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持续和谐,有赖于政府管理的不断创新。现阶段,我国社会中有许多不和谐的现象存在,暴露出政府职能定位上的缺陷,其根源在于体制性障碍。本文结合实际探讨了和谐社会构建中政府建设的途径与建议。认为只有实现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型,实现政府管理体制的创新,才能打破体制性障碍,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动力。
关键词:和谐社会 服务型政府 建设途径
现代学者对和谐的内涵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认为:"和谐是事物本质中差异面的同一,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一种状态,它是反映矛盾统一体在其发展过程中对立面之间所表现出来的协调性、一致性、平衡性、完整性和合乎规律性的辩证法范畴,它是矛盾同一性的表现形式之一。"和谐社会是人类对美好社会的理想追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理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一个表现为充满民主与法制、公平正义的社会,是一个诚心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应当是一个相对富裕、稳定有序的社会,社会资源分配公正,社会利益协调,人们拥有平等发展的机会,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其次,在价值层面上,人们有较强的公民意识和良好的公民道德,形成有利于凝聚人心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
目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背景下,我们摸索进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道路,在不断的创新中前进。立足我国具体实际,对国内外的专家和学者的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坚持服务型政府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在国内一些地方进行试点,取得成功经验然后逐步推广。
一、健全协调配合机制,防范政府间缺位和越位现象的发生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到了要进行大部门体制改革,指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规范行政行为,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设,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规范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我国正处在前所未有的经济、政治、社会的全面改革时代,政府是这场改革的发动机和推进器。在这场汹涌澎湃的改革大潮中,政府也必须进行自身的改革。从各国政府发展史可以看出,政府职能变化有三个基本阶段。一是统治职能为主的阶段;保护公民自由、财产、生存、安全等基本人权为主的阶段。为公民提供教育、社会保障、低息住房等全方位公共福利为主的阶段。对应的公共行政模式是:权力行政模式,强权力弱服务行政模式--以行使行政权力为主的方式履行政府职能,达成公共行政目标。二是权力服务行政模式;权力服务混合行政模式--以行使行政权力和保护公民及社会组织权利并重的方式履行政府职能,达成公共行政目标。三是服务行政模式;弱权力强服务行政模式--弱化行政权力,以保护公民及社会组织权利和为全社会提供服务为主的方式履行政府职能,达成公共行政目标。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中国公共行政模式将由传统的权力行政模式在转型时期内逐渐发展为权力--服务混合行政模式,最终实现服务行政模式。
二、完善政府公共财政职能
公共财政建设是服务型政府的经济基础,如果没有公共财政提供资金保证,服务型政府只会成为"空中楼阁"。目前,我国公共服务滞后很大的原因就是公共财政体制不健全,因此,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使财政回归公共性对于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有重要意义。
(一)使财政资金回归公共性。
公共财政之所以冠之以"公共"二字,就在于公共财政资源的公共性和非盈利性。公共财政是为了满足公共需要而产生的,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公共财政所运用的地方是公共领域,因此,凡不能纳入社会公共需要领域的事项,财政就不去介入。因此,要保证公共服务的供给,就必须使财政资金回归公共性。这就要求政府把财政资金从经营性和竞争性领域退出,把财政资金运用到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方面来,逐步提高财政对政权建设、教育文化、科学事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公共需要的保障能力。
(二)增加社会保障资金投入。
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能。首先,政府应该通过多种渠道积极筹措资金,解决社保基金缺口问题,例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建立稳定的财政拨款机制。其次,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均衡企业负担,降低征收成本,应在条件成熟时尽早开征社会保障税。再次,应将社会保障基金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三、转变观念,以公众服务为导向
服务型政府这种理论也只有被人们(特别是政府工作人员)掌握,只有内化为人们的理念,服务型政府才能顺利推进。世界著名管理大师杜拉克指出"当今社会不是一场技术,也不是软件、速度的革命,而是一场观念上的革命。"从本质上说,政府也是一个服务性"产业",是一个以公民为顾客关系到国家兴衰的服务性"产业"。政府的主要宗旨、任务就是为了提供服务,新公共管理者认为,政府应以公民为导向。从而改变了传统管制型政府模式下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对政府的职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位,把社会公众真正放在了一个平等的位置上,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服务者的角色。政府不再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封闭官僚机构,而是负有责任的"企业家",公民则是公共服务的"消费者"-"公民"或"顾客"。企业家政府应该是以公民的需求为导向,并为其提供高质量、高效率服务的政府。所以,更新传统的行政观念、树立"以公众为导向"的公共服务理念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首要任务。为此,必须努力树立以下几种观念。
(一)牢固树立人民主人观、权力服务观。
