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5月19日,“妈妈之家”在四川都江堰城北馨居板房安置点成立。这个为地震中的丧子母亲提供援助的公益组织,目前已成为国内持续跟踪同一群体,开展心理援助时间跨度最久的社工项目。
创始人刘猛告诉记者,这个项目计划周期为七年,到2015年5月18日结束,但根据现在的情况看,“妈妈之家”对丧子母亲的援助将长期进行下去。
4月7日,清明收假第一天,付冠玉把儿子送到幼儿园,就来到了“妈妈之家”,比约定的上课时间早了一个小时。
这一天,和付冠玉一起来听课的有十几位妈妈。“妈妈之家”母亲大学的课程安排,是由志愿者丁妮老师给大家讲授《教师的基本素养》。付冠玉说,这并不是让妈妈都当老师,而是为了使妈妈们站上台时,能够有一个自信的展示。
与四年前本刊记者采访“妈妈之家”时相比,如今“妈妈之家”的妈妈数量并没有变化,依然是240位。但新的变化也有不少,妈妈们不仅有了更多的自信,有的也有能力把爱心回馈给更多需要的人,妈妈志愿者队伍由此应运而生。
用“妈妈之家”创始人刘猛的话说,“一切都来得那么自然。”
精神依托
在“妈妈之家”,姓氏加一个“姐”字,是大家相互间最亲切的称呼。虽然只有33岁,付冠玉也被大家称为付姐。
如果不是有备而来,记者根本无法将付姐与一个有丧子之痛的母亲联系在一起。也许是原来做过售货员的关系,付姐说话语调明快,普通话相当标准。
记者与付姐交流的第一个话题,就是她即将满6周岁的儿子:今年要不要上学呢?听说小男孩晚一点上学更好,是吗?付姐说,儿子现在上幼儿园大班,是老师的小帮手,帮小朋友洗手绢、叠被子都做得有模有样,学习也不用她操心。
说到新近发生的南京虐童案件,付姐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她说,那位养母也许并不是存心的,只是自己情绪不好,控制不住自己,其实很可怜的。
付姐回忆说,“5·12”地震中,两岁多的儿子和公婆一起走了。“朝夕相处的亲人在你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不在了,自己也不知道还有什么活下去的必要,心里对一切都不在乎了,表现出来的就是喜怒无常,真的无法自我控制,那时身边的亲人最倒霉了。”
2009年再生育后,付姐总是拿这个儿子和失去的孩子比较。儿子稍微有一点调皮,她都特别生气,尽管知道那是小孩子的天性。其实她也明白,这是因为自己在心里并没有完全接纳这个儿子。
“妈妈之家”让付姐接触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她很庆幸自己当初还能有“去看一看”的好奇心理,“妈妈之家”的妈妈们也经常发自内心地说:世界给我们关上了一扇门,刘老师又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
“在这里,丧子母亲、再孕妈妈不再是对我们特定的称呼,什么话题都可以说,不用担心被别人瞧不起。在这里还可以学到东西,这算是我们的意外收获,我们学会了使用各种手机软件、电脑,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起来。”
付姐告诉记者,“妈妈之家”是志愿者带领妈妈们一起探索育儿知识、亲子关系、母仪修养等领域,让自己在与孩子相处时非常自信。“应该说,妈妈们或多或少都还有一些心理问题,先是不怎么接纳再生育的孩子,再就是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如果不是在这个大家庭里,可能永远都不知道自己的问题。”
这几年,如果没有特殊事情,每周二或周三,逢母亲大学上课,付姐是一定要来的。每周六下午的亲子活动,她也会带着儿子来。
“‘妈妈之家’直到现在依然是我的精神支柱,来到这里,和妈妈们聊聊天,有不懂的事情相互咨询一下,人就好放松。”
“妈妈之家”带给付姐的也有心态上的真实改变。她说,自己以前销售化妆品,凡事都跟人攀比,发了工资就去买衣服,虚荣心很强。对丈夫也总是不满意,夫妻关系一度很紧张。
