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叶圣陶曾经说过,对于语言文字的训练,语感训练是最重要的,一个人可以不具备鉴赏文艺的能力,但是要加强语感的训练,因为这对于治事接物百益而无一害。所谓语感是一种能力,表现在对语言文字有个迅速、直接的感悟,是语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语感,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学生通过规范自己的语言表达从而培养的对文字意会的能力,语感并非先天形成,它是感性与理性的综合与统一。小学生的语感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语感能力;学生;语言训练
一、情景调动
“要想学会游泳得先下水。”学生语感激发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增加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是因为语感的形成是需要通过反复的实践来感受获得的。在激发学生对言语的理解时,不能只讲言语如何如何好,要让学生充分领悟到课文中蕴含的思想主旨,体悟作者自身的生活与审美体验,在教学实践中,特别要注意塑造为建立语感的生活情景,让学生情不自禁地结合自身生活情景,并且积极地融入课堂实践中,从而为训练语感创设有利的条件。以此方法,就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也就能化被动的情景熏陶为积极的情景营造,在潜移默化、循序渐进中训练自身的语感。
二、示范激发
在教学实践中,这样的问题是比较常见的,由于部分课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太远,加上小学生本身的生活经验与阅历不够,往往小学生对暗含在课文中的思想感受不足,无法将这些情感表达出来,从而难以体悟到语感。这个时候教师就要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对课文进行范读,将作品中提到的理趣、神情通过声调加以传达,使学生达到耳与心谋,对课文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曾经有一位从事语文教学的专家与教师分享教语文的窍门,他给出了言简意赅的回答——“跟我读”。这简单的三字“跟我读”是极具教育艺术的,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这三个字“跟我读”更便于激发学生“我要读”的情感,并且激发学生把书读好的愿望;二是“跟我读”,这三个字实际上本身就是一个良好的引导学生读书的过程,教师可以在学生很难把握的一些具有表现力的段落,进行专门的范读,以将教师的主导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学生在听读中受到老师带给自己的潜移默化的语感熏陶。
三、品赏塑造
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人热爱汉字就能游刃有余地运用文字。在阅读训练中,对关键词的正确把握是至关重要的,学生通过品析关键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加强对汉字艺术魅力的领略,就能够加快语感的塑造。
如,在课文《黄果树瀑布》中,笔者为学生描述听到瀑布水流声的心理感受。
师:为了形象地表现听到瀑布水流的感受,作者在课文中用到了一个传神、生动的词语。请大家朗读课文并找出这个词语,然后在词语下面标上重点符号。
生:在“飘”这个词上做了特殊符号。师:请默读课文第三段,体会一下这个动词蕴含的含义。
生:声音本身不可触摸不可看见,当作者用“飘”这个动词后,让人感受到声音是可以看见,也是可以触摸的。同时“飘”让我联想到声音就像一条美丽的彩带,缓缓从远处飘来,又好像从我身边静静地飘过,轻而柔。
师:就是这样,仅仅一个“飘字就能使我们感受到充满声音美与外形美的瀑布。
从上面的教学片段我们可以得知,使学生在品读文章中感受到瀑布的声响,作者巧妙地通过文字将瀑布情景逼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不禁发出如临其境的感叹,所有的主观感受都得益于作者对词语准确传神的运用,学生的具体语感也在探究课文本身思想要旨中逐渐形成。
四、朗读提升
重视朗读和默读的要求在新课标中被指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认知文章内容、了解文章大意上有所体现。因此,对文章反复朗诵,便于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与艺术表现手法。诵读文章最利于表達文章感情。委婉处自有委婉,激昂处自有激昂,悲怆处自有悲怆,沧桑中不乏沧桑,使我解文中意,懂文中情。像《沁园春·雪》的雄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豪放等等,通过反复诵读,循序渐进,课文内容也就不难理解了,也培养了学生欣赏和鉴别的能力。
五、读写强化
柳斌曾指出:“学生语文水平的提升,只有在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只有在学生自身主动参与的语文课上才能实现。”在语文课标中提出要加强对语言感悟、积累和运用的重视,也就是要注重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以强化学生的语感。所以,作为老师,课堂上应该善于引导,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在课堂外应当丰富自身的阅读量,注重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尽力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顿悟,对文字的灵敏,只有这样,才能对他们文学素养的提高起到相应作用。
参考文献:
周培化.浅谈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J].教育教学刊,2014(10).
