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典结晶人生精华,洞悉世事人情,铭刻历史史实。经典是文化之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只能从阅读经典开始。课程标准进一步提出,“应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论著、调查和梳理材料,增强文化意识,学习探究文化问题的方法,提高认识和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吸收优秀文化的营养,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哲人曾经说过,没有传统的文明不成其为文明,没有经典的文化也不成其为文化。因此,传统的毁灭就是文明的毁灭,经典的丢失就是文化的丢失。经典文学作品的永恒价值应该就在于此。
何谓经典?答曰,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与艺术魅力的作品。经典之成为经典,离不开永恒二字超越时空的恒久的穿透力。经典的形成既有文本自身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资源状况,又有文本形成和被接受的文化语境,是历史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学作品都是某个时代的代表作品,至少能反映出某个时代的特征,是受到普遍关注并被时代认可的,能体现出时代对作品的审美观念,其内在特质是永恒的,可以说,文学经典是永恒的审美价值的一种体现。
经典定位离不开两大评价标准,一曰思想性,二曰艺术性。思想是一部作品飞翔的羽翼,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它的魅力在于文字已酣眠,思想在流淌;时空已凝滞,心灵在对话。它是飞越时空的精灵,突破重重思想的藩篱,悄悄地在我们的心底生根、发芽、绽放。
另外,文学作品精雕细琢煅造出来的形态各异的鲜活的文学艺术形象,也是经典作品具有永恒生命力的一道亮丽风景。千百年来,无数的艺术形象以其永恒的磁力深深感染打动了每一位读者,应该也是经典作品的真魂。经典文学作品的永恒价值,在于它体现了人类永恒的主题:真、善、美;在于能给人于黑暗中寄无限希望的博大精深的思想;在于或优雅温润、或大气滂沱震撼心灵的语言,在于它对后人道德情操的熏陶;更在于它经历了大浪淘沙而还能千古流芳,代代传承。
文学作品“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经典通过作品作者及作品中人物个体独特的世界观,凸显出丰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性内涵,里面包含着社会中永恒的人性化、自然中亘古的规律性东西,其颠扑不破、历久不衰、绵绵不绝、生生不息。
那么如何体会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永恒的价值呢?作为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沉入经典文学作品的大河去畅游、去品味、去陶冶、去传承。
一、善于捕捉鲜活的艺术形象
经典作品的星空中有无数颗璀璨的明珠,每一颗都会流光溢彩。廊腰缦回红光映墙的阿房宫是一记悲鸣的暮鼓,纤柔沉婉脉脉含情的康河是一曲爱的赞歌;“黄鹤之飞尚不得过”“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蜀道是人类难以逾越的一道屏障,而可竹杖芒鞋的沙湖道则成为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通天大道;饱经沧桑心力交瘁的杜甫是忧国忧民为民请命的落魄者,而腾蛟起凤、光彩照笔的王勃却是鸢飞戾天的得志者;利欲熏心、物欲横流、身上布满铜臭味的李甲成为白眼狼的代言人,而勤劳质朴、任劳任怨、忠贞不渝的刘兰芝又成为良家妇女的化身。
还不止此,与主人有着不可割舍情结的信物几乎也成为人物的象征,唐吉诃德的锈剑、老杨同志的皮鞋、玛蒂尔德的项链、杜十娘的百宝箱、庄子梦中的蝴蝶、陶渊明的篱下菊花,都是一个个无声的音符,默默传递着主人个性与人性的气息,成为经典作品中最闪亮的一笔。
二、精心提炼智慧与理性思想的光芒
优秀的作品可以养心、怡性、传情,经典作品积淀的丰厚理念是人类思想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瑰宝。《论语》是人们安身立命治国安邦的一块试金石,《战国策》是融计谋韬略智慧于一炉的一个百宝箱,《史记》是印证人世沉浮、成败得失的一记标杆,《资治通鉴》是统治者“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的一面镜子,《劝学》是劝勉学子远游知识海洋的一张船票,《水浒传》又是锄暴安良替天行道的一剂药方,《红楼梦》是一座记载贵族没落与情感覆灭的里程碑,《红与黑》是一篇通过个人奋斗傲视权贵敢于牺牲的战斗宣言,《老人与海》是勇者不惧困难挑战极限的挑战书。经典作品的思想深度是一部作品的支点和重心,它就像一系深扎岩隙的老根,不断地输入新鲜的血液与生命的给养。
三、剖析品味作者点石成金的如椽大笔
同样的生活经历,在大家的笔下会有不同的感受,更会有不同的表现效果,所谓运斤成风。这也是有一些人永远成不了大家的玄机。大家的成功秘诀有三:一是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二是对作品的真切体味,三是有精雕细刻的扎实的基本功。
《琵琶行》中琵琶女那“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细致描摹,“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的侧面烘托,以及“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把音乐带给人们的那种玄妙的艺术张力真实地捕捉下来,读罢真好比“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再如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曲折奇特别具匠心的情节构思,不合理的情节中又寓有合理的真实,寓庄于谐的黑色幽默使我们在笑过、讶过、哀过、伤过之后体味了什么是“含泪的微笑”,一个倾斜的社会、一个不合理的时代,活脱脱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誉之“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书”,受之无愧。当我们边啧啧称赞边酣畅淋漓地享用经典作品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作者在成功背后付出的艰辛汗水与几尽耗干的心血。