“听刘老师讲,人简单生活最好,接纳自己才能接纳别人。想要生活幸福,首先要心甘情愿付出,不图回报……”付姐笑着说,听了刘老师的话,她就试着调整心态,发现老公也变得那么好。有朋友夫妻吵得不可开交时,她用这个道理去劝架,结果一劝就通了。
学会分享
甘姐今年41岁。地震时,9岁的儿子走了,她的魂也没了。2010年,她又有了宝贝儿子。
如今和甘姐聊天,她说得最多的便是亲子教育。她告诉记者,在“妈妈之家 ”的学习,让她懂得了孩子要享有充分自由的成长空间,不能因为自己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强迫孩子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即使孩子学习成绩非常差,但只要品行端正,那他就是一个幸福有用的人。甘姐说,这是刘老师讲的话,她印象很深,对自己很有用,让她与5岁的儿子沟通起来也变得简单。
甘姐以每个家庭都会遇到的孩子看电视太多为例,告诉记者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律性。她与儿子约定,早晨起来不准开电视,下午可以看的时间要协商。最初,儿子根本做不到,哭闹得很凶,但她坚持约定不松口。一个月后,儿子放学回家,就会主动问她什么时间可以开电视,看多少时间,不管喜欢的节目是否演完,儿子都会主动关电视。“让孩子看到你的坚持,他就知道怎么做是对的啦。”甘姐说。
志愿者告诉妈妈们,如果谁有好的话题和经验,都可以站上母亲大学的讲台与大家分享。甘姐希望有一天能走上讲台,与妈妈们分享自己的亲子教育经。
汶川县映秀镇的王姐也曾在“妈妈之家 ”待过一段时间,如今她家在镇上经营一家“顺河旅馆”,三层小楼是灾后政府统一修建的,一楼自己住,二三楼的四间房子做了客房。
王姐的大女儿在地震中走了,当时,她背着刚出生不久的小儿子,从距镇上最远的中滩堡村头道桥组发疯一般跑到漩口中学找女儿。彻底绝望后,她哭喊着,傻愣愣地朝着都江堰方向走,早已忘记后面背着的儿子,直到一对夫妇拦下了她,她才机械地让儿子喝了奶。也是这对夫妇把她送进都江堰,把她送到“妈妈之家”接受了心理治疗。
那段时间,王姐根本不知道自己接受的叫心理治疗,等精神慢慢好起来,听别人说,自己才记下了。王姐说,她永远感谢给她做心理治疗的人,他们让她感受到了温暖,也学会了坚强。 一天公益
刘猛告诉记者,因为某些方面的原因,“妈妈之家”无法用于公益组织注册。2011年4月25日,刘猛组建的无业务主管单位的公益组织“成都市一天公益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简称“一天公益”)正式在成都市民政局注册。“妈妈之家”的所有职能得以延续。
不过,刘猛说,目前他还在为“妈妈之家”的注册在努力,希望会有好消息。
2012年6月,“妈妈之家”第四次搬家,搬到了现在的壹街区香樟园6栋2单元2楼。刘猛说,“妈妈之家”选址一定是离妈妈们近些再近些,只有在普通居民小区里,妈妈们感觉上才会和回家一样,不用担心别人异样的目光。
“妈妈之家”成立之初,刘猛的设想就不单单是帮助丧子妈妈再“复制”一个孩子,而是希望她们从自我意识苏醒开始,构建与家庭、社会的良好关系,让强大的“我”站立起来。2012年,“妈妈之家”成立“母亲大学”,开展宝贝安全、宝贝健康、亲子关系、母仪修养、居家生活等课程,使刘猛的想法找到了支撑点。
“你可以一年,或者一个月,或者一周,拿出一天从事公益事业;也可以拿出一年、一个月、一天的收入,支持公益事业。”这就是一天公益的由来。“妈妈之家”其实只是一天公益开展的项目之一。
“5·12”地震后,一天公益先后开展了“丧子母亲心理援助”、“儿童三方助养”、“志愿精神与行动力培训”、“社区社会工作”、“学校心理援助”等项目,成为一个致力于传播公益理念、帮扶贫困儿童、开展社区服务的终端公益组织。
4月8日,刘猛通过微信宣布了又一家二手物品超市新店开业的消息。