编辑 薛直艳
关键词:语感能力;学生;语言训练
一、情景调动
“要想学会游泳得先下水。”学生语感激发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增加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是因为语感的形成是需要通过反复的实践来感受获得的。在激发学生对言语的理解时,不能只讲言语如何如何好,要让学生充分领悟到课文中蕴含的思想主旨,体悟作者自身的生活与审美体验,在教学实践中,特别要注意塑造为建立语感的生活情景,让学生情不自禁地结合自身生活情景,并且积极地融入课堂实践中,从而为训练语感创设有利的条件。以此方法,就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也就能化被动的情景熏陶为积极的情景营造,在潜移默化、循序渐进中训练自身的语感。
二、示范激发
在教学实践中,这样的问题是比较常见的,由于部分课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太远,加上小学生本身的生活经验与阅历不够,往往小学生对暗含在课文中的思想感受不足,无法将这些情感表达出来,从而难以体悟到语感。这个时候教师就要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对课文进行范读,将作品中提到的理趣、神情通过声调加以传达,使学生达到耳与心谋,对课文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曾经有一位从事语文教学的专家与教师分享教语文的窍门,他给出了言简意赅的回答——“跟我读”。这简单的三字“跟我读”是极具教育艺术的,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这三个字“跟我读”更便于激发学生“我要读”的情感,并且激发学生把书读好的愿望;二是“跟我读”,这三个字实际上本身就是一个良好的引导学生读书的过程,教师可以在学生很难把握的一些具有表现力的段落,进行专门的范读,以将教师的主导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学生在听读中受到老师带给自己的潜移默化的语感熏陶。
三、品赏塑造
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人热爱汉字就能游刃有余地运用文字。在阅读训练中,对关键词的正确把握是至关重要的,学生通过品析关键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加强对汉字艺术魅力的领略,就能够加快语感的塑造。
如,在课文《黄果树瀑布》中,笔者为学生描述听到瀑布水流声的心理感受。
师:为了形象地表现听到瀑布水流的感受,作者在课文中用到了一个传神、生动的词语。请大家朗读课文并找出这个词语,然后在词语下面标上重点符号。
生:在“飘”这个词上做了特殊符号。师:请默读课文第三段,体会一下这个动词蕴含的含义。
生:声音本身不可触摸不可看见,当作者用“飘”这个动词后,让人感受到声音是可以看见,也是可以触摸的。同时“飘”让我联想到声音就像一条美丽的彩带,缓缓从远处飘来,又好像从我身边静静地飘过,轻而柔。
师:就是这样,仅仅一个“飘字就能使我们感受到充满声音美与外形美的瀑布。
从上面的教学片段我们可以得知,使学生在品读文章中感受到瀑布的声响,作者巧妙地通过文字将瀑布情景逼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不禁发出如临其境的感叹,所有的主观感受都得益于作者对词语准确传神的运用,学生的具体语感也在探究课文本身思想要旨中逐渐形成。
四、朗读提升
重视朗读和默读的要求在新课标中被指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认知文章内容、了解文章大意上有所体现。因此,对文章反复朗诵,便于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与艺术表现手法。诵读文章最利于表達文章感情。委婉处自有委婉,激昂处自有激昂,悲怆处自有悲怆,沧桑中不乏沧桑,使我解文中意,懂文中情。像《沁园春·雪》的雄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豪放等等,通过反复诵读,循序渐进,课文内容也就不难理解了,也培养了学生欣赏和鉴别的能力。
五、读写强化
柳斌曾指出:“学生语文水平的提升,只有在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只有在学生自身主动参与的语文课上才能实现。”在语文课标中提出要加强对语言感悟、积累和运用的重视,也就是要注重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以强化学生的语感。所以,作为老师,课堂上应该善于引导,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在课堂外应当丰富自身的阅读量,注重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尽力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顿悟,对文字的灵敏,只有这样,才能对他们文学素养的提高起到相应作用。
参考文献:
周培化.浅谈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J].教育教学刊,2014(10).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