经典的文学作品是经过时间与空间的大浪淘沙后留下的闪闪发光的金子,是黑字印在白纸上的灵魂。余秋雨说:只有经典,才能将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把历史上一切早已消逝的高贵灵魂的讯号传递给你,把一切的美丽和智慧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经典作品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我们的根和灵魂,就应该受到人们的重视,就应该养成阅读经典、传承经典的好习惯。
经典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它们无论经历何时何代,都会被人们所接受,并且被人们赋予新的内涵,如何引导学生去正确体会它的价值,这是每一位老师颇费心思的。
首先,要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时代不同,作品的价值意义就会不同,因文学作品要为一定的社会、一定的阶级所服务;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作者有自己的观点态度,有自己的爱憎喜好。如果不站在特定的时期来分析,就会脱离作品的本来面貌,甚至和它的价值违背。其次,要让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名著。既不要把自己的目光停留在历史上,也不要总是用超前的眼光审视作品。经典毕竟离现代已经很久远了,社会毕竟在向前发展,用今天的观点去评价名著是不妥的,但我们要分析出它先进的地方,与当时的社会进步的观点和思想。最后,要教会学生用自己的眼去看经典,用自己的脑去思考经典。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告诉我们不要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眼发掘作品的永恒的价值。经典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精华,凝聚着人类智慧的结晶。经典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不论时代变迁,不论文化多么进步都不会褪色,它可以在很长的时间跨度内引起人们的共鸣,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总之,经典文学作品是人类文化中的瑰宝,它哺育滋养人的精神与灵魂,是人类精神的家园与灵魂的栖息地。如何体会经典文学作品的价值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必须采取简便有效的方法,指导学生多读、多思、多悟,读其文,思其意,悟真谛,得经典之“真味”。
何谓经典?答曰,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与艺术魅力的作品。经典之成为经典,离不开永恒二字超越时空的恒久的穿透力。经典的形成既有文本自身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资源状况,又有文本形成和被接受的文化语境,是历史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学作品都是某个时代的代表作品,至少能反映出某个时代的特征,是受到普遍关注并被时代认可的,能体现出时代对作品的审美观念,其内在特质是永恒的,可以说,文学经典是永恒的审美价值的一种体现。
经典定位离不开两大评价标准,一曰思想性,二曰艺术性。思想是一部作品飞翔的羽翼,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它的魅力在于文字已酣眠,思想在流淌;时空已凝滞,心灵在对话。它是飞越时空的精灵,突破重重思想的藩篱,悄悄地在我们的心底生根、发芽、绽放。
另外,文学作品精雕细琢煅造出来的形态各异的鲜活的文学艺术形象,也是经典作品具有永恒生命力的一道亮丽风景。千百年来,无数的艺术形象以其永恒的磁力深深感染打动了每一位读者,应该也是经典作品的真魂。经典文学作品的永恒价值,在于它体现了人类永恒的主题:真、善、美;在于能给人于黑暗中寄无限希望的博大精深的思想;在于或优雅温润、或大气滂沱震撼心灵的语言,在于它对后人道德情操的熏陶;更在于它经历了大浪淘沙而还能千古流芳,代代传承。
文学作品“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经典通过作品作者及作品中人物个体独特的世界观,凸显出丰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性内涵,里面包含着社会中永恒的人性化、自然中亘古的规律性东西,其颠扑不破、历久不衰、绵绵不绝、生生不息。
那么如何体会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永恒的价值呢?作为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沉入经典文学作品的大河去畅游、去品味、去陶冶、去传承。
一、善于捕捉鲜活的艺术形象
经典作品的星空中有无数颗璀璨的明珠,每一颗都会流光溢彩。廊腰缦回红光映墙的阿房宫是一记悲鸣的暮鼓,纤柔沉婉脉脉含情的康河是一曲爱的赞歌;“黄鹤之飞尚不得过”“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蜀道是人类难以逾越的一道屏障,而可竹杖芒鞋的沙湖道则成为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通天大道;饱经沧桑心力交瘁的杜甫是忧国忧民为民请命的落魄者,而腾蛟起凤、光彩照笔的王勃却是鸢飞戾天的得志者;利欲熏心、物欲横流、身上布满铜臭味的李甲成为白眼狼的代言人,而勤劳质朴、任劳任怨、忠贞不渝的刘兰芝又成为良家妇女的化身。