2014年8月,一天公益组建“西部地区闲置物品分理中心”,同年11月22日,一天公益的两家二手超市分别在成都的通锦桥和双流县鹤翔街开业。据介绍,一天公益希望通过这种渠道,将社会各界的捐赠物品,经过筛选、分类、清洁、消毒、包装等程序后,用于义卖和捐赠,支持项目运行。这个项目也是2014年成都市财政2000万元支持培育发展的52个项目之一,获得了80万元的专项资金支持。
2015年3月26日,记者走进分理中心位于成都市武侯区晋沙街的一个办公地址,来自江苏的志愿者金晓文正戴着老式棉口罩,在院子里整理一包包来自各地的物品。
金晓文告诉记者,“妈妈之家”的妈妈志愿者们也准备参与进来,帮中心卖旧物资。“妈妈们现在对能帮助别人的事情热情很高,自发成立了妈妈志愿者服务队,到社区为老人理发,到敬老院探望老人。给更多人带去快乐,妈妈们也很快乐。”
模式输出
刘猛告诉记者,一天公益目前在雅安、鲁甸、温江、都江堰、昆明、成都共设有6家工作站,31名常驻志愿者。每个工作站采取单独注册的模式,目前雅安宝兴“一天公益”已完成注册工作。
据刘猛介绍,一天公益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包括南都基金、扶贫基金、壹基金等国内大型基金会的投入,目前资金困难已缓解很多。
“但一天公益也和国内其他公益组织一样,公益人才的匮乏非常明显,这不但让一些公益项目得不到很好的延续,也使很多公益活动出现后劲不足的状况。”刘猛说。
接受本刊记者采访那天,刘猛刚从四川省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开会回来。他兴奋地告诉记者,这次会议就是让大家讨论如何加快培养公益人才的。他提的建议是就地取材。
“很多高校开设了社工系,但95%的毕业生没有从事社工领域的工作,可以为他们增加就业机会。”刘猛同时认为,应加强对现有公益组织从业人员的培养。
刘猛还向记者介绍了一个更为宏大的计划,即建立一种公益输出模式,把一天公益运行成熟的模式向外传输,节省其他公益组织的人力和资金成本。
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天公益已与美姑县教育部门达成协议,全县范围内缺少衣物的学生,都由一天公益来捐赠,一天公益可以保证不让美姑县一个孩子缺少衣物。而且这种捐赠是点对点的,一个孩子一个包裹,里面是孩子需要的码数,不再像过去公益机构只管大范围的“铺货”,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需求。
“一天公益这种做法,既可以让信息透明,别的公益组织如果也想在美姑做衣物捐赠,可以改道别的县区,避免物资浪费。另一方面,‘点对点’也提高了捐赠利用率。今后,一天公益就会把对美姑的捐资模式化向外输出,从信息取得、衣服清洗整理、运输等每一个环节明确可行做法。”刘猛介绍说。
四年前,刘猛接受本刊采访时提到“关系是一切援助的前提”的观点。对此,他一直认为很重要。“与美姑县的合作,一天公益用了三年时间,是一次次送去物资、与孩子互动,与校长、乡长及各部门的接触,才让对方认可一天公益,才能顺利统计到学生的数据。”
刘猛被认为是开创了我国志愿服务的专业化起点,是中国志愿服务的一面旗帜。在刘猛看来,心理援助和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根本就是两个概念。“心理援助不仅仅是通过专业的心理学方法帮助受灾者消除心理症状,更包括通过修复社会关系资本、重建支持系统、给予必要的生活物资关怀等来进行的心理慰藉。随着时间的推移,遭受灾难者心理体验和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有时甚至是前后影响或制约,所以灾后心理援助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必要时甚至需要持续十年以上。”
刘猛创建的“系统协作心理援助模式”,经民政部组织专家座谈论证,认为“值得肯定和有必要推广”。
刘猛的电脑里存着一张妈妈志愿者服务队身穿大红色舞蹈服跳现代舞的图片,这是妈妈们到老年公寓慰问老人时表演的节目。刘猛说,七年过去了,妈妈们都说自己反而年轻了7岁,这岂不相当于在岁月的长河中抢回了十四年?作为创建人,让他欣慰的是妈妈们不再是靠志愿者背负着前行,而是自我意识觉醒后主动向前行进。
