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镇化会带来耕地面积减少、农村劳动力减少等涉及粮食安全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又会涉及粮食物流体系的完善。本文从城镇化、粮食安全和粮食物流体系的内涵出发,阐述了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并提出完善粮食安全与粮食物流体系的对策。
关键词:城镇化 粮食安全 粮食物流体系
一、城镇化、粮食安全和粮食物流体系的基本内涵
(一)城镇化内涵
1991年武汉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辜胜祖先生首次使用城镇化概念,并产生巨大影响,之后在十五届四中全会上正式采用“城镇化”一词,使得我国各地更加全面了解城镇化的深意。城镇化是指随着社会发展,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人们生活方式不断改善,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居民观念不断更新的过程。包括经济领域,社会文化,人口流动,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转变和结构合理化。
(二)粮食安全内涵
粮食安全的概念自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罗马世界粮食大会上提出,认为粮食安全是FAO“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的食品”。经过不断研究与探讨粮食安全的概念不断的延伸与丰富。
本文认为,粮食安全既为保证所有人能够在物质和经济上生产出能够满足生存和健康需要的粮食,又能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一个国家在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等方面动态平衡的一种政治经济活动。它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其中主要以粮食需求量为主;二是供给粮食要符合国家的卫生标准;三是实现生产与需求的有效对接,使生产流通和消费达到动态平衡。
(三)粮食物流体系内涵
粮食物流体系是由粮食运输、装卸、配送、仓储加工、信息五部分组成,五个部分各司其职,合理分工,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从而保证粮食物流系统总体安全和功能合理发挥的集合体系。
粮食商品如何满足国民需要主要依靠粮食物流体系的正常运输,我国是世界粮食生产国之一,粮食运输问题一直是一个大课题。
二、粮食物流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一)粮食物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是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粮食物流是社会商品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粮食物流有利于引导粮食生产,调整粮食供求关系,保证粮食供应,减少粮食价格波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二是有利于国家对粮食价格波动的监控。完善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加强粮食期货市场的构建,政府通过对粮食期货价格的分析,进而对粮食价格进行预测,并对粮食价格波动情况进行有效监控。三是粮食安全是粮食生产与粮食消费的纽带。粮食生产与消费是一个整体,粮食生产只有到达消费领域才能实现其最终价值,这种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粮食物流环节。
(二)粮食物流对粮食安全的作用
一是有利于保证粮食安全。加强粮食物流体系建设有利于调整由于季节之间,区域之间,品种之间的供需差异,或者自然灾害引起的供需失衡,有利于减少由于供求制衡带来价格波动造成的影响,进而保证粮食安全。二是有利于加快粮食产业化进程。加强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完善粮食产销机制,有利于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粮食加工行业得以迅速发展,通过粮食加工实现粮食价值增值,一些企业纷纷加入粮食产业化经营。三是有利于实现粮食供求平衡。加强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可以推动粮食主要产区与粮食主要销售区域的合作,通过长期的合作,可以及时发现市场供求变化,平衡粮食供需状况。四是可以优化粮食资源配置。加强粮食物流建设可以促使粮食生产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有利于推动优良粮食规模种植,有利于粮食资源向低成本,高产值土地集中,合理规划粮食区域。
(三)粮食物流体系对中长期粮食安全的保障作用
粮食物流是粮食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转移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参与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粮食流通实现市场化的运行机制下,粮食流通主要作用之一是调销配给供应的作用,粮食物流体系包括粮食的生产、加工、收购、运输、储备、销售等多个环节,同时又是一个不断增值的过程。通过各级管理机构快速的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是关键。按快速、高效率的粮食物流体系要求,建立市场化的粮食流通运行机制,对提升中长期粮食安全的保障程度作用明显。
