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合同中的隐名代理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lan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我国合同法确认隐名代理的必要性
  现代代理制度所存在的经济环境已与代理制度产生之初的简单商品经济环境不可同日而语, 代理已不仅仅是被代理人行为能力和意思能力的简单延伸和补足, 而是日益和专业分工结合起来, 延伸至世界经济贸易的各个领域, 大量的经济活动需要借助代理人来完成,专业代理商成为一种独立的职业, 而不是单为某个人服务。 许多当事人不愿或根本没有必要透露姓名或直接出面, 如交易双方一定要了解对方情况, 不仅耗费人力、 物力, 而且没有必要, 即使在大陆法国家, 实践中也或多或少吸收了英美法的概念和作法, 固守传统概念只会将大量的经济现象排斥于法律调整的范围之外, 使法律失去活力。 因此, 我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立法上及时确认隐名代理是必要的。
  首先, 确认隐名代理不会损及代理相对人的利益。 大陆法一向以显名主义的方式维护交易安全, 保护代理关系相对人的利益, 而英美法系则以代理人的默示担保责任的方式确保交易的安全。 前者的关键在于使相对人了解被代理人的情况, 后者的关键在于加重代理人责任, 而前者的缺陷在于代理的方式和自由度都受一定限制, 不符合现代交易便捷、 灵活的要求, 而隐名代理正可弥补这一缺陷。其次,确认隐名代理不会危及民事法律行为的体系。代理关系由代理人和被代理人的内部关系, 以及代理人与相对人、 本人与相对人的外部关系构成。一般情况下, 隐名代理的后果由本人还是代理人承担对相对人而言并无本质区别, 只有在债务不履行或发生纠纷时, 才发生相对人或本人向谁主张权利的问题, 而无论哪种情况, 只要存在真正的代理关系, 这种内部关系与外部关系之间就存在合法的意思纽带, 隐名代理也不失为合法的代理。[1]在隐名代理中, 本人的委托授权行为是代理行为的前提和基础,代理人的代理行为不仅体现着本人对代理事项的意志, 还包括了本人对代理行为的效果承受意思, 这种效果承受意思是使隐名代理产生代理效果的基础。归根结底, 隐名代理的法律效果直接归于被代理人仍是基于被代理人的自己的意志, 这一过程并不违背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模式。
  二、隐名代理行为的具体法律规定
  1999 年 10 月 1 日施行的我国合同法第402 条及 403 条的规定吸收了英美法中有关隐名代理的内容, 突破了长期以来 《民法通则》中代理仅限于显名代理的规定, 使我国民法中的代理制度更加完整、 全面了。《合同法 》 第 402条隐名代理制度《民法通则 》 第 63条第 2款规定:“ 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 ,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被代理人对代理人的代理行为 ,承担民事责任。” 这完全遵循了大陆法系的名义标准 ,仅限于显名代理。为解决争议已久的外贸代理制问题 ,《合同法 》突破了逻辑性强但灵活度欠佳的名义标准 ,借鉴了普通法系的隐名代理制度。笔者认为 ,相对于《民法通则 》 ,《合同法 》 处于下位阶 ,它的规定仅在大陆法系代理制度的名义标准方面有所突破。我国《合同法 》 第 402条强调“在授权范围内 ” ,并且它表述的是以代理权授予为核心的“ 代理关系 ” 而非“ 委托关系 ”。同直接代理一样 ,能否在委托人与第三人之间建立合同关系 ,不是看委托人与行为人之间是否有委托关系 ,而是看行为人有无委托人的授权。明确这一点非常重要。
  三、隐名代理行为的法律效力
  1.界定隐名代理行为效力的两种不同规则
  对隐名代理中代理人与第三人的关系的规定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第一种是代理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受到其与第三人所为的法律行为的拘束。如美国《美国代理法重述 》 、 有关的判例和《意大利明法典 》 第 1705条的规定。 《美国代理法重述 》 (第 2版 )第 321节规定:除非代理人与第三人另有约定 ,代理人对其所订合同承担个人责任。即使是在披露了被代理人身份之后也是如此。这种规定的理由在于“ 一个普通的人不会与一个其不了解 (知道 )的人签订合同 ” 。[2]美国纽约法院在“阿格斯格诉麦克纳特 ”[3]一案中指出为公正起见第三人有权要求代理人作为合同的一方当事人承担责任 ,因为“ 允许代理人把一个隐而不露、 第三人根本不认识的被代理人推到第三人面前 ,将会剥夺第三人根据合同所享有的一切可行、 负责任的补救措施 ” 。[4]