我国长期以来都在追求树立一种以人为本的行政理念,即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官员是为人民服务的。但是,我国现实情况中的行政理念却与理想的理念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在我国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中,形成的是官员中心观、权力服从观,领导高高在上,群众与领导之间是绝对的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这不仅造成了领导与群众之间的割裂,更是颠倒了两者之间的公仆关系,造成"官重民轻,官显民微"的心态。服务型政府建设,就必须摒弃这些观念,代之以正确的权力观。一是树立人民主人观。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政府受人民的委托履行法定职权,官员代表人民行使人民授予的权力。只有树立人民主人观,才能抑制权力的扩张,杜绝滥用权力和以权谋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才能为民众提供良好的服务,维护公共利益;二是树立权力服务观。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理所当然地要为人民服务。但由于政府的权力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行政强制权,极易造成在权力运用过程中忽视权力来源的现象,把命令与服从摆在权力运用的首位,淡化了权力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府,就要求在权力运用中始终把服务放在首位,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服务人民、造福人民。
(二)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
中国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核心是执政为民,因此,与其相适应的行政文化建设应该重点围绕执政为民而强化依法行政、廉洁从政、高效理政、责任行政的意识。
在当前新的历史时期,依法行政是行政管理部门的必然选择和当务之急,依法行政能够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维护。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新理念,要求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范围内,通过法定方式、途径、严格依照法定程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务和社会事务,保障依法行政的新的文化氛围的形成。
廉洁奉公是行政人员为人民服务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行政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当前群众非常关心的问题是政府廉政建设、民愤最大的问题是为政不廉,人民要求党政人员廉洁奉公,即公务人员经济上要清白、政治上要公正,全心全意当好公仆。树立廉洁从政的意识,要求做到:遵纪守法,不以权谋私;秉公尽责,不假公济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
四、提高政府公务员的服务素质
建设一支具有公共服务精神的现代公务员队伍,是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必然选择。要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就必须大力培养公务员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就必须提高公务员的业务能力、服务本领,就必须强化公务员的"公仆意识",努力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这是政府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重中之重。
公务员作为人民的"公仆",要勤于政务、勤于服务,要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时时刻刻把人民的酸甜苦辣放在心上,勤于思考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想出解决的办法;要深入基层,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多听取来自多方面的意见,作为决策的依据;要勤于观察基层、群众、企业的工作、生产、生活情况,勤于观察工作发展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勤于看书,随时为自己补充能量;要勤于掌握工作的第一手资料,勤于动手解决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要勤于跑到基层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了解人民的公共服务需求和面临的困难并予以解决。
五、结束语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建设服务型政府涉及到更复杂的权力关系、利益关系等等的调整,其建设难度可想而知。这些困难来自公众的传统的顺从型和地域型行政文化,来自政府部门执政理念转变的滞后,来自诸多非政府组织的职能未能得以全面发挥作用,还有来自服务型政府建设理论不足,也有来自实践操作等技术层次的欠缺。这些表明:在和谐社会下进行服务型政府建设是涉及领域广泛的多方面变革,需要政府社会公民的共同参与,而把这些参与因素协调起来,却无疑是一件难事。就必须充分认识到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艰巨性、长期性,要在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根据各地具体情况,扎实稳妥地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进而推进社会和谐发展。尽管服务型政府建设任务艰巨,道路漫长,存在困难与阻力,只要通过政府自身的努力,通过社会的共同推进,明确目标、坚定信心,我们就一定能够克服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将会遇到的种种难题,尽早建成让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参考文献:
[1]孙学玉.《企业型政府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俞可平.《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引论》[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
[3]李景鹏.《中国政治发展的理论研究纲要》[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
