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教师如何在课堂中进行质疑问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关键词:质疑问难;学生;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5-065-1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质疑问难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具体表现。但是,教师课堂上运用质疑问难时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一是课堂上冷冷清清,质疑问难者凤毛麟角,学生不敢、不愿、不爱问;二是学生高度兴奋,提出的问题众多且杂乱无章,学生不善于问;三是教师面对一大堆问题束手无策,组织解疑时或是热情周到地进行“答记者问”,或是无动于衷,一概不理。笔者认为,出现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质疑问难时教师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一种片面理解和漠视。那么,在质疑问难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呢?
一、培养质疑问难的兴趣是学生主体性得以发挥的基础
1.建立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生动、活泼、和谐的教学氛围的基础,是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思考、大胆质疑、积极探究的前提条件。所以,教师应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以朋友谈心式的语气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确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新课程理念;建立班级社会中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只有在这种师生关系的前提下,学生身心轻松自由,积极性、主动性才得以发挥。
2.欣赏每一位学生的每一个质疑。学生有疑问产生,表示他们积极参与了学习活动。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价值是大还是小,是难还是比较容易,最重要的是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值得鼓励的。因为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学生有问题,说明他有思维活动,有思维活动说明他正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因此,对于任何学生的任何质疑,万万不能对学生埋怨、指责、批评,而是要鼓励表扬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教给质疑问难的方法是学生主体性得以发挥的关键
教学中,学生往往不善质疑问难,觉得无从下手。提出的问题,或零星无价值,或偏离教学内容,或稚嫩可笑,或暂时不需要涉及……这时,教师面对学生提出的繁多杂乱的问题,组织教学十分困难,“答记者问”不行,“一概不理”也不行。假如教师早先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情况就会大有改观。
质疑问难的方法中要求学生读议时,围绕学习目标,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处,通过运用细致观察、认真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的逻辑方法进行质疑问难。
如《詹天佑》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许多到中国来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在读议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运用逻辑方法这样质疑:①“赞叹不已”是什么意思?②修筑京张铁路以前,外国人认为中国没有能力主持修筑京张铁路而对中国充满蔑视,京张铁路胜利竣工了,外国人“赞叹不已”,外国人态度彻底改变,说明了什么?③外国人会怎样“赞叹不已”?特别是后两个问题的提出,就需要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的逻辑方法。
三、组织解疑是学生主体性得以发挥的核心
1.即时解疑。①对于学生提出的价值不大、没有难度的问题,为了不打消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可以是教师或学生进行即时解疑。如我校一位老师在上“名师模仿秀”《杨氏之子》一课时,学生提出“‘甚聪惠’中的‘惠’是什么意思”、“‘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中的‘禽’是什么意思”这两个问题?因为文章下面的注释上都有解释,所以该老师就让别的学生直接解疑。②对于学生提出的价值较大,且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有层次地逐步解疑。教师主要起组织引导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教《悯农》一文,学生提出“为什么‘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我在组织解疑时,让学生明白这么几个小问题:A.农夫一年四季都在做什么?B.农夫辛勤劳动,他们的收成怎样?C.农夫平时吃什么,穿什么?D.那些地主、官老爷们吃什么,穿什么?通过引导学生解决以上小问题,学生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2.延时解疑。①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可能几人多是围绕一个大问题提出的,比较简单、零碎。这时不宜即时解疑,教师应对疑问进行归纳和综合,抓住问题的关键处进行解疑。如我在教学《沉香救母(二)》一文,学生质疑时问到:沉香从出发点到华山的路程有多远?一路上,他带银子了吗?他渴了、饿了怎么办?路上会不会遇到野兽的伤害?这些问题可以概括为“课文是怎样写沉香去华山救母亲的一路上遇到的困难的”?面对学生的质疑,我没有一一作答,经归纳汇总之后,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到文中去寻找答案。这样,课堂上就不会出现“答记者问”的局面了。②对于难度大、价值大的问题,学生一时不能作答,教师不必立即解疑,进行包办代替,应该适当延长学生思考的时间。如前面出现的“外国人会怎样‘赞叹不已’”学生肯定难以迅速回答,要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去思考,以便达到最佳效果。③对于难度大、价值小、学生难以理解且教师也解释不清楚的问题,教师应延时解疑,进行灵活弹性处理,以免影响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课堂教学目标落空。如教学苏教版第三册练习上的《春联》时,有学生问:“‘春回大地 福满人间’,这里可不可以把上下联换一换位置呢?对联的上下联是怎样区分的?”关于春联,只要求低年级的孩子们能记忆、背诵即可,不要求过详过深了解。这个问题,涉及到区分对联上下联的知识,教师一时难以讲清楚。教师可以这样引导:你的问题提得不错,把老师也难倒了,让我们课后共同去查阅资料,看谁能先找到答案。这样留下的期待准能造成强烈的悬念,从而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达到增长知识的目的,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质疑问难;学生;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5-065-1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质疑问难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具体表现。但是,教师课堂上运用质疑问难时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一是课堂上冷冷清清,质疑问难者凤毛麟角,学生不敢、不愿、不爱问;二是学生高度兴奋,提出的问题众多且杂乱无章,学生不善于问;三是教师面对一大堆问题束手无策,组织解疑时或是热情周到地进行“答记者问”,或是无动于衷,一概不理。笔者认为,出现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质疑问难时教师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一种片面理解和漠视。那么,在质疑问难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呢?