(四)实现粮食产销区域对接保障粮食安全的作用
由于粮食是生活必需品,如何实现粮食产销对接是摆在国家社会和粮食流通企业的一大课题,现实情况是,由于粮食物流的瓶颈问题,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反应,造成供需失衡从而产生供给的“时滞”效应,进而使产销区域间的价格体系呈现出失衡状态。无论是国内粮食流通还是国际粮食贸易,在流通过程中,物流成本都占据了比较大的比较稳定的比例。高效的粮食物流体系可以科学利用粮食物流资源,减少粮食在流通途中的损失和浪费,实现产销区域的顺利对接,科学粮食物流体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五)先进的粮食物流方式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
先进的粮食物流方式是指“四散化”的物流方式。自20世纪80年代,在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已实现了“四散化”的粮食物流方式,“四散化”粮食物流方式耗费的时间是原来的一半。因此 “四散化”的粮食物流基础设施投入是非常必要的。实践证明,采用先进的“四散化”物流方式,能够提高粮食接运能力、提高装卸速度和运输的效力、能够进一步保障物流的质量、降低物流的成本,不断提高粮食流通的速度和质量,有效地保障了粮食的安全。
三、在城镇化进程中影响我国粮食安全与物流体系的因素分析
(一)城镇化进程中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
一是造成农村耕地减少。我国农村土地可用资源少,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建筑用地及工业用地需求增加,一定程度上占用了农村耕地面积,剩余土地的利用率和出产率过低,农村粮食生产土地减少,影响了粮食安全。二是导致农村人口减少。随着改革开发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走出农村打工,务农的积极性不高,也导致农村劳动力的减少。由于劳动力不足,农村大片土地无人种植,影响到粮食安全。三是工业用量需求及当前以粮食为原料制作能源需求。近年来,工业用粮及用粮食作为制作新型能源原料的用粮需求不断增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食用粮食供应。四是农业辅助设施落后影响粮食安全,当前,我国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基础设施对我国粮食生产的支撑作用还有很大空间可供挖掘。另一方面,我国粮食科研力度不够,我国耕种机械化程度不高,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 (二)城镇化进程中粮食物流体系存在问题分析
一是由于市场体系建设不完善,未根据当前市场情况制定粮食价格,主要是粮食生产对市场信号不灵敏,市场条件被动。二是产销区利益平衡机制未建立。粮食多产区常集中于财政困难的省份,销区常以降低粮食成本为初衷并结合企业现今发展情况选择粮食外调,这就直接影响产区的直接利益。当粮食出现紧张时,产区为获取既得利益,不积极进行粮食外调,这种情况不仅影响粮食的正常流通而且增加粮食安全成本。三是无法保证粮食进出口平衡比例。我国粮食进出口没有起到调节粮食供求平衡的作用,往往在粮食需求紧张时选择出口,而在粮食供应过大时选择进口粮食。四是粮食储备机制的不完善。一方面导致我国粮食储备实行分级管理体制,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我国政府储备吞吐机制不灵活,权责分割无法发挥储备机制的作用。
四、城镇化进程中保障粮食安全完善粮食物流体系的建议
(一)完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的构建原则
具体包括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坚持企业运作,政府优化和创造环境的原则;坚持采用先进技术,统一物流技术标准的原则;坚持系统化思想,粮食物流体系统筹一体化发展的原则;坚持信息化道路,优化整合现有资源的原则。
(二)完善国家政策,为粮食物流体系的发展创造条件
一是实行集中的粮食物流管理体制,将现有农村企业基础设施进行优化,将粮食加工、仓储、销售相结合,形成完整地供应链系统。提高粮食物流的整体水平,满足城镇用户需求。二是进一步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加大专项储备的集中管理和规模,提高粮食储备率;各粮食储存点间保持紧密联系,以应对随时变化的粮食供求问题;将管理权力下放,有力联系农村群众,推行粮食储备业务代理。三是完善宏观调控,通过加大粮食补贴力度,促进专业化粮食物流企业形成,提高企业竞争力。要推动粮食物流高效率,完善粮食进出口的调控机制,加强国际合作。要加强“粮超”对接,减少中间商环节,促进粮食物流体系全面发展。四是加强粮食物流管理职能科学整合。首先理顺管理职能,打破条框的界限,整合粮食物流管理的各种资源,真正解决政出多门的问题。政府应当成立专门粮食物流管理机构,统一组织和协调粮食物流工作。粮食物流管理部门应定位于“政策引导、市场管理和服务企业”。其职能重点是制止行业分割、地区封锁和垄断行为,维护公平竞争和粮食物流主体的合法权益,为粮食物流的发展创造公平公正、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同时,要注重发挥中介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如粮食行业协会、粮食经济协会)。