还不止此,与主人有着不可割舍情结的信物几乎也成为人物的象征,唐吉诃德的锈剑、老杨同志的皮鞋、玛蒂尔德的项链、杜十娘的百宝箱、庄子梦中的蝴蝶、陶渊明的篱下菊花,都是一个个无声的音符,默默传递着主人个性与人性的气息,成为经典作品中最闪亮的一笔。
二、精心提炼智慧与理性思想的光芒
优秀的作品可以养心、怡性、传情,经典作品积淀的丰厚理念是人类思想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瑰宝。《论语》是人们安身立命治国安邦的一块试金石,《战国策》是融计谋韬略智慧于一炉的一个百宝箱,《史记》是印证人世沉浮、成败得失的一记标杆,《资治通鉴》是统治者“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的一面镜子,《劝学》是劝勉学子远游知识海洋的一张船票,《水浒传》又是锄暴安良替天行道的一剂药方,《红楼梦》是一座记载贵族没落与情感覆灭的里程碑,《红与黑》是一篇通过个人奋斗傲视权贵敢于牺牲的战斗宣言,《老人与海》是勇者不惧困难挑战极限的挑战书。经典作品的思想深度是一部作品的支点和重心,它就像一系深扎岩隙的老根,不断地输入新鲜的血液与生命的给养。
三、剖析品味作者点石成金的如椽大笔
同样的生活经历,在大家的笔下会有不同的感受,更会有不同的表现效果,所谓运斤成风。这也是有一些人永远成不了大家的玄机。大家的成功秘诀有三:一是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二是对作品的真切体味,三是有精雕细刻的扎实的基本功。
《琵琶行》中琵琶女那“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细致描摹,“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的侧面烘托,以及“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把音乐带给人们的那种玄妙的艺术张力真实地捕捉下来,读罢真好比“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再如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曲折奇特别具匠心的情节构思,不合理的情节中又寓有合理的真实,寓庄于谐的黑色幽默使我们在笑过、讶过、哀过、伤过之后体味了什么是“含泪的微笑”,一个倾斜的社会、一个不合理的时代,活脱脱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誉之“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书”,受之无愧。当我们边啧啧称赞边酣畅淋漓地享用经典作品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作者在成功背后付出的艰辛汗水与几尽耗干的心血。
经典的文学作品是经过时间与空间的大浪淘沙后留下的闪闪发光的金子,是黑字印在白纸上的灵魂。余秋雨说:只有经典,才能将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把历史上一切早已消逝的高贵灵魂的讯号传递给你,把一切的美丽和智慧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经典作品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我们的根和灵魂,就应该受到人们的重视,就应该养成阅读经典、传承经典的好习惯。
经典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它们无论经历何时何代,都会被人们所接受,并且被人们赋予新的内涵,如何引导学生去正确体会它的价值,这是每一位老师颇费心思的。
首先,要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时代不同,作品的价值意义就会不同,因文学作品要为一定的社会、一定的阶级所服务;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作者有自己的观点态度,有自己的爱憎喜好。如果不站在特定的时期来分析,就会脱离作品的本来面貌,甚至和它的价值违背。其次,要让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名著。既不要把自己的目光停留在历史上,也不要总是用超前的眼光审视作品。经典毕竟离现代已经很久远了,社会毕竟在向前发展,用今天的观点去评价名著是不妥的,但我们要分析出它先进的地方,与当时的社会进步的观点和思想。最后,要教会学生用自己的眼去看经典,用自己的脑去思考经典。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告诉我们不要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眼发掘作品的永恒的价值。经典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精华,凝聚着人类智慧的结晶。经典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不论时代变迁,不论文化多么进步都不会褪色,它可以在很长的时间跨度内引起人们的共鸣,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总之,经典文学作品是人类文化中的瑰宝,它哺育滋养人的精神与灵魂,是人类精神的家园与灵魂的栖息地。如何体会经典文学作品的价值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必须采取简便有效的方法,指导学生多读、多思、多悟,读其文,思其意,悟真谛,得经典之“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