创始人刘猛告诉记者,这个项目计划周期为七年,到2015年5月18日结束,但根据现在的情况看,“妈妈之家”对丧子母亲的援助将长期进行下去。
4月7日,清明收假第一天,付冠玉把儿子送到幼儿园,就来到了“妈妈之家”,比约定的上课时间早了一个小时。
这一天,和付冠玉一起来听课的有十几位妈妈。“妈妈之家”母亲大学的课程安排,是由志愿者丁妮老师给大家讲授《教师的基本素养》。付冠玉说,这并不是让妈妈都当老师,而是为了使妈妈们站上台时,能够有一个自信的展示。
与四年前本刊记者采访“妈妈之家”时相比,如今“妈妈之家”的妈妈数量并没有变化,依然是240位。但新的变化也有不少,妈妈们不仅有了更多的自信,有的也有能力把爱心回馈给更多需要的人,妈妈志愿者队伍由此应运而生。
用“妈妈之家”创始人刘猛的话说,“一切都来得那么自然。”
精神依托
在“妈妈之家”,姓氏加一个“姐”字,是大家相互间最亲切的称呼。虽然只有33岁,付冠玉也被大家称为付姐。
如果不是有备而来,记者根本无法将付姐与一个有丧子之痛的母亲联系在一起。也许是原来做过售货员的关系,付姐说话语调明快,普通话相当标准。
记者与付姐交流的第一个话题,就是她即将满6周岁的儿子:今年要不要上学呢?听说小男孩晚一点上学更好,是吗?付姐说,儿子现在上幼儿园大班,是老师的小帮手,帮小朋友洗手绢、叠被子都做得有模有样,学习也不用她操心。
说到新近发生的南京虐童案件,付姐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她说,那位养母也许并不是存心的,只是自己情绪不好,控制不住自己,其实很可怜的。
付姐回忆说,“5·12”地震中,两岁多的儿子和公婆一起走了。“朝夕相处的亲人在你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不在了,自己也不知道还有什么活下去的必要,心里对一切都不在乎了,表现出来的就是喜怒无常,真的无法自我控制,那时身边的亲人最倒霉了。”
2009年再生育后,付姐总是拿这个儿子和失去的孩子比较。儿子稍微有一点调皮,她都特别生气,尽管知道那是小孩子的天性。其实她也明白,这是因为自己在心里并没有完全接纳这个儿子。
“妈妈之家”让付姐接触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她很庆幸自己当初还能有“去看一看”的好奇心理,“妈妈之家”的妈妈们也经常发自内心地说:世界给我们关上了一扇门,刘老师又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
“在这里,丧子母亲、再孕妈妈不再是对我们特定的称呼,什么话题都可以说,不用担心被别人瞧不起。在这里还可以学到东西,这算是我们的意外收获,我们学会了使用各种手机软件、电脑,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起来。”
付姐告诉记者,“妈妈之家”是志愿者带领妈妈们一起探索育儿知识、亲子关系、母仪修养等领域,让自己在与孩子相处时非常自信。“应该说,妈妈们或多或少都还有一些心理问题,先是不怎么接纳再生育的孩子,再就是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如果不是在这个大家庭里,可能永远都不知道自己的问题。”
这几年,如果没有特殊事情,每周二或周三,逢母亲大学上课,付姐是一定要来的。每周六下午的亲子活动,她也会带着儿子来。
“‘妈妈之家’直到现在依然是我的精神支柱,来到这里,和妈妈们聊聊天,有不懂的事情相互咨询一下,人就好放松。”
“妈妈之家”带给付姐的也有心态上的真实改变。她说,自己以前销售化妆品,凡事都跟人攀比,发了工资就去买衣服,虚荣心很强。对丈夫也总是不满意,夫妻关系一度很紧张。
“听刘老师讲,人简单生活最好,接纳自己才能接纳别人。想要生活幸福,首先要心甘情愿付出,不图回报……”付姐笑着说,听了刘老师的话,她就试着调整心态,发现老公也变得那么好。有朋友夫妻吵得不可开交时,她用这个道理去劝架,结果一劝就通了。