一、培养质疑问难的兴趣是学生主体性得以发挥的基础
1.建立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生动、活泼、和谐的教学氛围的基础,是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思考、大胆质疑、积极探究的前提条件。所以,教师应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以朋友谈心式的语气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确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新课程理念;建立班级社会中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只有在这种师生关系的前提下,学生身心轻松自由,积极性、主动性才得以发挥。
2.欣赏每一位学生的每一个质疑。学生有疑问产生,表示他们积极参与了学习活动。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价值是大还是小,是难还是比较容易,最重要的是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值得鼓励的。因为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学生有问题,说明他有思维活动,有思维活动说明他正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因此,对于任何学生的任何质疑,万万不能对学生埋怨、指责、批评,而是要鼓励表扬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教给质疑问难的方法是学生主体性得以发挥的关键
教学中,学生往往不善质疑问难,觉得无从下手。提出的问题,或零星无价值,或偏离教学内容,或稚嫩可笑,或暂时不需要涉及……这时,教师面对学生提出的繁多杂乱的问题,组织教学十分困难,“答记者问”不行,“一概不理”也不行。假如教师早先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情况就会大有改观。
质疑问难的方法中要求学生读议时,围绕学习目标,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处,通过运用细致观察、认真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的逻辑方法进行质疑问难。
如《詹天佑》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许多到中国来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在读议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运用逻辑方法这样质疑:①“赞叹不已”是什么意思?②修筑京张铁路以前,外国人认为中国没有能力主持修筑京张铁路而对中国充满蔑视,京张铁路胜利竣工了,外国人“赞叹不已”,外国人态度彻底改变,说明了什么?③外国人会怎样“赞叹不已”?特别是后两个问题的提出,就需要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的逻辑方法。
三、组织解疑是学生主体性得以发挥的核心
1.即时解疑。①对于学生提出的价值不大、没有难度的问题,为了不打消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可以是教师或学生进行即时解疑。如我校一位老师在上“名师模仿秀”《杨氏之子》一课时,学生提出“‘甚聪惠’中的‘惠’是什么意思”、“‘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中的‘禽’是什么意思”这两个问题?因为文章下面的注释上都有解释,所以该老师就让别的学生直接解疑。②对于学生提出的价值较大,且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有层次地逐步解疑。教师主要起组织引导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教《悯农》一文,学生提出“为什么‘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我在组织解疑时,让学生明白这么几个小问题:A.农夫一年四季都在做什么?B.农夫辛勤劳动,他们的收成怎样?C.农夫平时吃什么,穿什么?D.那些地主、官老爷们吃什么,穿什么?通过引导学生解决以上小问题,学生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2.延时解疑。①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可能几人多是围绕一个大问题提出的,比较简单、零碎。这时不宜即时解疑,教师应对疑问进行归纳和综合,抓住问题的关键处进行解疑。如我在教学《沉香救母(二)》一文,学生质疑时问到:沉香从出发点到华山的路程有多远?一路上,他带银子了吗?他渴了、饿了怎么办?路上会不会遇到野兽的伤害?这些问题可以概括为“课文是怎样写沉香去华山救母亲的一路上遇到的困难的”?面对学生的质疑,我没有一一作答,经归纳汇总之后,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到文中去寻找答案。这样,课堂上就不会出现“答记者问”的局面了。②对于难度大、价值大的问题,学生一时不能作答,教师不必立即解疑,进行包办代替,应该适当延长学生思考的时间。如前面出现的“外国人会怎样‘赞叹不已’”学生肯定难以迅速回答,要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去思考,以便达到最佳效果。③对于难度大、价值小、学生难以理解且教师也解释不清楚的问题,教师应延时解疑,进行灵活弹性处理,以免影响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课堂教学目标落空。如教学苏教版第三册练习上的《春联》时,有学生问:“‘春回大地 福满人间’,这里可不可以把上下联换一换位置呢?对联的上下联是怎样区分的?”关于春联,只要求低年级的孩子们能记忆、背诵即可,不要求过详过深了解。这个问题,涉及到区分对联上下联的知识,教师一时难以讲清楚。教师可以这样引导:你的问题提得不错,把老师也难倒了,让我们课后共同去查阅资料,看谁能先找到答案。这样留下的期待准能造成强烈的悬念,从而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达到增长知识的目的,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