[4]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5]王惠岩.《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王沪宁.《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何晓瑜,女,就职于浙江广播电视大学义乌学院,目前主要从事行政管理学的教学工作。
关键词:和谐社会 服务型政府 建设途径
现代学者对和谐的内涵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认为:"和谐是事物本质中差异面的同一,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一种状态,它是反映矛盾统一体在其发展过程中对立面之间所表现出来的协调性、一致性、平衡性、完整性和合乎规律性的辩证法范畴,它是矛盾同一性的表现形式之一。"和谐社会是人类对美好社会的理想追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理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一个表现为充满民主与法制、公平正义的社会,是一个诚心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应当是一个相对富裕、稳定有序的社会,社会资源分配公正,社会利益协调,人们拥有平等发展的机会,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其次,在价值层面上,人们有较强的公民意识和良好的公民道德,形成有利于凝聚人心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
目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背景下,我们摸索进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道路,在不断的创新中前进。立足我国具体实际,对国内外的专家和学者的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坚持服务型政府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在国内一些地方进行试点,取得成功经验然后逐步推广。
一、健全协调配合机制,防范政府间缺位和越位现象的发生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到了要进行大部门体制改革,指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规范行政行为,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设,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规范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我国正处在前所未有的经济、政治、社会的全面改革时代,政府是这场改革的发动机和推进器。在这场汹涌澎湃的改革大潮中,政府也必须进行自身的改革。从各国政府发展史可以看出,政府职能变化有三个基本阶段。一是统治职能为主的阶段;保护公民自由、财产、生存、安全等基本人权为主的阶段。为公民提供教育、社会保障、低息住房等全方位公共福利为主的阶段。对应的公共行政模式是:权力行政模式,强权力弱服务行政模式--以行使行政权力为主的方式履行政府职能,达成公共行政目标。二是权力服务行政模式;权力服务混合行政模式--以行使行政权力和保护公民及社会组织权利并重的方式履行政府职能,达成公共行政目标。三是服务行政模式;弱权力强服务行政模式--弱化行政权力,以保护公民及社会组织权利和为全社会提供服务为主的方式履行政府职能,达成公共行政目标。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中国公共行政模式将由传统的权力行政模式在转型时期内逐渐发展为权力--服务混合行政模式,最终实现服务行政模式。
二、完善政府公共财政职能
公共财政建设是服务型政府的经济基础,如果没有公共财政提供资金保证,服务型政府只会成为"空中楼阁"。目前,我国公共服务滞后很大的原因就是公共财政体制不健全,因此,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使财政回归公共性对于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有重要意义。
(一)使财政资金回归公共性。
公共财政之所以冠之以"公共"二字,就在于公共财政资源的公共性和非盈利性。公共财政是为了满足公共需要而产生的,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公共财政所运用的地方是公共领域,因此,凡不能纳入社会公共需要领域的事项,财政就不去介入。因此,要保证公共服务的供给,就必须使财政资金回归公共性。这就要求政府把财政资金从经营性和竞争性领域退出,把财政资金运用到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方面来,逐步提高财政对政权建设、教育文化、科学事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公共需要的保障能力。
(二)增加社会保障资金投入。
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能。首先,政府应该通过多种渠道积极筹措资金,解决社保基金缺口问题,例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建立稳定的财政拨款机制。其次,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均衡企业负担,降低征收成本,应在条件成熟时尽早开征社会保障税。再次,应将社会保障基金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三、转变观念,以公众服务为导向
服务型政府这种理论也只有被人们(特别是政府工作人员)掌握,只有内化为人们的理念,服务型政府才能顺利推进。世界著名管理大师杜拉克指出"当今社会不是一场技术,也不是软件、速度的革命,而是一场观念上的革命。"从本质上说,政府也是一个服务性"产业",是一个以公民为顾客关系到国家兴衰的服务性"产业"。政府的主要宗旨、任务就是为了提供服务,新公共管理者认为,政府应以公民为导向。从而改变了传统管制型政府模式下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对政府的职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位,把社会公众真正放在了一个平等的位置上,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服务者的角色。政府不再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封闭官僚机构,而是负有责任的"企业家",公民则是公共服务的"消费者"-"公民"或"顾客"。企业家政府应该是以公民的需求为导向,并为其提供高质量、高效率服务的政府。所以,更新传统的行政观念、树立"以公众为导向"的公共服务理念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首要任务。为此,必须努力树立以下几种观念。
(一)牢固树立人民主人观、权力服务观。
