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在离开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dong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很多事物的了解乐于停留在表面,并非缺乏深入的能力,也不是没有时间上的耐心。相反,对于任何事从来都是耐心大于勇气。那么,满足于围绕着一个花园反复徘徊而无意叩门的喜悦,是出于担忧甚至恐惧,还是不愿意接受一种更亲密的关系?我们从他者的世界里能够获得什么呢?我们的期待又是什么?仅仅是一种全新角度的观照么?还是企图在他者身上看到自己的投影?历史,哲学,艺术,流动着的城市,一场音乐会,一个故事,所有熟悉和不熟悉的人,都是衡量自己的一把标尺。我们害怕自己的各种品质,不管是平庸还是极端的杰出。这就像不喜欢镜子的人一样,他在镜子里看到的自己,從来不是自己觉得舒服和愿意的样子,虽然熟悉,却比陌生更冷漠。而在夜深人静之时,梦想和冥思本来可以导入我们的灵魂深处,但我们总是拒绝。
   我们希望花香就是那朵花,希望华美的衣衫就是那个人,希望微笑就是心,希望一切都是精心剪裁和修饰过的照片。
   有人说,现实是昂起的蛇头那张开的黑洞洞的嘴巴,时刻在呼唤我们进入。
   有人说,现实是只有在我们离开时才大放光芒的无边蜃楼。我们从来不曾进入,却永远在离开。
其他文献
中国人的社交主要通过各种名目繁多的饭局体现出来。一个人参加饭局的规格和数量,就是他社会地位的一种常规体现。而衡量一个饭局好坏的最直观感受就是气氛了,气氛够不够融洽,节奏是不是在点上,都有诸多讲究。对很多人来说,如何在饭局中表现得优雅得体或者游刃有余,至少不要让饭局因为自己冷场或尴尬,似乎成了职场成功必备技能。大部分饭局主要是“局”,而不是“饭”,因此或多或少就有一些心计和算计在里面,有时一场饭局堪
@小蘑菇  我的前男友,特别直截了当不要脸。我比他大三岁,从他大三的时候就跟他在一起,养了他大學的最后两年。  后来他大学毕业,刚工作了半年,就跟我提了分手。  原话是这样:“我们分手吧。老实跟你说,我还是想找个北京户口的。”  后来我才发现,他工作的那个事业单位有几个户口名额,他没争取到,没多久就跟我分手了。  @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我和你讲过多少遍了!我们分手了!我是00年的,你是98年的!是
在写《北京折叠》的时候,我曾预测了机器人取代人类劳动后造成的社会影响。当时,我原以为受冲击最大的是底层劳动力,但按照目前的技术趋势看,反而是初级和中级白领的工作最容易被取代。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底层劳动力只有工厂工人容易被取代,而服务业从事者反而很难被取代,因为机器人的灵活性不如人,非标准工作环境会让机器人无所适从。  但相对而言,很多白领工作因为工作环境简单、工作内容重复、基本上是与数据和文
一勺一世界
《淳化阁帖》另称《淳化秘阁法帖》,是我国法书丛帖之祖,开创了刻帖的先河,堪称集书法之大成。所谓法帖,就是古代著名书家的墨迹,经双钩描摹后,刻在石板或木板上,然后再拓印装订成帖。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宋太宗赵光义出秘阁所藏历代名家法书,令翰林侍书王著编成《淳化阁帖》,全帖共十卷,刻于枣木板上,宋太宗拓成阁帖赏赐近臣,后木板毁于火,故传世初拓本被称为祖帖,传世极少。2003年,上海博物馆以450万
从塞北戈壁到嘉峪关口  从河西走廊到酒泉郡  大风阵阵,黄沙弥漫  你想起张骞的使队  苏武的羊群  一些和云一样遥远的事情  你莫名其妙又想起了马丁路德  但并没有,哪怕一点点豪迈之情  ——那些沙地上的野花  多么像  昔日寒窗下的小兒女啊
這是的一对相敬如宾,会琴棋书画的猫鼠组合。由法国阿维尼翁(Avignon)的 Fred Saurel创作。  (作者还不忘给自己画了一张“鼠像”)
宋人林洪在《山家清供》里說,大雪天,他去武夷山拜访止止师,逮肥兔一只,将野兔肉切成薄片,在锅中涮,这恐怕是随笔所记录的几个最早吃火锅的人了。  吃火锅,涮肉,最大的阻碍就是烫,还要蘸佐料。食者爱不释口,烫却是口中打着旋儿,真是又麻又辣又烫,欲罢不能。  烫是一种特殊的际遇。  梁实秋小品里,写一个吃汤包的人,不小心将汤汁溅到别人身上,却浑然不知。  汤包里的汤,为什么会噗然爆出?现在想来,就一个字
在我50岁生日前后,我变得比以前更加注意时间的流逝,内心深处能觉察到一种最原始的认知,认知到我剩的时间是很有限的。  这种感觉蔓延到了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中,并决定着我在每一刻会如何反应。这让我对每一个体验、每一个觉醒(老天,我还活着,我今天还有机会能够做好它)都有更多的感触和欣赏。  我仍然试着去接受一切经历,甚至包括那些负面的。我总是会花这个时间——即使只是早晨的一分钟——缓缓呼吸,让自己感受到
不知何时起,“珍惜请你到家里吃饭的人”,成了网上一句流行语,感动了许多人。  如今朋友聚会,虽然也有邀约至家餐聚的,但更多更流行的,是聚会之后,一起下馆子。  曾经,在北京,在家里请客,才是正道。就像我们在过去的小说、影视作品中看到的,请客就是买瓶老酒,买点菜回家做,几个家常小菜,天南海北聊去,其乐融融。  1985年秋天我到北京求学,我还是个囊中羞涩没见过世面的穷小子,在学校,三年级之前,除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