  第二种是代理人与第三人法律行为的效果一般直接约束被代理人和第三人 ,例外情况下代理人才受合同的约束。如英国的有关学说及判例、 荷兰民法典、 《国际货物销售代理公约 》 和《欧洲合同法原则 》 的规定。英国法对隐名被代理人和代理人的责任问题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则 ,目前没有采纳《美国代理法重述 》(第 2版 )第 321节提出的普通规则。英国有判例认为 ,在隐名代理情形下 ,代理人与第三人所订合同仍是被代理人与第三人之间的合同 ,应由被代理人对合同负责 ,代理人对该合同不承担个人责任。[5]《国际货物销售代理公约 》 第 12条规定:“ 代理人在授权范围内代表委托人实施法律行为 ,而且第三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代理人是以代理身份实施行为时 ,代理人行为直接对委托人与第三人产生约束力。但是代理人实施该行为时只对自己发生拘束力时不在此限。 ”
  我国合同法 402条规定 ,第三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合同直接约束委托人和第三人。这与上述第二种规则是一致的 ,学者认为该规定是隐名代理向直接代理的转化。[6]
  2.两种规则对当事人利益和交易的不同影响
  第一种规则考虑到第三人与代理人直接接触的事实 ,以及第三人对代理人的信赖 ,因而 ,将代理人置于第三人与代理人之间的法律行为的约束之下 ,能够较好地保护第三人的利益。同时 ,也平衡了代理人与第三人的利益关系。因为代理人在代理过程中 ,之所以不愿意公开被代理人的身份 ,是因为其在不公开被代理人身份的情况下 ,能够保障其特殊的利益。代理人获得特殊的利益 ,也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 ,因而代理人应受到第三人与代理人之间的法律行为的约束;在由于被代理人的原因而不能履行合同时 ,应对第三人承担违约责任。而第二种规则对代理人较为有利 ,对第三人较为不利。在隐名代理中 ,第三人仅仅知悉被代理人的存在 ,而对于被代理人所在的地区、 姓名 (名称 )、 被代理人的经济状况、 履约能力和商业信誉等并不知悉 ,此时将其与代理人法律行为直接约束被代理人 ,而代理人不受其约束 ,显然不利于对第三人的保护。对于代理人而言 ,一方面 ,代理人通过不公开被代理人的真实身份实现其特定的目的;另一方面当由于被代理人的原因合同产生合同履行障碍时,代理人可以通过公开被代理人的身份来脱离合同的拘束。对于第三人而言,其冒有与不知名的幕后被代理人(最为重要的是其履约能力和商业信誉)的商业风险,而实际上这种情况下第三人仅仅是基于对代理人的信任才为法律行为。一旦被代理人陷于破产或没有履约能力,代理人不承担合同义务,则会对第三人造成损失。   3。隐名代理中当事人的特别约定
  对于我国现有规定的理解需要结合《合同法 》的规定,《合同法》 第 402条规定 ,有确切证据证明合同只约束受托人和第三人时 ,不发生隐名代理向直接代理的转化。即此时 ,合同按照代理人和第三人的意思 ,只约束代理人和第三人。那么 ,怎样理解“ 有确切证据证明”呢 ? 代理人虽然代理被代理人 ,但如果代理人仅仅是为个人利益订立合同[7],代理人将这一意思告诉了第三人 ,或者虽未告诉但是第三人知悉或应当知悉其是为自己利益而订立合同时 ,应视为有确切证据证明。在此种情形下 ,实际上代理人并不是代理被理人与第三人进行法律行为 ,并不具有代理的实质要件。笔者认为以下的情形也可认为是有确切证据证明的。 (1)第三人和代理人之间签订的书面合同 ,书面合同上写有“ 代表本人 ” 或“代表第三人 ” 以及其他可以表明代理人是在代理被代理人 (未表明被代理人的姓名 )与第三人订立合同 ,但是合同明确约定或者可以根据合同内容推定该合同只在代理人和第三人之间产生约束力时; (2)第三人和代理人之间签订的书面合同 ,书面合同上虽未表明代理人是在代理被代理人与第三人订立合同 ,但是在合同订立的过程中代理人向第三人通过口头或书面方式表明了其是在代理被理人 (未表明被代理人姓名 )订立合同 ,合同明确约定或者可以根据合同内容推定该合同只在代理人和第三人之间产生约束力时。之 ,书面合同明确约定或者可以通过合同内容推定时以认为是有“ 足够证据证明 ” 。第三人和代理人之间未签订书面合同,在合同订立过程中代理人向第三人通过口头或书面方式表明了其在代理被理人 (未表明被代理人姓名)订立合同时,代理和第三人也有可能口头约定合同只在代理人和第三人间产生拘束力,这时也应认为有“ 足够证据证明” 。
  对于当事人的特殊约定 ,法律应予以尊重。当事人事先约定代理人、 被代理人和第三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有利于使其纠纷的解决和合同权利义务的实现具有可预见性。
  注释:
  [1]张俊浩:《民法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第304页。
  [2]J﹒丹尼斯﹒海因斯:《代理、 合伙和有限责任公司 (影印本 ) 》,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 154页。
  [3]Agersinger v MacNaught on,,114N. Y . 53521N. E . 1022, 11Am. St . Rep. 687 (1889).