我国长期以来都在追求树立一种以人为本的行政理念,即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官员是为人民服务的。但是,我国现实情况中的行政理念却与理想的理念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在我国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中,形成的是官员中心观、权力服从观,领导高高在上,群众与领导之间是绝对的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这不仅造成了领导与群众之间的割裂,更是颠倒了两者之间的公仆关系,造成"官重民轻,官显民微"的心态。服务型政府建设,就必须摒弃这些观念,代之以正确的权力观。一是树立人民主人观。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政府受人民的委托履行法定职权,官员代表人民行使人民授予的权力。只有树立人民主人观,才能抑制权力的扩张,杜绝滥用权力和以权谋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才能为民众提供良好的服务,维护公共利益;二是树立权力服务观。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理所当然地要为人民服务。但由于政府的权力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行政强制权,极易造成在权力运用过程中忽视权力来源的现象,把命令与服从摆在权力运用的首位,淡化了权力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府,就要求在权力运用中始终把服务放在首位,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服务人民、造福人民。
(二)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
中国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核心是执政为民,因此,与其相适应的行政文化建设应该重点围绕执政为民而强化依法行政、廉洁从政、高效理政、责任行政的意识。
在当前新的历史时期,依法行政是行政管理部门的必然选择和当务之急,依法行政能够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维护。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新理念,要求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范围内,通过法定方式、途径、严格依照法定程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务和社会事务,保障依法行政的新的文化氛围的形成。
廉洁奉公是行政人员为人民服务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行政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当前群众非常关心的问题是政府廉政建设、民愤最大的问题是为政不廉,人民要求党政人员廉洁奉公,即公务人员经济上要清白、政治上要公正,全心全意当好公仆。树立廉洁从政的意识,要求做到:遵纪守法,不以权谋私;秉公尽责,不假公济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
四、提高政府公务员的服务素质
建设一支具有公共服务精神的现代公务员队伍,是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必然选择。要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就必须大力培养公务员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就必须提高公务员的业务能力、服务本领,就必须强化公务员的"公仆意识",努力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这是政府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重中之重。
公务员作为人民的"公仆",要勤于政务、勤于服务,要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时时刻刻把人民的酸甜苦辣放在心上,勤于思考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想出解决的办法;要深入基层,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多听取来自多方面的意见,作为决策的依据;要勤于观察基层、群众、企业的工作、生产、生活情况,勤于观察工作发展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勤于看书,随时为自己补充能量;要勤于掌握工作的第一手资料,勤于动手解决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要勤于跑到基层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了解人民的公共服务需求和面临的困难并予以解决。
五、结束语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建设服务型政府涉及到更复杂的权力关系、利益关系等等的调整,其建设难度可想而知。这些困难来自公众的传统的顺从型和地域型行政文化,来自政府部门执政理念转变的滞后,来自诸多非政府组织的职能未能得以全面发挥作用,还有来自服务型政府建设理论不足,也有来自实践操作等技术层次的欠缺。这些表明:在和谐社会下进行服务型政府建设是涉及领域广泛的多方面变革,需要政府社会公民的共同参与,而把这些参与因素协调起来,却无疑是一件难事。就必须充分认识到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艰巨性、长期性,要在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根据各地具体情况,扎实稳妥地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进而推进社会和谐发展。尽管服务型政府建设任务艰巨,道路漫长,存在困难与阻力,只要通过政府自身的努力,通过社会的共同推进,明确目标、坚定信心,我们就一定能够克服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将会遇到的种种难题,尽早建成让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参考文献:
[1]孙学玉.《企业型政府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俞可平.《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引论》[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
[3]李景鹏.《中国政治发展的理论研究纲要》[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
[4]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5]王惠岩.《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王沪宁.《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何晓瑜,女,就职于浙江广播电视大学义乌学院,目前主要从事行政管理学的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