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el___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长期以来,重语言轻文化一直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通病。提到外语教学,人们普遍认为就是学习它的语音、语法和词汇,把这三方面学好就意味着掌握了一门外语。这种传统方法教育出来的学生虽然有相当的听、说、读、写能力和一定的知识面,但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这门外语。作者在文中论述了在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及方法。
  关键词: 日语教学 文化差异 文化导入
  
  一位学生和日本友人外出用餐,席间日本朋友问:“ビールをもう少しいかがですか(再喝点啤酒吧)。”学生答道:“いいえ、いらないです(不喝了)。”
  作为交流手段,这样的表达未尝不可,但是更地道的说法是:“もういいです。”这是因为いいです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用法。(1)表示赞许,许可,“好的”、“可以”、“行”等;(2)婉言拒绝“不要了”、“算了”等。
  如果要表达拒绝、否定的意思,中国人就会用否定形式“不”,比如“不要”、“不好”等,而日本人更多的是用肯定的形式,因为日本人认为,明确提出自己的主张会否定别人,从而导致冲突,伤害对方。因此,日本人为了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不管在什么场合都极力回避否定,尽量避免因为自己的语言而伤害别人。即使认为对方是错误的,也不简单说一个“不”字。同样,在对方发出邀请时,日本人认为用否定的形式拒绝会辜负别人的一番好意,所以以肯定的形式回答。“もういいです”说明自己的状态:我已经满足了。这样,既表达了否定的意思,又不会伤害对方。这是日本人含蓄表达的一种典型体现。
  文化特点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上,如果脱离该民族的社会、文化、经济等背景,只是孤立地学习语言,就无异于“只见树木不见林”。以上例子就是因为不了解文化的差异而引起的语用失误。
  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相互渗透的。文化是通过社会习得的知识,而语言则是人类特殊的语言能力通过后天社会语言环境的触发而习得的一套知识系统,因此语言属于文化的一部分。可以说语言反映社会文化,是文化的载体。它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众多的细节。
  但是我国的日语教学,因理论认识上的局限,在教学中对文化因素的导入缺少自觉性、计划性和系统性。我认为只有加强这种文化因素的导入,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日语的同时,了解日本的哲学、历史及社会风俗习惯,加深对语言现象的理解,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语言文化修养。
  二、中日文化的差异
  1.价值观念的差异。
  价值观念是人类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由于中日两国所处的地理环境、社会发展过程的不同,其价值观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由于中日两国之间源远流长的交往历史,很多人认为中日两国是“同文同种”,具有极其相似的文化特性,认为共同的文化渊源使得中日两国之间不应该存在什么文化壁垒,彼此之间应该很容易沟通理解。但是现实情况恰恰相反,越是认为中日文化相似,越是一厢情愿地希望对方按照己方的行为模式为人处世,在现实中反而越容易四处碰壁,遭到对方的强烈反感和排斥,遇到很多完全预想不到的困惑和不解。
  2.文化习俗的差异。
  文化习俗是在不同的社会地域环境中的两种不同的生活经验的产物,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中日两国分属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两国在思维逻辑上因为受到地理环境、文化环境的影响,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就拿形象思维来说,两国都比较擅长形象比喻,然而比喻的对象不同,在中国有句俗语:“姜还是老的辣。”而日本由于海洋的影响,用乌龟作比喻:“亀の甲より年の功。”日本人喜欢乌龟,将其看做吉祥、长寿的象征,但是现代中国人除了长寿以外,更容易想到贬义的用法。在日本,有的交通宣传牌上除了“请不要超速”等文字提示外,旁边还会画一个大乌龟,意思是让司机像乌龟那样慢慢开车。在中国,和乌龟相关的词多是贬义词,如“缩头乌龟”、“乌龟王八蛋”、“龟儿子”等。
  3.宗教信仰的差异。
  宗教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宗教是不同文化的表现形式,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和文化背景,体现不同的文化传统。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华夏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和为贵、中庸之道、和而不同的政治思想,厚德载物、兼容天下的政治价值取向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主要内容。根据1981年在日本的宗教调查,当时日本的宗教人口为两亿多,是总人口的两倍以上。大部分成人有两三种不同的信仰,此为日本宗教的特征,因为江户时代的檀家制度強制性地使佛教成为家庭的宗教,明治时代国家神道的氏子制度使神道教进入家庭,因而佛教及神道教便成为一般日本家庭的宗教信仰。
  三、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途径
  如果在教学中只是一味地讲授单词、语法等单纯的语言知识,学生没有意识到中日文化的差异,就不具备克服文化语言交际障碍的“免疫力”,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进行文化渗透教育。
  1.利用教材进行文化渗透教育。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使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接触和了解相关的日本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概况。关于日本的风俗习惯、人际关系及生活方式在现行教材中都有体现。关键是教师应该有这样的意识。
  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提前查阅相关知识,课堂讨论及系统介绍等方式引导学生逐渐接触语言反映的文化背景。除了对课本知识的讲解之外,还要和母语进行适当的对比,以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异同点。
  2.适当进行情景模拟练习,增强教学互动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良好的交际氛围中学习。可以选择一些有助于提高交际能力的材料,模拟现实生活的场景,如打电话、问候、道谢、机场送别等,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表演。可以采用语言游戏,角色扮演等形式,还可以利用照相机、手机的摄影功能进行点评。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寓教于乐,使他们可以学以致用,体会语言中传递的文化信息。
  3.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中多媒体的作用日益增强,借助多媒体和网络等平台,教学可以从视、听、触多维度展开。这弥补了纸质教材的不足,可以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信息量大且图文声像并茂,使学生感觉到原汁原味的日本文化及风土人情,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接触网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网络上查找资料,通过邮箱布置作业,提供好的音频资料,让这些科技产品在学习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引导学生注意平时的知识积累。
  除了课堂教学以外,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和体会两种语言及文化的差异,在阅读文学作品和报刊时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习俗、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识。
  
  参考文献:
  [1]靳卫卫.走进日本[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6.
  [2]大野晋.日本語をさかのぼる[M].日本:岩波新書,1974.11.
  [3]金田一春彦.日本語[M].日本:岩波新書,1979.3.
  [4]刘宗和.日语与日本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其他文献
摘 要: 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虽然数学课程是高中阶段的主课之一,但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有不少学生对高中数学课程产生了畏难情绪,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此,教师应采取必要的教学策略,不断激发学生对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
摘 要: 学生的认识活动实践上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过程,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发展智力因素的前提和保证,是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呢?首先,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其次,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再次,培养学生热烈的学习情感;最后,培养学生坚强的学习意志。  关键词: 非智力因素 动机 兴趣
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创新,则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正确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
摘 要: 探究性教学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在实施探究性教学的过程中,一些教师对探究性学习存在一些误区。文章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从创设教学情境、拓宽教学背景、强调动手操作、加强交流协作、理论联系实际等五个方面阐述了在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策略。  关键词: 新课改 小学数学教学 探究性策略    一、创设探究情境,激发探究意识  
摘 要: 小学数学新课标犹如一缕春风,为小学数学教育带来了希望的春天。它在为小学数学教师开创新天地的同时,也向他们提出了新的挑战。怎样突破传统的教学瓶颈,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成为每位执教者必须深思的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创设情境,正确引导学生;启发式教学与讨论式教学双管齐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重视教学设计的反思与完善。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新课标 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