各个粮食行业协会在粮食物流体系中通过帮助会员(农民或粮商和加工企业等)研究市场,做好信息沟通和预测,搞好协调服务,保证了粮食物流的稳定发展。五是制定和完善粮食现代物流标准。国家应调整和完善粮食物流的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尽快出台不同时期全国粮食现代物流规划。各级政府也应分阶段制定本区域粮食物流规划,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的严格的技术标准和质量控制标准,完善粮油检验检测标准等。政府在发展和完善粮食物流体系,将该标准贯穿于粮食物流的全过程,引导、规范粮食物流企业逐步推进粮食绿色物流发展,实现粮食物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三)科学组织粮食物流各环节要素分工与合作
粮食物流的主管部门应按粮食购销市场的需求,结合粮食产区、产量、流向、交通状况、企业规模等情况调整各粮食供应结点的分布,实现粮食物流系统的优化。粮食加工企业应不断的扩大规模,就地加工、就地转化,引进和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对粮食初级产品进行精加工和深加工,减少粮食物流原材料与加工地之间的流通浪费,提高粮食物流效率,提高各级粮食物流实体的效益。
总之,应从粮食供应链和物流系统化的角度,协调和解决粮食物流环节各构成部分存在的问题,使粮食物流体系中各要素之间能够有效衔接,确保粮食物流环节链整体最优的运作状态,保证为粮食系统提供及时、安全、高效的物流服务。
(四)建立良好的粮食物流储运设施建设,为粮食物流体系奠定基础
一是加强粮食主产区仓储设施的建设。加强仓储设施的建设应当合理地安排各地区粮食储备设施的数量、规模和仓库的类型功能。在建设粮库等粮仓设施时应充分考虑到外部客观环境和内部条件,结合粮食产供销和基础运输条件等要素来确定粮库的选址、规模和类型,依据距离需求市场的远近、企业竞争能力和市场占有率、物流服务水平等设计加工能力。这样,既能使粮食设施得到充分利用,又能促进粮食物流的安全、合理。针对我国散粮物流流通模式,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土地及人口,通过给现存农村人口运用奖励制度,提高农民积极性,保障粮食生产,扩大粮食储备量,将粮食进行散装、散卸、散运、散储,依据各地自身条件建立不同功能的粮食储存基地,在粮食主要生产区和交通枢纽路段成立中转粮食基地,保证城镇人口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二是建立市场为主导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尽力将价格制定在城镇人口可接受的范围。要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必须符合生产成本标准,符合市场供求标准,符合粮食生产者和非农生产平均利润标准,符合消费者承受能力标准,符合国家财政负担能力标准,符合国际粮价标准。
(五)采用先进的“四散”方式,保证粮食物流的科学运输
一是进一步打通“北粮南运”主通道,大力发展黄淮海地区的散粮汽车运输及长江、珠江、大运河、淮河等流域的散粮船舶运输。二是运粮所用的船只车辆要依据我国的当前散粮物流模式进行设计,多种运输方式相互互补,结合当地交通特点和粮食储备库的实际情况,保证粮食储运基地和粮食运输设施之间的衔接。三是善于利用集装箱运输方式,加大精品粮的运输规模,促进粮食进出口,新品种粮食引进,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粮食物流体系的现代化水平。
(六)加快粮食物流技术现代化、科学化,为粮食物流体系提供技术支持
一是构建粮食物流网络体系,实行电子商务,增加销售网点,扩大销售范围,有效制定最佳运输路线,规划粮食生产布局。二是培养和聘用优秀的专业物流管理人才,更新先进设备,建立相关专项小组,搜集粮食物流系统相关信息,通过学习优秀企业的优秀经验,促进粮食物流环节的畅通运行。
参考文献:
[1]普雁翔,张海翔. 粮食安全的公共属性及其政策含义[J]. 农村经济,2012(06)
[2]良言. 奋力推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科学发展[J]. 粮食问题研究,2012(04)
[3]申延,袁芳. 我国城镇化的基本理论探讨[J]农业经济与科技,2010(10)
[4]刘卉,张润泽. 城镇化进程中的粮食安全政策研究[D] . 湖南师大学位论文,2012(05)
[5]中国集体经济. 商贸流通,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研究综述[J],陈湘涛,2011年24期,111—113
[6]逄艳波,王锋. 美日欧粮食物流体系的比较研究[J]. 经营管理者,2013(5)
[7]杨威,赵俊红,黄浩润. 粮食安全背景下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J]. 物流工程和管理,2011(12)
〔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基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管理视角下完善我国现代粮食物流体系的研究(项目编号11B009)”、佳木斯大学重大项目培育基金项目
“基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视角下我国粮食物流体系完善的研究(项目编号:WZP2011—002)”、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我省城镇化进程中粮食安全与粮食物流体系完善的研究(项目编号:12522290)”研究成果〕
