机,用长征精神坚定军校学员“听党指挥”的政治信念
习主席指出,我军之所以能够战胜各种艰难困苦、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最根本的就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艰险绝伦的长征,自然条件的险象环生,敌人的围追堵截,党内分裂主义的干扰,对每个革命战士都是一次坚定理想信念的严峻考验。尽管他们不知道战略转移何时才能结束,不知道长征的落脚点在哪里,但他们深信“只要跟着党走,跟着抗日救国的理想走,就会有前途”“不论我们自己能否到达胜利的彼岸,我们的旗帜一定能到达”。当前军队改革,是适应新形势下使命任务特点,关系能否建成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也是新时代下的“长征”。面对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这场整体性、革命性变革,作为军校学员,必须像革命前辈那样始终把信仰举过头顶、视使命重于生命,不断强化“听党指挥”的政治意识。
一要在思想上“跟得上”。面对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伟大事业,必须认真学习贯彻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真学深学中充分明晰改革强军的重大战略意图,全面认清我军职能定位与使命要求,对改革保持清醒认知、强烈认同和坚定信心。二要在政治上“分得清”。当前,改革进程加速推进,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愈加错综复杂、思想思潮愈加多元多变。因此,必须锤炼过硬的党性和绝对的忠诚,确保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保持高度一致。
(二)以实战化要求为牵引,用长征精神锻造军校学员“能打胜仗”的战斗本领
长征的胜利展现了红军过硬的杀敌本领,这种本领都是在训练和实战中摔打磨练出来的。不怕苦累、艰苦奋斗是我军的政治本色,是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我军战斗力的重要源泉。邓小平曾指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1]红军长征中形成的艰苦奋斗精神,是我军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传家法宝,也是我们履行历史使命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精神。用红军不怕苦累、艰苦奋斗的精神教育当代军校学员,对培养战斗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在教学中严格执行“为战教战”的要求。强化战斗力标准的刚性和权威性,牢固树立“教为战,学为战,练为战”理念,组织教学、锻造人才。在教学活动中开展军事属性浓、院校特色足的比武竞赛,掀起崇军尚武的“军校味道”。二是在训练中牢固树立“训练场就是战场”的理念。在开展军事基础、军事技能训练过程中多安排强度大,对抗性强的内容,让学员在校园内就能够“练打仗、上战场”,在近似打仗实战的氛围里摔打磨砺勇猛顽强的战斗作风、意志和品质。
(三)以点滴养成为基础,用长征精神锤炼军校学员“作风优良”的道德品质
习主席一再强调,作风优良才能塑造英雄部队,作风松散可以搞垮常胜之师。红军在长征途中,严格遵守组织纪律和群众纪律,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严明的组织纪律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当代军校学员不可或缺的品质。
一是要从点滴开始严抓细抠。过硬作风体现在战时,培养在平时。坚决杜绝形式主义,端正学风、真打实备谋打赢;坚决祛除浮躁之风,严慎细实、稳扎稳打求胜利;坚决摆脱和平积习,脚踏实地、攻坚克难打基础,使学员时时处处都能展现军人阳刚之气、雷厉之风。二是要从细节入手严格执纪。始终把条令条例、规章制度作为规范自我言行的重要法宝,进一步强化法制观念、号令意识,于细微处见真招,于无声处查隐患,坚决防止和克服“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现象、“钻空捡漏、擦边打底”倾向。
参考文献
[1]石仲泉·红军长征与长征精神[J]·苏区研究.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