学会分享
甘姐今年41岁。地震时,9岁的儿子走了,她的魂也没了。2010年,她又有了宝贝儿子。
如今和甘姐聊天,她说得最多的便是亲子教育。她告诉记者,在“妈妈之家 ”的学习,让她懂得了孩子要享有充分自由的成长空间,不能因为自己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强迫孩子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即使孩子学习成绩非常差,但只要品行端正,那他就是一个幸福有用的人。甘姐说,这是刘老师讲的话,她印象很深,对自己很有用,让她与5岁的儿子沟通起来也变得简单。
甘姐以每个家庭都会遇到的孩子看电视太多为例,告诉记者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律性。她与儿子约定,早晨起来不准开电视,下午可以看的时间要协商。最初,儿子根本做不到,哭闹得很凶,但她坚持约定不松口。一个月后,儿子放学回家,就会主动问她什么时间可以开电视,看多少时间,不管喜欢的节目是否演完,儿子都会主动关电视。“让孩子看到你的坚持,他就知道怎么做是对的啦。”甘姐说。
志愿者告诉妈妈们,如果谁有好的话题和经验,都可以站上母亲大学的讲台与大家分享。甘姐希望有一天能走上讲台,与妈妈们分享自己的亲子教育经。
汶川县映秀镇的王姐也曾在“妈妈之家 ”待过一段时间,如今她家在镇上经营一家“顺河旅馆”,三层小楼是灾后政府统一修建的,一楼自己住,二三楼的四间房子做了客房。
王姐的大女儿在地震中走了,当时,她背着刚出生不久的小儿子,从距镇上最远的中滩堡村头道桥组发疯一般跑到漩口中学找女儿。彻底绝望后,她哭喊着,傻愣愣地朝着都江堰方向走,早已忘记后面背着的儿子,直到一对夫妇拦下了她,她才机械地让儿子喝了奶。也是这对夫妇把她送进都江堰,把她送到“妈妈之家”接受了心理治疗。
那段时间,王姐根本不知道自己接受的叫心理治疗,等精神慢慢好起来,听别人说,自己才记下了。王姐说,她永远感谢给她做心理治疗的人,他们让她感受到了温暖,也学会了坚强。 一天公益
刘猛告诉记者,因为某些方面的原因,“妈妈之家”无法用于公益组织注册。2011年4月25日,刘猛组建的无业务主管单位的公益组织“成都市一天公益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简称“一天公益”)正式在成都市民政局注册。“妈妈之家”的所有职能得以延续。
不过,刘猛说,目前他还在为“妈妈之家”的注册在努力,希望会有好消息。
2012年6月,“妈妈之家”第四次搬家,搬到了现在的壹街区香樟园6栋2单元2楼。刘猛说,“妈妈之家”选址一定是离妈妈们近些再近些,只有在普通居民小区里,妈妈们感觉上才会和回家一样,不用担心别人异样的目光。
“妈妈之家”成立之初,刘猛的设想就不单单是帮助丧子妈妈再“复制”一个孩子,而是希望她们从自我意识苏醒开始,构建与家庭、社会的良好关系,让强大的“我”站立起来。2012年,“妈妈之家”成立“母亲大学”,开展宝贝安全、宝贝健康、亲子关系、母仪修养、居家生活等课程,使刘猛的想法找到了支撑点。
“你可以一年,或者一个月,或者一周,拿出一天从事公益事业;也可以拿出一年、一个月、一天的收入,支持公益事业。”这就是一天公益的由来。“妈妈之家”其实只是一天公益开展的项目之一。
“5·12”地震后,一天公益先后开展了“丧子母亲心理援助”、“儿童三方助养”、“志愿精神与行动力培训”、“社区社会工作”、“学校心理援助”等项目,成为一个致力于传播公益理念、帮扶贫困儿童、开展社区服务的终端公益组织。
4月8日,刘猛通过微信宣布了又一家二手物品超市新店开业的消息。
2014年8月,一天公益组建“西部地区闲置物品分理中心”,同年11月22日,一天公益的两家二手超市分别在成都的通锦桥和双流县鹤翔街开业。据介绍,一天公益希望通过这种渠道,将社会各界的捐赠物品,经过筛选、分类、清洁、消毒、包装等程序后,用于义卖和捐赠,支持项目运行。这个项目也是2014年成都市财政2000万元支持培育发展的52个项目之一,获得了80万元的专项资金支持。