(李维刚,1969年生,黑龙江伊春人,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财税管理)
关键词:城镇化 粮食安全 粮食物流体系
一、城镇化、粮食安全和粮食物流体系的基本内涵
(一)城镇化内涵
1991年武汉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辜胜祖先生首次使用城镇化概念,并产生巨大影响,之后在十五届四中全会上正式采用“城镇化”一词,使得我国各地更加全面了解城镇化的深意。城镇化是指随着社会发展,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人们生活方式不断改善,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居民观念不断更新的过程。包括经济领域,社会文化,人口流动,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转变和结构合理化。
(二)粮食安全内涵
粮食安全的概念自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罗马世界粮食大会上提出,认为粮食安全是FAO“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的食品”。经过不断研究与探讨粮食安全的概念不断的延伸与丰富。
本文认为,粮食安全既为保证所有人能够在物质和经济上生产出能够满足生存和健康需要的粮食,又能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一个国家在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等方面动态平衡的一种政治经济活动。它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其中主要以粮食需求量为主;二是供给粮食要符合国家的卫生标准;三是实现生产与需求的有效对接,使生产流通和消费达到动态平衡。
(三)粮食物流体系内涵
粮食物流体系是由粮食运输、装卸、配送、仓储加工、信息五部分组成,五个部分各司其职,合理分工,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从而保证粮食物流系统总体安全和功能合理发挥的集合体系。
粮食商品如何满足国民需要主要依靠粮食物流体系的正常运输,我国是世界粮食生产国之一,粮食运输问题一直是一个大课题。
二、粮食物流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一)粮食物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是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粮食物流是社会商品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粮食物流有利于引导粮食生产,调整粮食供求关系,保证粮食供应,减少粮食价格波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二是有利于国家对粮食价格波动的监控。完善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加强粮食期货市场的构建,政府通过对粮食期货价格的分析,进而对粮食价格进行预测,并对粮食价格波动情况进行有效监控。三是粮食安全是粮食生产与粮食消费的纽带。粮食生产与消费是一个整体,粮食生产只有到达消费领域才能实现其最终价值,这种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粮食物流环节。
(二)粮食物流对粮食安全的作用
一是有利于保证粮食安全。加强粮食物流体系建设有利于调整由于季节之间,区域之间,品种之间的供需差异,或者自然灾害引起的供需失衡,有利于减少由于供求制衡带来价格波动造成的影响,进而保证粮食安全。二是有利于加快粮食产业化进程。加强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完善粮食产销机制,有利于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粮食加工行业得以迅速发展,通过粮食加工实现粮食价值增值,一些企业纷纷加入粮食产业化经营。三是有利于实现粮食供求平衡。加强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可以推动粮食主要产区与粮食主要销售区域的合作,通过长期的合作,可以及时发现市场供求变化,平衡粮食供需状况。四是可以优化粮食资源配置。加强粮食物流建设可以促使粮食生产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有利于推动优良粮食规模种植,有利于粮食资源向低成本,高产值土地集中,合理规划粮食区域。
(三)粮食物流体系对中长期粮食安全的保障作用
粮食物流是粮食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转移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参与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粮食流通实现市场化的运行机制下,粮食流通主要作用之一是调销配给供应的作用,粮食物流体系包括粮食的生产、加工、收购、运输、储备、销售等多个环节,同时又是一个不断增值的过程。通过各级管理机构快速的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是关键。按快速、高效率的粮食物流体系要求,建立市场化的粮食流通运行机制,对提升中长期粮食安全的保障程度作用明显。
