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课程改革的重新审视与实践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verneverl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进行了十多年,为什么多的是课程结构、课程设置的改革?为什么改革的活跃者总是自上而下的设计者、管理者、政策制定者?为什么‘出招’的不是广大的实践工作者,‘唱主角’的教师们的专业品质并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
  审视新课程改革进行的这十多年,最活跃的是课程改革,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具体表现在课程设置的“动骨动肉”、教学方法的“求新求异”。现在的学校教育,课程设置确实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确实活跃了,教学方法、手段确实多样了。还有的学校将国外的课程引进来进行课改实验,更增添了“风采”。不少学校在介绍办学经验与特色时,都能列举出让人“眼花缭乱”的课程设置与教的方法改变的事例。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给人的感觉是有起色,有成绩,挺“给力”的。
  然而,轰轰烈烈的新课改却又让人泛起层层隐忧,不断产生发自内心深处的追问:改了这十多年,为什么多的是课程结构、课程设置的改革?为什么改革的活跃者总是自上而下的设计者、管理者、政策制定者?为什么“出招”的不是广大的实践工作者,“唱主角”的教师们的专业品质并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现在,这个也动了,那个也改了,一批批“新鞋”造出来了,甚至一条条“新路”开辟出来了,可师生们在这“新舞台”上,穿着“新鞋”,走着“新路”,却没有产生十分幸福的新感受,创办出社会所期望的人民满意的教育?师生们面对课改举措,虽然在不断“接招”,但课堂教学其实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用知识培养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走内涵式教育发展之路的“壮观”情景,也没有真正呈现。师生们的生存状态并没有得到大的改观,有些地区甚至在恶化;学生的课业负担没有得到减轻,有些地区甚至加重,仍旧十分繁重。
  诚然,课改的成绩不容否定。可我们还需要时时进行审视和思考:课改到底应该改什么,或者说要在哪儿改,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素质,才能突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审视思考1:现行的课程理念、课程结构到底怎么样?还需不需要学校再做大动作,如再删减,再添加?
  如果认为现行的课程结构还是不尽如人意,还需要在学校内做一番调整。那么,持此看法的学校,必然会在课程结构的改变上下功夫。现在有的学校的课改,就是在课程设置上大做文章,加法做得多,基本没有减法,国内加的不够,国外的课程也加进来了。这样做造成的结果是,一线的教师要么“接不住”新课程设置,因为没有系统的专业培训和准备;要么成为教学的旁观者,因为引进的课程教师教不了。审视思考的结论是:课程结构改革必要,但改变结构,不必然带来课改的实质性变化,不必然产生素质教育的效益。
  审视思考2:改方法,改手段,改模式,就能实现课改目的吗?
  现在的教学改革,有些学校在教学方法、手段、模式、形式等方面做了不少文章,不惜采用强力的行政手段来推动。学校教的方法新颖了,手段多样了,学习场所变化了,各种模式生成了,教学组织方式也有变化了。这种偏重于操作性的教学改变,形式虽然新了,但新的形式也没有带来实质性的变化。看看常态课的质量,看看教师专业核心素质的提高情况,看看学生学习的增益程度,看看师生内心的切实体验、外显的生活面貌,就不难得出结论:教师课堂上教的执行状态并不理想,课堂上教与学的改变并不大。显然,学生学习方法的变化,也不必然带来内涵素质的提高以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增强。
  审视思考3: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应该关注什么?