  [4]J﹒丹尼斯﹒海因斯:《代理、 合伙和有限责任公司 (影印本 ) 》,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 156页。
  [5]The Santa Carina, 1 Lloyds LR478 (1977)。
  [6]梁慧星,《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附理由 (总则编 )》,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28页。
  [7]马俊驹 、余延满:《民法原论》,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736页。
  (作者通讯地址:天津市河西区人民检察院,天津 河西区 300202)
其他文献
基层检察院目标管理工作是由目标管理部门将上级检察机关、当地党委政府和本院下达、制定的工作目标加以分解、实施、监控、考核、奖惩的一种管理方式,是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促进单位内部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要途径,是确保政令、检令畅通,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措施和方法。  一、当前目标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对目标管理工作的认识不深。主要表现在有的部门没有充分认识到目标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对目标管理工作
期刊
当前,举报线索匮乏且可查性较差是各级检察机关反贪部门共同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从宜黄县人民检察院反贪局近年来受理贪污贿赂举报线索的情况来看,也基本呈现出数量逐年递减、成案率逐年降低的趋势。  举报线索量少质次严重影响了反贪查案工作的力度。不少侦查干警受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扰而无所适从,有时甚至不得不对一些缺乏可查性和成案价值的线索盲目开展初查,虽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人员和精力,但结果却事倍功半
期刊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通过六个条款建构起了强制医疗程序的基本框架,但粗线条式的程序设计模式、过于笼统的内容设置并不足以应对司法实践中的种种现实性问题。本文通过重点对“继续危害社会可能”的认定、涉案当事人的称谓界定、审理程序的构建等实体与程序性问题展开探讨,希冀能够为强制医疗程序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些许借鉴与参考。  一、实体处理结果的关键——“继续危害社会可能”的认定  从新法的规定来看,强制医疗程序所预
期刊
【案情】  2013年2月9日凌晨2时许,犯罪嫌疑人郑某无证驾驶未注册登记的二轮摩托车后搭载林某,途径福建省漳浦县绥安镇罗山村路口时,与交会方向王某驾驶的电动自行车发生碰撞,至王某倒地受伤。肇事后,郑某为了逃避法律追究,指使在事故现场的林某顶替其充当肇事者,后郑某将王某送至医院接受抢救。当日10时,郑某到漳浦县公安局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王某经抢救无效于案发当日18时死亡。  经漳浦县公
期刊
民事强制执行应当适用当事人主义执行与职权主义执行相结合指导实际执行工作的理念。什么是执行和执行的模式?  仅就民事强制执行而言,什么是执行呢?笔者认为执行是指权利人为实现权利,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的过程。那什么是权利和义务呢?它们的关系如何呢?笔者对权利和义务及其它们的关系是这样理解的:权利是拥有资格向相对人获得的利益和实现利益而行使的行为;是拥有资格获得的利益,是拥有资格实现利益而行使的行为,权利
期刊
摘要:行为人因为服用精神活性物质(毒品)导致精神障碍进而实施犯罪的,尽管行为人犯罪时处于无责任能力或限制责任能力的状态,但如果引起该状态的原因行为发生时其具有完全责任能力,就可以认定其行为的可罚性,这不仅符合刑罚的功能,且未违反罪行法定原则。  关键词:精神活性物质;精神障碍;原因自由行为;罪行法定原则  基本案情:2013年7月20日22时19分许,犯罪嫌疑人胥某某因对社会不满,携带剪刀、打火机
期刊
摘要:2012年8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这是我国民事诉讼法的第二次修正。其中第一百六十二条规定了我国的小额诉讼程序,该程序能够应对当下案件激增、司法资源紧缺的司法困境,达到对案件的简繁分流。对提升司法公信力大有裨益,使司法运行起到更好的社会效果。但遗憾的是,新修订的民诉法对小额诉讼程序的规定仅此一条,对具体施用
期刊
司法警察工作是检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检察业务的开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检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也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近年来,各级检察机关越来越重视司法警察工作,对于司法警察工作也投入了更多的资源,在推动司法警察工作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促进了检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司法警察工作的现状:  (一)没有真正意义上实现编队管理。  基层院司法警察的管理不够规范,司法警察往往分散在各个业务科室,有
期刊
一、基本案情  2013年5月的一天,苏某联系林某欲向其购买100克海洛因进行贩卖,并约定以每克800元的价格进行交易。林某身边当天并没有货,遂产生了以假充真的念头。当天下午,林某用一包约100克的面粉冒充是毒品海洛因,并与苏某在事先约定的地点进行了交易。次日,苏某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将该包假毒品转卖给吸毒人员黄某等人。之后,苏某、林某均被公安机关查获。  二、分歧意见  本案对林某的行为构成诈骗罪
期刊
摘要: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法律援助制度进行了完善,对刑事法律援助的内容作出了重大调整,扩大了刑事法律援助的范围,提前了法律援助介入的时间,强化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保障,对体现程序正义、促进实体公正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对司法机关和法律援助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刑事诉讼法;修改;法律援助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已经于2013年1月正式实施。本次刑事诉讼法修改对法律援助制度进行了完善,对刑
期刊