(四)实现粮食产销区域对接保障粮食安全的作用
由于粮食是生活必需品,如何实现粮食产销对接是摆在国家社会和粮食流通企业的一大课题,现实情况是,由于粮食物流的瓶颈问题,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反应,造成供需失衡从而产生供给的“时滞”效应,进而使产销区域间的价格体系呈现出失衡状态。无论是国内粮食流通还是国际粮食贸易,在流通过程中,物流成本都占据了比较大的比较稳定的比例。高效的粮食物流体系可以科学利用粮食物流资源,减少粮食在流通途中的损失和浪费,实现产销区域的顺利对接,科学粮食物流体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五)先进的粮食物流方式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
先进的粮食物流方式是指“四散化”的物流方式。自20世纪80年代,在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已实现了“四散化”的粮食物流方式,“四散化”粮食物流方式耗费的时间是原来的一半。因此 “四散化”的粮食物流基础设施投入是非常必要的。实践证明,采用先进的“四散化”物流方式,能够提高粮食接运能力、提高装卸速度和运输的效力、能够进一步保障物流的质量、降低物流的成本,不断提高粮食流通的速度和质量,有效地保障了粮食的安全。
三、在城镇化进程中影响我国粮食安全与物流体系的因素分析
(一)城镇化进程中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
一是造成农村耕地减少。我国农村土地可用资源少,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建筑用地及工业用地需求增加,一定程度上占用了农村耕地面积,剩余土地的利用率和出产率过低,农村粮食生产土地减少,影响了粮食安全。二是导致农村人口减少。随着改革开发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走出农村打工,务农的积极性不高,也导致农村劳动力的减少。由于劳动力不足,农村大片土地无人种植,影响到粮食安全。三是工业用量需求及当前以粮食为原料制作能源需求。近年来,工业用粮及用粮食作为制作新型能源原料的用粮需求不断增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食用粮食供应。四是农业辅助设施落后影响粮食安全,当前,我国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基础设施对我国粮食生产的支撑作用还有很大空间可供挖掘。另一方面,我国粮食科研力度不够,我国耕种机械化程度不高,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 (二)城镇化进程中粮食物流体系存在问题分析
一是由于市场体系建设不完善,未根据当前市场情况制定粮食价格,主要是粮食生产对市场信号不灵敏,市场条件被动。二是产销区利益平衡机制未建立。粮食多产区常集中于财政困难的省份,销区常以降低粮食成本为初衷并结合企业现今发展情况选择粮食外调,这就直接影响产区的直接利益。当粮食出现紧张时,产区为获取既得利益,不积极进行粮食外调,这种情况不仅影响粮食的正常流通而且增加粮食安全成本。三是无法保证粮食进出口平衡比例。我国粮食进出口没有起到调节粮食供求平衡的作用,往往在粮食需求紧张时选择出口,而在粮食供应过大时选择进口粮食。四是粮食储备机制的不完善。一方面导致我国粮食储备实行分级管理体制,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我国政府储备吞吐机制不灵活,权责分割无法发挥储备机制的作用。
四、城镇化进程中保障粮食安全完善粮食物流体系的建议
(一)完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的构建原则
具体包括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坚持企业运作,政府优化和创造环境的原则;坚持采用先进技术,统一物流技术标准的原则;坚持系统化思想,粮食物流体系统筹一体化发展的原则;坚持信息化道路,优化整合现有资源的原则。
(二)完善国家政策,为粮食物流体系的发展创造条件
一是实行集中的粮食物流管理体制,将现有农村企业基础设施进行优化,将粮食加工、仓储、销售相结合,形成完整地供应链系统。提高粮食物流的整体水平,满足城镇用户需求。二是进一步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加大专项储备的集中管理和规模,提高粮食储备率;各粮食储存点间保持紧密联系,以应对随时变化的粮食供求问题;将管理权力下放,有力联系农村群众,推行粮食储备业务代理。三是完善宏观调控,通过加大粮食补贴力度,促进专业化粮食物流企业形成,提高企业竞争力。要推动粮食物流高效率,完善粮食进出口的调控机制,加强国际合作。要加强“粮超”对接,减少中间商环节,促进粮食物流体系全面发展。四是加强粮食物流管理职能科学整合。首先理顺管理职能,打破条框的界限,整合粮食物流管理的各种资源,真正解决政出多门的问题。政府应当成立专门粮食物流管理机构,统一组织和协调粮食物流工作。粮食物流管理部门应定位于“政策引导、市场管理和服务企业”。其职能重点是制止行业分割、地区封锁和垄断行为,维护公平竞争和粮食物流主体的合法权益,为粮食物流的发展创造公平公正、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同时,要注重发挥中介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如粮食行业协会、粮食经济协会)。各个粮食行业协会在粮食物流体系中通过帮助会员(农民或粮商和加工企业等)研究市场,做好信息沟通和预测,搞好协调服务,保证了粮食物流的稳定发展。五是制定和完善粮食现代物流标准。国家应调整和完善粮食物流的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尽快出台不同时期全国粮食现代物流规划。各级政府也应分阶段制定本区域粮食物流规划,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的严格的技术标准和质量控制标准,完善粮油检验检测标准等。政府在发展和完善粮食物流体系,将该标准贯穿于粮食物流的全过程,引导、规范粮食物流企业逐步推进粮食绿色物流发展,实现粮食物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三)科学组织粮食物流各环节要素分工与合作