2015年3月26日,记者走进分理中心位于成都市武侯区晋沙街的一个办公地址,来自江苏的志愿者金晓文正戴着老式棉口罩,在院子里整理一包包来自各地的物品。
金晓文告诉记者,“妈妈之家”的妈妈志愿者们也准备参与进来,帮中心卖旧物资。“妈妈们现在对能帮助别人的事情热情很高,自发成立了妈妈志愿者服务队,到社区为老人理发,到敬老院探望老人。给更多人带去快乐,妈妈们也很快乐。”
模式输出
刘猛告诉记者,一天公益目前在雅安、鲁甸、温江、都江堰、昆明、成都共设有6家工作站,31名常驻志愿者。每个工作站采取单独注册的模式,目前雅安宝兴“一天公益”已完成注册工作。
据刘猛介绍,一天公益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包括南都基金、扶贫基金、壹基金等国内大型基金会的投入,目前资金困难已缓解很多。
“但一天公益也和国内其他公益组织一样,公益人才的匮乏非常明显,这不但让一些公益项目得不到很好的延续,也使很多公益活动出现后劲不足的状况。”刘猛说。
接受本刊记者采访那天,刘猛刚从四川省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开会回来。他兴奋地告诉记者,这次会议就是让大家讨论如何加快培养公益人才的。他提的建议是就地取材。
“很多高校开设了社工系,但95%的毕业生没有从事社工领域的工作,可以为他们增加就业机会。”刘猛同时认为,应加强对现有公益组织从业人员的培养。
刘猛还向记者介绍了一个更为宏大的计划,即建立一种公益输出模式,把一天公益运行成熟的模式向外传输,节省其他公益组织的人力和资金成本。
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天公益已与美姑县教育部门达成协议,全县范围内缺少衣物的学生,都由一天公益来捐赠,一天公益可以保证不让美姑县一个孩子缺少衣物。而且这种捐赠是点对点的,一个孩子一个包裹,里面是孩子需要的码数,不再像过去公益机构只管大范围的“铺货”,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需求。
“一天公益这种做法,既可以让信息透明,别的公益组织如果也想在美姑做衣物捐赠,可以改道别的县区,避免物资浪费。另一方面,‘点对点’也提高了捐赠利用率。今后,一天公益就会把对美姑的捐资模式化向外输出,从信息取得、衣服清洗整理、运输等每一个环节明确可行做法。”刘猛介绍说。
四年前,刘猛接受本刊采访时提到“关系是一切援助的前提”的观点。对此,他一直认为很重要。“与美姑县的合作,一天公益用了三年时间,是一次次送去物资、与孩子互动,与校长、乡长及各部门的接触,才让对方认可一天公益,才能顺利统计到学生的数据。”
刘猛被认为是开创了我国志愿服务的专业化起点,是中国志愿服务的一面旗帜。在刘猛看来,心理援助和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根本就是两个概念。“心理援助不仅仅是通过专业的心理学方法帮助受灾者消除心理症状,更包括通过修复社会关系资本、重建支持系统、给予必要的生活物资关怀等来进行的心理慰藉。随着时间的推移,遭受灾难者心理体验和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有时甚至是前后影响或制约,所以灾后心理援助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必要时甚至需要持续十年以上。”
刘猛创建的“系统协作心理援助模式”,经民政部组织专家座谈论证,认为“值得肯定和有必要推广”。
刘猛的电脑里存着一张妈妈志愿者服务队身穿大红色舞蹈服跳现代舞的图片,这是妈妈们到老年公寓慰问老人时表演的节目。刘猛说,七年过去了,妈妈们都说自己反而年轻了7岁,这岂不相当于在岁月的长河中抢回了十四年?作为创建人,让他欣慰的是妈妈们不再是靠志愿者背负着前行,而是自我意识觉醒后主动向前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