  义务教育阶段近万节课的总课时数,高中阶段也不低于4000课时,高中生要拿到144学分。12年的读书生活,每个学生要上15000节左右的课。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主要发生在课堂,课堂师生实践的内容主要是知识。人们往往认为,教师是带着丰富的知识走进课堂的,学生是知识的学习者、获得者。但仔细分析一下,就可以看到,教师需要两方面知识才能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一是具体的一个个学科知识,二是一般的呈现具体知识的教育知识。后者的知识其实是更为重要的知识,也是教师缺乏的知识。
  在审视思考中,必然会有醒悟,醒悟之后,必然会考虑今后课改的发展重心。我校在对课改做审视省思之后,形成了如下认识:新课程的理念、结构、内容安排是值得肯定的,是不宜再做大动作的。学校所要做的重要工作是抓好落实,抓好课程的适度调整与开发。在教学改革的认识上,我们认为,教学方法的改革、手段的多样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方法、手段使用中所指向的目标——课程实施的质量。课程实施重要的是教师专业化的素养,说得明确些,教师认识知识的能力、呈现知识的智慧、运用知识的价值取向,是深化课改的关键,是“攻关”的战略重点。课改关键在教改,关键在教师参与;教师参与关键在教的觉醒及能力的提高,关键在教师产生强烈的内在需求。只要教师在课堂上,在工作内容——知识的处理上享受到特有的幸福,收获专业发展的成功,课改的群众基础就会有保证。
  其实,教师转化知识的能力和水平,才是课改“攻关”的难点和重点。所谓教师转化知识的能力,不是组织行为学习的教学组织能力,如强化学生的记忆性学习、强化学生习题性学习、强化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的交往性学习等教学组织活动,而是教师要具备如下两种能力,即教之先对教的精熟的拥有,教之中呈现知识使认识得以发生的实现程度。在教之先对教的精熟的拥有方面,教师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不能深刻理解和整体把握知识。很难想象,一个对知识只理解到80%的教师,能将学生培养到100%的认识水平;一个对知识的内涵实质一知半解的教师,能对学生进行全面理解的教学。在教之中呈现知识,引发学生实现对知识的认识方面,教师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能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直接、直观地意识到的学习形态。不难看到,现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大多还是知识转移、知识搬家式的,由知识到知识的教学,这样的教学必然发生知识灌输、知识的“生吞活剥”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就不能说是素质教育的质量有了保障,就不能说本校课改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基于上述认识,我校的课改思路是:对现行课程结构,只做适合本校的调整和适度的改变;对各种教学方法、手段、模式,只推荐教师借鉴,不强行推行。我校将课改的“重头戏”放在内涵式发展上,放在用知识培养学生的素质上,放在课堂教学素质的养成上。而要落实这一思想,关键是教师,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我校促进课改的重心是:以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为重,让教师做到“教之先的拥有”,让学生获得“学之中的实现”。我们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做法是:与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建立教师发展学校,以理性的力量催生实践的硕果。通过细致的、深入到备课和上课中进行现场的指导培训,一节课一节课地研究、实践,落实切实提高教师处理知识的能力和呈现知识的水平,将课改、教改引向深入。
  由兴奋于改课程、改方法,到兴奋于改教学,促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由学校内部的埋头行动,到与学者融合,开展契约式的理性实践,使我们尝到了甜头:教师整体把握、深刻理解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为“教之先的拥有”创造了条件;教师在业务精熟的前提下,追求课堂内教与学的实质改变,让每节课名至实归,让学生直接、直观地意识到,让每个问题不再成为问题,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让每个学生的第一反应都正确。这些描述在我校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教师们积极的理想追求。在这样的追求中,我校一些教师的课堂发生了质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有了新的面貌,教学质量进一步得到提高。
  让师生在教改中唱主角,让师生在实践中收获“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之悦的幸福与享受,在幸福与享受中,体现出“把人类的一切事务教给一切人的艺术”的教育本真,这就是我们推动课改、教改的信念和实践的宗旨。
  □ 编辑 王雪莉
其他文献
为了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制度,建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监督保障机制,充分发挥督学对全县中小学校、幼儿园的监督、指导与服务作用,使督导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达到全方位、全覆盖的目的,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特确立本责任区督学工作模式。  责任区督学工作基本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学校标准化建设为宗旨,以履行督学职责为主体,以深化片区推进为主题,以实施督学责任区工作“114”工程为
我校是一所集农广校、职业中专学校和技工学校为一体的综合中等职业学校,新毕业的青年教师明显增多,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比较少,很难适应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如何才能尽快提升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呢?我校从2010年初开始,创造性地进行了通过教学督导评估和有计划地打造精品课程来提高学校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探索实践,现已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不仅学生满意度较高,而且有多人次在国家省市教学大赛中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