粮食物流的主管部门应按粮食购销市场的需求,结合粮食产区、产量、流向、交通状况、企业规模等情况调整各粮食供应结点的分布,实现粮食物流系统的优化。粮食加工企业应不断的扩大规模,就地加工、就地转化,引进和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对粮食初级产品进行精加工和深加工,减少粮食物流原材料与加工地之间的流通浪费,提高粮食物流效率,提高各级粮食物流实体的效益。
总之,应从粮食供应链和物流系统化的角度,协调和解决粮食物流环节各构成部分存在的问题,使粮食物流体系中各要素之间能够有效衔接,确保粮食物流环节链整体最优的运作状态,保证为粮食系统提供及时、安全、高效的物流服务。
(四)建立良好的粮食物流储运设施建设,为粮食物流体系奠定基础
一是加强粮食主产区仓储设施的建设。加强仓储设施的建设应当合理地安排各地区粮食储备设施的数量、规模和仓库的类型功能。在建设粮库等粮仓设施时应充分考虑到外部客观环境和内部条件,结合粮食产供销和基础运输条件等要素来确定粮库的选址、规模和类型,依据距离需求市场的远近、企业竞争能力和市场占有率、物流服务水平等设计加工能力。这样,既能使粮食设施得到充分利用,又能促进粮食物流的安全、合理。针对我国散粮物流流通模式,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土地及人口,通过给现存农村人口运用奖励制度,提高农民积极性,保障粮食生产,扩大粮食储备量,将粮食进行散装、散卸、散运、散储,依据各地自身条件建立不同功能的粮食储存基地,在粮食主要生产区和交通枢纽路段成立中转粮食基地,保证城镇人口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二是建立市场为主导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尽力将价格制定在城镇人口可接受的范围。要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必须符合生产成本标准,符合市场供求标准,符合粮食生产者和非农生产平均利润标准,符合消费者承受能力标准,符合国家财政负担能力标准,符合国际粮价标准。
(五)采用先进的“四散”方式,保证粮食物流的科学运输
一是进一步打通“北粮南运”主通道,大力发展黄淮海地区的散粮汽车运输及长江、珠江、大运河、淮河等流域的散粮船舶运输。二是运粮所用的船只车辆要依据我国的当前散粮物流模式进行设计,多种运输方式相互互补,结合当地交通特点和粮食储备库的实际情况,保证粮食储运基地和粮食运输设施之间的衔接。三是善于利用集装箱运输方式,加大精品粮的运输规模,促进粮食进出口,新品种粮食引进,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粮食物流体系的现代化水平。
(六)加快粮食物流技术现代化、科学化,为粮食物流体系提供技术支持
一是构建粮食物流网络体系,实行电子商务,增加销售网点,扩大销售范围,有效制定最佳运输路线,规划粮食生产布局。二是培养和聘用优秀的专业物流管理人才,更新先进设备,建立相关专项小组,搜集粮食物流系统相关信息,通过学习优秀企业的优秀经验,促进粮食物流环节的畅通运行。
参考文献:
[1]普雁翔,张海翔. 粮食安全的公共属性及其政策含义[J]. 农村经济,2012(06)
[2]良言. 奋力推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科学发展[J]. 粮食问题研究,2012(04)
[3]申延,袁芳. 我国城镇化的基本理论探讨[J]农业经济与科技,2010(10)
[4]刘卉,张润泽. 城镇化进程中的粮食安全政策研究[D] . 湖南师大学位论文,2012(05)
[5]中国集体经济. 商贸流通,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研究综述[J],陈湘涛,2011年24期,111—113
[6]逄艳波,王锋. 美日欧粮食物流体系的比较研究[J]. 经营管理者,2013(5)
[7]杨威,赵俊红,黄浩润. 粮食安全背景下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J]. 物流工程和管理,2011(12)
〔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基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管理视角下完善我国现代粮食物流体系的研究(项目编号11B009)”、佳木斯大学重大项目培育基金项目
“基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视角下我国粮食物流体系完善的研究(项目编号:WZP2011—002)”、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我省城镇化进程中粮食安全与粮食物流体系完善的研究(项目编号:12522290)”研究成果〕
(李维刚,1969年生,黑龙江伊春人,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财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